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專業化艦隊

因爲高度重視制海作戰,所以在護航艦艇發展方式上,日本海軍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在日本海軍的造艦計劃中,重要性僅次於“飛龍”級航母的就是“比睿”級大型防空巡洋艦。

從型號命名上就能看出,“比睿”級與“臺灣”級的差別。

“臺灣”級是大型巡洋艦,除了執行防空任務之外,還兼顧了制海、對地打擊與反潛等作戰要求。“比睿”級被稱爲大型防空巡洋艦,意在強調防空作戰能力,也就對其他性能做了犧牲與妥協。

對日本海軍來說,這是不得已而爲之。

因爲在覈動力技術上起步較晚,在設計“比睿”級的時候,日本沒有獲得美國的核動力技術,而且美國也不會提供適用於排水量爲兩萬噸巡洋艦的核動力系統,所以“比睿”級採用的是常規動力。

受動力系統限制,“比睿”級的作戰能力自然不可能十分全面。

仍然與“臺灣”級相比,“比睿”級的四臺燃氣輪機的總功率只有六十兆瓦,僅爲“臺灣”級的百分之六十。雖然這套動力系統足以使“比睿”級的最高航速達到三十三節,不比核動力航母低,但是剩餘功率太低,無法像“臺灣”級那樣,配備大口徑電磁炮等高耗能武器。

在這種滿載排水量達到一萬八千五百噸的戰艦上,主要武器就是一套基於雙模式相控陣雷達的區域防空系統。在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時候,“比睿”級的通常配備是一百二十四枚區域防空導彈與六十四枚中程防空導彈,能夠攔截兩百公里內的飛機與巡航導彈、以及一百四十公里內的戰術彈道導彈。

在區域防空能力上,“比睿”級不比“臺灣”級差。

問題是,區域防空能力不代表一切。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在電磁武器大行其道的現代戰場上,區域防空的作戰效率大大降低,艦隊在防空作戰中,將主要面對迫近的威脅,近程防空與末段攔截成爲關鍵。

與“臺灣”級相比,“比睿”級差的就不是一點半點了。

得益於強大的動力系統,“臺灣”級在艦橋前方與直升機庫上各設置了兩套以電磁速射炮爲主的末段攔截系統。因爲採用了階梯式佈局,所以能夠確保用四套攔截系統同時對付任何一側的來襲導彈。根據中國海軍進行的測試門電磁速射炮能在一次交戰中攔截五十個以上的目標。

與以往的末端攔截系統相比,電磁速射炮的作戰能力高出了好幾倍。

爲了增強末段攔截能力,日本海軍在“比睿”級上,以六邊形的方式配備了六套末段攔截系統,但是也只能保證用四套攔截某一側的來襲導彈。相對而言,“比睿”級的全方位攔截能力更強一些。說得直接一點,遭到反艦導彈圍攻的時候,“比睿”級的生存能力比“臺灣”級稍微強一點。

只不過,日本海軍使用的仍然是傳統的速射炮。

雖然爲了增強攔截能力,日本海軍採用了俄羅斯的辦法,即爲速射炮增加配套的近程反導導彈,但是六套末段攔截系統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在一次交戰中也只能攔截三十多個來襲目標。

顯然,“比睿”級的末段攔截能力很成問題。

客觀的講,“比睿”級算得上是一種比較成功的防空巡洋艦,防空作戰能力至少達到了同時期的平均水平。

正是如此,日本海軍分兩批建造了十艘。

按照日本海軍的部署方式,這十艘“比睿”級將平均分配給五支航母戰鬥羣,確保每艘航母得到兩艘巡洋艦掩護。

第一次印度洋戰爭已經證明,一艘航母至少需要兩艘專業防空戰艦掩護。

問題是,除了防空能力,“比睿”級的其他作戰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因爲沒有充足的電能供應,“比睿”級選擇了電熱化學炮作爲主炮。雖然在理論上,兩門一百五十五毫米電熱化學炮的投送能力非常驚人,而且在全裝藥發射時,最大射程超過了兩百公里,不比初期的電磁炮差,但是電熱化學炮的射速遠低於電磁炮,而且備彈量也遠不及電磁炮。

結果就是,電熱化學炮的持續作戰能力根本無法與電磁炮相提並論。

事實上,電熱化學炮誕生後就沒有得到過重視。美國曾經對電熱化學炮抱以厚望,後來在電磁炮技術成熟之後,就沒再問津。

日本海軍被迫使用電熱化學炮,也是非常無奈的選擇。

或者說是痛定思痛的結果。

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的龍目海峽戰鬥中,日本的補給艦隊遭到攔截,在不到一個時內就被全殲,而且是被中國海軍的巡洋艦與驅逐艦用艦炮消滅掉的,讓日本海軍非常震驚,也讓日本海軍認識到了艦炮在特殊環境下的重要性。結果就是,日本花費巨資從美國引進了已經被淘汰的電熱化學炮。

如果日本在二零三零年之前解決了動力問題,裝備“比睿”級的就將是電磁炮。

可惜的是,直到二零三二年,日本也沒有研製出用於兩萬噸級戰艦的核反應堆,也就無法爲巡洋艦配備電磁炮。

當然,日本海軍也留了一手。

“比睿”級與“臺灣”級一樣,採用的是模塊化設計,可以在中期改進的時候更換動力模塊與武器模塊。

只是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改進“比睿”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說得直接一點,要把一百兆瓦級的核反應堆裝到兩萬噸級的戰艦上,而且不造成負面影響,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知道,“臺灣”級的動力模塊只有二千四百噸,僅爲滿載排水量的百分之十。

照此比例,日本要製造出總質量僅爲一千八百噸的動力模塊,難度非常大。

事實上,因爲在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採用核動力系統,所以“比睿”級的改進潛力並不大,作戰能力自然不夠全面。

除了對地打擊之外,“比睿”級的制海作戰能力也非常勉強。

雖然理論上,“比睿”級的一百四十四具垂直髮射管都可以裝填反艦導彈,但是在以防空任務爲主的情況下,“比睿”級一般不攜帶反艦導彈,即便攜帶,數量也在八枚到十六枚之間。

也就是說,“比睿”級的主要反艦武器是兩門電磁化學炮。

反潛能力上,“比睿”級的主要裝備是兩架反潛直升機,以及兩具三聯裝五百三十三毫米魚雷發射管。

受排水量限制,“比睿”級只有艦殼收放聲納,沒有拖拽式聲納。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

只是在艦隊中,“比睿”級承擔的是防空任務,反潛只是次要任務,加上搭載了兩架大型反潛直升機,也就沒有必要配備拖拽式聲納。

與“比睿”級配合使用的是“臻名”級多用途驅逐艦與“白根”級反潛驅逐艦。

按照日本海軍的習慣,護衛艦配屬給地方艦隊,因此在主力艦隊中的反潛驅逐艦,相當於中國海軍的遠洋護衛艦。

與中國海軍一樣,“臻名”級與“白根”級採用相同的艦體,只是任務模塊不同。

在任務分配上,“臻名”級主要協助巡洋艦執行防空任務,必要的時候能夠單獨執行防空、制海、打擊與反潛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講,“臻名”級是縮版的“比睿”級,在火力配製上比“比睿”級降低了一個級別。比如在火炮數量上,“臻名”級只有一門一百五十五毫米電熱化學炮,導彈垂直髮射筒也只有九十六具。相對而言,“臻名”級的反潛能力還有所提高,比如配備了拖拽式聲納。

“白根”級的最大特點就是設置了超大的飛行甲板與機庫,能夠攜帶四架直升機,並且同時讓兩架直升機起降。爲此,“白根”級沒有攜帶電熱化學炮,僅僅只有一門七十六毫米艦炮,導彈垂直髮射筒也減少到了四十八具,且除了攜帶三十二枚中程防空導彈外,全部用來攜帶反潛導彈。

看得出來,日本海軍輔助戰艦都非常“專業”。

事實上,這也是師承美國海軍的直接結果,因爲在美國海軍中,各艘戰艦都有明確的任務分工。

這種發展模式的好處很明顯,缺點也很突出。

好的方面是,艦隊的綜合作戰能力非常完備,作戰靈活性有足夠的保證。缺點是,任何一艘戰艦都不可否缺,如果有所損失,將直接導致艦隊的某一種作戰能力大幅度降低,從而限制了艦隊的作戰能力。

說得直接一點,只有在配備齊全的情況下,日本艦隊纔有完備的作戰能力。哪怕只有一艘戰艦沒有配備到位,日本艦隊的戰鬥力都會受到影響,也就有可能在戰場上遭到敵人的致命打擊。

事實上,日本海軍最欠缺的還是水下力量。

雖然日本海軍已經把潛艇數量擴充到二十四艘,而且全部實現AIP化,最先進的八艘還採用了核動力AIP系統,具備無限的潛航能力,但是與真正的攻擊核潛艇相比,日本的常規潛艇仍然差得太遠了。

在下一場戰爭中,日本艦隊必然深入大洋,與中國艦隊決戰。

水下兵力的欠缺,必然成爲日本艦隊的致命問題。。

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26章 排兵佈陣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234章 決勝點第2章 唯一選擇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42章 第五代第21章 決戰開始第25章 奮起一戰第75章 預演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56章 窗戶紙第91章 浮上水面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14章 向前看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219章 做徹底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91章 戰略突擊第46章 預料之外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30章 誰更瘋狂第36章 權衡第142章 防空火網第88章 最後關頭第1章 禁運效果第85章 重拳出擊第21章 突如其來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15章 千慮一失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2章 厚積薄發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37章 遠洋護衛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7章 鋼鐵鯊魚第2章 離弦之箭第99章 妥協第21章 突如其來第8章 擴軍浪潮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20章 權衡利弊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156章 難題第71章 打撈沉船第41章 進退兩難第8章 擴軍浪潮第14章 無聲對抗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15章 風頭正勁第46章 預料之外第118章 和解第52章 統一意見第228章 導火索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58章 搶先一步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32章 機會第2章 秘密任務第38章 勞動力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114章 向前看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43章 傳奇人物第259章 遺贈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94章 技術軍官第63章 卸甲第11章 不怕死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74章 迴歸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79章 救星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31章 政治變更第18章 猛然覺醒第57章 爭論第26章 威逼
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26章 排兵佈陣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234章 決勝點第2章 唯一選擇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42章 第五代第21章 決戰開始第25章 奮起一戰第75章 預演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56章 窗戶紙第91章 浮上水面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14章 向前看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219章 做徹底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91章 戰略突擊第46章 預料之外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30章 誰更瘋狂第36章 權衡第142章 防空火網第88章 最後關頭第1章 禁運效果第85章 重拳出擊第21章 突如其來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15章 千慮一失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2章 厚積薄發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37章 遠洋護衛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7章 鋼鐵鯊魚第2章 離弦之箭第99章 妥協第21章 突如其來第8章 擴軍浪潮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20章 權衡利弊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156章 難題第71章 打撈沉船第41章 進退兩難第8章 擴軍浪潮第14章 無聲對抗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15章 風頭正勁第46章 預料之外第118章 和解第52章 統一意見第228章 導火索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58章 搶先一步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32章 機會第2章 秘密任務第38章 勞動力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114章 向前看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43章 傳奇人物第259章 遺贈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94章 技術軍官第63章 卸甲第11章 不怕死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74章 迴歸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79章 救星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31章 政治變更第18章 猛然覺醒第57章 爭論第26章 威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