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一六 實力的差距

因爲李明勳的穿越,風帆戰艦的戰列線戰術首先出現在了東方戰場,並且隨着合衆國海軍一場又一場的勝利而得到完善,其巔峰正是中荷戰爭的大決戰,爪哇海戰,而在歐洲,英國與荷蘭在英荷戰爭中踐行了這種戰術,證明了其爲風帆戰列艦時代的鐵律。

但是,在遙遠的東方海洋,面對合衆國海軍,德魯伊特爾只能打破戰列線戰術的鐵律,用創造性的戰術取得勝利,原因就在於實力的差距過大。

從戰列艦戰術出現萌芽的時候,各國海軍認爲,風帆戰艦,特別是主力艦的火炮數量是決定性的因素,因此開始大規模的增加火炮數量,十七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大部分的戰艦還都擁有三十門左右的火炮,而到了六十年代,沒有六十門火炮的戰艦已經不被允許加入戰列線了。

但合衆國用一場又一場的勝利打破了各國海軍將領對戰列線戰術的自顧自幻想,合衆國出現的主力艦,特別是戰列艦這一全新艦種,讓將軍意識到防禦的重要性,說起來,自從戰列艦出現以來,還沒有一艘戰列艦沉沒於海戰之中。

在戰列艦出現以前,海軍普遍認爲,戰艦很難被擊穿水下以下,風帆戰艦被炮彈擊沉的機率遠小於被俘獲、焚燬和廢棄的機率,因此不重視防禦,同樣是兩千四百噸級的戰艦,英國海軍旗艦擁有一百多門火炮,而瑞獸級卻只有七十四門火炮,足以說明一切了。但調查合衆國與西班牙、荷蘭的戰鬥發現,戰列艦之外的主力艦往往因爲防禦力不佳,被大量擊穿的炮彈殺死過多的水手和士兵,導致艦船作戰能力下降,從而導致失敗。

但是爪哇海戰又一次證明,火力與防禦並不是戰列艦考慮的標準,速度也非常重要,在風力孱弱的爪哇海域,臃腫的船型和孱弱的風力導致艦隊速度緩慢,且速度不一,但合衆國海軍戰列艦卻擁有超出主力艦的速度,尤其是李北極指揮的鷹艦隊,依靠重巡和戰列艦的速度,從後衛艦隊殺到前衛位置,不斷與龍艦隊夾擊,確定了勝利。

可以說,到了五十年代,整個世界的海軍強國都意識到,戰列艦是海洋之主,而唯有戰列艦纔有資格加入戰列線,再強大的武裝商船都無法取代戰列艦的位置,畢竟唯有戰列艦在速度、防禦和火力方面達到了平衡,德魯伊特爾是歐洲現代化海軍的先驅,但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不能代表解決這個問題。

戰列艦的強大總是與其高昂的造價是相得益彰的,富庶如尼德蘭,也不過擁有十幾艘戰列艦罷了,此次前往東方作戰,尼德蘭的五個海軍部相互扯皮,也不過給了他六艘戰列艦,再加上法國、西班牙的四艘,不過十艘罷了。

德魯伊特爾在深入研究合衆國海軍之後,發現他引以爲豪的七省級戰列艦的綜合作戰能力,也不過比合衆國戰列線最低等的臺灣級64炮戰列艦稍好罷了,也就是說,一旦雙方完全擺開戰列線,捉對廝殺,歐洲聯合艦隊最佳情況下,也不過是十個陣位上佔據優勢,而合衆國海軍艦隊呢,其擁有多少中華級、君級和瑞獸級,就有多少個優勢陣位,而合衆國瑞獸級及以上的戰列艦擁有二十艘,而臺灣級是十二艘,也就是說,合衆國海軍擁有二十二個優勢陣位。

對於歐洲聯合艦隊來說,優勢陣位不僅少,而且相對優勢也小的可憐,七省級與臺灣級戰力大體相仿,一對一決戰,便是三五天分不出勝負也絲毫不讓人意外,但合衆國海軍呢,瑞獸級暫且不提,那些擁有一百門左右火炮的三層甲板戰列艦,歐洲聯合艦隊中有多少戰艦能招架一二呢? wωw●TтkΛ n●CO

按照德魯伊特爾的判斷,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合衆國海軍完全可以把三層甲板戰列艦集中起來,在戰列線上集體行動,對己方戰艦主動衝擊,幾輪齊射便是能打敗對手,繼而憑藉速度向前,再行挑戰,像是劈竹子一樣,一截一截的斬斷碾碎。

無論德魯伊特爾還是拉斐爾、德約特都明白,與合衆國海軍進行戰列線決戰就是自尋死路,歐洲聯合艦隊要想取勝,必須發揮自己的優勢,火力、防禦和速度都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歐洲艦隊的優勢只剩下了艦船數量和接舷戰。

實際上,合衆國還有近二十艘自由貿易級武裝運輸船這等兩千噸體量的大艦,如果算上這些,歐洲人沒有任何優勢,但合衆國海軍從未想過動用武裝運輸船,至於接舷戰,選擇穩重戰略的西蒙斯倒是考慮到了,他選擇增強艦船上陸戰隊員的數量,西蒙斯在南下之前,就把合衆國海軍陸戰第一旅調遣來,四千多人,全部分散到了主力艦上。

不管怎麼說,這一次歐洲聯合艦隊取得了艦船數量優勢,但這並不意味着勝利,說實話,爪哇海戰中,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也擁有這個優勢,但卻被合衆國海軍用速度化解了,在那場海戰中,戰列線上捉對廝殺,但出於後衛位置的戰艦都是武裝商船,速度追不上戰列線,只能幹看着,發揮艦船數量優勢的夾擊戰術根本沒用上,反而被擁有速度優勢的合衆國海軍用上了。

基於歐洲聯合艦隊與合衆國大艦隊的優勢與劣勢分析,德魯伊特爾爲主導下,聯合艦隊的計劃就是銜尾蛇戰術,在這個戰術下,上風下風不重要,速度也不重要,甚至越慢越好,戰列線戰術中,後衛艦隊處於主動攻擊戰術的鐵律也被打破,這一次,德魯伊特爾把攻擊的主動權交給了前衛艦隊,也就是德約特!

實際上,德魯伊特爾很想自己決斷,但他是主帥,必須呆在旗艦上,而艦隊規模太大,只有在中堅艦隊也能指揮全局,不得已,德魯伊特爾將戰役發起人的角色交給了德約特,按照德魯伊特爾的要求,聯合艦隊要主動以戰列線接敵,讓合衆國海軍誤以爲是戰列線戰術。

按照戰列線戰術,合衆國海軍面臨數量遠勝自己的敵人,應該先拉開距離,在前衛艦隊平齊之後,再行作戰,這樣可以發揮戰列艦的速度優勢,避免被夾擊,但是德魯伊特爾要的就是夾擊,德魯伊特爾會在這個過程中靠近大艦隊,並且縮緊戰列線,進入遠距離炮擊階段,在中堅艦隊與大艦隊作戰的時候,由德約特選擇進行一百八十度的轉向,搶佔大艦隊的右舷,與此同時,後衛艦隊離開戰列艦,同時搶佔右舷,最終讓後衛艦隊與前衛艦隊匯合,把大艦隊或者大艦隊的一部分包圍起來,這個戰術像極了一條蛇扭頭咬住自己的尾巴,因此被德魯伊特爾命名爲銜尾蛇戰術。

一旦成功,一切就簡單了,兩面夾擊,進行接舷戰,不顧一切的消滅一部分敵艦,將聯合艦隊的艦船數量優勢擴大,尋機再戰。

這個戰術很精巧,如果成功,大艦隊會有很大的麻煩,雖然戰列艦有兩側舷火炮,但沒有戰艦願意同時被包夾,艦船上的人手也不能讓兩側的火炮同時發揮出最佳戰力。(以英國勝利號爲例,其炮組多是十三或者十一人,要讓一百多門火炮發揮全部效率,至少需要一千二百五十人,如果加上陸戰隊、操船、軍官等人手,全艦得有一千五百人以上才行,事實上,勝利號滿編只有八百五十人。)

但是德魯伊特爾弄錯了一件事,聯合艦隊與大艦隊的主力艦對比不是47:20,而是49:32,有效火力對比不是2200:1600,而是2200:2500,而且在火力方面的劣勢比這還要大,拋開戰列艦的防禦力不談,大艦隊已經全面換裝了卡隆炮,也就是短重炮,十二磅、九磅這類中型火炮都已經不存在了,合衆國威力最差的火炮就是二十四磅炮,不僅在於威力,還在於炮擊速度,三十二磅的卡隆炮的射擊速度是可以和九磅炮相媲美的。

實際上,在中華號戰列艦的作戰指揮室裡,身爲參謀長的泰勒已經在參謀們的幫助下給出了一個更爲科學更貼近火力對比的數據,那就是火力投射量,即在戰列線上,所有戰艦一側火炮全部齊射炮彈的重量,大艦隊是37200磅,也就是一次性就可以向聯合艦隊投射16.87噸的實心炮彈。

而聯合艦隊呢,這很難計算,大艦隊使用的火炮目前只有三十二、二十四和六十八三種,而歐洲聯合艦隊則包含了三磅、四磅、六磅、八磅、九磅、十二磅、十六磅、十八磅、二十四磅、三十二磅、三十六磅和四十二磅等口徑的火炮,而且四個國家的磅還不是一個單位,大艦隊司令部的參謀只能進行推算,其單位火力投射量應該在40000磅左右,表面上是比大艦隊的多一些,但實際上完全不具有意義,因爲有大量的輕型火炮打不穿戰列艦,而戰列線對射,很多聯合艦隊戰艦沒有對手,因此大艦隊司令部的參謀們只能推算其最佳戰力,即戰列線對決的時候,對面的戰艦恰好就是聯合戰艦中最強的三十二艘,而這三十二艘戰艦的投射能力是31000磅左右。

而這個數量對比,勉強算是雙方火力的最準確的對比了。

拋開巨大的火力差距不言,在雙方主力艦數量對比是47:32的情況下(因爲六艘擁有四十四門三十二磅短重炮的重巡加入了鷹艦隊,雖然火炮數量不夠,但卻都是重炮,火力也能算得上主力艦,因此真正的對比是47:38),德魯伊特爾還有膽量與大艦隊決戰嗎,還有機會踐行其夢寐以求的銜尾蛇戰術嗎?

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德魯伊特爾被俘之後,西蒙斯親自詢問的他的時候,他的回答是返回馬德拉斯,至於被困馬德拉斯之後該如何做,德魯伊特爾也說不上來。

不管怎麼說,從早晨發現大艦隊之後,聯合艦隊的氣氛一直很歡暢,高層軍官都以爲此戰必勝了,以至於在巳時的時候,德魯伊特爾命令向全艦隊分發酒水,讓士兵在午餐前先喝酒,準備下午的決戰。

但是一切在中午時間發生了變化,午時三刻,這個在東方象徵着斬首死亡的時刻,處於聯合艦隊末尾的西班牙戰艦利馬號率先發現了沿着海岸線前進的鷹艦隊,隨着中午的陽光驅散了雲霧,利馬號確定了鷹艦隊的實力,十二艘戰列艦外加六艘重巡,一共十八艘主力艦!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上帝啊,另一支艦隊是怎麼出現的!”興奮中的德魯伊特爾被突如其來的變化弄的發瘋,他揮舞着雙拳在金獅號上咆哮着,整艘戰艦上都聽到了他雄獅一般的怒吼,聯合艦隊剛剛燃起的戰意直接被一泡尿給澆滅了。

軍官們相互看看,都不敢說話,兩支艦隊加在一起,三十八艘主力艦,合衆國海軍的全部家底都在這裡了,如果不是親眼確認,誰會相信呢,根本沒有人敢相信,合衆國海軍會傾巢而出,到印度洋上截擊聯合艦隊,這是不顧一切的瘋狂行爲。

真的是傾巢而出嗎?對於李明勳來說,對於合衆國來說,自然算不上,在臺北、基隆兩個港口裡,還停泊着二十艘自由貿易級武裝運輸船,如果德魯伊特爾真的指揮聯合艦隊突入了馬六甲以東海域,這些商船也可以和各分艦隊的戰列艦、重巡和輕巡,組成一支實力強大的艦隊,與聯合艦隊進行決戰,而在印度洋上,非洲殖民公司的主力艦隊也在快速趕來,三艘戰列艦外加六艘重巡,同樣是不可小視的海上力量。

“閣下,拉斐爾閣下詢問是戰是退!”通訊官走了進來,小心翼翼的問道。

德魯伊特爾還未回答,一個通訊官帶着前衛艦隊指揮官德約特的請求進來:“閣下,德約特將軍請求按計劃行事,與敵決一死戰!”

章一四七 重逢章四 會商章二三三 黃教使團章一九五 各方章二八二 平衡章一三四 教育章五七 禮佛章五四 蔽海遼東章二三 秘密貿易章三五 滿清計議章三零九 適合 不適合章五二 河原田兵衛章一一八 殖民的原則章八九 公投呢,嚴肅點!章一六三 救出章三四二 一個天才章八七 加徵公投章四一六 奔馬的夢想章一一八 長期的內戰章二一三 蘇州亂章十二 鐵騎章四八二 蘇伊士運河章八六 中國人豎起大拇指章二四 收爲己用 下章四三九 消化勝利果實章七六 風帆戰列艦時代終結章四三五 老人的智慧章一一五 決議章八五 粵西防線章三二四 八十萬個餛飩章四零九 奧斯曼章一四二 登聞鼓章四五 廣東生變章四零二 選擇章十二 北大年行政長官區章一四四 棘手的問題章六 招募章四六二 處理結果章一八五 一齣戲章二四四 海戰就是個熱鬧章三五七 計劃章一八三 清理商屯章三十 戰犯們章八八 元老爭辯章四二零 屁股上的信息章四六七 未成年人保護法章十八 拉斐爾造成的重大損失章一零三 沙皇章三七六 浪子營章三一三 更多的安排章三一 選擇章一五四 幫扶對接章四十 一個鍋撈肉章四八 一錘定音章九一 準備章五二 三份禮物章一二三 四面楚歌章一一五 條款章四四七 一步一個坑章四零四 會費章四六九 公私兼顧章八一 銅錢章一四一 政治問題章五八 澳洲開拓計劃章一六九 刨他祖墳章六六 浙江局面章一一零 城牆章一一四 範迪門的奉獻章七五 東國之變章三三六 印第安全能選手 奔馬章二五 鏖戰章二二 登萊大撤退章一二零 契約奴章六六 浙江局面章一一五 決議章七三 四方戰廣東章一五三 私心章二五 乞列迷人章三零六 緊張局勢章二六 航線章九九 敵艦在望章四一二 聖人章四二七 全面忽悠章七九 入彀章四四五 印度斯坦皇帝章一二四 生母的教誨章十八 進擊的艦隊章二七四 先小人後君子章一四三 一個測試章五一 公平合理與面面俱到章六四 朝鮮的冬日章二五四 修正案章四四 加勒比海盜章十一 第一波攻勢章一七零 死前誅心章二八五 再起戰火章二四 收穫與整飭章四零一 道義的力量章一三零 公債的魅力章四五二 我殺我自己
章一四七 重逢章四 會商章二三三 黃教使團章一九五 各方章二八二 平衡章一三四 教育章五七 禮佛章五四 蔽海遼東章二三 秘密貿易章三五 滿清計議章三零九 適合 不適合章五二 河原田兵衛章一一八 殖民的原則章八九 公投呢,嚴肅點!章一六三 救出章三四二 一個天才章八七 加徵公投章四一六 奔馬的夢想章一一八 長期的內戰章二一三 蘇州亂章十二 鐵騎章四八二 蘇伊士運河章八六 中國人豎起大拇指章二四 收爲己用 下章四三九 消化勝利果實章七六 風帆戰列艦時代終結章四三五 老人的智慧章一一五 決議章八五 粵西防線章三二四 八十萬個餛飩章四零九 奧斯曼章一四二 登聞鼓章四五 廣東生變章四零二 選擇章十二 北大年行政長官區章一四四 棘手的問題章六 招募章四六二 處理結果章一八五 一齣戲章二四四 海戰就是個熱鬧章三五七 計劃章一八三 清理商屯章三十 戰犯們章八八 元老爭辯章四二零 屁股上的信息章四六七 未成年人保護法章十八 拉斐爾造成的重大損失章一零三 沙皇章三七六 浪子營章三一三 更多的安排章三一 選擇章一五四 幫扶對接章四十 一個鍋撈肉章四八 一錘定音章九一 準備章五二 三份禮物章一二三 四面楚歌章一一五 條款章四四七 一步一個坑章四零四 會費章四六九 公私兼顧章八一 銅錢章一四一 政治問題章五八 澳洲開拓計劃章一六九 刨他祖墳章六六 浙江局面章一一零 城牆章一一四 範迪門的奉獻章七五 東國之變章三三六 印第安全能選手 奔馬章二五 鏖戰章二二 登萊大撤退章一二零 契約奴章六六 浙江局面章一一五 決議章七三 四方戰廣東章一五三 私心章二五 乞列迷人章三零六 緊張局勢章二六 航線章九九 敵艦在望章四一二 聖人章四二七 全面忽悠章七九 入彀章四四五 印度斯坦皇帝章一二四 生母的教誨章十八 進擊的艦隊章二七四 先小人後君子章一四三 一個測試章五一 公平合理與面面俱到章六四 朝鮮的冬日章二五四 修正案章四四 加勒比海盜章十一 第一波攻勢章一七零 死前誅心章二八五 再起戰火章二四 收穫與整飭章四零一 道義的力量章一三零 公債的魅力章四五二 我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