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總督琦善一開始是主“剿”的。】
【當六月二十四(7月22日)道光命各省“加意嚴防”的諭令到達後,琦善立即採取了三條對策。】
【第一,天津以北各小口,改派立有軍功的將領負責指揮,“密授防禦之策”。】
【第二,親赴天津海口坐鎮指揮,並令地方官“暗備火攻器械”,岸炮與火攻並舉。】
【第三“由官授以器械”於村民,“示以賞罰,使之暗相保護”】
……
大明·神宗時期
坐在椅子上小皇帝緊蹙蠶眉。
“先生,這個嚴防海口的以守爲戰的制敵方略有問題嗎?”
對面正伏案狂書的張居正聞言擡頭,想了想,輕聲道:
“沒問題。”
“以海岸炮臺堅強據點來對抗來犯的英艦英船。”
щшш ●ttκǎ n ●co
“這種利用海岸據點抵禦外族海上入侵的戰法,在沿海衛、所抗倭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從原理上講,沒問題。”
小皇帝點點頭,微微擡手示意麪前的元輔繼續說。
張居正開口道:
“但是世事變遷,不可套用。”
“我大明的海防衛、所,與此時的清軍炮臺不同。”
“我大炮的海岸炮臺是小規模的城防工事,大多與海尚有距離。”
“一旦有警,附近民衆皆入之憑藉抵禦,以待大軍救援。”
“而觀定海等地的炮臺建設可知。”
“清軍炮臺完全是炮兵陣地,建於瀕海要厄,直接與敵方艦船以炮火競鬥。”
小皇帝一瞬間就領悟了。
“先生的意思是,艦船的優勢就是其機動性。”
“他們有海上優勢,而大清本可以充分利用陸上優勢,誘敵深入。”
“但偏偏以我之弱對敵之強,戰略和戰術上出現了錯誤。”
張居正捋須微微頷首,但又嘆息道:
“這鴉片戰爭是中原第一次見到海外諸國的堅船利炮,清軍對其戰術毫不知悉情有可原。”
“所謂知己知彼,也要先知道對方的存在才行啊。”
小皇帝沉默了一會兒,擡頭道:
“先生,朕欲開海。”
……
【七月初七(8月4日)琦善又收到道光命其作兩手準備的諭令。】
【對如何剿辦,他又作了一些具體部署。】
【而對如何勸諭,感到迷惑不解。】
【他上奏中稱:“伏查英夷詭詐百出,如專爲求通貿易,該逆夷豈不知聖人天下一家,只須在粵懇商,何必遠來天津?”】
【“如欲籲懇恩施,何以膽敢在浙江佔據城池?”】
【英國“顯懷異志”,“不可不嚴兵戒備”】
……
{翻譯一下就是,“我發現英國人的行爲充滿了詭計和欺詐,他們似乎專門爲了尋求貿易而來。這些異族人難道不知道,按照聖人的教誨,全世界是一家,他們只需要在廣東進行商務交流,爲何非要遠赴天津?如果他們想要懇求恩賜,他們又怎麼敢在浙江佔領城池?”}
{英國人顯然抱有別樣的意圖,我們必須嚴陣以待。}
{傻啊……}
{都佔據城池了還在做夢別人籲懇恩施嗎……還用分析嗎……}
{你這就是站在結果上倒推過程。}
{那個時候的人覺得英國美國這些外國在法理上是天朝的臣子、奴才,所以英國來犯是“顯懷異志”}
……
【就在琦善收到命其接受“稟帖”上諭的第二天。】
【七月十四(8月11日)英軍艦隊抵達。】
【琦善遵旨派出遊擊羅應鰲與英艦威釐士釐號艦長馬他侖接洽。】
【但他收到的不是“稟帖”,而是懿律致琦善的“諮會”。】
【按照當時清官方文書的程式,“諮會”是一種平行文書。】
……
大清·康熙時期
“真是……可笑至極……”
康熙感到了一種風水輪流轉的命運感。
以前他還巴巴寫信嘲諷外國君主呢。
而現在自己的後代也被回馬槍了。
“諮會……”
這羣洋人盼望已久的平等文書的直接往來,終於在大沽口外以炮艦的方式得以實現。
而這些久官中原不諳對外體制的官員,似乎還沒有發現其中的變故。
“就想一羣僵化的蟲豸……”
康熙摸着金蓮,若有所思。
本來他還想着推進“乾綱獨斷”
現在看來……弊大於利啊。
“提高生產……”
康熙又想起金蓮給出的任務。
如今看來,這工業不是說自己想不想完成了。
而是還能不能領先版本了!
天下第一變天下第二?
不答應!
……
【懿律的“諮會”陳述了廈門、定海拒收投書的情節,聲稱此等行爲“以致冤情無能得以疏聞”,要求琦善在六天內派人前往英艦,接收“大英國家照會之公文”】
【“冤情”、“疏聞”等語,與道光諭令中“果無桀驁情形”的規定相吻合,但派人登艦接受“照會”,諭旨中沒有相應的規定。】
【琦善感到沒有把握,不敢擅專,連忙上奏請旨。】
【道光於七月十六(8月13日)批准。】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的臉色又黑了一度。
他看了一眼滿朝文武,強行按下破口大罵的心思。
從道光的一舉一動來看,已經是透露出安撫的姿態來了。
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都被人打到家門口了!
你還按撫個什麼!
你打!……
氣憤中的乾隆餘光掃到安靜如雞的和珅。
突然想到盲點。
錢……
乾隆突然冷靜了。
有時候想打不想打也不取決於皇帝。
而是取決於國庫。
……
【七月十八(8月15日)琦善一改清朝以往慣用的“諭令”。】
【“札復”“英吉利國統帥懿”,表示派人前往接收“公文”。】
【在“札復”中詢問道:“是否貴國王進呈大皇帝表文,抑系貴國王移諮本爵督閣部堂公文?”】
【隨後約定在十天內對英方“照會”給予答覆,並要求英艦不得內駛。】
……
大唐·高祖時期
李淵看的腦瓜子疼。
“有時候這站在老天爺的視角看東西,是真生氣啊!”
李世民摸了摸鬍鬚,無奈道:
“清朝這真是完美詮釋了什麼叫與世隔絕太久。”
“一如桃源之人,不知世事。”
……
【七月二十(8月17日)】
【以千總而冒牌守備的白含章取回了巴麥尊外相致中國宰相書。琦善立即上奏進呈。】
【而接收投書一事,也使琦善親眼看到了英軍的實力。】
【在附呈巴麥尊照會的奏摺中,琦善雖提到“不敢稍弛防禦”,但更多地強調連日大雨給調兵行動帶來的困難。】
【並稱海口一帶“水深數尺”,只能待雨停後方可安排兵丁棲止。】
【在附片中,琦善又詳細描繪了英軍的戰艦、輪船的樣式,隱喻難以克敵制勝。】
……
{具體請見《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2冊,第289—292頁。}
{所以,這是原先腦海中朦朧渾沌的“泰西”,已經物化爲具體實在的“火焰船”等諸般利器了是吧。}
{他在奏摺中雖然沒有鬆口,但今人讀此猶可體會到其隱隱的心跡。}
{其實當時的英國還吃不透中國。}
{正如他們依據本國國情以爲封鎖海口就能逼迫清朝就範一樣,巴麥尊外相的公文,也錯誤的將收件人指定爲中國宰相。}
{這一點使清廷這邊究竟讓誰正式負責外交事宜,與各國遞收文書成爲問題,直到有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纔有好轉。}
{這更符合現實情況,雙方剛開始互不瞭解,局勢不明,於是邊打邊和,當看清敵我差距後,採取的策略更加堅定。}
……
大清·咸豐時期
看到總理各國衙門這幾個字,咸豐差點沒把肺咳出來!
這是進步嗎?
這是恥辱!
咸豐恨得幾乎要咬碎牙齒。
“理藩而已,無所謂外交也。”
他們只不過是蠻夷……蠻夷啊!
咸豐緩緩閉上眼睛。
泱泱天朝,竟被一羣蠻夷逼迫到更改體制……
……
【由於清朝並無宰相,更兼清朝並無負責近代模式外交事務的機構和職官,巴麥尊照會由琦善進呈後,直接由道光批閱。】
【七月二十二日(8月19日)道光收到這份將近四千字的照會,當日並未發下,而是破例地留中一天,次日才發下軍機。】
【期間他是否垂詢過軍機,今已無從查考,但期間又批閱過其他奏章並頒下不少於九道的諭旨,內容從旅順設防到旌表民婦不一,見於《實錄》。】
【可見道光職守所在,公務繁衆,心不能一。】
【所以,儘管他自稱對巴麥尊照會“詳加披閱”,但從他的時間和工作來看,必不能潛心研究。】
【但就在這短短的兩天之中,他的旨意完全轉變了,整整180度,即由主“剿”而傾心於主“撫”。】
【而之所以決策如此重大,變化又如此輕易。】
【與琦善目睹英軍的“船堅炮利”,自忖不敵不同。】
【道光主“撫”意向的萌生原因,竟是巴麥尊照會的翻譯問題。】
……
天幕上貼出一份漢譯稿與英文稿。
“茲因官憲擾害本國住在中國之民人,及該官憲褻瀆大英國家威儀,是以大英國主,調派水陸軍師,前往中國海境,求討皇帝昭雪伸冤。”
……
【對照英文,“求討皇帝昭雪伸冤”一語,原爲“demand from the Emperor satisfaction and redress”。】
【若直譯爲現代漢語,當爲“要求皇帝賠償並匡正”。】
【此外,該文件還多處將“匡正”譯爲“伸冤”,“抗議”(protest)譯爲“告明”,“賠償”譯爲“昭雪”,“要求”譯爲“催討”,等等不一。】
【如此重要的文件如此譯法,實爲難解之迷。】
……
大隋。
“當然可以如實翻譯。”
楊堅看了一會那些鳥文,揉了揉眉間,無奈道:
“但讓皇帝看的東西又怎麼能如實翻譯呢。”
“那豈非大不敬?”
“而連帶之罪誰敢說自己不怕?”
“只有譯成這樣才能給皇帝看,他看了纔開心,他開心了大臣也開心了。”
“不然,誰能背動龍顏大怒的鍋啊?”
……
【道光除此照會外,還收到琦善進呈的懿律“諮會”中有“以致冤情無能得以疏聞”和琦善奏摺中稱英軍軍官的“負屈之由,無以上達天聽”的言詞。】
【種種一切,使英方的表現在道光眼裡顯得“情詞恭順”。】
【然後順理應當的,這些“卑下”的文句頗合“天朝”大皇帝的脾胃。】
【道光由此將領兵上門要挾的敵兇,看作上門“告御狀”的“負屈”外藩。】
【從巴麥尊照會來看,前面約佔五分之三的篇幅,是對林則徐廣東禁菸活動的指控,後面才提出五項要求。】
【一、賠償貨價(指被焚鴉片)。】
【二、中英平等外交。】
【三、割讓島嶼。】
【四、賠償商欠。】
【五、賠償軍費。】
【如果用中國傳統的“討賊檄文”之類的文獻作爲參照系,巴麥尊照會顯得不那麼義正辭嚴。】
【按照不熟悉西方外交詞令的道光和琦善的理解,前面對林的指控,屬於“伸冤”,後面的各項要求,屬於“乞恩”。】
【由於道光沒有也不可能花許多時間來研究巴麥尊照會,更由於他頭腦中的“天朝”觀念使之不得要領。】
【他對英方對林則徐的指控,印象比較深刻,打算予以“伸冤”。】
【而對英方的各項要求,覺得荒謬無理,自忖不難嚴詞駁斥,更況大皇帝之於外藩,本有權力“施恩”或“不施恩”。】
……
{自朱元璋廢除丞相後,明、清兩代皇帝都是直接理政。}
{而雍正改題爲奏後,內閣的“票擬”也隨之取消。皇帝不借手他人親理一切政務。}
{用一個不盡恰當的比擬,即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
{雖有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官,時人亦譽呼爲“相國”,但只是秉承皇帝旨意草擬聖旨,大抵相當於今日官中的秘書班子。}
{每日由奏事處將各處奏摺原封進呈,皇帝拆封批閱後,發下軍機,由軍機大臣據硃批或面諭擬旨,經皇帝審覈後發出。}
{而這裡面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除軍機大臣有時承詢答疑外,決策全憑皇帝本人,不受任何個人或機構的制約,當然也要受到“祖制”、儒家經典等間接制約。}
{第二,每日收到的奏摺一般都在當日發下,決策也隨之作出,十分迅速。}
{而以一個人的智慧,在短時間內,對大小政務作出決策,這不僅需要雄才大略,而且需要周密精細。}
{此外,體力和精力的充沛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據檔案,我們知道,清代皇帝每日須批閱上萬字的奏章,作出一系列相應的決策,稍有疏漏,便會鑄成大錯。}
{這種空前的高度集權的方式,對皇帝的人選提出了接近於神的要求,完全失去了合理性。}
{朝廷的決策難以在具體分析和理性探討的基礎上作出,往往跟着君王一時的感覺走,儘管這種集權方式在真正的英明君主操縱下,可能會更有效率。}
{然而,此時柄國的道光帝,卻是一個資質平常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