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連接南沙東莞的虎門大橋,正是從上、下兩橫檔島間凌空飛跨而過,島上也還留有已被嚴重破壞的炮臺陣地遺址。}
{虎門大戰,清軍死亡近五百人。英軍無一人死亡!}
{哎,25歲青年打2.5歲孩子}
{不用打,都“驅散”了}
{完全就是捱打,輸出打不上。}
{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的碾壓式勝利,今人讀來怎能不悲憤?}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看着天上的局勢圖一言不發。
朱瞻基則趁勢分析着雙方問題。
“英軍在橫檔一線中採用了避實擊虛的戰法。”
“主力沒有放在清軍防衛較強的東水道,而是在防禦相對薄弱的西水道實施突破。”
“而在西水道作戰的大多數英艦又轉攻防衛力更弱的上橫檔島西北部。”
“島上東部的橫檔山上炮臺和橫檔炮臺,如同沙角炮臺一樣,被英軍從背後攻破。”
“即便是攻擊東水道的英軍戰艦,也未深入,僅把攻擊點放在威遠炮臺,從而避開了橫檔、鎮遠、靖遠炮臺的強大火力。”
“正因爲如此,英軍在此次大戰中堪稱勢若破竹。”
朱棣搖了搖頭,看向一旁已葉落枝空的桃樹,嘆聲道:
“關天培戰前設計的戰法,本意應是層層阻截敵艦的闌入,特別是從東水道強衝硬過。”
“但遇到這股無意越過而竟直攻入的敵人,實際上他已無戰術可言。”
“儘管他在戰前構築沙袋炮臺、添防兵勇,但這些臨時設施在實戰中都幾乎無用。”
“虎門戰敗與誰指揮無涉,換任何一個人來,也改變不了戰敗的命運。”
“實力天壤之別,再講求戰術,再英勇好戰,也是無益,徒增耗費罷了。”
“一百個林則徐和關天培也救不了清朝了。”
……
【至此,虎門要塞六炮臺盡數失守,珠江口門戶洞開。】
【關天培殉國後,廣東前線更無統帥,無法再對進犯珠江的英軍組織起有效的阻擊。】
【二月初七(2月27日)英艦齊向珠江進發,沿途未遭任何阻擊,長驅直入,中午徑抵烏涌炮臺附近江面。】
【烏涌炮臺距廣州僅六十里,是省城廣州的第二門戶。】
【炮臺守軍共一千六百人。其中湖南兵九百人,由署湖南提督祥福率領,於2月22日匆匆趕到,倉促佈防。】
【餘下的七百名爲廣東兵。】
【此外,炮臺上游江面上還部署了一艘裝有十門大炮的沙船、一艘裝有三十四門大炮的兵船“截殺”號和四十艘水師船,炮臺江岸架有重炮近五十門。】
【英艦駛至,即向炮臺開炮,祥福則指揮守軍開炮還擊。】
【但由於祥福所率湖南兵剛到不久,所築工事尚未就緒,又遇江水暴漲,江岸炮位多沒水中,只有東南角一炮可以射擊,卻又因炮體笨重,炮基土質鬆軟,無法轉動炮口,以致不能命中目標。】
【交戰不久,英軍即乘機換舢板登陸,直撲炮臺。】
【祥福率部英勇抗敵,但火藥用盡,不敵英軍攻勢,烏涌炮臺失陷。】
【祥福及遊擊沈佔鰲、守備洪達科等均力戰殉國,清軍將士陣亡五百餘人。】
……
大宋·神宗時期
“這可真是……摧枯拉朽啊。”
趙頊看着天幕裡的硝煙瀰漫,喃喃自語着。
王安石沉吟不語。
當時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天朝盛國”時。
實際被束縛的不只是思想,還有停滯不前的軍備力量。
他們將自己封鎖在一個空間裡,直到戰爭的到來才慢慢看清差距。
但是這種教訓是無數人用鮮血換來的,而且就算吸取到一些教訓,也有可能無能爲力。
清朝如此。
宋朝亦如此。
歷朝歷代的最後,莫不如此。
……
【英軍攻陷烏涌炮臺後,遂又擊沉泊於上游的兵船“截殺”號及水師船多艘。】
【清軍其餘水師船一鬨而散。】
【二月初八(28日)英軍排除了烏涌江面的木筏與沉船等障礙。】
【二月初九(3月1日)英艦『復仇神』號溯江而上,沿黃埔北岸探測水路,偵察沿岸軍情,未遇任何抵抗。】
【二月十一(3日)英軍攻佔琶洲炮臺,接着,兵鋒直指黃埔西端的獵德炮臺,而省城廣州已然在英艦炮口的威脅之下。】
……
大唐。
李世民腦中頓時浮現四字。
“城下之盟。”
幾位大臣聽了默默不語。
此時能籤盟約都算好的了。
現在誰也不知道英軍的糧草供應如何。
更不知道有沒有能在糧草耗盡前攻破廣州的能力。
虎門之戰的事實已經說明。
清軍拒戰必敗。
……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一日(1841年3月3日)義律向琦善提出《約議戢兵條款》】
【除割讓香港外,尖沙嘴亦須割讓,並在九龍設關。】
【償還洋銀一千兩百萬元,行欠準於三年之內清還。】
【廢除行商壟斷中外貿易制度,給英國以最惠國待遇,三天內恢復貿易等,要求琦善在5日之前簽署。】
【而琦善此時已被革職拿辦的上諭。二月十三(3月5日)參贊大臣楊芳抵達廣州。】
【二月十四(3月6日)義律未得琦善答覆,即令英軍繼續進攻。】
【當天,英軍攻陷二沙尾與獵德炮臺,廣州城失去最後一道屏障。】
【此後,英軍陸續攻佔黃浦、大黃窖、鳳凰岡等炮臺,入據商館,封鎖廣州。】
【這時,貿易季節已經來臨,爲推銷英商和其他外商輪船積壓的商品,義律與楊芳於二日二十八日(3月20日)訂立廣州休戰和貿易協定,暫時恢復通商。】
……
{義律除了要以武力逼迫中方答應其所提出的割佔領土、賠款等項要求之外,一個急迫的目的是要用武力威脅廣東當局恢復已經斷絕了兩年之久的中英貿易。}
{長期出任駐華商務監督的義律深知中英貿易的重要,當時貿易季節已經開始,而作爲中外貿易唯一口岸的廣州已對英商關閉兩年,英、美商人和鴉片販子急於展開對華貿易,銷售其商品或鴉片存貨。}
{同時,中英兩國斷市兩年,英國國內市場對茶葉的需求已成燃眉之急,英國政府也需徵收茶葉稅,而此時它的存貨已瀕告罄。}
{廣州一開市,英國商船就蜂擁而入,推銷其積壓已久的存貨,又採購英國國內急需的茶葉等。}
{當年6月止,英商單茶葉一項即購進了六千萬磅。義律事後也曾得意地宣稱:僅此一項,英國政府即可從中徵得三百萬英鎊的茶稅。}
{雖然協定中明禁鴉片及其他走私,但事實上,這一規定完全是欺人之談。}
{所謂的通商之戰。}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面色平靜如水。
鴉片船隻一定是緊隨着旗艦而去的。
英軍只要一到廣州,鴉片走私船便會雲集黃埔。
至於負有緝私之責的廣東水師……
都被英軍打得聞風喪膽了,也根本談不上什麼查禁鴉片了。
現在的問題是,怎麼才能保證本土權力的同時。
讓他們去掠奪海外。
乾隆看着通商之戰四字,心中有了主意。
清朝與英國顯然不同。
他們打仗掙錢,大清可不是。
一旦勞師海外,這財政壓力是肯定撐不住的。
除非……有利可圖。
乾隆下意識的摩挲拇指上的扳指。
那就不能要什麼臉面了。
……
【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初九(1841年3月31日)英軍統帥海軍司令伯麥乘『皇后』號前往印度,向英印總督奧克蘭請求增派援兵來華。】
【三月二十三日(4月14日)道光帝任命的靖逆將軍奕山和另一位參贊大臣隆文抵達廣州。】
【閏三月十四日(5月4日)奕山收到道光帝4月20日發出的諭旨,命令他“分路兜剿”“抄襲該夷前後路徑,併力攻剿,不使逃遁”。】
【當奕山一到廣州時,義律即向其發出照會,要求其遵守停戰貿易協定。義律本人也多次到廣州探聽虛實。】
【閏三月二十二(5月12日)義律至澳門,向英軍陸軍司令郭富、海軍代司令辛好士發出備戰命令。】
【閏三月二十八(5月18日)辛好士率英軍艦隊,郭富率陸軍,由香港動身,開赴廣州。】
【次日,英艦再次駛入珠江。也在此時,奕山準備對英軍實施夜襲反攻。】
……
{奕山似乎很看重對英強硬的林則徐。}
{在未進入廣州之前,便寫信給林則徐,約他面談問計。}
{4月13日,兩人會晤於佛山。此後,他們在4月15日和18日,在廣州有兩次時間很長的會晤。}
{關於這些會談的內容,史籍上有一些透露,謂林則徐向奕山提出了六條建策。}
{一、設法誘使英軍退出獵德、大黃滘等處炮臺要隘,然後乘機填塞河道,並在沿岸駐紮精兵,構築工事。}
{二、清查洋麪水師船,統一調配以爲備戰之用。}
{三、速將各處所存之新舊大小火炮六百餘尊調集廣州,逐一檢驗,裝備各營盤戰船。}
{四、“夷船在內河,最宜火攻”,多造火攻船隻和木筏等,挑選水勇,乘夜火攻英船。}
{五、“洋麪之戰,系英夷長技”,因此需趕造堅固戰船,以資拒敵制勝。}
{六、在澳門等地方,密派幹練穩妥之人,探查敵情,以爲決策參考。}
……
大漢·武帝時期
“林則徐還是切實的。”
霍去病分析着這六條建議。
“他對於敵情的掌握是比較高的。”
“看他提出的上述建議就可知是從當時英艦雲集省河、兵臨廣州省城的現實局面出發。”
“六條建議都是讓奕山先設法擺脫清軍被動地位,整頓水師,裝備器械,探悉敵情動向,發動百姓,主動出擊,以期取得勝利。”
劉徹笑了笑,拍了拍霍去病的肩膀,沒說話。
霍去病一頭霧水。
小劉據若有所思,隨後從劉徹身後探出頭來,對着霍去病指了指天幕。
……
{實際上,林則徐的這一戰法已不新奇,就是用好言誘令英軍退出省河,然後在廣州以東的獵德、二沙尾一帶和廣州以南的大黃滘一帶阻塞河道,構築沙袋炮臺,派重兵駐守。}
{此兩處辦成後,再致力於黃埔,最後籌防虎門。}
{但是,若從當時的實際出發,這一建策有兩項操作上的困難。}
{當時獵德一帶的珠江河道,寬約660米,深6米以上,大黃滘一帶河道,寬約350米,深約10米。}
{如果只是簡單的阻塞,將無濟於事,因爲前次廣州內河戰鬥時,獵德、大黃滘都已阻塞,但水中障礙皆被英軍清除。}
{如按林則徐所要求的“巨石”堵塞,那兩處的石方量不難推算,似在短期內難以完成。退一步說,即便阻塞了珠江河道,那也只是阻止英軍艦船由水路直逼廣州城下,又何以阻擋英軍的陸路進攻?}
{堵塞的獵德,距當時的廣州城約五公里,英軍若從此處發起攻擊,比後來的攻擊路線只長三公里。}
{另外,林則徐堵塞河道的前提,是英軍退出省河。可如何使英軍退出省河,又是一件難事。林在此用了“好言誘令”四字,即虛假地應允英方的某些條件。}
{且不論道光的“斷不準提及通商二字”的嚴旨,使奕山不敢同意英國通商。即便作此承諾,對英方也無吸引力,因爲先前楊芳、怡良已經出具照會和告示。至於在其他方面作出承諾,更是違旨舉動。}
{如果我們再看看道光帝的諭旨,便能知曉奕山絕不敢聽從林則徐的這一建策。}
{道光給奕山規定的戰法是大兵兜剿、擒獲“夷酋”,其基本戰略是進攻,而林則徐的戰法只是保守的保全廣州的方案。}
{儘管道光的旨意更加不切實際,但對統兵大員來說,不執行這一旨意,又是另一回事了。}
{琦善、伊里布前鑑俱在啊。}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捏着眉心,一臉愁容。
乾綱獨斷乾綱獨斷。
好了,這回斷手裡了。
而林則徐的建議……
康熙仔細想了一下。
英軍退出省河似乎是一個必要不充分條件。
只有滿足了這個前提所有的防禦工事纔可能發揮作用。
而虎門一戰賭的是英軍不會繞道從背後而來,結果恰恰相反就是從最薄弱的部分一舉攻入。
關天培在上橫檔島大興土木時,未注意到下橫檔島。
然而英從毫無防備的下橫擋島
進入,清軍一潰即散。
戰爭是沒有假設。
而道光……
康熙忍不住又嘆了口氣。
……
{林則徐建議,對駛入內河的英艦船實施火攻,火船在佛山一帶裝配,於深夜乘風順流放下,另以戰船、水勇配合作戰。}
{這一建策,脫胎於戰前的“攻首尾躍中艙”之法,火攻嗎,水戰的傳統戰法,火燒赤壁等戰例更是深入人心。}
{後來奕山採用的正是這一戰法。}
……
曹魏。
“戰術層面來說,確實想不出什麼辦法了,武器裝備、軍事理論、軍事制度都有代差。”
曹丕覷眼看着一臉正色的曹操。
所以您完全無視“火燒赤壁”四字是吧。
曹操無視一切異樣眼神,自顧自道:
“但這六項建策,仍無回天之力。”
……
【閏三月三十日(5月20日)奕山已經得知了義律下令進攻廣州的情報。】
【於是,他不顧其他備戰工作亦未完成,定於四月初一(5月21日)對英軍實施反攻。而義律於此前即已探悉到奕山反攻計劃。】
【初一(5月21日)當日,他通知英商在日落之前迅速撤離商館。】
【初一(21日)晚,奕山下令向英船進攻。】
【夜半時分,清軍水軍發起進攻,東、西炮臺同時向江中英艦開炮轟擊。】
【但是,反攻計劃已事先爲英軍獲悉,英艦大部分已做好準備。】
【清軍三路反攻失利,英軍乃乘勢開始向廣州進攻。】
……
{這裡要提一嘴,大約到了4月底、5月初,道光帝所調派的各省援軍一萬七千人全部到達。}
{雖然其中有數千人已在烏涌、鳳凰崗等戰中被擊潰,但戰後又紛紛回營,合之廣州原駐清軍,總兵力當在兩萬五千人以上。}
{而看奕山部署的廣州城防。}
{新城東水關至西水關,城垣上派兵四千三百名,四方炮臺一帶,派兵兩千五百名,觀音山(即越秀山)派兵一千名。}
{小北門,派兵五百名。貢院,留兵一千名。燕塘一帶,派兵四千五百名。石門一帶,派兵一千三百名。佛山一帶,派兵兩千名。}
{儘管手中的兵力已數倍於英軍,但全是陸師,無法施展於對英軍艦船的進攻。因而從他的兵力部署來看,仍是由陸上防守廣州,並不符合道光“分路兜剿”的要求。}
{可遠在京師的道光根本不顧戰術上的困難,催命般接連下旨“進剿”}
{從軍事學的角度來看,奕山組織的進攻實謂可笑。廣州清軍兵力達兩萬以上,但對進攻一無用處。}
{據奕山奏,用於進攻的是所僱水勇一千七百人。}
{又據《番禺縣誌》,用於進攻的兵力爲四川餘丁四百名,水勇三百名,數量更少。其方法是前面介紹過的火攻。目標是泊於珠江上的英軍艦船。}
{道光期待數月翹首盼捷的“兜剿”,只不過是這種騷擾性質的戰鬥。}
{與新任兩廣總督甚有交情的樑廷枏,在其著作中透露:奕山的命令下得十分倉猝,甚至事先未與參贊大臣楊芳商量。}
{此時仍幻想以通商換和平的楊芳,得訊後大驚失色,拔劍奮呼:“事且敗而局難收!”}
……
【四月初二(5月22日)晨,英艦先向西炮臺猛轟,守軍潰散。】
【初四(24日)兩萬七千餘名英軍分成兩部,一部進攻商館區,另一部,在廣州城西北部泥城、繒步一帶登陸。】
【下午三點,右縱隊輕易佔領了商館區。傍晚,左縱隊到達預定登陸地點,遭當地壯勇的頑強阻擊,死傷數十人。】
【初五(25日)凌晨,英軍攻城部隊全部登陸。】
【接着,在廣州城北越秀山,英軍攻打護衛廣州的拱極、保極、永康(四方炮臺)、譽定等炮臺,駐守在這裡的兩千五百多名貴州兵進行了英勇抵抗。】
【激戰中,清軍五百名將
士殉國,一千多人負傷。英軍傷亡七十餘人,海軍少校福克斯亦被打死。】
【下午兩點,四座炮臺均陷敵手。】
……
大清·咸豐時期
“打的簡直就是一塌糊塗!”
咸豐在殿內來回踱步。
現在想來都氣的要死!
四方炮臺是當年尚可喜在越秀山上修築的,這個炮臺可不是爲了守城用的,而是爲了攻城用的!
當年就有人勸阿瑪把四方炮臺的重火炮全都撤了,全換成鳥銃和擡槍以防歹人利用炮臺攻城。
可好了,英軍直接就在四方炮臺上安放大炮往廣州城裡轟擊!
“從上到下,沒一個靠譜的!”
……
天幕上。
北門樓。
將軍站在城樓上,面如土色。
陣陣硝煙伴隨轟鳴而來。
一名老者也在城樓上看着夷兵魚貫而上,所至無阻,莫可奈何。
這時一發炮彈在不遠處爆炸,炸了老者一臉土。
他面不改色,吐掉嘴裡的泥巴說:
“他孃的,醜虜要把他老子擊死耶!”
將軍此時纔好似夢中驚醒,看向老者問計道:
“楊參贊,如今如何是好?”
老者看着遠處的英夷,淡淡道:
“除了議和,沒第二條路走了。”
……
【炮臺失守,廣州城處於英軍南、北、西三面包圍之下。】
【英軍居高臨下,發炮轟擊。珠江兩岸不少店鋪被炸成廢墟,南門外更被嚴重摧毀。城內外的店肆房屋被炸起火,延燒達數小時之久。】
【廣州城內兩處火藥庫也被英軍炮火擊中炸燬。】
【當英軍進攻之際,奕山等人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四月初六(5月26日)英軍準備對廣州城發動總攻。奕山當即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出城赴英國商館,向義律乞和。】
【當天傍晚,義律提出停戰條件。】
【四月初七(5月27日)奕山再次委派餘保純出城,在廣州城牆之下,完全按照義律提出的條件,在中英《廣州停戰協定》上簽字。】
【協議規定:三位欽差大臣和所有外省軍隊,限六日內退出廣州城六十里以外。】
【一星期內交出六百萬元備英方使用,在二十七日日落以前先交一百萬元。】
【前條款項付清後,英軍開回虎門以外,並交還橫檔及江中所有其他各要塞,但在兩國交涉各事獲得解決以前,中國方面不得重新予以武裝。】
【賠償商館及西班牙帆船“米巴音奴”號的損失三十萬】
【奕山於數日之內湊足六百萬元白銀,交付英方以爲“贖城費”。從28日起,省外清軍分批撤出廣州。】
【四月十六日(6月5日),奕山、隆文等乘船移赴廣州城西北六十里外的金山駐紮。】
【四月十八日(6月7日)在清方贖城費大體交清後,英軍交還各炮臺,退往香港。】
【奕山等會奏,諱敗爲勝,詭稱英軍“窮蹙乞撫”,“只求照前通商”,把賠款則說成歸還商欠。】
【五月二十九日(6月8日)道光下諭:“該夷性等犬羊,不值與之計較”,“朕諒汝等不得已之苦衷,準令通商”】
【實際批准了《廣州和約》】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二日(7月29日)道光帝批准廣東援軍“凱撤”,同時諭令沿海各省酌量裁撤兵勇。】
【至此,清廷調集各省兵丁近兩萬人,耗銀數百萬兩組織的“剿英”戰役,就這樣以無條件向英軍投降而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