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繼續播放着,
畫面中出現一座地窖,
長寬各一丈有餘,
滿堆滿谷的米糧堆積的溢出來。
窖口上有胥吏正在收拾溢出的糧食,將其堆在糧車上。
胥吏推着糧車走在阡道上。
畫面隨之拉遠,
一座座同樣大小同樣滿糧的地窖映入眼中。
畫面極速拉高,然後停止不動。
俯視之下。
東西、南北,各有兩百餘丈的倉城將數百座排列整齊的窖倉包圍起來。
如蟻般大小的胥吏們正在倉城內來回波折。
……
【隋文帝將百姓承擔賦稅徭役的年齡延後到二十一歲,而受露田的年齡依然是十八歲。】
【這就讓百姓增加了三年穩定的收入。】
【之後,朝廷將百姓每年服役的時間從三十天壓縮到二十天,交納的絹數從一匹四丈減爲二丈。】
【公元590年,規定五十到五十九歲之間的百姓可以納庸來免除兵役。】
【“庸”就是免役的人交納絹代替服役,每天的數量爲幾尺,二十天也不過數丈。】
【此謂“租庸制”】
【在經過均田政策將流失的人口重新歸屬到戶籍。】
【讓堂兄弟、表兄弟分家,將原有的家庭戶籍拆分。】
【“大索貌閱”將佃戶、部曲從豪門貴族分離出來,自成一戶。】
【再加上“輕賦”“租庸”等一套絲滑的惠民政策。】
【隋文帝的改革使百姓的負擔越來越輕。】
【百姓也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耕和生產。】
【得到了“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的巨大成果。】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看着天幕裡滿滿豐收的糧食。
原本開心的臉瞬間變了顏色。
不對勁!
倒不是看不得後人比前人好。
能積攢五十餘年的糧食,這說明他的政策是有效果的,百姓的得糧很充足。
但是!
做爲黃老家集大成者。
他深知百姓得糧≠百姓有糧≠百姓幸福。
就一般來說。
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這沒問題。
但關鍵就在那墾田!
他現在還記得那孝文帝的均田制。
男子露田八十畝,女子露田六十畝。
但隋朝的人口已經達到四千萬了!
就算對半折中。
以兩千萬人口一人授四十畝地算。
那也是八億荒田!
劉恆一動不動的看着天幕。
八億……荒田?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瞥了一眼天上不再理會。
繼續跟眼前的大臣們下達單方面的命令。
笑話!
你要是能有支持四千萬人口荒田!
朕叫你大父!
這事都不用看。
擺明了跟朕一樣,又是被下面那些地方官吏弄虛作假給騙了的人!
至於人口數應該大差不差。
шωш⊙ ttκǎ n⊙ ℃ O
若是沒有這麼大的人口,十幾年時間也積累不了五十年的糧食。
不過……
劉徹不由自主想到自己。
天上那個文帝啊,你最好向泰一祈禱。
祈禱伱不會碰到一個如朕這般愛打仗的皇帝。
不然吶……
咂了咂嘴……
算了,不想了,感覺跟罵自己一樣。
……
【隋朝建國十年之後,就出現了倉庫充盈的局面。】
【這當然有很多種原因,但是官府不橫徵暴斂,百姓安居樂業,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這裡就要多提一件事了。】
【《貞觀正要》載:“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這段話是上面那句話的原版。】
【基於對這本玄宗時期出現的太宗皇帝說出的話。】
【隋文帝背了一口至今爲止都沒人說的鍋。】
【那就是有糧但不賑災。】
……
大隋·文帝時期
“你放屁!”
楊堅猛的起身,嚇了獨孤伽羅一跳。
“朕不賑災?”
“開皇四年!關內不熟!”
“朕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
“開發倉廩,普加賑賜!”
“少食之人,莫不豐足!”
楊堅氣得鬍鬚飄蕩、怒目圓睜。
“其後關中連年大旱!” “青、兗、汴、許、曹、亳、陳、仁、譙、豫、鄭、洛、伊、潁、邳等州連發大水,百姓饑饉!”
“朕命蘇威分道開倉賑給!”
“命王稟,發廣通之粟三百餘萬石!以拯關中,又發故城中的周代舊粟賤賣與人!”
“又買牛驢六千餘頭,分給尤貧者,令往關東就食!那些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賦!”
楊堅說着說着,眼眶有些發紅。
“其後山東又頻年霖雨。”
“杞、宋、陳、亳、曹、戴、譙、潁等諸州,達於滄海,皆困水災,所在沉溺。”
“朕又遣使,將水工巡行川源,相視高下,發隨近丁以疏導之。”
“睏乏者,開倉賑給,前後用谷五百餘萬石。遭水之處,租調皆免。”
“朕自繼位以來,膽戰心驚。”
楊堅略有哽咽,隨後又惡狠狠道:
“不知這太宗和玄宗又是誰!”
“是不是𪾢地伐和他子嗣!”
獨孤伽羅在一旁斜睨着他。
“你認爲𪾢地伐他能得太宗廟號?”
楊堅頓時噎住了。
“你這……”
……
大唐,
李世民虛着眼睛看着天幕。
這位玄宗你有點過了。
隋文帝開皇立制。
天下之人,節級輸粟,多爲社倉,得無饑饉。
不過……
捻着鬍鬚想了半天。
開皇十四年的災情究竟是個什麼情況,自己還真不知道。
畢竟那時自己才負四歲。
“阿父,隋文帝居然這麼過分?”
小李治氣憤道。
李世民挑着眉看着他。
這孩子怎麼一會兒聰明一會傻的?
看話看半截?
“隋文帝對於賑災從未輕視過。”
李世民眯着眼睛看着天上‘自己’說過的話。
“從他繼位一來,只要地方上出現災情,必定馬上反應。”
“哪怕是其臨終三年,仍有遣使賑災之記錄。”
小李治撓撓頭皺着眉。
“那阿父你爲什麼要這麼說?”
捻着鬍鬚的手一頓。
“朕沒說過。”
李世民板着臉沉聲道。
……
【對於開皇十四年的災情,唯一確定的是關中饑饉,隋文帝讓百姓就食洛陽。】
【“十四年,關中大旱,人飢。上幸洛陽,因令百姓就食。從官並準見口賑給,不以官位爲限。”《隋書.食貨志》】
【但其中的過程和評價《舊唐書.食貨志》《舊唐書.戴胄傳》《唐會要》與《貞觀正要》和《資治通鑑》是截然相反。】
【《舊書》雲:節級輸粟,得無饑饉。】
【《貞要》雲:倉庫盈溢,不許賑給。】
【那麼問題來了,隋文帝到底在那年賑沒賑災?】
【答案是,長安裡的官倉有糧,但義倉無糧,所以隋文帝帶着百官和百姓去了洛陽就食。】
【官倉主要儲存糧食布帛,用於國家經費。】
【義倉,又稱社倉,用於儲備糧食專門救荒。】
【是“諸州百姓及軍人,勸課當社,共立養倉。”】
【兩者互不干涉。】
【但開皇十四年的大旱把義倉的問題暴露無疑,隨後在第二年,隋文帝就下令的把義倉收公了。】
……
大唐·玄宗時期
“砰!”
玉質的執壺碎成一片,酒香瀰漫出來。
響徹着靡靡之音的花萼相輝樓剎那間鴉雀無聲。
“吳兢!”
李隆基怒吼着。
他都要氣炸了!
此人當初上貞觀正要表,就察覺此人所撰的史書言實不符。
本來以爲將其下貶收納其錄本也就完了。
不成想他這書居然被後代當史實看了?
太宗皇帝撰的《隋書》不信!信這?!
李隆基恨的咬牙切齒。
這吳兢明爲揚貞觀之治,實爲沽名釣譽!
當初就不應以“書事不當”貶他!
而是直接以蔑視君父砍了他!
可恨!
……
考古裡有一條標準,以最接近其時代的史書爲資料考據。
《貞觀正要》連《新唐書》都不徵錄它,直到被收進《資治通鑑》裡。
而《資治通鑑》的影響多大是衆所周知的。
好了,一口鍋蓋兩個人。
隋文帝蓋上小家子氣,唐太宗蓋上黑隋文帝。
要不說輿論陣地重要呢。
太祖老人家是真的看的明明白白的啊。
老人家翻《資治通鑑》看到本質。
咱翻《資治通鑑》就爲裝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