第191章 新氣象

在歷史上有些主帥不需要別人出謀畫策,而是自己思考問題,定下決心,周圍的人只是執行他的意志而已。但這種巨星百年難得涌現出一個,而主帥因爲固執己見、自以爲是而招致敗績的例子卻比比皆是。

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軍隊指揮者需要顧問,需要博採衆長,而一支軍隊組建司令部或參謀部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就象朱永興組建的總參謀部,目前已經發展爲擁有四個處的組織機構,這四個處分別戰略戰術、軍隊內部事務、補給、炮兵和彈藥事務。

當然,朱永興照葫蘆畫瓢搞出的參謀部和總參謀部,總是需要不斷的改進完善,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實踐磨合。最主要的障礙便是大批訓練有素的參謀人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能夠擁有,而那些沙場老將在目前的戰爭形勢下則更願意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這便使朱永興直屬下的總參謀部幾乎沒有什麼重量級的將領坐鎮,多是中下級軍官,年齡更是普遍偏小。但朱永興有自己的辦法,他選擇參謀,不是看其軍銜和資歷,而是對其能力和品質的絕對信任,還善於組織和使用。他是着眼於將來,致力於將總參謀部建設成爲一個培養軍隊精英和研究戰爭經驗的學校。因此,他經常親自與總參謀部軍官研討戰略、戰術問題,並將大部分軍事工作交給總參去做,他則越來越只是起到一個領導的作用。

事必躬親,那是下層官員應該做到的,朱永興很早便有這樣的覺悟。所以,他一步步組建起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較合理架構,他懂得放權和任用。懂得組織和管理。說白了,他就是車頭,掌握着方向,掌握着行駛的行奏,使南明政府這個大車廂能夠承載着各種負重,沿着他設定的道路前進。

道路已經不同以往。這是很多人都逐漸意識到的,對於朱永興“妄權改制”、“擅改祖制”的議論從開始到現在,便沒有停止過。但在朱永興看來,清代明,並不是清朝的軍力有多強大,制度有多先進;而是明朝病了,病得太重,痼疾不除,一切都是空想。

改制?朱永興覺得並不夠確切。要說改革,還有那麼幾分道理。而他也知道,改革的過程,就是權術和實力較量的過程,它的艱難性曾使得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改革家都頭破血流、身敗名裂。而往往那時,可憐的人們,要麼冰冷麻木地看着改革的失敗,要麼瘋狂地撲了上來撕扯着失敗者的血肉——所有人都把他們痛苦的根源推倒改革家頭上了。

如此血淋淋的教訓。朱永興不會不知道,但他卻不認爲自己會落到那個地步。因爲他看清了一個關鍵。那便是不必急於求治,不必追求盡善盡美,只要使社會各階層、各類身份的人大多數都能獲得實際利益,便能贏得最廣泛的支持。也就是說,痛苦的根源不可能消除,但卻只能集中在儘可能少的一部分頭上。

說白了。爭取大多數,孤立少數,這便是朱永興最簡單的手段。他要在強權失去控制能力之前必須收到改革的成果,才能取得改革得利者的擁護以加強和繼續自己的事業。所以,有反對。有批評,但掀不起大風浪,幾隻蒼蠅叫,又豈能阻擋朱永興邊改革邊前進的步伐?

在廝殺的血浴中,在遍地的狼煙裡,一個偉大的帝國正在混亂的大地深處孕育、成長、壯大,使勁地掙扎,誰也無法壓抑住這股越來越強大的力量。它在黑暗裡一腳又一腳狠狠地踹着堅硬的時空之壁,石屑簌簌而下,地面開始龜裂,山林開始顫抖,海水開始沸騰

……

春節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是永曆十六年,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三月。

新光復的廣東地區百姓經歷了一個並不算熱鬧的新年,鞭炮被禁止製造和鳴放,硝、磺等原料全部供給軍事,但鑼鼓喧囂、舞龍舞獅等喜慶活動,還是給節日增添了不少的節日氣氛。

岷藩坐鎮廣州,這無疑對新定地區的民心穩定有很大的影響;城內正修建英雄紀念碑,城外的大屠殺墳冢也重新修葺,岷殿下親題“義民冢”,並在年節中擺案設祭;城北建起了兵營,新兵不斷涌入,天天操練,喊聲震天;港口船隻不斷來往,各色國人出現在廣州街頭……這一切都向民衆顯示着明軍對佔領區的重視,以及穩固守衛的決心。

人力、財力、物力遠超滇、桂兩省的廣東,正迅速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對於平頭百姓來說,恢復了明朝衣冠也同時在恢復着做人的自信,又有着新頒佈實施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渴求安定便要出力保衛安定,正在逐漸成爲人們的共識。

廣東抗清曾涌現出王興、張家玉、陳邦彥等忠烈之士,在文村、道滘、順德等地給予清軍沉重打擊,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讓後人怦然心動、潸然淚下的英勇事蹟。

可見,廣東人並不是不能打仗,而是陳腐的永曆朝廷無能發動民衆,內訌不斷的文武官員亦無心於此。“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這句被歷史證明的名言,他們更是根本不懂。

一陣震天的鑼鼓聲中,“軍屬之家”的匾掛上了簡陋的大門,一個披紅掛花的新兵被簇擁着向村外走去。

鄧秀兒站在籬笆邊,翹着腳看着,這是被豁除賤籍之後的疍家新兵,縣府發放匾額,村民熱情歡送。這不僅代表着疍家人的光榮,更是疍家人在政治方面解脫束縛的表現。

封建社會固有的等級制度和良賤觀念使得賤籍開豁問題並不是下一道諭令那麼簡單,需要可操作的配套措施。參軍入伍是一個方面,以後進書院讀書入仕,也是提高原賤民政治地位的途徑。

有了爲國征戰的士兵,甚或成長爲高級將領,再有文職官員,整個原來的賤籍纔會擺脫內心固有的自卑,掃除社會上對賤籍的心理歧視。

……(未完待續。。)

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8章 離心之象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83章 北望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9章 蠱神之誓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84章 失敗之源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99章 接戰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95章 初印象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93章 戰馬論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85章 急行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26章 提點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92章 無題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87章 接戰(二)第89章 勝利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3章 安沛入甕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95章 初印象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3章 安沛入甕第57章 接駕第186章 疍家女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71章 局部——大局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91章 新氣象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43章 講武會一
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8章 離心之象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83章 北望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9章 蠱神之誓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84章 失敗之源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99章 接戰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95章 初印象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93章 戰馬論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85章 急行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26章 提點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92章 無題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87章 接戰(二)第89章 勝利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3章 安沛入甕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95章 初印象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3章 安沛入甕第57章 接駕第186章 疍家女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71章 局部——大局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91章 新氣象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43章 講武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