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無能至極。”
嬴政冷然的看着大清疆域上的一切。
“白夷艦隊從南至北,於萬里海疆肆行無忌,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
“更顯示清朝沿海武備之廢弛。”
又又又被叫回的劉邦一臉晦氣。
聞言無奈道:
“道光不明瞭世界大勢,對戰守計劃,毫無定見。”
“和戰不定,一誤再誤,卒至戰局擴大不可收拾。”
“琦善一意討好,奕山遲疑觀望。”
“這樣怯懦無能的將帥,擔任抗戰禦侮的重任,焉得不敗。”
“清朝的閉關自守,致對外夷的戰術戰略、風俗人情,茫然不知。”
“昏昧無知,又怎能克敵制勝。”
“在看雙方所用軍備,清朝那些火炮火槍要點一條火繩才能轟發。”
“而英夷所使用的槍炮,則火力猛烈。”
”武器不如人,怎會不失敗。”
衆人細想來確實如此。
清朝敗於英夷實乃以上而下,全面失敗。
“不好搞啊。”
蕭何喃喃自語着。
“就看英夷那鋼碳產量,清朝不全面變法很難趕上了。”
尉繚捋須回憶往昔,嘆氣道:
“列國伐交頻頻,不如春秋仁義,就是因爲吳越掌握了開採之能啊。”
武器的鍛造永遠離不開鋼碳的採煉。
……
天幕上。
英軍從炮臺高地俯視着那座“羊城”
城牆全長近十公里,高約八米,厚約六米。
共有十六個城門和一些瞭望塔。
在城牆的後面,是狹窄的花崗石面街道,僅容轎子穿行。
街道切成區域,裡面有兵員駐地、巡撫衙門、銀庫、兵器庫。
在往南方,是一座呈長方形的地段是新城,它亦有城牆,且有總督衙門。
圍牆之外,更遠的地方,是一片商業區,一直延伸到河邊及商館。
那一帶的貨棧和富商們的府第跨越了珠江伸展到河的南岸。
穿過河南,城區則與富饒的三角洲大地及順德縣沖積平原融爲一體。
在南端的區域,幾乎都是些小島嶼,珠江的諸多支流在其中穿越流淌。
南部頂端,在視野的盡頭,是名門望族的宅邸區。
他們宅邸的旁邊是自耕農和一些佃戶的茅草屋。
英軍把視線從城市移向北面著名的白雲山,那是南海縣和番禺縣的分界。
羣山的西側,沿城北門大道,在山丘和稻田及樹叢和渠道間,散落着九十六村。
畫面推進那些被丘陵山包間隔穿插的一個個村莊間中。
其中一個小村子界碑上石刻三字。
『三元里』
……
【英軍侵入廣州地區後,清軍節節敗退,奕山等人屈膝投降。】
【英軍則氣焰囂張,橫行無忌。】
【從四月初二(1841年5月22日)英軍對廣州城發動進攻開始,英軍即到處燒殺搶掠。】
【當天,英軍四處放火,省河兩岸及十三行地方,房屋被燒燬,大火徹夜不息,十三行被洗劫一空。】
【次日,英軍到處殺人搶船。據時人記述:“連日逆夷圍攻省城,施放炮火,三面延燒。西則自新填地金利埠燒至西炮臺,南則自天字碼頭燒至小東門。被火者不下千餘家,難民提男挈女,號呼之聲,遍於道路。”】
【江面之上,英軍“攔截搜船,遇有年少男女,皆被搶去,貨物用火燒燬”。】
【初四(24日)英軍燒燬靖海、五仙等碼頭鋪肆百餘間,縱火焚燒稅關附近民房,大火延燒至四更天。】
【初五(25日)英軍繼續到處燒殺焚掠,由接官亭至城門口,房屋店鋪數百間盡被其縱火焚燬,大火燒至次日午後始息。】
【《廣州停戰協定》簽訂後,英軍更是變本加厲,竄擾廣州城郊鄉鎮,到處擄掠姦淫。】
【他們“闖入各鄉姦淫婦女”,一天之內,“辱污而死及被逆劫去者共計一百數十口”。】
【英軍的暴行,使廣州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更激起了百姓的無比義憤。】
【四月初九(5月29日)十多名英軍竄至廣州城北的三元里,在村頭調戲三元里東華里菜農韋紹光的妻子李喜。】
【憤怒的鄉民聞訊,手執鋤頭、木棍,將英軍團團圍住,當場擊斃七八名,其餘的狼狽逃命而去。】
……
{據各種中文文獻,三元里等地民衆奮起抗英,直接原因有三:一、英軍“開棺暴骨”,二、英軍劫掠財物,三、英軍強姦、調戲婦女。}
{對照英方文獻,其第一項“開棺暴骨”的指控當爲事實。}
{1841年5月29日,奕山與義律達成停戰協定以後,一部分英軍官兵進入了城北的雙山寺。}
{在該寺廟中,存放着許多外籍人權厝的棺木,準備將來護送歸葬故土,以償亡人葉落歸根之願。}
{英軍打開了一些棺蓋,觀看裡面的屍體。}
{儘管英方文獻將此舉的動機歸結於好奇,但據中國的傳統,此類將會降禍於死者子孫的不敬行爲,只有禽獸才幹得出來。}
{而且當時還流傳着“開棺戳屍”、“發掘墳墓”等說法,雖然有可能是因爲傳播而失真擴大,但開棺這事是石錘的。}
{……草了……}
……
大秦。
嬴政看着天幕面如止水心如平靜。
挖不了。
自己的墓誰也別想動!
誰動誰跟寡人一起走!
水銀,親身驗證都說好!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很難不回憶起自己的茂陵。
“朕就想不通了。”
他嘀咕着。
什麼鬼考古他不懂,他也懶得懂!
他就想知道你們怎麼還有挖祖宗墳的習慣呢?
……
曹魏。
曹操也波瀾不驚。
你們能找到,孤就算你們厲害。
那孤也認了。
你們找不到。
一切就別提了。
……
大明·神宗時期
朱翊鈞臉色發黑。
他突然想到了不想回憶的事情。
……
大清·乾隆時期
羣臣一個個都低着頭。
就連和珅此時都不敢說話。
十全啊,屍骨啊。
一個字也不敢提啊!
……
{而英方文獻中雖沒有正面提及“劫掠”,但1841年5月24日,英軍開始進攻廣州,陸軍司令郭富下令,“各部須攜帶兩天的乾糧”。}
{由此推算,英軍將於5月26日糧盡。對此給養的補充,英方文獻中不乏“徵發”的記載,並稱他們“滿載各種家畜而歸”。這種“徵發”很難擺脫“劫掠”的干係。}
{這熟悉的感覺……是考據帝!}
{擺凳坐等。}
{最後一項,即對婦女的犯罪,比較難考證清楚。}
{一方面是英方當時的記載中全無此類情節,另一方面是中方文獻極其含混,只謂“輪姦老婦”云云。}
{此類事件畢竟有損當事人的名譽,不宜張揚,中方文獻作者隱去具體的時間、地點、姓名、情節,也是情理之中。}
{如果明確記載了怕不就是要逼人去死吧,另外家族名譽業全完了。模糊記錄已經說明有相關問題了。}
{怎麼強姦這種事永遠是有損受害者的名譽而不是引人對罪犯的暴行義憤填膺呢?}
{名譽受損的爲什麼是被侵犯者?}
{我覺得是因爲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性都是一個難以啓齒的事情,尤其是當時那個時代。}
{事隔近八年之後,時任英國駐華公使兼對華商務總監督的德庇時,在1848年2月給巴麥尊的報告中,承認了印度士兵曾強姦過三元里附近的婦女。}
{再隔一百多年之後,廣東文史館於1951年至1963年重新調查,發掘出新的說法,謂1841年5月28日或29日,英軍十餘人在三元里東華里,“恣意調戲”村民韋紹光之妻李喜。}
{由此看來,英軍在佔領廣州城北高地期間確有對婦女犯罪的事實,儘管“調戲”李喜一事在情節上還有使人生疑之處。}
{一般地說來,經過一百多年的口口相傳,很容易失真,就該說法本身而言,尚有兩點妨礙定論之處。}
{一、由於當時中外風俗迥異,大戶人家女人被生人撞見者即有自認爲受辱而自殺者,李喜雖爲農婦,但“恣意調戲”仍很難明確事情的性質。}
{二、該調查稱,這羣“調戲”李喜的英軍,爲鄉人所憤殺(從八九人增至十一人),對照英方文獻,似非事實,由此反推前情節,也有不真實之感。}
{而英軍調戲李喜的說法是當地的一位老人提供的資料。就資料本身而言,有許多錯誤,後在調查人員的幫助下,逐一得以克服。}
{而李喜的孫子韋祖在調查中對其祖母受辱事始終未置一詞,但卻非常強調其祖父在抗英中的領導地位。}
……
天幕上。
青磚紅瓦的廟觀前。
一羣手持農具的鄉民匯聚在一起。
三柱紅香插在廟前的銅爐中。
“以旗爲令!”
一名穿着長褂,辯尾束着金絲的老者看着衆鄉民,朗聲道:
“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吹螺殼打鼓進兵,打鑼收兵!”
“不共戴天,誓滅英夷!”
話音落。
棍、矛、耙、刀,直指長空。
……
【接着,三元里鄉民聚集在三元古廟,商議對策,決定全村除將老弱婦孺遷走外,十六到六十歲的男子一律留守,以刀、矛、棍、斧爲武器,組織起來,以三元古廟的三星旗爲戰旗。】
【同時,他們爲團結各鄉人民共同抗敵,還派出代表至鄰近各鄉求援。】
【當天下午,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鄉的莊農、絲織戶、打石戶、水勇和學社領導的義勇代表,雲集在牛欄岡,共商抗英大計。】
【會議決定聯合起來抗擊英軍,喊出了“不共戴天,誓滅英夷”的豪言壯語。】
【表示不怕“夷船堅厚”,齊心協力,“操戈禦敵”】
【“務使鬼子無隻身存留,鬼船無片帆回國”】
【並約定如遇英軍來犯,一鄉鳴鑼,衆鄉皆出,誘敵深入,在牛欄岡痛擊來敵。】
……
大漢。
“這纔是大好男兒嗎!”
劉邦猛的一拍大腿,指着天幕裡士氣高漲的鄉民們,大笑道:
“有血勇,何怕刀劍之利!”
呂雉則冷靜道:
“清朝不會允許這種事情出現的。”
劉邦嗤笑道:
“秦朝還想萬世一系呢。”
……
大漢·文帝時期
“亡國,不等於亡天下。”
劉恆淡然的看着天幕,對興奮得漲紅了臉的劉啓道:
“除非像覆巢之下一般,外力的行爲直接傷害到了全面整體的利益。”
“這纔會引發諸如三元里類的局部的反抗。”
“普通百姓對外人與官府所代表的國家之間的衝突,常常會抱着一種旁觀態度。”
劉啓興奮之色逐漸冷卻下來。
因爲他知道阿父講的,都是現實存在的。
就因爲知道,所以他更加崇拜的看向劉恆。
劉恆則繼續淡淡道:
“屬於我的東西我纔會拼命維護保護。”
“不屬於我的東西我怎麼會去在乎?”
“啓兒,你要分清誰纔是這天下真正的基石。”
“以天下之利爲己利,那天下萬民就會擁護你。”
“但你不要以爲他們擁護的是你。”
劉恆不帶一絲煙火氣,輕聲道:
“他們擁護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已。”
“所謂和光同塵,莫不如是。”
……
【四月初十(5月30日)晨。】
【三元里等鄉羣衆約五千人最先趕到城北高地聚集,敲鑼打鼓,齊聲呼喊“殺番鬼”。】
【英軍陸軍司令郭富率英軍第26團、第37團、第47團和孟加拉志願兵的幾個連及海軍陸戰隊共一千多人,從四方炮臺,分左右兩路撲向羣衆。三元里鄉民且戰且退。】
【近午時分,英軍被誘至牛欄岡。】
【此時,數千名鄉民個個手執刀、矛、棍、斧,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漸漸將英軍包圍。】
【郭富下令開炮轟擊。】
【但是,三元里鄉民抱定“打死不怨”的決心,冒着敵人的炮火,不稍退縮,英軍瞬間陷入團團包圍之中。】
【下午兩點左右,突然大雨傾盆,數尺之外,不辨事物。】
【英軍彈藥盡溼,槍炮之器盡失威力。】
【英兵穿着笨重的皮靴,在水田四布、道路崎嶇的牛欄岡的泥濘田野中,幾乎寸步難行。】
【而漫山遍野的鄉民抓住暴雨的大好時機,揮舞着手中的長矛、大刀,與英軍英勇搏鬥。】
【英軍統帥郭富見勢不妙,下令撤退。】
【三元里鄉民奮勇追擊。潰逃中,英軍副軍需總監霞畢少校被唐夏鄉農民顏浩長擊斃,一些英軍士兵在羣衆的大刀、長矛下喪生。】
【直至晚上九點,英軍在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後,才突圍逃回到四方炮臺。】
【當天夜裡,追擊英軍的羣衆把四方炮臺包圍了起來。】
【5月31日,番禺、南海、花縣、增城、從化等縣四百餘鄉的上萬羣衆聞訊趕來支援。】
【郭富派人通知餘保純,若不停止此類行動,將中止先前達成的停戰協定。】
【至當日中午,民衆聚集了一萬兩千人至一萬五千人,包圍英方陣地。】
【廣州知府餘保純偕南海縣令樑星源、番禺縣令張熙宇出城,前往炮臺,爲英軍解圍。】
【餘保純等人到了炮臺後,先是向義律、郭富等人聲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與官府無關。】
【接着,他們來到抗英羣衆隊伍中間,拱手作揖,請求民衆停止攻擊。】
【同時,他們對參加抗英的士紳們則極盡威脅利誘。】
【結果,士紳們紛紛動搖離去,各縣鄉民也隨之漸漸散去。】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給英軍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
……
{根據郭富的報告,5月30日的三元里之戰,英軍共有五人死亡,二十三人受傷。}
{又據麥華生的回憶錄,在該戰中,第26團有三名死亡,十一人受傷,第37團有三名死亡,三十一人受傷,此數再加上霞畢(其實是英陸軍少校、軍需副監Beecher,應爲畢秋),共計七人死亡,四十二人受傷。}
{賓漢的回憶錄稱,第37團有一人死亡,十五人受傷。}
{《中國叢報》1841年7月號上的一篇文章的說法,與賓漢相同。}
{若不計較傷亡分歧是否在第37團,可以認定,英軍的死亡爲五至七人,受傷爲二十三人至四十二人。}
{而中方文獻卻有殲敵十餘人、一百餘人、兩百餘人、三百餘人乃至七百四十八人的諸種說法,其中又以兩餘人佔爲多數,爲現在許多論著所引用。但這些說法全無可靠依據。}
{但即便按照英軍的記錄,斃傷敵二十八人至四十九人,仍是不小的戰果。}
{一支毫無訓練的民軍,已經取得了鴉片戰爭諸次戰鬥殲敵人數名列第四位的戰績。}
……
大明。
“以手執農具的百姓,與手執槍袍的敵軍相抗。”
朱元璋扶膝感嘆着:
“不但沒有像清軍那般逃跑,反予敵以殺傷,並乘勢包圍了敵軍營地,越秀山四方炮臺。”
“這已經是非常足以稱道的了。”
“真是……當兵的戰鬥力不如種地的?那還當什麼兵啊?!”
馬皇后看着天幕,同樣感嘆着:
“上戰場,想想容易,真的兩軍對壘,不嚇得尿褲子就算素質不錯的了。”
“一個人如何才能不懼死亡,奮勇殺敵?”
“一定是有什麼信念在驅使着他們。”
“當地人保護家園的信念肯定要比來混糧餉的客兵要強。”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
“……確實,這可是我們的一畝三分地。”
三元里之戰就是標準的游擊戰法。
即憑藉地理環境的熟悉,抗敵鬥志的高昂,設計消滅單獨活動的敵軍小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