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E級·得零分】
……
{戊戌變法有很多都是非常荒唐的做法跟言論,比如說棄疆、藏地來換錢,聘請伊藤博文當清廷顧問,搞中、日、英、美合併對抗俄國……}
{其實整個清政府都很離譜,所以戊戌變法才顯得不那麼離譜。}
{清政府其實並不離譜,他們是封建帝制,他們的行爲國外同類情況,反應是差不多的。}
{家天下的清朝思考方式如此,但是在此之外,他們是支持改革的。}
……
大漢·昭帝時期
劉弗陵將竹簡捲起,放入錦套內,緩緩道:
“清廷的基本邏輯是防內部造反加防外國入侵。”
“這是他們想要改革的出發點。”
“但戊戌變法,在這兩方面上都是最極端的。”
“清廷裡的激進派在他們面前都顯得很保守了。”
霍光保持一個最基本的態度,平靜道:
“因爲真正去國外研究問題的,並且回國實事求是踐行的,少之又少。”
“變法的羣體並不篩選,只要是目的相同就是自己人,就能參與國家大事。”
“這勢必會吸納衆多眼高手低之人。”
“而沒有切實體會,朝堂上有無根基。”
“這種人在高層太多,當權者會就用更粗暴的方式鎮壓。”
“清朝的皇權力量太大了。”
劉弗陵想到這個也有點子頭疼。
皇權,這是皇帝的命啊。
事情到此進入一個悖論裡。
戊戌變法離譜,但基本思想上是爲國。
而朝廷考慮的是忠君。
問題是,罵的就是忠君……
……
炎漢·靈帝時期
“慈禧倒是屬於一個標準的君主思維。”
劉宏覺得慈禧這個人挺有意思的。
你說她保守嗎?
她要是保守怎麼垂簾聽政?又怎麼可能有百日維新?
她自己本身的存在就違反了保守派堅持的祖制。
你要說她改革?
她又不在乎大清王朝的具體現狀,只要切身利益。
“當國家利益與自身利益相符合時,她支持一切改變。”
“當國家利益與自身利益相違背時,她緊緊握住權力。”
哪有那麼多大公無私。
劉宏想到自家事。
兩漢四百年不也就一個漢文帝嗎……
別說四百年大漢……
幾千年的歷朝歷代裡也就一個漢文帝啊。
但你把漢文帝放在晚清這個路局面上……
變法就是成功也不過是多活兩年罷了。
“無解啊……”
……
【外交策略:清朝對自己一直沒有個清晰的認知。】
【1882年,世界歷史的走向正發生着極爲微妙的變化。】
【在歐洲,因列強海外領地爭奪日趨激烈,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王國結成了軍事上互爲奧援的“三國同盟”,開啓了強國之間以軍事結盟形式進行對抗的先例。】
【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先是出現了針對德國的法俄同盟,然後又有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最後演變成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美國,艾倫·阿瑟總統簽署批准了著名的“1882年排華法案”,世界範圍內的種族歧視進入一個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爲理論基礎的新階段。】
【而已啓動改革整整二十年的清朝,仍完全看不清世界舞臺上的這些風雲變幻。】
【他們不知道歐洲發生了什麼,也不明白《排華法案》的由來與後果,更不清楚世界在以怎樣的眼光打量自己。】
……
大唐·玄宗時期
“可算了吧,大清不是看不懂,是一點沒看。”
李隆基結合康有爲等人的說法與清朝朝廷的態度,頓時明白了。
“但凡看了,早知道合邦所圖爲何了……”
李泌雖然能理解,但依然大爲震撼!
“康有爲等人所言,若是甲午之前應該是有幾分可行性的……”
“可甲午之後……”
李泌搖了搖頭沒再說下去。
李隆基輕哼一聲:
“這事它就不可能成。”
“光緒是沒掌權呢,等掌權他就明白了。”
“後面指不定要出多大亂子呢。”
李泌想着清朝皇帝的態度……
乾綱獨斷……
大概率可能就是把那些什麼外國人趕出去,然後外國人再起戰端吧……
“也是……無非是把甲午之戰推後一段時間而已……”
……
【1868年,美國前駐華公使蒲安臣,代表清廷與美國政府簽署了《中美續增條約》也就是《蒲安臣條約》】
【該條約的第五、六兩條,明確規定中美兩國政府均允許本國人自由移居到對方國家,承諾以“最惠國待遇”來對待彼國僑民,意即兩國在移民問題上權利對等。】
【該條約簽訂的時代背景,是美國橫貫東西的中央太平洋鐵路迫切需要中國工人。】
【參與該鐵路建設的華工人數,總計約爲一萬三千六百人到兩萬人。】
【他們承擔了工程中最艱鉅的任務——在沒有挖掘機、電鑽等現代築路工具可用的條件下,使用原始的鐵錘與鋼釺,自崇山峻嶺間的堅硬岩石之中開鑿出能容納雙軌鐵路的隧道。】
【約有一千兩百名華工在工程建設中死亡。】
【華工羣聚美國西部加州等地,自然會與美國本土勞動力發生競爭關係。】
【參與中央太平洋鐵路修築的華工,一面做着比白人更高強度、更高風險的工作,一面拿着比白人更低的報酬——普通白人每月可得三十五美元,且包食宿。】
【華工一般只能得二十六美元,不包食宿。】
【華工沒有人身保險,築路公司也不承擔對華工家屬的撫卹義務。】
【這種吃苦耐勞的“低人權優勢”,是華工最主要的競爭力。】
……
{工資低,還勤勞肯幹,主要出問題了還不用賠償,這勞動力簡直就是資本家的最愛。}
{人力資源優勢嘛。}
{這是一部血淚史,這不是冷冰冰的數字。}
{一切的起因都來自於太平洋鐵路高管克羅克說的一句流傳很久的話:“能修築起長城的民族,一定能修好這條鐵路”。}
{臥槽尼瑪……}
{在合恩角,鐵路部門爲了省錢,讓華工用便宜但是非常不穩定的硝化甘油來爆破,經常還人沒吊上去就炸了,許多人被活活炸死,葬身谷底,還有些人被炸成殘疾。}
{據記載,這條塞拉嶺通道,大概有一千多名華工喪生或者傷殘,佔總華工人數的十分之一多。}
{一戰時的華工很多可以駕馭各種大型設備,收到工資後先託同伴把錢寄回家裡,憨厚老實。以至於後來有一些歐洲女性想通過領工做媒的方式以中國傳統嫁給中國人。}
{而這些華工也成了第一批留在歐洲國家的華人。}
{他們以微薄之力證明,在那個動盪的中國,被傳統文化浸潤的中國人依舊堅守着自己的本性,那是無數人的根。}
……
大秦。
“根……”
“好一個根……”
握住劍柄的手青筋暴起。
隨後又緩緩鬆開。
“唉……”
劉邦頭一次看到冷漠的皇帝透出這般悲慼的神情。
他看了一眼天幕,明白了皇帝所想。
“陛下可有心事需要臣聽嗎?”
明白歸明白,但萬萬不可自作聰明的替他說起來!
這貨最煩別人蠢,但更煩別人聰明。
嬴政確實心情煩悶。
因爲此時此刻,他才領會到“民”的重要。
“說來也是可笑……劉邦,你的民論寡人一直想不通。”
“但就剛纔……寡人看着天幕……第一想法是反了這羣洋人……”
“根?呵,讓人欺壓不能反抗,讓人凌辱還要低頭的根嗎?”
嬴政擡頭看天,幾隻燕子盤旋飛過。
“……這些勞役還有錢可以拿……”
劉邦咂了咂嘴。
“……大秦勞役也有……”
嬴政冷聲道:
“但那是良家子的徭役。”
“刑徒與城旦又佔了多少?”
劉邦微妙的感覺哪裡不對。
這話不是應該乃公說嗎?
你這老小子應該梗着脖子說:
‘那是他們犯法!應該受得懲罰!’
這是改性了?
嬴政也沒回頭看劉邦,只是突然明悟了一些事。
說白了,還是利益問題。
你可以不增加百姓的利益,但不能加重損傷百姓的利益。而如果你能把一些不重要的東西轉爲增加百姓的利益。
那你就是聖王明君了。
就像秦法……
嬴政雖然下令更改秦法,但那是爲了避免秦亡。
而現在,他有點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了。
而這一點,劉恆教了他許多。
“恆兒是個好孩子啊……”
劉邦習慣性的點點頭,然後……
“嗯?”
你老小子什麼意思?!
“薄姬找到了。”
劉邦默默翻個白眼。
恭喜你啊!
“寡人送到你府上了。”
劉邦:……娥姁!……
“孩子生出來後,不許聲張。”
劉邦忍不住了,該說不該說他也得說了。
“陛下……你來真的啊?”
嬴政冷冷的回頭瞥了一眼。
“寡人會選一名公主送到薄姬膝下,成年後兩人聯姻。”
劉邦抓耳撓腮的。
“我不是這個意思!”
嬴政額角青筋跳動,咬牙切齒道:
“因爲……那是恆兒!”
劉邦覺得這老小子確實有點瘋。他決定轉移話題!
“陛下,你說李世民是不是也讓抱走了?”
這事果然好使。
嬴政眼睛一眯。
『秦始皇:@隋文帝。李世民是不是在你手上。』
等了半天沒反應,嬴政確定了。
自己不是個例!
那沒問題了。
……
贏政沒問題了,李淵有問題了!
“他狗入的什麼意思!”
“世民還真被抱走了!”
披在身上的被子又雙叒一次被摜在地上。
李淵蹦上去不停的踩着!
一邊踩一邊罵着!
“你個狗入的!我兒子你也搶!”
“就這麼一個出息的!”
一邊坐着的李建成斜眼看着蹦躂的李淵,指着他對李世民道:
“他什麼意思。”
李世民有點尷尬。
“嗯……口不擇言……口不擇言……”
李建成冷哼一聲。
……
大唐·高宗時期
正在討論如何開啓工業化的父子倆突然陷入一陣沉默。
長孫無忌正聽的津津有味,就感覺氣氛突然不對。
他擡眼看了一下。
太宗陛下一臉黑。
大外甥一臉尷尬。
這突然是怎麼了?
嘶!難不成是突然想起武媚娘了!
長孫無忌痛苦的閉上眼睛。
造孽啊!
剛纔還好好的,這也沒人提起,怎麼就想起她了!
唉……該說不愧是父子倆嗎?突然同時想起那個女人!
不行,這個時候應該是我出來解決問題的時候了!
長孫無忌下了決心,要挽救父子關係與狂瀾!
“太宗陛下,陛下,所謂大丈夫立功業與天下,必受筋骨勞志之苦。”
“能夠承受責任範圍內的弊病的人,是天下的主人。
“一般人是沒有能力承受、也不可能承受、也承受不了的。”
李世民與李治對視一眼。
他嘰裡咕嚕的說一大堆,說什麼呢?
“輔機言之有理啊……”
李世民是習慣性的承認錯誤。
別管錯不錯,先認了再說。
長孫無忌一聽就明白了。
太宗陛下再不想聽且不願追究的情況下,就愛拿這話搪塞人。
但這也說明太宗陛下不是很在意這件事。
好!這面解決了!
他看向李治。
李治總覺得他舅舅有問題。
但又想不明白是什麼問題?
不過此時最重要的是工業化和刮世家的財,所以他想什麼也不重要,後面再套唄。
想罷,李治也笑道:
“舅舅說的對,稚奴受教了。”
長孫無忌臉上浮起微笑。
又是拯救大唐的一天啊。
……
【《蒲安臣條約》簽訂後,華工赴美人數持續上升,1868年是五千一百五十七人,1869年是一萬兩人八百七十四人,1870年是一萬五千八百二十五人,僅這三年就共計有三萬三千八百五十六名華工前往美國尋找就業機會。】
【而此時,由於發端於19世紀50年代的加州淘金熱,在70年代進入了衰退期,大量白人淘金工的生活陷入困頓。】
【1873年紐約股市狂跌,美國開始了一場長達十餘年的經濟蕭條,加州也受到了嚴重衝擊。】
【美國本土工人的就業機會與薪酬水平銳減,結果便是華工成了社會怨氣的遷怒目標。】
【而爲呼應白人選民的訴求,加州地方政府在1870年前後出臺了許多歧視性立法,來限制華人的工作範圍,以保障本土白人的就業。】
……
{舊金山議會曾通過一項《立方空間法案》,規定市內住屋每一成人住客需有500立方英尺(約合14.2立方米)之空間,該法案明顯是針對地狹人稠的中國城華僑而設,法案出臺後兩個月內有247名華僑被拘控。}
{舊金山市議會還通過了一項《街邊挑擔法規》,不準市民在人行道上肩挑竹籃走動,違者罰款5美元,目的是爲了禁止華工通過挑擔的方式承接運送貨品的工作。}
{類似者還有《洗衣館法規》,規定不用馬車送貨者,每季度需繳稅15美元,針對的也是華人。}
{只因當時華人主要以人力運送衣物,收費比白人洗衣館低廉。}
{此外,白人礦工還修訂了採礦條令,“不允許中國人在比尤特河的戴爾蒙德維爾河口以上採金,也不允許他們在這些地方擁有采金點”。}
{針對性太強了,這就是歧視,這種現狀持續到現在。}
……
【以上種種地方性法規,雖說是在“迴應民意”,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即它們對華工的歧視,與中美《蒲安臣條約》裡的“最惠國待遇”存在嚴重衝突。】
【這種衝突,直接導致大多數州政府和市政府頒佈的針對華工的法規被美國最高法院判定違憲。】
【這種衝突,也使得美國總統候選人不願意公開表態支持“排華”】
【1879年的美國第45屆國會上,來自西、南各州的議員聯合提出了著名的《十五旅客法案》】
【簡單來說就是任何赴美船隻,中國乘客人數不可超過十五名,違法者將被處以每多載一人即罰款一百美元並監禁六個月的嚴懲。】
【清廷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試圖阻止該法案通過,但無效果。】
【衆議院的投票結果是155票贊成,72票反對,61票棄權,法案獲得通過。】
【參議院的投票結果是39票贊成,27票反對,9票棄權,法案也獲得通過。】
【但因爲《蒲安臣條約》的緣故,美國總統海斯希望西部各州與國會採取外交手段與清廷談判,來阻止華工進入美國。】
【而兩國談判的結果,就是在1880年簽訂了《中美續修條約》。】
【清廷同意美國控制華工的流入。】
【《中美續修條約》的簽訂,意味着《蒲安臣條約》裡中美兩國在移民問題上權利對等的條款被廢除了。】
【有了《中美續修條約》爲依據,1882年,美國順利出臺了《排華法案》】
【該法案的主要內容是:一是絕對禁止華工入境十年。】
【二是其他居美華人,如果沒有適當的證件,一律驅逐出境。】
【三是船主須提交船上中國旅客的名單,每發現帶入一名不合該法的中國人,將對船主處以罰款五百美元並監禁一年的懲罰。】
【四是今後各地均不得准許華人歸化美國公民。】
【清廷放棄《蒲安臣條約》,加重了赴美華人的悲慘境況。】
【評價E級·得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