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血戰廝殺

浪涌進攻?不對,浪涌進攻是熱兵器時代以散兵線式進行的推進,換到冷兵器作戰,就是這種陣式的連續進攻了。以全體兵力輪番猛攻,看來清軍是要絕死一戰了。朱永興看着列隊準備迎敵的明軍,心裡還真有些緊張。

“升王旗。”朱永興握緊了汗溼的手掌,作出了決定。

一杆七八尺高的旗杆在山樑上立了起來,紅底黃字的縮小版“岷”字令旗迎風飄揚。

“大明萬歲!”陳奕耀舉起了手中寶劍,眼望王旗,高聲呼喝。

“大明萬歲!”明軍士兵振臂高呼。

“威武!殺敵!”陳奕耀再次喊出口號。

“威武!殺敵!”應和聲更加響亮,在山林間帶來了久久不息的回聲。

僞明的宗室留守,岷藩世子就在此處?王進寶望着山樑上突然升起的王旗,眼睛驀然睜大。灰坡的失敗還記憶猶新,飄揚的王旗令人既生爭功之念,又生忿恨之心;現在,王旗竟然又出現在了這裡,他心裡一下子也說不上是什麼滋味

“擒殺僞明宗室,官升三級,賞金千兩。”王進寶很快便意識到可藉此鼓舞士氣,他揮刀大聲喊着,親兵們也高聲重複。

這口號的作用是有,但卻不大。如果是乘勝追擊,無疑就比這死戰求生時的要好得太多了。

清軍上了山坡,這才發現腳下竟是如此難行,稍不留神便會被刺藤絆住,不僅會被摔倒,而且衝擊的速度也快不起來,只能慢慢上行。

看着清軍有些跌跌撞撞的離鹿砦越來越近,陳奕耀面色嚴峻,寶劍向前一指,冷冷的命令道:“弓箭手,放箭。”

一篷箭雨從明軍隊列的右後側射出,飛向清軍。有利的地勢,使得明軍的弓箭射程要強於清軍,雖然明軍只有兩百多弓箭手,但第一輪的遠程拋射還是射死射傷了不少的清軍。

“盾牌保護,收縮陣勢。”頭一陣的清軍將領熟練地指揮着士兵作出了調整。

又是一篷箭雨飛了過來,雖然還是有清軍中箭慘叫,但已經調整好的清軍遭到的殺傷已經很小。陣勢收縮後的空間很快被左右兩陣的弓箭手填補,在盾牌的掩護下,剛剛接近鹿砦,清軍也開始放箭射擊。

弓箭的殺傷力不如刀,更不如槍,而且弓箭手的體力只能使他們全力射出十幾箭,最後的戰鬥還是肉搏,殘酷而血腥的白刃格鬥。清軍弓箭手的射擊變得越來越軟弱無力。因爲地勢的關係,他們每一箭都要全力射出纔可能對明軍構成傷害,所以很快體力就變得不濟起來。

但此時清軍的第一陣已經開始砍掉擋路的枝杈,簡易的鹿砦似乎並不能對他們構成太大的阻礙。

“弩射!”陳奕耀高聲下令,將旗隨之擺動。

明軍左翼第一排的持盾士兵將身子快速蹲下,三十名持弩的猛山克族士兵露了出來,向着清軍射出了早已上弦的弩箭。射完之後,他們蹲身上弦,後一排的弩兵繼續發射,然後蹲下,最後是第三排。

弩箭連綿不斷,一排接着一排,在清軍陣列中激起一朵朵血花,響起一聲聲慘叫。鼓聲不絕,清軍也無後退之心,前面士兵倒下去,後面的便紛紛快跑兩步補充上去,踩着鮮血和同伴的屍體,清軍第一陣傷亡很大,但依然仰攻到了拒馬前。

幾十根架在拒馬上的長槍一起刺了過來,這些都是長達丈二的拒馬槍,雖然因爲摩擦的關係刺速都不快,但第一排的清軍士兵還是有半數都被刺中。拒馬長槍輕易地撕開他們身上的甲冑,帶着碎骨爛肉一起絞入軀幹,讓他們發出垂死的慘叫哀嚎。

後排的清軍則毫不猶豫地推開他們,把手中的槍全力向前方亂戳過去,頓時拒馬的另一面也響起了慘叫聲。隔着拒馬,雙方的長槍刺來刺去,空中來回穿梭的是弩箭、標槍、闊刀,血肉橫飛,戰鬥慘烈。

第一陣清軍很快便消耗殆盡,第二陣清軍又緊跟而上,不惜代價,不怕流血和傷亡,精銳果然不一般,沒有了退路也讓他們爆發出絕死一擊的勇氣。雖然相比較而言,明軍佔有地利,傷亡比清軍少很多,但清軍衝擊的氣勢卻並不亞於明軍。

拒馬早已經被推倒,雙方士兵開始面對面的廝殺,戰線上響徹着此起彼伏的慘叫聲,長槍、刀劍入肉的聲響也連綿不絕,同時還有從胸膛中迸出發的狠厲的喊殺聲。

人體一具一具不斷倒在地上,不管是屍體或傷員,都被敵人或隊友踩踏着,鮮血迸流,滲進山坡,染紅了草地。在慘烈的廝殺中,清軍第二陣消耗得極快,而左右兩陣的弓弩手也損失很大,士兵已經拋掉弓弩,持刀端槍上前助戰。

突然,黑壓壓的一片烏雲從明軍的戰陣後升起,無數鉛球大小的石頭飛過幾十米的距離,猛地砸向正奮勇仰攻的清軍。

用竹木樹藤倉促製成的簡陋投石機只能有這麼遠的射程,也只能在敵軍迫近後才能發揮作用。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出乎清軍的意料,頓時使清軍損失不小。在不斷的慘叫哀嚎中,清軍攻擊的陣勢有被中間隔斷的危險。衝鋒的氣勢更是爲之一挫。前排戰歿,後面竟然無法立刻緊跟補位。

“突擊!”將旗在陳奕耀的命令下襬動,鼓聲急促,催動着明軍的步伐。

“殺!”“殺!”“殺!”明軍發出一聲聲吶喊,刀槍齊舉,奮力向前。戰陣的猛然下壓,生生擊潰了清軍第二陣,並從山樑向下推進了幾十米。

“殺!後退者斬!”王進寶發出狠厲的吼叫,揮刀砍死一個向後跑的軍官,他的親兵也砍殺潰兵,止住了敗勢,重新向上進攻。

夫戰,勇氣也。且將爲軍主,將怯則士墮。王進寶深知此理,所以率領親軍隨陣衝殺,鼓舞受挫的軍心士氣。

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17章 困局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68章 慷慨秦腔第67章 排除萬難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113章 窮追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60章 大結局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4章 篡改聖旨?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51章 死地則戰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38章 反撲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71章 流寇戰術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89章 進退兩難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67章 排除萬難第99章 軍歌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章 高平莫氏第3章 召見羣將第17章 意外之難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72章 退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9章 緬甸,山東第145章 大包圍第74章 貪心不足第36章 領悟第30章 無題第201章 總攻(一)第37章 緬局有變第23章 綜合實力第31章 故國風情第91章 川滇呼應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4章 封賞,臺灣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72章 退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38章 反撲第91章 川滇呼應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34章 石屏擾襲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52章 縴夫,規矩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30章 無題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39章 聖意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7章 意外之難第95章 難以逾越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
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17章 困局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68章 慷慨秦腔第67章 排除萬難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113章 窮追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60章 大結局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4章 篡改聖旨?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51章 死地則戰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38章 反撲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71章 流寇戰術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89章 進退兩難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67章 排除萬難第99章 軍歌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章 高平莫氏第3章 召見羣將第17章 意外之難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72章 退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9章 緬甸,山東第145章 大包圍第74章 貪心不足第36章 領悟第30章 無題第201章 總攻(一)第37章 緬局有變第23章 綜合實力第31章 故國風情第91章 川滇呼應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4章 封賞,臺灣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72章 退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38章 反撲第91章 川滇呼應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34章 石屏擾襲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52章 縴夫,規矩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30章 無題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39章 聖意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7章 意外之難第95章 難以逾越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