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新的時代

國不可一日無君,朱高熾的出現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不滿,不滿之人幾乎盡是王族,問題是面對燕軍手裡的刀和槍,誰敢提出反對意見?

相對應的則是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因推翻建文皇帝的罪魁禍首燕王朱棣也意外身死,似乎朝廷和燕王府之間的恩恩怨怨也隨之煙消雲散了。

朱高熾久居京城,其擁有着不亞於朱允炆的賢名,向來深得高皇帝的稱許,在文臣心目中的印象良好。對大多數依然忠心於建文帝的臣子來說,燕王世子的政治理念應該會和建文朝一脈相承。

總之最重要的還是燕軍佔領了京師,身家性命操之人手,也由不得誰來出言反對了。

但毫無疑問朱高熾很符合文官們的期許,因此也就少了很多麻煩,要不然換推出朱高煦來做皇帝,肯定會有很多人寧死也得抗拒一番,羣情激奮之下,總不能學歷史上的朱棣,大肆殺戮吧?

不提文武百官們一個個喜上眉梢,之前的忐忑心情變成了一片欣然,爲何爆發了靖難之役,不就是怕第二個朱元璋當皇帝嗎?尤其是和朱高熾打過交道的官員們,都清楚世子有着堪比建文帝的仁義心腸。

六月十七日,朱高熾首先護送燕王棺木前往宗廟寄放,與此同時北平開始要修建陵墓了,即使朱棣生前沒有留下任何遺囑,但誰也不敢把他安葬在太祖身邊,不然這對父子在九泉之下非得打起來不可。北平乃燕王龍潛之地。更名爲北京,暫時默認爲陪都。

朱高熾大哭一場後,前往孝陵進行祭拜,諸王和文武百官備好法架,奉上寶璽,軍民迎立於道路兩邊,高呼萬歲。

返回京城後,朱高熾在奉天殿接受羣臣朝賀,正式即皇帝位。徐灝提議尊朱棣爲太宗皇帝,尊燕王妃爲皇太后。按照歷史提出改元洪熙。

山呼萬歲聲中。朱高熾誠惶誠恐的坐在了龍椅上,心中激盪莫名,從這一刻起,他就是幅員遼闊的大明帝國之正統皇帝了。統治着數以千萬的臣民。擁有着至高無上的皇權。所有人都要匍匐在他的腳下。

當此時朱高熾下意識的看了眼一臉微笑的兄弟徐灝,他神色間滿是欣喜和鼓勵,心中不禁感激萬千。能有今日,最大的功臣可謂就是自己的兄弟了,多年來一直襬明車馬的大力支持自己,放眼整個北平府只有他一人敢如此,而這份擁戴之功舍他之外,還有誰人?

朱高熾朝着徐灝含笑微微點頭,然後遙望遠處的巍峨宮殿,遙想自從建文元年開始隨着父王起兵,整整四年打了多少仗?死了多少人?攻城略地,轉戰千里,自己在後方矜矜業業一日不敢懈怠,費盡心機招募士卒籌辦糧草,處理政務耗費心思,卻往往不及二弟的一場戰功,不及三弟承歡膝下的孝道。困守北平時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淚?對了,那時候還是徐灝從始至終的陪在自己身邊。

朱高熾感慨的嘆了口氣,一絲因父王慘死猜忌徐灝的想法至此消失,暗道如果連徐灝都不能信任,那我還能相信誰去?這一刻他體會到了帝王高高在上的孤獨滋味。

就這樣在陽光普照,風景明媚的盛夏七月,一個新的皇帝誕生了,而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徐徐開始。

這一天是建文四年七月一日,朱高熾率領文武百官於南郊大祀天地後,返回奉天殿,正式即皇帝位,詔令改以往四年爲永樂年,明年爲洪熙元年。

經過這些天來的商議,從小到大都有些怨恨父親偏心的朱高熾,果然沒有繼承燕王的遺志。很有意思的是,似乎明朝歷代帝王父子間都有些相剋,下一代皇帝必將更改上一代皇帝的政策。朱元璋和朱允炆之間,朱允炆和朱棣之間,朱棣和朱高熾之間,朱高熾和未來的朱瞻基之間莫不如是。

因此朱高熾大膽當衆承諾建文朝所易改的祖宗成法將根據朝會羣臣商議後,再予以革除或承認,鄭重承諾不會完全恢復洪武朝舊制,尊重建文皇帝的功績和失德之舉,一字不刪史書。此舉令方孝孺等人莫不痛哭流涕,一些寧死不降的大臣態度漸漸軟化下來。

棄官不做的四百多位京官聽說此事後,紛紛進京叩見洪熙皇帝,朱高熾一概赦免其罪,寬仁風氣大有繼承建文朝時期的趨勢,如此能繼續保持下去的話,洪熙皇帝很快就將贏得天下士林的衷心擁戴。

但是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文華殿內,陳瑛恭聲道:“陛下,宮內女官太監以及所有宮人乃是禍患,不得不除之。”

端坐龍椅上的朱高熾微微皺眉,陳瑛又說道:“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鐵鉉盛庸等人皆是逆臣,罪該萬死,請陛下下旨誅殺其滿門,以此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並警示天下臣民不得懷有二心,其妻女應發配教司坊世代爲娼。”

徐灝皺眉道:“大肆殺戮有傷天和,不妥!還望陛下以寬和爲本,說句不該說的話,誅殺其族豈不是令忠臣無遺種矣?”

“都督此言差矣。”陳瑛面帶冷笑,“朱允炆得位不正,滿朝皆是逆臣,不殺之怎能取信於天下?”

徐灝笑了笑沒言語,站在他下首的朱能立即大怒道:“滾!靖難以來你有何功?敢在御前大放厥詞?教唆陛下大開殺戒,豈不是令陛下揹負暴君之名?”

張玉也沉聲道:“先帝多次警告我等不可殺俘,要善待敵軍,如此才贏得了軍心民心。”

茹瑺李景隆等建文舊臣焉能任由陳瑛誅殺同僚?不然算起舊賬豈不是牽連到自己頭上?是以紛紛出言反對,徐灝立在一邊衷心笑了。沒了能壓制一切乾綱獨斷的朱棣,文武官員自然勇於和威望還不足的朱高熾據理力爭。

站在朱高熾的角度上,他沒有朱棣一力起兵推翻了侄兒的巨大心理壓力和得位不正所帶來的疑心病。朱棣是通過搶班奪權,而朱高熾卻是坐享其成隔了一輩,沒有朱棣永遠無法擺脫篡位的嫌疑陰影,無需百般粉飾處心積慮即能光明正大的做皇帝。

當然朱允炆的影響力得儘快消除乾淨,住在紫禁城裡也太過危險,朱高熾不想被稀裡糊塗的暗殺掉。

姚廣孝掃了眼臉色鐵青的陳暉,沒有說話,道衍和尚的志向和他完全相反。一個立誓輔佐明主起兵改朝換代。爲此不惜血戰四年殺人盈野的壯志,成功之後即迴歸世外。一個則是靠替主子殺戮無辜人的性命,換取自身的榮華富貴,要做滿手血腥的權臣。

徐灝本來不想亂髮言。但有些事必須要說出來。不然良心難安。因此開口道:“宮人也是陛下臣民,服侍高皇帝和嬪妃這麼些年,豈能當做牛馬說殺就殺?願意回家者應發給盤纏曉諭各地官府予以妥善安置。不願回家者安置於皇莊讓其自食其力。

值此戰亂結束之日,還望陛下能厲行節儉,規定宮人人數上限,禁止奢靡,尤其是要減少宦官的數量,宮女則許以進宮當差的年限,滿十年即可放回家去,因縱觀歷朝歷代,紫禁城內的陰暗事可謂是不勝枚舉,禁錮宮女一生冤魂不計其數,陛下既然有三宮六院,又何必非要佔有所謂的三千宮女呢?”

朱高熾看似緩緩點頭很贊同,實則心裡有些小小的不悅,因爲他很好色,歷史上做太子的二十年裡,哪怕不敢明目張膽的廣納美女,但嬪妃數量也超過太子朱標和朱允炆加在一起了,歷史上當皇帝短短十個月裡,被冊封的嬪妃人數達到十二人,沒有名分的就不知多少了。

再說是個男人就不樂意屬於自己的女人投入他人懷抱,除非主動送人另當別論,即使是低賤的宮娥。

一些文臣見狀爲了迎合聖意,提出反對設置宮女年限,理由是涉及到皇宮隱秘,不能外泄。

徐灝冷冷的道:“那臣建議今後擔任女官者必須是官員之女,想必作爲臣子會心甘情願,乾脆就從今次開始吧,明日六品京官家中適齡閨女一律送到儲秀宮待選。”

這下官員們的臉都綠了,茹瑺忙說道:“此事還得容後再議。”

徐灝隨即翻臉怒斥道:“無恥!你等兒女身嬌肉貴,不想進宮受苦一生,那百姓家的女兒就是賤命一條?”

“罷了罷了!”朱高熾沒想到剛剛登基爲帝商議國事,竟扯到了宮女身上,不由得啼笑皆非,再說初做皇帝怎能不想建立一番功業?女色反倒是其次了,是以沉吟道:“朕無意廣納嬪妃,宮女人數不得超過二千,分爲秀女及舍女,舍女年滿二十五歲可歸家,秀女,這個!”

徐灝趕緊說道:“秀女可以依照祖制,人數最多三百不能再多了,不然陛下的名聲恐怕?嗯,臨幸者由陛下定奪名分,其餘每逢大赦可酌情放還年邁者歸家,以爲聖恩,再來宦官爲禍歷朝歷代,還請陛下立下鐵律,不許參政不許離京半步,人數不得超過三千,十二監的勞役不足可僱傭百姓,不然閹黨早晚必是我大明心腹之患。”

此言一出,立時得到了所有官員的一致贊同,自古以來喜歡太監的官員不是天生的賤骨頭就是爲了內外勾結把持朝政,既然徐灝挺身而出對太監開炮,擁護他的建議何樂而不爲呢?

事實上洪武之初,朱元璋設置宦官不及百人,到了末年擴編爲十二監及各司局,因兒女和嬪妃的增多,使得有品級的宦官人數漸漸擴大到了近千人。不過朱元璋同時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官銜,不得御外臣冠服,干預政事處斬。

到了建文帝時期,對待宦官更加嚴厲,出外稍行不法,當地官員有權逮捕並治罪,是以使得太監們集體投奔燕王,徐灝這次可謂是公開得罪了最不能得罪的羣體。

正是因爲歷史上朱棣大行封賞,單單在即位之初的永樂元年,派遣有謀略的宦官隨顧成等人出鎮貴州等地,竟然賜予了公爵服,地位還在諸將之上,後來置三大營,又命宦官提督監軍營軍,實開明代宦官專權之禍端。

而朱高熾身爲帝王自然有他的立場,爲何太監干政屢禁不止?帝王纔是其源頭,控制無根無憑的太監遠比控制臣子要容易多了。

眼下立足未穩,朱高熾自然不會公然和羣臣作對,尤其建議人還是最依賴的徐灝,當即含笑點頭,至於今後會不會照章辦事,那就只有老天才曉得了。

徐灝很清楚最終都是無用功,但好歹讓可憐宮人的數量能減少了一半多,至於太監們會不會報復?他相信大多數宦官都是安分守己的老實人。

接下來是關於如何處置一干‘奸臣’了,爲了維護洪熙朝的統治和威嚴,也爲了震懾住其他官員使得各衙門能早日恢復正常運轉,殺人是必須的,這方面任何在位的帝王都不會手軟。

不過相比歷史上慘絕人寰的永樂朝,朱高熾下旨只誅殺首惡,齊泰黃子澄全家被處斬,十多位寧死不降的大臣被斬首示衆,其餘從犯都被革職,全族發往遼東。

這已經是徐灝所夢想的最好結果,受株連者不過千人而已。而且他一早就派兵趁亂把教司坊數百逼良爲娼的老鴇以及喪盡天良的龜奴等人盡數殺戮殆盡,使得教司坊已經無人可用了。

這一點朱高熾和徐灝的想法相同,順勢下旨恢復立國以來所有罪臣女眷的平民身份,爭取民心。

在對待王族方面,朱高熾身爲子侄自然不能讓靖難之役重現,無需徐灝等臣子建言,恢復諸位王叔王爵的同時,沒有恢復其護衛,也一併恢復了錦衣衛暗中監視,準備隨時尋找藉口再次削藩。

張玉父子等將領率兵離京,李景隆等人也派往各地藩王府,防止任何藩王有所異動。

徐灝力保方孝孺不死,原因是方孝孺提倡:“天立之君所以爲民,非使其民奉乎君”,雖說不正確也總比朱棣生前認爲的“帝王爲生民之主”要前進一大步。

處罰完罪臣,穩定了京城局勢後,接下來就輪到人人翹首以盼的論功行賞了。

第636章 接盤俠第162章 歌舞第682章 傾向第641章 大鼻大眼第895章 麗人第1081章 愁第503章 結交第564章 得道之士第881章 活神仙第1291章 願得紅絲牢系足第736章 得意事第229章 微服私訪第630章 知足第1230章 衆怒第458章 大度第872章 石門縣令第811章 條頓騎士團第9章 攀比第960章 大勢所趨第460章 言之命中第828章 辦校第414章 韭菜第215章 東方哥倫布第1178章 討錢第776章 百順千依第779章 鬧事第991章 王大人第207章 陪嫁第388章 瀛洲第566章 有辱斯文第548章 心血來潮第692章 梨園第1236章 半截鉛筆第934章 女人心第876章 扇墜第99章 春動第79章 想搬家了第546章 天經地義第1051章 不交白卷而已第482章 遷都第944章 平凡的真諦第864章 修行在公門第597章 癡人第117章 際遇第224章 和芷晴同居的日子第435章 底線第1283章 晚上見第676章 生病第934章 女人心第611章 醫院第608章 弟子第508章 太監第6章 夜宴第1060章 虛僞和無奈第1136章 顯靈第67章 賀新年第178章 落魄書生有人愛第337章 勝利第1114章 楊家兄弟第173章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第158章 上任第540章 逸氣凌雲第1041章 心肝寶貝第1139章 楚楚第969章 才子佳人第374章 過壽第470章 聽案第1090章 瞞第742章 大明的白山黑水第912章 征剿妒婦第123章 蝶戀花第878章 定案第541章 得意忘形第452章 一世長安第1091章 母女第1136章 顯靈第950章 開學典禮第13章 翅膀第324章 三秋木香第1104章 鬥毆第560章 笑裡藏刀第1123章 豬隊友第587章 閒話第585章 昧心事兒第862章 鐲子第1182章 月華天第1110章 彬彬有禮第510章 女醫門第212章 公忠體國的徐大人第1008章 我們的明朝第1019章 婚姻自由第802章 看船第341章 殺紀綱第260章 危機來臨第1266章 紅雯第732章 教書育人第355章 起步第661章 結束第583章 先生橄欖頭第401章 櫻桃嘴
第636章 接盤俠第162章 歌舞第682章 傾向第641章 大鼻大眼第895章 麗人第1081章 愁第503章 結交第564章 得道之士第881章 活神仙第1291章 願得紅絲牢系足第736章 得意事第229章 微服私訪第630章 知足第1230章 衆怒第458章 大度第872章 石門縣令第811章 條頓騎士團第9章 攀比第960章 大勢所趨第460章 言之命中第828章 辦校第414章 韭菜第215章 東方哥倫布第1178章 討錢第776章 百順千依第779章 鬧事第991章 王大人第207章 陪嫁第388章 瀛洲第566章 有辱斯文第548章 心血來潮第692章 梨園第1236章 半截鉛筆第934章 女人心第876章 扇墜第99章 春動第79章 想搬家了第546章 天經地義第1051章 不交白卷而已第482章 遷都第944章 平凡的真諦第864章 修行在公門第597章 癡人第117章 際遇第224章 和芷晴同居的日子第435章 底線第1283章 晚上見第676章 生病第934章 女人心第611章 醫院第608章 弟子第508章 太監第6章 夜宴第1060章 虛僞和無奈第1136章 顯靈第67章 賀新年第178章 落魄書生有人愛第337章 勝利第1114章 楊家兄弟第173章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第158章 上任第540章 逸氣凌雲第1041章 心肝寶貝第1139章 楚楚第969章 才子佳人第374章 過壽第470章 聽案第1090章 瞞第742章 大明的白山黑水第912章 征剿妒婦第123章 蝶戀花第878章 定案第541章 得意忘形第452章 一世長安第1091章 母女第1136章 顯靈第950章 開學典禮第13章 翅膀第324章 三秋木香第1104章 鬥毆第560章 笑裡藏刀第1123章 豬隊友第587章 閒話第585章 昧心事兒第862章 鐲子第1182章 月華天第1110章 彬彬有禮第510章 女醫門第212章 公忠體國的徐大人第1008章 我們的明朝第1019章 婚姻自由第802章 看船第341章 殺紀綱第260章 危機來臨第1266章 紅雯第732章 教書育人第355章 起步第661章 結束第583章 先生橄欖頭第401章 櫻桃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