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專業化艦隊

因爲高度重視制海作戰,所以在護航艦艇發展方式上,日本海軍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在日本海軍的造艦計劃中,重要性僅次於“飛龍”級航母的就是“比睿”級大型防空巡洋艦。

從型號命名上就能看出,“比睿”級與“臺灣”級的差別。

“臺灣”級是大型巡洋艦,除了執行防空任務之外,還兼顧了制海、對地打擊與反潛等作戰要求。“比睿”級被稱爲大型防空巡洋艦,意在強調防空作戰能力,也就對其他性能做了犧牲與妥協。

對日本海軍來說,這是不得已而爲之。

因爲在覈動力技術上起步較晚,在設計“比睿”級的時候,日本沒有獲得美國的核動力技術,而且美國也不會提供適用於排水量爲兩萬噸巡洋艦的核動力系統,所以“比睿”級採用的是常規動力。

受動力系統限制,“比睿”級的作戰能力自然不可能十分全面。

仍然與“臺灣”級相比,“比睿”級的四臺燃氣輪機的總功率只有六十兆瓦,僅爲“臺灣”級的百分之六十。雖然這套動力系統足以使“比睿”級的最高航速達到三十三節,不比核動力航母低,但是剩餘功率太低,無法像“臺灣”級那樣,配備大口徑電磁炮等高耗能武器。

在這種滿載排水量達到一萬八千五百噸的戰艦上,主要武器就是一套基於雙模式相控陣雷達的區域防空系統。在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時候,“比睿”級的通常配備是一百二十四枚區域防空導彈與六十四枚中程防空導彈,能夠攔截兩百公里內的飛機與巡航導彈、以及一百四十公里內的戰術彈道導彈。

在區域防空能力上,“比睿”級不比“臺灣”級差。

問題是,區域防空能力不代表一切。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在電磁武器大行其道的現代戰場上,區域防空的作戰效率大大降低,艦隊在防空作戰中,將主要面對迫近的威脅,近程防空與末段攔截成爲關鍵。

與“臺灣”級相比,“比睿”級差的就不是一點半點了。

得益於強大的動力系統,“臺灣”級在艦橋前方與直升機庫上各設置了兩套以電磁速射炮爲主的末段攔截系統。因爲採用了階梯式佈局,所以能夠確保用四套攔截系統同時對付任何一側的來襲導彈。根據中國海軍進行的測試門電磁速射炮能在一次交戰中攔截五十個以上的目標。

與以往的末端攔截系統相比,電磁速射炮的作戰能力高出了好幾倍。

爲了增強末段攔截能力,日本海軍在“比睿”級上,以六邊形的方式配備了六套末段攔截系統,但是也只能保證用四套攔截某一側的來襲導彈。相對而言,“比睿”級的全方位攔截能力更強一些。說得直接一點,遭到反艦導彈圍攻的時候,“比睿”級的生存能力比“臺灣”級稍微強一點。

只不過,日本海軍使用的仍然是傳統的速射炮。

雖然爲了增強攔截能力,日本海軍採用了俄羅斯的辦法,即爲速射炮增加配套的近程反導導彈,但是六套末段攔截系統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在一次交戰中也只能攔截三十多個來襲目標。

顯然,“比睿”級的末段攔截能力很成問題。

客觀的講,“比睿”級算得上是一種比較成功的防空巡洋艦,防空作戰能力至少達到了同時期的平均水平。

正是如此,日本海軍分兩批建造了十艘。

按照日本海軍的部署方式,這十艘“比睿”級將平均分配給五支航母戰鬥羣,確保每艘航母得到兩艘巡洋艦掩護。

第一次印度洋戰爭已經證明,一艘航母至少需要兩艘專業防空戰艦掩護。

問題是,除了防空能力,“比睿”級的其他作戰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因爲沒有充足的電能供應,“比睿”級選擇了電熱化學炮作爲主炮。雖然在理論上,兩門一百五十五毫米電熱化學炮的投送能力非常驚人,而且在全裝藥發射時,最大射程超過了兩百公里,不比初期的電磁炮差,但是電熱化學炮的射速遠低於電磁炮,而且備彈量也遠不及電磁炮。

結果就是,電熱化學炮的持續作戰能力根本無法與電磁炮相提並論。

事實上,電熱化學炮誕生後就沒有得到過重視。美國曾經對電熱化學炮抱以厚望,後來在電磁炮技術成熟之後,就沒再問津。

日本海軍被迫使用電熱化學炮,也是非常無奈的選擇。

或者說是痛定思痛的結果。

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的龍目海峽戰鬥中,日本的補給艦隊遭到攔截,在不到一個時內就被全殲,而且是被中國海軍的巡洋艦與驅逐艦用艦炮消滅掉的,讓日本海軍非常震驚,也讓日本海軍認識到了艦炮在特殊環境下的重要性。結果就是,日本花費巨資從美國引進了已經被淘汰的電熱化學炮。

如果日本在二零三零年之前解決了動力問題,裝備“比睿”級的就將是電磁炮。

可惜的是,直到二零三二年,日本也沒有研製出用於兩萬噸級戰艦的核反應堆,也就無法爲巡洋艦配備電磁炮。

當然,日本海軍也留了一手。

“比睿”級與“臺灣”級一樣,採用的是模塊化設計,可以在中期改進的時候更換動力模塊與武器模塊。

只是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改進“比睿”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說得直接一點,要把一百兆瓦級的核反應堆裝到兩萬噸級的戰艦上,而且不造成負面影響,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知道,“臺灣”級的動力模塊只有二千四百噸,僅爲滿載排水量的百分之十。

照此比例,日本要製造出總質量僅爲一千八百噸的動力模塊,難度非常大。

事實上,因爲在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採用核動力系統,所以“比睿”級的改進潛力並不大,作戰能力自然不夠全面。

除了對地打擊之外,“比睿”級的制海作戰能力也非常勉強。

雖然理論上,“比睿”級的一百四十四具垂直髮射管都可以裝填反艦導彈,但是在以防空任務爲主的情況下,“比睿”級一般不攜帶反艦導彈,即便攜帶,數量也在八枚到十六枚之間。

也就是說,“比睿”級的主要反艦武器是兩門電磁化學炮。

反潛能力上,“比睿”級的主要裝備是兩架反潛直升機,以及兩具三聯裝五百三十三毫米魚雷發射管。

受排水量限制,“比睿”級只有艦殼收放聲納,沒有拖拽式聲納。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

只是在艦隊中,“比睿”級承擔的是防空任務,反潛只是次要任務,加上搭載了兩架大型反潛直升機,也就沒有必要配備拖拽式聲納。

與“比睿”級配合使用的是“臻名”級多用途驅逐艦與“白根”級反潛驅逐艦。

按照日本海軍的習慣,護衛艦配屬給地方艦隊,因此在主力艦隊中的反潛驅逐艦,相當於中國海軍的遠洋護衛艦。

與中國海軍一樣,“臻名”級與“白根”級採用相同的艦體,只是任務模塊不同。

在任務分配上,“臻名”級主要協助巡洋艦執行防空任務,必要的時候能夠單獨執行防空、制海、打擊與反潛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講,“臻名”級是縮版的“比睿”級,在火力配製上比“比睿”級降低了一個級別。比如在火炮數量上,“臻名”級只有一門一百五十五毫米電熱化學炮,導彈垂直髮射筒也只有九十六具。相對而言,“臻名”級的反潛能力還有所提高,比如配備了拖拽式聲納。

“白根”級的最大特點就是設置了超大的飛行甲板與機庫,能夠攜帶四架直升機,並且同時讓兩架直升機起降。爲此,“白根”級沒有攜帶電熱化學炮,僅僅只有一門七十六毫米艦炮,導彈垂直髮射筒也減少到了四十八具,且除了攜帶三十二枚中程防空導彈外,全部用來攜帶反潛導彈。

看得出來,日本海軍輔助戰艦都非常“專業”。

事實上,這也是師承美國海軍的直接結果,因爲在美國海軍中,各艘戰艦都有明確的任務分工。

這種發展模式的好處很明顯,缺點也很突出。

好的方面是,艦隊的綜合作戰能力非常完備,作戰靈活性有足夠的保證。缺點是,任何一艘戰艦都不可否缺,如果有所損失,將直接導致艦隊的某一種作戰能力大幅度降低,從而限制了艦隊的作戰能力。

說得直接一點,只有在配備齊全的情況下,日本艦隊纔有完備的作戰能力。哪怕只有一艘戰艦沒有配備到位,日本艦隊的戰鬥力都會受到影響,也就有可能在戰場上遭到敵人的致命打擊。

事實上,日本海軍最欠缺的還是水下力量。

雖然日本海軍已經把潛艇數量擴充到二十四艘,而且全部實現AIP化,最先進的八艘還採用了核動力AIP系統,具備無限的潛航能力,但是與真正的攻擊核潛艇相比,日本的常規潛艇仍然差得太遠了。

在下一場戰爭中,日本艦隊必然深入大洋,與中國艦隊決戰。

水下兵力的欠缺,必然成爲日本艦隊的致命問題。。

第112章 和平第74章 戰爭狂人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41章 糧食投資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26章 理由第7章 直覺第81章 臨時調整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99章 故技重演第28章 裁軍大會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4章 戰爭危機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196章 突襲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18章 左右逢源第75章 真真假假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70章 分道揚鑣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77章 針鋒相對第36章 急轉直下第84章 戰將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18章 戰爭推手第23章 戰略誤判第62章 開戰在即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31章 政治變更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50章 民間力量第5章 是戰是和第183章 頻出怪招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90章 獨木難支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91章 浮上水面第63章 卸甲第29章 初顯身手第11章 矛盾心態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1章 海軍強國第11章 導彈攻擊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0章 補充攻擊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227章 滅絕第238章 不歸路第68章 措手不及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94章 託管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55章 毅然決絕第39章 救援行動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40章 積極主動第24章 昏了頭第4章 戰爭陰雲第9章 進軍神速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83章 試探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92章 突擊失敗第85章 重拳出擊第32章 匹夫有責第39章 去臺灣第48章 外派第20章 別無選擇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192章 選擇權第19章 主動攻擊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33章 嘎然而止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78章 中國化第22章 出師有名第56章 家宴第16章 強渡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91章 戰略突擊第67章 錯失良機第2章 離弦之箭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53章 繼續打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116章 重拳齊出
第112章 和平第74章 戰爭狂人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41章 糧食投資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26章 理由第7章 直覺第81章 臨時調整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99章 故技重演第28章 裁軍大會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4章 戰爭危機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196章 突襲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18章 左右逢源第75章 真真假假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70章 分道揚鑣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77章 針鋒相對第36章 急轉直下第84章 戰將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18章 戰爭推手第23章 戰略誤判第62章 開戰在即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31章 政治變更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50章 民間力量第5章 是戰是和第183章 頻出怪招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90章 獨木難支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91章 浮上水面第63章 卸甲第29章 初顯身手第11章 矛盾心態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1章 海軍強國第11章 導彈攻擊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0章 補充攻擊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227章 滅絕第238章 不歸路第68章 措手不及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94章 託管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55章 毅然決絕第39章 救援行動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40章 積極主動第24章 昏了頭第4章 戰爭陰雲第9章 進軍神速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83章 試探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92章 突擊失敗第85章 重拳出擊第32章 匹夫有責第39章 去臺灣第48章 外派第20章 別無選擇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192章 選擇權第19章 主動攻擊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33章 嘎然而止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78章 中國化第22章 出師有名第56章 家宴第16章 強渡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91章 戰略突擊第67章 錯失良機第2章 離弦之箭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53章 繼續打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116章 重拳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