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十九日(1841年4月10日),英國政府接到義律關於《穿鼻草約》的報告,認爲攫取到的權益太少,決定撤換義律,改派侵略印度的殖民老手璞鼎查爲侵華全權代表,以巴加代伯麥爲侵華英軍總司令兼海軍司令,增調軍隊來華,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
【六月二十四日(8月10日)璞鼎查抵達澳門,隨即向清廣東當局發出綱要一份,聲稱如中國政府不派全權代表接受綱要所列全部條款,他即率軍北上。奕山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前去談判,遭到拒絕。】
【七月五日(8月21日),璞鼎查以軍艦六艘、輪船兩艘、陸軍一千三百餘人留守香港,親率軍艦十艘、輪船四艘、運輸船二十四艘、陸軍兩千五百餘人,沿海北犯。】
【九日(25日),英艦駛抵廈門南之青嶼附近碇泊集結。】
【次日,英軍大舉進犯。閩浙總督顏伯燾督同駐守金門之總兵江繼芸,指揮白石頭、嶼仔尾、鼓浪嶼清軍,互相配合從三面抵禦。】
【下午一點,英軍左分隊集中攻擊鼓浪嶼,右分隊進攻廈門沿岸各炮臺。】
【清軍開炮還擊,但由於火炮不能左右轉,只可直擊,故英艦得以避開清軍炮路,衝進內港,以舢板船登陸,鼓浪嶼等遂先後失守。】
【戰鬥中,總兵江繼芸、副將凌志等犧牲,守軍傷亡數百名。】
【顏伯燾等於當晚從廈門退守同安。】
【十一日(27日),英軍侵入廈門,拆燒衙署廟宇。姦淫擄掠。】
【七月十九日(9月4日),英軍退出廈門。】
【次日以軍艦三艘、運輸船三隻、陸軍五百名繼續盤踞鼓浪嶼,其餘艦船全部北駛侵犯定海。】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一直想着自己要怎麼打。
但最後無奈發現,就憑雙方的軍備,海戰是怎麼打怎麼輸。
唯一有可能勝利的辦法就是白刃陸地戰。
而白刃戰……
此時,腦海中的聊天羣突然動了一下。
『康熙:綿寧,你那裡現在是何時了?』
……
大清·道光時期
臉色麻木的道光的眼中突然閃出一絲希望之光!
『聖祖!我這……』
『提示:盤點未完畢,請完畢後再發言哦!』
“哦你媽個頭啊!”
看到這句話,道光只覺得天昏地暗。
隨後,腦中最後那一根弦也崩斷了!
他暴跳如雷!
他拿起花瓶!又放下……
他拿起墨硯……放下……
他掃了殿內一圈。
氣得跪下奮力捶地!
“林則徐已經去虎門了!”
“一切快來了!!!”
“你還哦?!”
“哦什麼哦啊!”
……
天幕上高懸的畫面圍繞着定海城環繞一圈。
城池三面環山。
城東爲『青壘頭』
西北爲『曉峰嶺』
嶺下爲『小竹山』
濱海之地有『竹山門』
城東南爲『蘭山』
城南爲『道頭山』
其南約三裡處爲孤懸海中的五奎山。
……
【自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四日(1841年2月24日)第一次侵入定海的英軍撤出後,清廷即命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協力防守定海,守軍總數逐漸增至五千六百餘人。】
【爲加強防禦,葛雲飛從小竹山到青壘頭橫築一道長約一千四百餘丈的土城,並設久安門和長治門。】
【道光因爲簽訂了《廣州和約》,以爲“夷亂已平”了,要求各省“酌量裁撤防兵,以節糜費”。】
【王錫朋、鄭國鴻被命令撤離定海。】
【就在這時,傳來了英軍攻佔廈門並繼續北犯的消息,王錫朋和鄭國鴻兩位總兵決定報告朝廷留在定海,與葛雲飛一起禦敵。】
【葛雲飛向清軍鎮海大營報告,要求調撥大炮,加強定海的防務。】
【但是鎮海大營不但沒有答應葛雲飛的要求,還將定海駐軍的船隻全部調往大營,並命令葛雲飛“只許在岸上殺敵,不許出海作戰”。】
……
天幕上
三位總兵身穿戰袍,立於軍隊之前。
土城上,龍旗獵獵。
一名戰袍外套着孝服總兵,站在隊前對天盟誓:
“城亡與亡,誓死不離定海半步!”
身後,上千條粗糲的嗓音,聲震海山,響遏行雲,匯成一句話:
“城亡與亡,誓死不離定海半步!”
……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1841年9月26日)上午,英艦竄入離定海三十里的橫水洋水域,葛雲飛集合部隊,勉勵大家誓死保衛國土,發出了“城亡與亡,不離定海半步”的誓言。】
【在葛雲飛的指揮下,守衛部隊迅速進入防區,嚴陣以待。葛雲飛親臨最前沿,坐鎮指揮。】
【下午,英軍艦艇突然轉入竹山門水道,葛雲飛趕到前線炮臺,親自點火放炮,擊中一艘英軍三桅大船,打死敵人十餘人,英軍被迫後退,保衛戰首戰得勝。】
【十三日(27日)凌晨,英軍隊又竄入竹山門港口,岸上守軍與英軍惡戰八九個小時,殺敵四百餘人,使英軍再次潰退。】
【十四日(28日),英軍兵分兩路,分別攻打竹山門和曉峰嶺。】
【攻打竹山門的英軍遭到鄭國鴻部的伏擊,被殲三百多人,潰逃而去。】
【進攻曉峰嶺的英軍因王錫朋部武器太差而得手,曉峰嶺北麓鹽倉一帶被英軍佔領。】
【葛雲飛急派人去鎮海大營求授,再次遭到拒絕。】
【十五(29日),英軍偷襲五奎山島,想在此建立據點,被葛雲飛親自發炮擊退。】
【此後,英軍連續向曉峰嶺竹山門一帶發動進攻,在清軍反擊下均被打退。】
……
{誰能告訴我,鎮海大營他媽的要幹啥!}
{三位總兵聯名飛書告急,鎮海大營就一直拒不救援?}
{浙江提督餘步雲擅於陸戰,卻不諳海戰。在此次定海之戰中,他拒不執行兩江總督裕謙“相機援應”的命令,對定海守軍坐觀拒援,甚至還誣衊葛雲飛等誇大敵情。}
{而從鎮海大營的兵力看,其實比定海還少,只有五千人,他可能是爲了力保鎮海大營,因而不願分兵馳援,這可能是對定海拒不救援的主要原因。}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感覺腦子都要炸了!
脣亡齒寒不懂嗎蠢貨!
定海失了,你鎮海大營就能保住嗎?!
“這都是些什麼無能朽木……”
“……廢物……都是廢物!”
羣臣低頭不言。
反正不是罵自己,皇帝愛罵什麼罵什麼……
就是算是罵自己也沒轍。
一些腦子不轉彎的大臣還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шшш✿ ttκǎ n✿ ¢ ○
而一些腦子靈活的則聞到一絲風雨欲來的氣息。
……
天幕上。
土城上的正面火炮失去作用。
十里海疆,炮聲震天,戰雲飛涌,殺聲四起。
披着孝服的總兵在城頭沉着督戰。
中午時,各處炮聲終於漸漸稀落下去。
他看向竹山門、曉峰嶺兩處。
緩緩閉上雙眼。
英軍山洪般自竹門山朝土城涌下來。
他猛然睜開雙目,腰間長刀抽出!
“好漢們,快跟我殺賊去!”
城上僅有的二百名守軍,各持快刀,發一聲“殺!”
隨後便像一陣旋風,跟着將軍,勇猛地衝入十倍於自己的敵羣!
……
【八月十七日(10月1日)拂曉,英軍乘守兵力疲,並利用大霧天氣,在五奎山炮隊掩護下,分左右兩個縱隊強行登陸。】
【左縱隊在道頭港以西至竹山一帶登陸,進攻竹山和曉峰嶺。擔任總援的王錫朋,一面分兵支援竹山門,一面親自率清軍挽救曉峰嶺。】
【英軍連續發起衝鋒,清軍用擡槍、鳥槍一次又一次將敵人擊退,擡槍“至於紅透不能裝打”,只得以短兵器進行格鬥。】
【王錫朋被敵炮打斷一腿,仍堅持戰鬥,最後力竭犧牲。】
【而當英軍知道這是一位總兵,便持刀瘋狂地對着他的屍體亂砍,把他砍成了一團模糊的血肉,看不出人樣。】
【在竹山門一帶,鄭國鴻兩次被炮擊傷,但仍率部與敵人搏殺,最後“手刃悍賊數人而死”。】
【右縱隊在道頭以東至蘭山一帶登陸,遭到葛雲飛所率清軍頑強抵抗。】
【竹山門失守後,左隊部分英軍沿土城東進,佔蘭山炮臺南端。與停泊東港之戰船、五奎山上之炮隊,三面夾攻蘭山炮臺。】
……
刀光劍影,兵刃相擊。
錚錚然響成一片。
衝在最前面的將軍見迎面上來個手舉綠旗的英軍頭目,大喝一聲!
手起刀落,連人帶旗杆一劈兩段。
快刀因用力過猛斷成兩截,又忙從腰間抽出兩把佩刀,揮舞着一路殺過去。
待到一直殺上竹山門時,一顆突如其來的槍彈擊中左眼。
同時,從崖上突然縱身跳下一英軍頭目,手舉長刀,照着他臉劈來。
將軍舉刀一撥,長刀從右邊呼的劈過,削去他半張臉,竟渾然不覺。
英軍頭目見將軍剩着半個血淋淋的面孔,仍揮刀直取自己,驚駭得都傻愣住。
這時斜刺裡竄出一扛擡炮的英兵,對着他背上放了一炮。
鐵質實心的炮彈從將軍後背射進,前胸穿出,留下個碗盞大的血洞,頓時血涌如注。
圍上來的英軍用長槍瘋狂朝他身上亂戳。
將軍渾身血染,仍倚崖屹立在竹山門上。
鬚髮怒張,一目如炬,雙手高擎着兩把佩刀,彷彿繼續在抗擊着。
……
【左隊仰攻關山炮臺,鎮守關山炮臺的葛雲飛打到最後,身邊只剩下兩百人,“公率以拒敵,持短兵奮呼而進,殺戮無算”。】
【英軍怎麼都打不下這炮臺,最後右隊也趕過來支援,雙方陷入慘烈的肉搏戰。】
【左突右殺,轉輾戰鬥二里之遙。】
【一個英軍軍官用刀“劈公面,去其半,血淋漓”,只剩下半張臉的葛雲飛還在揮刀死拼,英軍嚇得紛紛逃命。】
【最後“鉛丸洞公背,自胸出,穴巨如碗,公遂立竹山門崖石而卒”。經六晝夜血戰,定海失陷。】
【葛雲飛死後,仍屹立於竹山門的崖壁上,“手擎刀殺敵狀,屍直立不僕,左目霍霍如生”。】
……
{葛雲飛,字鵬起,山陰天樂鄉(今屬杭州蕭山)人。}
{年少時曾去杭州西湖遊玩,拜祭了岳飛墓,一直銘記着岳飛的名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
季漢·懷帝時期
劉禪看着天幕,對諸葛亮道:
“于謙效文天祥。”
“姜維效相父。”
“這其中的信念就是阿父、叔父們與相父的追求嗎?”
諸葛亮明白劉禪的意思,笑道:
“陛下認爲,前人給後人留下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
“是血脈?是土地?還是流傳於世界的仁義之道呢?”
“天地萬物皆有盡時。”
“唯道之一字,一以貫之。”
諸葛亮搖着羽扇,雙目之間閃過一絲白芒。
“朝聞道,夕死可矣。”
……
{葛雲飛三十歲時,中武舉,又於道光三年(1823)中武進土,憑軍功升到了定海總兵,鎮守東南海疆十六年}
{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在定海積極備戰,主持修建了關山炮臺等一系列防禦工事。由於經費不足,他上書朝廷,請求預支自己三年俸銀,捐作防務經費。
}
{其實他是可以避開這一次血戰的,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因父親逝世已回籍丁憂。}
{戰爭爆發前夕,葛雲飛得知軍情緊急,隨即奔赴定海前線。}
{行前,他向母親辭別,母親只說了一句話:“你報國的時候到了,趕緊到前線去!”}
{葛雲飛在父親傳給他的兩把佩刀上,一把刻上“昭勇”,一把刻上“成忠”。}
{母親爲他親手染黑了麻布孝服,又叮囑他:“國之忠臣,即家之孝子!”}
{據《冷廬雜識》記載,這一天深夜,定海本地的義民徐保冒雨上山,尋找葛雲飛的屍體。}
{到關山炮臺附近時,雨停了,藉着月光,徐保看見了永生難忘的一幕,只見葛雲飛“半面宛然立崖石上,兩手握刀不釋”。}
{徐保跪在地上痛哭失聲,很久才站起來,背起葛雲飛的屍體,乘夜內渡,把他送回了家。母親張太夫人看見兒子的屍首,一場慟哭之後說:“我兒死得其所!”}
……
【第二次定海之戰是鴉片戰爭中軍民抵抗最壯烈的戰役之一。】
【也是鴉片戰爭中敵我雙方參戰人數最多、規模最大、交火時間最長,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役。】
【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同日殉國,麾下五千八百名守軍無一變節投降。】
……
大漢·武帝時期
霍去病感覺心裡堵的難受。
“……國家昏亂……有忠臣……”
劉徹看着葛雲飛的字,一時晃了神。
“岳飛……”
將士捐軀,忠魂昭昭。
那竹山門上,最後成了一座座陣亡的無名將士合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