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去信中陽裡
白渠在開挖的時候,涇陽縣纔開始建設,此縣落成也不過兩年,如今縣令一職還空缺至今。
不僅沒有縣令,而且也都是當初遷入關中的平民,這兩年卻沒什麼亂子,一直都很穩定。
這讓蕭何挺好奇的。
正在看書的蕭何聽到不遠處有話語聲,擡眼看去見到了有人正在與看守這裡的秦軍說着什麼。
之後,就有秦軍提着一個籃子快步走來,打開籃子是四碗熱乎的面,又道:“這是章小子給你們吃的,面里加了姜,我們關中的秋雨很涼,吃了驅寒。”
原來,剛與秦軍說話的人是章小子。
蕭何心中暗暗記下。
甲士從籃子中將面端出來,就提着空籃子離開了。
先將面吃完,再將碗中的羊湯喝完,也讓五臟六腑有了暖意。
吃罷一碗麪,蕭何繼續看着手中的書,也不知道到了夜裡的什麼時候,秋雨依舊在下着。
這個村子的守衛依舊森嚴。
直到有了睡意後,蕭何這才放下手中的書。
翌日,等蕭何睡醒時,見那對年輕的夫妻已不在這裡了。
“半個時辰前走的,他說他們要去的雲中郡路途遙遠,要接着趕路。”
蕭何走到屋外,眼前的景色一片溼漉漉,天空還在飄着細雨,兩人戴上斗笠揹着包袱就繼續朝着渭北趕去。
只是蕭何剛走兩步,就聽到了身後的遠方傳來了說笑聲。
回身看去見到了後方有不少人正在走向敬業縣,他們三五成羣,男女老少皆有。
見蕭何停下了腳步,曹參也回頭看去,見到了成羣的人們正在涌入敬業縣。
“傳聞,敬業縣有個很大的作坊,可以容納上千人。”
蕭何又望向敬業縣,看了片刻之後,收回了目光繼續往渭北走去。
新設置的涇陽縣就在三原縣與高陵的交界,三個縣捱得很近。
從離開渭南,蕭何與曹參先是經過頻陽縣,來到涇陽縣已是第二天的早晨。
秋雨總算是停了,總算是有了陽光,蕭何走入涇陽縣,這裡只有一個小村子,並且村子的房屋破落,道路泥濘。
人們的衣着單薄,還在忙碌地搬運着糧食。
曹參走在一旁神色有些不痛快,好不容易考得了一個縣丞的位置,來到涇陽縣卻沒有人來迎接。
蕭何倒是一路上無言,涇陽縣看起來是個很窮困的縣。
比潼關與渭南各縣差太多了。
兩人走了一段路,纔在這個村子的北面找到了縣府,縣府坐落在白渠邊上,縣府看起來很大,也像是新造的,可門前就只有一個正在昏睡的門吏。
曹參喚醒了這個門吏,門吏的年紀看起來有五十歲出頭,說着地道的關中口音。
見到來人他用關中口音低聲抱怨了三兩句,但當他見到曹參與蕭何都是帶着佩劍的,頓時客氣了起來。
可在等曹參說明了身份,這個門吏終於行禮了。
門吏推門而入一邊道:“蕭縣丞,以後有什麼事都可以與我說,我是老烏,村子裡的人叫我烏伯。”
“烏伯?”
老烏笑着道:“昨晚家裡事多,沒睡好,我就坐在門前睡着了,蕭縣丞莫要見怪。”
初來乍到,曹參也知道就算是自己身份再高,也不能跋扈,對方一看就是關中的老吏,還是要客氣一些。
老烏領着兩人走入縣府,他又道:“以前,張府丞就是在這裡主持開鑿的白渠,後來白渠建好了,張府丞也走了,就留下了這座縣府與我這個老漢,我們縣是三縣之中最大的,也是人口最多的……”
老烏一直在邊上說個不停,蕭何與曹參看着縣府的裡裡外外。
“此地就只有你一人?”
“只有我一人,此縣新設,許多事還要等着縣丞來吩咐。”
人少一些也有人少的便利,蕭何不覺得這是難事,他和曹參慢慢做事,也能夠將這個縣建設好。
沒有縣令,蕭何就是這個縣最大的官吏。
當天夜裡,兩人就在縣府內住了下來。
收拾一下,其實這個縣府並不差,曹參煮了兩碗粥,他道:“聽老烏說明天他會去咸陽,可以去領米麪。”
蕭何頷首,繼續書寫着。
曹參看着信中的內容,又道:“這是給劉季的信?”
“不止劉季,還有中陽裡的縣令,你我的親人。”
聞言,曹參在一旁坐下來,他有些想中陽裡了,想吃中陽裡的稻米。
不過一想起劉季,曹參就三兩口把碗中的粥喝完,他又道:“這信要是真到了劉季手中,他肯定就把孩子送來了。”
蕭何道:“我許久不見劉肥與劉盈了。”
曹參嘆息一聲,自顧自去休息了。
這裡不比潼關,在潼關吃住不愁,每天吃得好,其實住得也不錯。
但在這裡吃住就只能簡單一些,曹參也不會做吃食,熬了一些粥還有一股糊味。
翌日,早晨時,蕭何走在村子裡看着村子各處的情況,這個村子建設得很整齊,像是他們用最少的土地,建設最多的房子,而後節省出更多的田地,用來耕種。
看罷村子裡的情形,蕭何又去看白渠的情形。
因曹參要看着縣府,如若村子裡有事他也可以先去主持,就沒讓他跟着。
如今正值秋季,沿着白渠各處的入水口都關上了,如今的白渠內的水位很高。
蕭何知道,這是關中特有的秋汛,每年秋汛的時候,河水的水位也會上漲,正如公子扶蘇在書中所寫,關中是一片河道縱橫的平原。
關中因河流而興,也因河流導致水源分佈不均,換言之旱地也有幾萬頃,靠近水源的田地被淹也是常有的事。
治水在關中就是最重要的事。
蕭何走到白渠的石碑旁,看到了石碑上的刻字,其中就有公子扶蘇宣造四個字,以及下方參加建造的人名。
蕭何又看到了張蒼,少府丞張蒼。
這個名字最初是在潼關的書籍中看到的,白渠的石碑上確實刻上了這個名字,都說這位張蒼也是荀子的弟子。
站在白渠邊,舉目看去田野連成一片。
秦是因田地而強大,現在的大秦也一樣,因田地而富裕。
公子扶蘇在渭南,用五年時間開闢了敬業渠,讓關中多增加了萬頃良田
當年鄭國建設了鄭國渠,又讓關中多了數萬頃田地,而如今公子扶蘇又建設了這條白渠,它又可以養活數十萬人口。
公子扶蘇是真的在治水,並且治水也有了十分了得的成效。
蕭何回想着楚地的情形,現如今的楚人即便是當初皇帝東巡時,也有很多楚人想要復楚。
蕭何也不知道自己出來的這兩年間,楚地是否會有變化。
只是眼下,蕭何需要作出足夠的成績,希望將來的自己能夠回到楚地建設楚地。
或者是讓更多的楚人來到關中,再讓更多的楚人回去建設家鄉。
蕭何能想到的也只是這些,回去的路上心中一直想着潼關的情形,並且反覆想着如何建設涇陽。
涇陽與潼關不同。
潼關挨着函谷關,其位置就造就了潼關的人口繁盛。
涇陽則不同,涇陽處於關中平原的腹地,四周沒有能夠接壤的城關。
回到縣府之後,烏伯真的帶來了許多米麪,甚至還有一袋錢,這些都是丞相府給的。
蕭何將這事都交給了曹參去整理,便開始了建設涇陽的準備。
雖說涇陽沒有潼關那樣的位置,也沒有渭南的沃田,即便是有了白渠的灌溉,想要養好田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蕭何看過此地去年的糧食收成,按照關中各縣的水平來說涇陽縣的糧食產出依舊是在貧縣水平。
對此,蕭何並不覺得這些難題會難住自己,雖說是公子扶蘇調任的縣丞,但此時此刻的蕭何,才真正看到公子扶蘇出的題目。
這個涇陽纔是公子給的題。
蕭何望着咸陽方向,站在涇陽縣的最高處也看不到咸陽的,遠望之下只能看到咸陽的北郊,在北郊一條馳道,聽說這條馳道直通北方的長城。
那位叫韓信的年輕人就是從這條路去的北方。
在涇陽的這半月間,關中又下了一場秋雨,老烏除了是一個門吏,他還能做得一手好吃食。
曹參與這位老烏相處久了,才知道老烏家裡有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一想到當初第一次見到老烏,就看他坐在縣府門前睡着,憔悴的樣子,曹參一想到自己暗地裡還數落過對方,還有些過意不去。
老烏是一個鰥夫,他的髮妻十年前就過世了,他四個兒子已成家了,還有一個小兒子去了西北從軍。
當年老烏在戰場拼殺,得到了戰功,纔有如今的田產來養活這一大家子。
老烏說他最遺憾的事就是當年在外打仗,沒能見到妻子的最後一面,現在他的兒子與他過得不和睦,每一次見面都是爭吵。
老烏也只能搬到涇陽來住。
這是有關老烏的事,蕭何見曹參聽了這個故事最感動,他就快與老烏結拜成親兄弟了。
咸陽,秋雨剛停歇,扶蘇來到老師的家中做客。
李斯親自爲公子煮着茶水,他道:“張蒼說他離不開茶了,現在臣也是如此。”
沖泡好的熱茶還在冒着熱氣,扶蘇道:“有人說北方戰事或許在即,我們該增收賦稅。”
李斯飲下一口茶水不言。
扶蘇觀察着這位老師,這一年間老師又更老了幾分。
“這兩年的事……扶蘇謝老師支持。”
李斯道:“公子不必如此。”
扶蘇又道:“今年的考卷中,我有意增添了幾道賦稅的題目,有人說國家龐大就需要更多的賦稅養活更多的大軍與官吏,還有人說國家想平穩就要減免賦稅。”
扶蘇又道:“賦稅不能減免。”
李斯稍稍蹙眉。
“我並不是要增加賦稅,而是希望賦稅更合理。”
賦稅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自秦一統天下以來,各地的賦稅都是按照秦律徵收的,此事應該說給皇帝聽。
他李斯與公子在這裡議論國家賦稅,未免有些逾越了。
在內心中,李斯的忠心在告誡他,公子還不是皇帝。
……
PS:請個假,小張早睡一晚陪陪家人,今天暫更一章,欠着的更新記在賬上,小張會努力補上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