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零六 爪哇海戰 上

永曆六年八月四日,辰時三刻,大艦隊與巴達維亞艦隊發生目視接觸,情報通報全艦隊,巨大的喧譁聲成爲了這片海域唯一的聲音,憋悶許久的海軍官兵終於找到了發泄的目標,李明勳傳令全艦隊,宰殺牲畜,發放酒水,準備應戰。

半個時辰之後,處於先導艦位置的青龍號旗艦瞭望手確定了荷蘭艦隊的大體規模,艦船數量約有七十艘,其中戰列線上的船隻數量在五十五艘左右(部分艦船參與襲擊爪哇沿海,未歸),顯然,在艦船數量上,巴達維亞艦隊遠超大艦隊,尤其是戰列線上,荷蘭人擁有五十五對三十一的絕對優勢。

“記錄航海日誌,壬辰年(1652年永曆六年)八月四日辰時七刻,南緯五度八分,爪哇海,徐風十一節,航向西東偏北兩個羅經點,風向西南偏南,與敵艦目視確認,海軍遠征大艦隊進入一級戰鬥狀態!元首命令旗,旗語:中國興衰,在此一戰!”航海長下達了記錄航海日誌的要求。

此時的巴達維亞艦隊排列戰列線縱隊向東航行,航向基本正東,與大艦隊相向而行,巴達維亞艦隊有兩列縱隊,其一爲戰列線縱隊,其二縱隊不明,但可以確認,第二支縱隊全部爲縱帆船,單桅雙桅都有。大艦隊也是一列戰列線縱隊接敵,以旗艦青龍號爲先導艦,以十一號序列艦爲副旗艦,以馬尼拉號爲後衛艦,巡護艦隊以搜索幕隊形開始收攏,以備參戰。

在目視確認之後,雙方確認實力,此時兩艦隊先導艦相距不過四海里,由此可以造成的局面有二,其一,繼續相向而行,在雙方戰列線交錯的時候,利用短促的時間窗口進行火力縱射,然後轉向一百八十度,繼續交錯,繼續射擊。這樣的作戰方式下,難以取得戰果,射擊窗口太短,而雙方的艦隊皮糙肉厚,可能打一天也不會有一艘船沉沒。

其二便是轉向,以戰列線戰術迎敵。無論轉向南還是轉向北,都是巴達維亞艦隊佔據上風。

李明勳想要兼而有之,先進行一次交錯射擊,讓合衆國佔據西面陣列,再轉向北方,以戰列線迎敵,這樣通過一次交錯射擊,大艦隊就可以佔據上風向,但巴達維亞艦隊統帥哈魯斯顯然不會接受這樣的局面,他既不是來和敵人跳海上芭蕾,玩回合制遊戲的,既然要分勝負,自然要轉向迎敵,索性直接轉向,佔據上風向。

巴達維亞艦隊規模實在是龐大,轉向也不是輕易可以操作了的,而且哈魯斯面臨兩個糾結的問題,向哪個方向轉向,何時轉向。

這裡距離爪哇島不過十五海里,轉向之後,最快的速度在三節左右,意味着五個小時就必須再次轉向,五個小時,對於兩支如此龐大的艦隊來說實在是太短暫了,根本不足以分出勝負。

但向北轉向的問題更大,如果提前轉向,大艦隊可能不轉向,繼續向西航行,巴達維亞艦隊便是直接讓出了上風向,如果逼迫着合衆國艦隊一起轉向,那就是給李明勳一次突破戰列線的機會,一旦戰列線被突破,那就是一場亂戰,糾結之後,哈魯斯選擇逼迫大艦隊一起轉向,只不過其選擇在雙方相距兩海里的時候轉向,這樣即便是李明勳真的冒險突擊戰列線,也是突擊的後衛艦隊,前衛艦隊和中堅艦隊還可以順風轉向,撲向合衆國的後衛,造成兩支艦隊的整體亂戰,這對於巴達維亞艦隊來說是優勢。

巳時一刻,哈魯斯升旗命令轉向,其旗艦金獅號開始向北轉向,戰列線上所有戰艦,依次跟着旗艦‘走位’,順風轉向,航向正北偏西兩個羅經點,西南風與戰艦中軸線形成約四十五度左右的夾角,全部帆裝都可以爲艦船提供動力(實際上很難維持如此精準,因爲風向也在變化,而在這個角度,前桅杆主帆的右下角是無法提供動力的,因爲其被面積更大的中主帆的左下角擋住。)

在巴達維亞艦隊轉向之後,大艦隊也開始順勢轉向,並未如哈魯斯希望的那樣直撲巴達維亞艦隊戰列線,引發大混戰,李明勳很清楚,合衆國的艦船數量不足,混戰並不佔便宜,而且大艦隊中的戰列艦生來就是爲了戰列線對決,他自然選擇對合衆國有優勢的一面,雖然被擠進了下風向,但大艦隊的劣勢並不是很大。

雙方艦隊轉向用了近三刻鐘,雙方艦船相距最近距離在大約兩海里,超出了所有火炮的射擊距離,因此一直很和平,轉向之後,雙方各自調整陣型,畢竟戰列線轉向會造成戰艦之間的距離在擴大,戰列線拉長使得陣線不再緊密,不利於發揮戰列線對轟的優勢,

只是不同的是,哈魯斯一邊命令收緊陣型,一邊藉助上風向的優勢緩慢的向大艦隊貼近,而李明勳的命令則很簡單,收攏陣型,準備對決。

一直到這個時候,雙方的差距顯現出來,大艦隊接下來的戰術動作讓哈魯斯在內的荷蘭海軍將官全部傻了眼睛。

用了兩刻鐘的時間,大艦隊完成了隊形重整,原本的陣位序列仍舊沒有變,只是戰列艦的緊密程度遠遠超出了荷蘭人對戰列線陣型的理解。

在調整過後,大艦隊三十一艘主力艦長度不過三點三海里,也就是說,每艘船隻佔據二百米長度的陣位,要知道,瑞獸級戰列艦的火炮甲板雖然只有五十米長,但是加上前後艙室、船艉樓、船舵和斜刺天空的船艏斜桅,達到近七十米,也就是說,每艘船之間相距只有一百三十米,這還不到一鏈距離。

(一節等於一海里等於1850米等於十鏈,一鏈等於185米)

這是可怕的密集程度,密集到哈魯斯都不敢相信,在這個戰列線戰術還在摸索的時代,哈魯斯爲代表的歐洲海軍將領還都以爲所謂戰列線就是排一排,但卻沒有想到,還能排這麼緊密,合衆國海軍就不怕撞船嗎?

實際上,大艦隊有如此緊密陣型的原因並不僅僅在於訓練,還在於有實力作爲基礎,大艦隊之中包含了兩種戰列艦,兩種主力艦,一種巡航艦和一種武裝商船和兩種蓋倫船,看起來五花八門,但實際上還是有船型可以依據的,這與荷蘭艦隊那種雜七雜八的艦船相比,整潔多了。

天下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巴達維亞艦隊也沒有相同的兩艘船!

合衆國海軍中,同一船型中,排水量差距不會超過一百噸,如果不考慮旗艦的話,排水量差別會在五十噸之內,而且,大艦隊之中多數都是專業軍艦,多數水手也都是專業的海軍水手,與巴達維亞艦隊那種商船水手爲主,另抓壯丁加強的情況完全不同。

除了艦船質量和船員素質,速度與戰術也是重要的原因,臨近中午,又逐漸遠離爪哇島,風速略微有些降低,張開全帆裝之後,大艦隊速度在三點五節左右,剛剛走出低速區,這是最舒適的作戰速度,也是船員們最適應的。當然,李明勳的戰術也很重要,他要的就是戰列線對射,不想轉向、不想突擊、不想接舷,既然不會變換陣型,那就不會留下機動空間了。

大艦隊陣列密集帶給荷蘭人的可不只是震驚,還是作戰的無可奈何,首先,號稱擁有世界最多最嫺熟水手的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可沒有玩過如此密集的陣型,更別提這支艦隊中充塞了許多臨時招募、抓捕甚至誘騙來的水手,實際上,在從巴達維亞出發前,登上這支艦隊的人,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暈船,否則根本找不到足夠的人,畢竟不是本土,把所有歐洲人和歐洲後裔塞進船裡也不夠。

在三點三海里的戰列線上,大艦隊擺開了三十一艘船,而巴達維亞艦隊呢,在調整之後,也只是擺開了十八艘,哈魯斯再次命令艦船收攏,也只是讓二十四艘船進入了這個火力對射區間,如此,巴達維亞艦隊艦船數量優勢發揮不出來,無論你有多少船,限於射擊角度和射擊距離,能加入對射的就那些船,船不如敵人多,炮不如敵人強,防禦不如敵人堅固,那如何能取得勝利呢?

而李明勳下達了下一個戰術命令,則讓哈魯斯徹底絕望,甚至有了避戰的想法,這個命令就是全帆全速前進。

一般來說,戰列線對陣,戰列艦隻會升起少部分的船帆,特別是在‘紳士般決鬥’的對轟階段,只會升起三根桅杆的中帆。一來,戰列艦決鬥不需要太高的速度,速度快了,命中率低,二來,大部分的水手要去火炮甲板操炮,一門火炮需要九到十五個人,再刨去不參戰的軍官、匠人、陸戰隊員,甲板上能操帆的人不多(也不敢太多,實在是太危險了),當然,張開更多的帆就更有可能的遭遇打擊,沒了船帆就失去動力。

wWW▪ttKan▪CO

但是李明勳就是違反戰列線戰術的鐵律,要求全帆前進,原因無他,就是進一步把巴達維亞艦隊逼入劣勢。

大艦隊雖然船少,但陣列密集,哈魯斯想要突破戰列線就很困難了,想要取勝,唯一的辦法就是包夾,讓前衛轉向或者後衛加速,前往大艦隊的右舷,火力夾擊或者索性接舷,都可以獲得優勢。

但大艦隊加速之後,這一戰術也沒有了優勢。

駛往赤道無風帶的雙方艦隊將會面臨風力越來越小的境地,風力弱,速度自然就慢,這對主動進攻的一方本就不友好(進入陣位速度慢,要遭遇多輪炮擊),而巴達維亞艦隊在平均速度上,也低於大艦隊,畢竟這支艦隊中有太多的大肚子貨船,貨船本身速度就慢,帆裝更是簡易,可以看出,很多東印度大帆船的縱帆都是臨時改裝的,更可怕的是作爲動力來源的橫帆。

與戰艦上,最少上中下三層橫帆,多則四層橫帆(頂帆,但一般海軍官僚不承認,在術語中沒有頂桅,只有旗杆,但因爲頂部氣流穩定,所以海軍多有頂帆使用)橫帆帆裝不同,商船的橫帆帆裝都很簡易,許多遠洋航行的帆船上,只有上下兩塊橫帆,東印度大帆船也是如此,究其原因,商船和軍用船就不是一類船。

大部分的遠洋商船,在公海大洋上的航行狀態是,升起前桅和主桅各一道橫帆,留七八個水手和舵手看管,其餘人在艙內睡大覺,在順流且天氣好的時候,遠洋商船甚至不靠帆只靠‘浪’前進。

這樣的工作狀態,商船的帆裝怎麼會好呢?這就造成,以武裝商船爲主的巴達維亞艦隊的速度遠不如大艦隊,而大艦隊現在全速航行(實際並未全速,而是根據木桶原理,以艦隊中速度最慢的,也就是自由貿易級最高速爲準),巴達維亞艦隊速度跟不上,後衛艦隊如何轉向包夾,而雙方几乎是同時轉向,大艦隊也沒有機動,導致巴達維亞艦隊的前衛艦隊並不比大艦隊突出多少,所謂轉向包夾,那就是直接撞在大艦隊前衛艦的炮口上。

哈魯斯陷入了兩難境地,打又打不過,跑也跑不了,一時手足無措。

在巴達維亞艦隊進退兩難的時候,李明勳下令艦隊左轉向,貼近敵艦,爲了避免破壞嚴密到敵人無從下口的陣型,轉向的角度非常小,基本保持了陣型的完整,所以,一直到午時末的時候,已經接觸小半天的中荷艦隊才發出了第一聲炮響。

第一輪縱射由大艦隊中的七艘戰列艦率先打出,在距離一千二百米之時,七艘戰列艦下層火炮甲板上的炮門全部打開,已經裝填完畢的海軍三十二磅艦炮開始縱射,這是世界海軍最強火炮,在第一輪射擊的時候就取得了不錯的戰果,爪哇海戰也正式打響!

章一零一 巴達維亞的選擇章一四四 配合你演出的我視而不見章三五 無恥之徒周延儒章二八八 被沙皇利用章六六 浙江局面章九八 登陸戰章一七二 頭皮早晚都要割章六二 瓊州的窘迫章四一八 得道多助章三七三 抵達章一六六 攻佔赫圖阿拉章三四五 父子兄弟章一零八 爪哇海戰 三章一三二 誠意章二二五 變更著作權章八六 中國人豎起大拇指章八八 學堂章八六 商屯章四零五 目標章三八 山東本地義軍章一七八 夷兵兇猛章三九八 落子章四三 騎兵章一百 故作神秘章一九二 一個恩典 三種訴求章一六零 好吃不過餃子章一零九 哈密章一零八 被土豆擊敗的戰艦章二四九 法國只能失敗章八八 學堂章八七 政策章五一 公平合理與面面俱到章七五 孩子章一二一 朱明復國主義章八 陷城與築城章四五零 提前準備章九五 留下後手章二四七 謀奪章二九九 常任理事國章三八 監獄風雲章六三 酒瓶炮和西瓜彈章十八 求活章二零八 再救一命章一二九 英王遇襲章五二 河原田兵衛章一九五 各方章五二 不遂人願章四一三 法佐章五 棄車保帥章一六零 兌子章一六零 小人物的精彩章三七一 反抗章四一九 土爾扈特加入章六五 及時雨李明勳章六七 吃幹抹淨章四七一 南美章八十 勤王章七四 藩務章一零二 臺北與金礦章五三 洲際貿易船隊 馬六甲章一一零 水雷章三 寧古塔章六五 進入朝鮮章七三 環印、澳貿易船隊 西澳章二零八 再救一命章十七 施琅的野望章一二五 內部敵人章二二 絲割符制度章二三九 解決章一三九 被侄子教訓章二六三 人事安排章十九 天下驚變章七四 馬威章一五九 相遇章四二一 最後的歲月 上章四六六 軍機會議章二九六 達成的共識章七二 教子章一九四 赦免忠嗣團章四八一 神奇的奧斯曼章三一 改造章五零九 討厭就是討厭章二一四 決戰所在章九十 有限的損失章八七 遠航章一六零 兌子章一九六 意外章四九四 操縱章二九一 李君威的朋友章九三 明爭暗鬥章四三九 浪子回頭章三九二 伍星聯章八六 中國人豎起大拇指章一七零 藏地遊記 下章二七零 都是人精章四七 陸軍登陸章四十 不真心的朋友章四一八 人爲失誤章一一零 步調一致章九九 敵艦在望
章一零一 巴達維亞的選擇章一四四 配合你演出的我視而不見章三五 無恥之徒周延儒章二八八 被沙皇利用章六六 浙江局面章九八 登陸戰章一七二 頭皮早晚都要割章六二 瓊州的窘迫章四一八 得道多助章三七三 抵達章一六六 攻佔赫圖阿拉章三四五 父子兄弟章一零八 爪哇海戰 三章一三二 誠意章二二五 變更著作權章八六 中國人豎起大拇指章八八 學堂章八六 商屯章四零五 目標章三八 山東本地義軍章一七八 夷兵兇猛章三九八 落子章四三 騎兵章一百 故作神秘章一九二 一個恩典 三種訴求章一六零 好吃不過餃子章一零九 哈密章一零八 被土豆擊敗的戰艦章二四九 法國只能失敗章八八 學堂章八七 政策章五一 公平合理與面面俱到章七五 孩子章一二一 朱明復國主義章八 陷城與築城章四五零 提前準備章九五 留下後手章二四七 謀奪章二九九 常任理事國章三八 監獄風雲章六三 酒瓶炮和西瓜彈章十八 求活章二零八 再救一命章一二九 英王遇襲章五二 河原田兵衛章一九五 各方章五二 不遂人願章四一三 法佐章五 棄車保帥章一六零 兌子章一六零 小人物的精彩章三七一 反抗章四一九 土爾扈特加入章六五 及時雨李明勳章六七 吃幹抹淨章四七一 南美章八十 勤王章七四 藩務章一零二 臺北與金礦章五三 洲際貿易船隊 馬六甲章一一零 水雷章三 寧古塔章六五 進入朝鮮章七三 環印、澳貿易船隊 西澳章二零八 再救一命章十七 施琅的野望章一二五 內部敵人章二二 絲割符制度章二三九 解決章一三九 被侄子教訓章二六三 人事安排章十九 天下驚變章七四 馬威章一五九 相遇章四二一 最後的歲月 上章四六六 軍機會議章二九六 達成的共識章七二 教子章一九四 赦免忠嗣團章四八一 神奇的奧斯曼章三一 改造章五零九 討厭就是討厭章二一四 決戰所在章九十 有限的損失章八七 遠航章一六零 兌子章一九六 意外章四九四 操縱章二九一 李君威的朋友章九三 明爭暗鬥章四三九 浪子回頭章三九二 伍星聯章八六 中國人豎起大拇指章一七零 藏地遊記 下章二七零 都是人精章四七 陸軍登陸章四十 不真心的朋友章四一八 人爲失誤章一一零 步調一致章九九 敵艦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