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大佬們把一切商定之後,才把年輕一輩的叫進來,當着所有人的面,李明勳告知,要麼兩位長子去當人質,要麼幼子昭銘去當人質,最後抽籤決定,而抽籤的人則是裕王妃。
王妃含淚做了籤子,其實一切都按照裕王所說的,無論抽哪個,最終去的都會是李昭銘。
最終王妃請求和小兒子一起去,皇帝在徵詢了父親和弟弟的意見後選擇了同意。
李明勳選擇留在裕王府,而李君威送皇帝回宮,路上,李君華問:“抽籤,是你早就定好的吧。”
“是,王妃抽出什麼來,最後都會選擇昭銘。”李君威說,他又說:“王妃其實做了兩個籤,並不全是昭銘,但天命如此,抽出的那個還就是昭銘。或許昭銘命裡就該有這麼一遭。”
“這麼一遭?是應該有這麼一劫吧。”李君華說。
“是福是禍,誰人知道的呢?”李君威淡淡回答。
林君弘說:“你那麼喜歡昭銘,爲什麼要讓他去。那天老爺子要把昭銘過繼給皇上,你還說要讓昭銘繼承你的王位呢。”
其實林君弘乃至皇帝都一度認爲,最後去的人會是李昭承,雖然他與李昭譽年紀相仿,也同樣列入儲位考慮中,但終究表現的不如李昭譽優秀。李昭承可貴在胸懷度量,但智謀上,卻是不如兄長,有的時候,想的也簡單了些。
若只能二選一,李昭承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他們也知道,如果真的這麼選,是最狠心無情的辦法,昭承與昭譽兩個兄弟也會徹底決裂,李昭承與李君威的父子情也就到頭了。
說起來,在還沒有李昭銘的時候,李君威喜歡昭承多過昭譽。
“昭銘要想當裕王,那是必然有這麼一劫的。”李君威喃喃說道,見兩個兄弟吃驚看着自己他連忙轉移話題說道:“二哥,不如讓昭銘就過繼給你吧,這樣他身份貴重些,李昭奕同意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一些。”
“好啊,我再問問父皇和你家王妃,他們若同意,那就同意吧。”李君華說。
李君威執意讓李昭銘去印度當人質,其實就是想要培養這個小兒子。
而李昭銘要繼承的,可不是什麼皇位,而是李明勳的理想,那個傳承了兩代的秘密。
可以說,在這項傳承上,李明勳父子都認爲是成功的,一個不想當皇帝的親王,在帝國政治中扮演充分的角色,能更好穿越者所具有的那些優勢。而李君威有這麼多兒子,他卻找不到一個能繼承這個理想的人,這可是比帝國沒有確立儲君還要重要。
帝國可以擁有一個庸碌的皇帝,但這個理想不能交給一個庸碌的人。
李昭銘很小,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才能,但問題在於,李君威不得不提前做準備,假設這個孩子表現出足夠的才能,但施展的空間又是另外一件事了,這才真正的裕王傳承。
www¸тt kan¸C O
李君威認爲,在自己這一代,沒有第二人比自己適合繼承這個傳承。他不想當皇帝,卻深得皇帝的信任,有足夠的權力是施展,有足夠的空間去引導。
而爲什麼李君威能做到這一點呢,可不只是能力出衆和真摯的兄弟之情,在他看來,皇帝對自己如此信任的重要原因是,皇帝對自己是有愧疚的。
帝國皇位傳承是皇帝一言而決的,當年李明勳傳位給李君華,理由是身體不適。但傳位三十多年,太上皇仍然精神矍鑠,顯然這就是一個理由了。
真正的原因是當時長子君度與次子君華進行了儲位爭奪,李明勳不想帝國出現玄武門之變,既然太子的名分不能保證,那就用皇帝的名分就保證。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裕王李君威沒有進入儲位考慮就自動落選了,因此在李君華繼位之後,太上皇越長壽,裕王表現的越優秀,李君華內心的愧疚也就越多。
從後往前看,假設太上皇多當十到十五年的皇帝,給李君威充足的時間成長,以他西征之功,展現的才智,再加上太上皇對幼子的寵愛,李君威成爲皇帝的可能性比之李君華還要大。
李君華就經常這麼想,所以他總是認爲,自己的皇位是弟弟讓給自己的,至少在這件事上,自己是有虧欠的。
而再有一個不肯將一星半點的東西交由自己的長兄,對比這個西征、外戰,蕩平天下,卻爲自己明君聖主增光添彩的弟弟,李君華更覺得愧疚,因爲裕王在國內的上層風評很差,顯然是他打下的基業,風頭讓皇帝給搶了。
如此種種,李君華更覺得愧疚。
因爲這種愧疚,李君華對李君威是儘可能的包容和信重,而作爲弟弟的李君威卻極少做讓皇帝難堪、爲難的事。
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比較古怪的現象,帝國這一朝沒有功高蓋主,李君威功勞越大,反而皇帝越信賴。而李君威認爲,這種因爲愧疚而產生的信賴對自己繼承那個理想,施展穿越者的報復非常的重要。
如果下一代繼承人也擁有這種便利,豈不是更好?
而今天,機會出現了。李昭銘代替兩位兄長去印度當人質,不論將來哪一位兄長成爲皇帝,對他都是有愧疚的。
只不過這種話,李君威卻是知道不能明說出來的,於是他選擇了在馬車上閉嘴。
三人坐在馬車上,走在回宮的路上,裕王府距離皇宮不遠,馬車也就十幾分鍾就能到,主要是要繞王府,蹄鐵在馬路上發出的咔噠咔噠的聲音非常響亮,讓馬車上更顯的寂靜。
沉默了好一會,林君弘說:“老三,我實在憋不住想問問你,那個什麼卡塔爾半島賣給昭圭當王國,給咱們留一條後路這種事,是你天馬行空,還是老爺子真的糊塗了。”
“你說呢?”李君威問道。
李君華接口說道:“我想兼而有之吧。”
“這是爹爹此生最後一個心願了。你們就把這件事當成高瞻遠矚吧。”李君威說。
林君弘點點頭,見李君威不願意多說,他也不想再問,誰知道,皇帝今日也憋不住,把放在心底多年的問題問出來,他問道:“是不是與你和父親多年的秘密有關係?”
李君威也沒想到皇帝會如此直白的問,他微微點頭。李君華沒有再問,也是輕輕點頭,過了好一會說:“假如過十年八年,我把皇位禪讓給你的某一個兒子,那我是不是就能知道這個秘密了?”
林君弘也跟着問:“到時候我也能知道吧。”
“你們那麼想知道嗎?”李君威詫異。
林君弘說:“還記得小時候老爺子跟我們說的嗎,好奇害死貓啊。現在我們年級日長,還能壓制,年輕時可做不到,還記得當年的噶爾丹嗎?就是因爲我們想知道,才讓那個傢伙逃走,爲禍一方了。”
李君威想了想:“我想禪位之後,也不能告訴你。”
“那什麼時候能告訴?”林君弘急迫問道。
李君威說:“大哥其實也知道這件事,他臨死之前求問爹爹,爹爹也沒有告訴他。”
“好吧......好吧。”李君華和林君弘顯然是很無奈的,但也就是無奈罷了,早年,這二位還擔心這個秘密會影響自己的地位,也曾擔心這個秘密會影響帝國的利益,但幾十年過去了,他們也只剩下滿足好奇心這一個門檻過不去了。
到了皇宮,林君弘下車的時候說:“老三,我的死的時候,你一定要在我跟前,我一定要問問,那個秘密是什麼,興許你一感動,就跟我說了呢。”
“那你可別玩詐死那一套啊。”李君威拍了拍林君弘的肩膀。
李君威送了二位進宮,自己也就回去了,長久以來,林君弘與皇帝一起處理國務已經成爲了一種習慣,御書房幾乎是林君弘的辦公室,但李君威不習慣這樣,他也不想習慣,御書房只是他的會議室。
回到御書房,林君弘喝了一口茶,依舊意難平說道:“孃的,我就不該問,他那麼一說,我更好奇了。”
“至少他承認,卡塔爾給昭圭這件事與那有關。因爲這個,我倒是不太想知道了。”李君華說。
“爲什麼?”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你看我,做一個皇帝,就顧着眼下,頂多考慮一下身後名。你看老爺子,平日不管政務,今天忽然提出要給全家找一條退路。可見,那個秘密關乎着千秋萬代的事。
這一代人的皇帝都讓我焦頭爛額了,我還管千秋萬代?”李君華半開玩笑的說。
“是,看來我不能自尋煩惱。”林君弘卻感覺分外有道理。
因爲全國運動會的事,御書房的政務積攢了不老少,林君弘也午餐也是在這裡用的,到了下午的時候,侍從官來報說安化公主求見。
安化是李氏第三代第一個孩子,早在太上皇時代就封了長公主,所嫁的夫婿,承恩公澹臺雲風也是帝國股肱之臣,因此在帝國地位超然。
“你是爲昭銘去印度的事來吧,若你想求朕不讓他去,那就回去吧。這事已經定了,誰也改不掉。”李君華說道。
安化說:“我知道,這是爺爺和三叔定的。”
李君華倒是不想着重這一點,他是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人,這件事是爲了帝國的利益,而一切對帝國有利卻傷害某些人的事,他都願意以皇帝的姿態承擔責任。
“那你爲何要來。”李君華示意女官扶起她來,並且讓她坐下。
“孩兒想和昭銘一起去印度。”
“有裕王妃跟着,你就不用照顧了吧,朕想,你也沒法讓裕王妃不去吧。”李君華說。
安化說:“孩兒的意思是,與昭銘一起去印度,一直到他回來。”
李君華確實沒有想到這一點,他放下筆,說道:“那承恩公呢?”
“雲風也願意伴昭銘長大。”
“胡來!”李君華臉色微變:“雲風是行政總院的總務長,這次是因爲事關皇室機密,你幾個王叔又不能親自去,才點了他的將,讓他出國。你若讓他去印度,一呆十年,豈不是壞了他的前程,身爲人妻,哪有這麼考慮的?
縱然裕王對你和承恩公都有恩,也不能這樣。”
安化則是說:“那孩兒願自己去。皇上,昭銘太小了,他才只有五歲呀,孩兒八歲時,父親就去河中之地,孩兒知道無人照顧是怎麼樣的苦楚。孩兒是幸運的,有皇上和三叔照顧,可昭銘呢,他去了印度,換回大哥,誰來照顧他,李昭奕那個畜生嗎?
總不能讓王妃久居印度吧,裕王府那麼多孩子怎麼辦,昭譽和昭承如何是好?”
“這話你跟裕王說了嗎?”
“還沒,孩兒想先求皇上恩典。三叔疼我,必然不想讓我去的。我想先瞞着他,就說只是陪王妃送昭銘去印度,待一切安頓好,就隨王妃一起回來。”安化說出了心裡的想法。
“你家裡的孩子怎麼辦?”
“駿兒大了,進了禁軍,已經不用操心了,其餘的孩子都小。孩兒想着帶到印度也沒什麼,在哪裡長大不是長大。”安化說道。
李君華點點頭:“你有這個心是好的........。”他沉默了一會,似在仔細考慮,他說道:“昭銘去了印度,身邊沒有熟悉的人也不行,安排不妥當,王妃怕是不回來。你去也好........但十年不成,你可以去,呆幾個月照顧昭銘也行。過個幾年,朕再安排人換你回來。”
安化問:“那皇上想安排誰呢?”
李君華說:“一時也沒有合適的人選,但我想,你既都如此了,那昭瑢必然也願意替裕王分憂,他若知道的,想來也會願意的。”
“好,昭瑢很好。”安化一聽是英王李昭瑢,也很滿意。
李君華又說:“其實你也不用瞞着裕王,他你還不知道嗎,心思多,你也未必瞞得住他,不如實話實說。”
“可若是三叔不同意呢?”
李君華敲了敲桌子:“畢竟朕纔是皇帝,昭銘小小年紀去當人質,已經夠苦了。他也是朕最疼的孩子,誰也不能委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