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三馬來會

詭異,如果朱永興聽到了張勇的評價,不知該做何想?

而剛剛到了中和的馬寶等人,得到了懷仁侯吳子聖的迎候,聽到了騰衝大捷的消息後,卻是詫異和震驚,還有那麼幾分慶幸。

“清軍已經無力再戰,撤兵只是時間問題。”懷仁侯吳子聖笑着解說道:“趙王已經率騎兵前出,不使清軍輕鬆退去。其中,蜀王世子劉震最是積極,想要再立戰功,岷殿下已經說定了他襲爵的事情,等到論功行賞之時,一個郡王是跑不了的。”

“岷殿下真乃寬厚,劉震若得封郡王,足慰蜀王殿下了。”馬惟興向着騰衝方向拱了拱手,表示對宗室留守的尊敬。

漢陽王馬進忠已經病死,其子馬自德徬徨傷痛之際,正好接到馬寶和馬惟興的書信,再加上鄭昭仁的巧舌說服,便率領殘軍一起來騰衝相投。一路上冒雨跋涉,翻山渡河,損失了不少人馬,也吃了不少苦。但此時一聽劉震有襲爵之望,不由得精神一振。

“侯爺,不知吾等還有沒有殺敵立功的機會?”馬自德到底還是年輕,立刻拱手問道:“雖然士兵遠道疲弊,但爲了朝廷,爲了大明中興,我部也堪驅馳。”

馬寶微微皺了皺眉,對這小輩的急切和失禮有些不滿,但畢竟是同路而來,也不好當着衆人說些什麼。不過,他也感到慶幸,慶幸聽了馬惟興的話,遠路跋涉,前來投效,這份忠誠應該會讓岷殿下銘記在心吧!

“殺敵立功的機會多的是,也不急在這一時。”懷仁侯卻是不以爲意地微笑迴應,“岷殿下知道各位辛苦,也感念各位的忠誠之心,特命吾來迎候犒勞,請諸位安置好將士,先休養整頓。”

“多謝殿下體恤。”馬寶也拱手致謝,原本對宗室留守還心存幾分輕視,現在也盡皆收起。

“岷殿下請諸位前去騰衝,要設宴款待,還各有封賞。”懷仁侯吳子聖掏出一封書信,遞給了爵位最高的馬寶,說道:“其餘兵將便在中和紮營休整,吾帶來的這些人都熟悉岷殿下所定的各種規範措施。嗯,這些規範措施甚爲有效,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大明又會增加數千精兵強將啊!”

馬寶稍一遲疑,馬惟興便看了出來,趕忙搶着說道:“岷殿下有召,末將等敢不從命。等到了中和,我等便去騰衝拜見留守殿下。”

“如此甚好。”懷仁侯吳子聖點頭微笑,又象是感慨地說道:“上天佑助,明祚不絕啊!岷殿下神授天縱,睿智英武,豈是可欺之輩?可笑清軍竟敢輕率動兵,如今想全身而退怕是難了。”

馬寶心頭一震,這話象是感慨讚揚,又象是敲打警醒,看到馬惟興看過來的眼神,他似有所悟,笑道:“正是,正是,吳侯所說正是我等所想。岷殿下初入滇省,便大破清軍,又有種種匪夷所思的手段,不是神授天助,有誰能夠相信呢?”

宜川伯高啓隆爵位最低,所以一直沒有插言,只是微笑傾聽,心中卻是翻騰不止。岷世子已得先前投效的衆將擁戴,大勝之後聲威暴漲,再借着他們遠道跋涉,需要休整的機會,這便要收攏他們的人馬,進行重新整合了。儘管心中有些芥蒂,但高啓隆卻覺得沒有什麼反抗的手段,因爲朱永興的理由合情合理,根本沒有給他們提供反對的藉口。

況且馬寶等人的軍隊遠來疲弊,沒有舉旗反叛的力量,糧草供應也握在朱永興手裡。對於朱永興的命令,他們好象只能聽從。

除了馬自德這個滿腦子想着儘快立功,儘快襲爵的年輕人以外,馬寶、馬惟興、高啓隆都覺察到了朱永興的大概意圖,但又感到無力反對。這就是陽謀,藉着大義名分,藉着馬寶等人兵將疲弊,施展出來,便無法破解。

“說起來這也成了習慣。”懷仁侯吳子聖和幾個人謙讓一番落座之後,繼續說道:“岷殿下初入滇省之時,只有猛山克族的兩三千精壯衛護,接着是從永昌和騰越州的逃難民衆中挑選兵丁,然後是本侯和廣昌侯、定朔將軍帶着疲兵撤至此地,以後呢,又有幾支軍隊趕來會合。和諸位差不多,兵將都很疲弊,傷病者衆多。”

“邊荒之地,瘴癘叢生,這也是難以避免的事情。”馬寶輕輕點了點頭,附和着說道。

“是啊!”吳子聖表示贊同,說道:“岷殿下心憂情急,焚告上天,遂得救治之法,使傷病者大多得治。恰逢此時,清軍來犯,岷殿下決意迎戰,便只能分批抽調病癒傷好的士卒。這樣一來,原來各將所屬的軍隊便被打散了。到了現在,又補充進兩千多俘虜兵,士卒的組成便更難以區分原來所屬了。”

“可惜我等來得遲了,未能助殿下一臂之力。”馬惟興象是頗有遺憾地連連搖頭,望着吳子聖說道:“不比吳侯爺,始終與殿下並肩作戰,這論功行賞,也要再高升一步吧!”

“微末功勞,不值一提。”吳子聖笑着擺了擺手,說道:“別的不敢奢望,只要岷殿下準我同去安南,便心願已足矣。”

“岷殿下欲去安南?”馬寶吃了一驚,瞪大了眼睛。

“皇上巡狩緬甸,岷殿下也要棄國……”馬自德嘴快,話脫口而出,旋即又覺得不妥,趕忙閉緊了嘴巴。

“非是棄國,而是立足安南,進取廣西。”吳子聖鄭重地說道:“另開闢戰場,這也是陛下之意。安南鄭阮兩氏……”

雲南由晉王李定國和趙王白文選主持,慢慢恢復實力,以牽制清軍;東進安南,討伐不義,奪地以爲根據,然後進取廣西,伺機奪取出海口,打通與其他抗清武裝的聯絡……

令人意想不到的佈置計劃,但理由和根據卻又條理分明,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欽佩備至。聽着吳子聖複述朱永興的分析判斷,馬寶等人臉色各異,心緒翻騰。

第86章 復臺建議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98章 以南養北第26章 提點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30章 輕取永昌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45章 妥協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59章 援軍?援軍?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45章 大包圍第59章 援軍?援軍?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55章 滇緬戰事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5章 正妃虛懸第245章 天變第97章 唯一生路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02章 總攻(二)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94章 思考方法第46章 火槍之威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145章 妥協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89章 勝利第28章 雙層爆破第71章 慘烈第91章 川滇呼應第85章 急行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87章 接戰(二)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1章 登陸山東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201章 總攻(一)第51章 戰後佈局第51章 戰後佈局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04章 報應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36章 領悟第83章 棄城之議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4章 封賞,臺灣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69章 勳章,土地
第86章 復臺建議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98章 以南養北第26章 提點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30章 輕取永昌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45章 妥協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59章 援軍?援軍?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45章 大包圍第59章 援軍?援軍?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55章 滇緬戰事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5章 正妃虛懸第245章 天變第97章 唯一生路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02章 總攻(二)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94章 思考方法第46章 火槍之威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145章 妥協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89章 勝利第28章 雙層爆破第71章 慘烈第91章 川滇呼應第85章 急行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87章 接戰(二)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1章 登陸山東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201章 總攻(一)第51章 戰後佈局第51章 戰後佈局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04章 報應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36章 領悟第83章 棄城之議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4章 封賞,臺灣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69章 勳章,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