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進攻制勝論

十二月中旬,戰鬥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

雖然以軍在德拉與戈蘭高地方向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戰場依然處於膠着狀態,雙方都沒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隨着中國陸軍的第二十七集團軍到達,以軍在十二月十七日停止了進攻。

這一天,到達以色列的美軍已經增加到了三個師,即第一裝甲師、第三步兵師與第四步兵師,全是美軍的王牌部隊。

只是,在指揮權問題上,美以發生了爭執。

以色列當局堅持要求把美軍編在以軍的指揮體系之下,由以色列總參謀部調遣,而美軍則堅持要單獨作戰。雖然在幾番磋商之後,雙方都同意組建聯合司令部,但是在如何組建司令部,以及由誰指揮的問題上,依然存在嚴重分歧。主要就是,美軍不想接受以軍將領指揮與領導。

在這個問題上,以色列當局的態度同樣強硬。

щщщ▪ tt kan▪ co

雖然從道理上講,美軍有主導權,畢竟以色列離不開美國,沒有美國的支持,早就戰敗了。但是在現實中,以軍卻擁有主導地位,一是以軍規模更大,二是以軍更加熟悉戰場與對手。

直到中國軍隊得到加強,情況纔有所改變。

當然,這也與迪戈加西亞方向上的戰鬥有關,因爲中國已經打通了印度洋航線,增援部隊將源源不斷的趕到。

最終,美以相互妥協,美軍獲得了單獨作戰的機會,以軍獲得了聯合指揮權。

事實上,當時成立的聯軍司令部只是一個沒有實權的機構,即美軍與以軍都有各自的司令官,都只向各自政府負責。在最重要的總體戰略上,美以存在更大的分歧,導致雙方在作戰行動上很難協調一致。

當時,美軍主張進攻,以軍主張防禦。

這讓人有點奇怪,因爲以軍一直以擅長進攻爲主,而美國投放到中東戰場上的兵力還不足以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

只是看得深入一些,就能發現其中的緣由。

在以軍內部,真正主張防禦的只有一個人,即以軍總參謀長巴拉姆上將,而其他以軍將領要麼沒有主張,要麼認爲應該積極進攻,而且把美國援軍看成是以軍發動決定性戰略進攻的主要條件。

必須承認,巴拉姆是最冷靜、也最有戰略眼光的將領。

縱貫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在軍事才華上能夠與戚凱威齊名的陸軍將領,恐怕就只有巴拉姆上將了。

巴拉姆主張防禦的出發點就是:中國已經增派作戰部隊,抵消了美軍做出的努力,戰場形勢對聯軍不太有利。

可以說,這個判斷極爲準確。

要知道,一個第十三集團軍就遏制了以軍的進攻勢頭,而第二十七集團軍肯定能夠抵消美軍三個師。

從戰鬥力上講,第二十七集團軍還在第十三集團軍之上。

雖然第二十七集團軍沒有參與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也沒有多大的名氣,但是該集團軍是中國陸軍第一支完全按照新的戰略與戰術標準進行改編的部隊,也是第一支能夠在完全依靠戰略空運的情況下,執行任何作戰任務的主力集團軍,其編制結構更加合理,也更適合在遠離本土的地區作戰。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第二十七集團軍是中國陸軍中,第一支全合成部隊。

與第十三集團軍相比,第二十七集團軍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一支完全獨立的、規模龐大的戰術空運力量。這支主要由傾斜旋轉翼飛機組成的戰術空運部隊隸屬於陸軍航空兵,而且在編制上由集團軍司令部指揮。

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因爲從道理上講,第十五空降集團軍擁有優先權。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戚凱威應該是對第二代地面戰平臺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沒有急於讓第十五空降集團軍改編,而是先在第二十七集團軍身上做試驗,等到第二代地面戰平臺大規模服役之後,再讓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在換裝的時候進行改編,一次做完兩件事,成爲中國陸軍最強大的集團軍。

由此可見,第二十七集團軍的獨立作戰能力與戰術突擊能力超過了第十三集團軍。

除此之外,第三三三預備集團軍也已到達中東地區,只不過主力部隊集中部署在伊拉克與沙特的西部邊境地區。

正是如此,巴拉姆才認爲,進攻的時機還沒有成熟。

根據他提交給以色列總理的作戰計劃,進攻行動最快能在二零五三年三月開始,而且前提是美國再增派三個師,並且中國不再增派作戰部隊。更重要的是,巴拉姆的進攻計劃不面向敘利亞,而是面向伊拉克。在他看來,敘利亞方向上的突破已經沒有意義,只有在兵力充足的情況下,延長戰線才能獲得更好的機會。雖然沙特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阿拉伯半島腹地的沙漠將成爲美以聯軍的天然障礙。相對而言,從約旦進軍伊拉克,直接攻擊中國軍隊的大後方,才能收到更加突出的戰略效果,也纔有望擊敗中東戰場上的中國軍隊,爲接下來的戰略勝利奠定基礎。

當時,巴拉姆的這個計劃有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即美軍必須守住吉布提,堵住進入紅海的航道。

在美以聯軍高層會議上,巴拉姆就明確提到,如果美軍丟掉吉布提,聯軍將不可避免的進行兩線作戰,甚至會遭到三面圍攻。只要有決勝的希望,中國就會繼續增兵,徹底擊敗美以聯軍。

可以說,在軍事戰略上,巴拉姆很有遠見。

也正是在他的推動下,美軍開始加強吉布提的防禦部署,並且隨後出兵控制了周邊的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與北索馬里等地,最後還導致美軍出兵南蘇丹,在東北非洲投入了數十萬地面部隊。

只是,在中東戰場上,美軍將領依然主張進攻。

當時,擔任美軍中東軍團指揮官的是由馬歇爾上將推薦的羅林森中將,一名典型的新英格蘭移民後裔。

大戰爆發前,羅林森就非常有名了。他不僅僅是西典軍校的高才生,還是“戰爭學院研討會”的積極份子,而這個組織是由美國各大軍校的學生成立的,集中了美國國內最狂熱的戰爭份子。十多年前,羅林森還是美國陸軍參謀部的少校參謀時,就積極鼓吹戰爭,認爲中美決戰在所難免。

只是,羅林森在美軍中混得並不如意。

從軍校畢業十四年後,他才成爲少校,而且首次進入陸軍參謀部,當年與他同期畢業的軍官中,當時已經有人晉升爲准將了,而且大部分的成績都比他差。這不是別人的原因,而是羅林森個人的作風問題。在他還是少尉的時候,就爆出了婚外戀,並且最終離婚,隨後又跟一起軍隊性醜聞扯上了關係,差點被革職。如果不是才華出衆,當時已是陸軍少將的馬歇爾肯定不會全力保護他。

可以說,羅林森能夠在進入陸軍參謀部後平步青雲,主要就是得到了馬歇爾的照顧。

在軍事才能上,羅林森確實很突出,其最大特點就是十分注重進攻,高度發揚了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起來的戰術思想,成爲美軍中最積極的“進攻致勝論者”,而且完善了很多進攻戰術。

有趣的是,馬歇爾本人是一個防禦論者,與羅林森完全不搭邊。

也許,正是認識到了自身的缺陷,馬歇爾纔會重用羅林森吧。

正是如此,羅林森剛到特拉維夫就叫囂着要立即發動進攻,率領美軍攻佔大馬士革,打破中東戰場上的僵局。

當時,他手裡只有一個美軍步兵營。

隨着美軍大部隊陸續到達,羅林森堅持不懈的宣揚他的進攻理論,並且在各個場合抨擊巴拉姆的防禦戰略。

爲了讓他進攻理論有市場,他還在竭力獲取聯軍司令的位置。

可惜的是,在這件事情上,連馬歇爾都不支持他,因爲這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而是涉及到美以兩國的政治問題。

可以說,如果羅林森成了聯軍司令官,他肯定會立即發動進攻。

即便沒有成爲聯軍司令官,他也在鼓動進攻,而且一再宣稱,巴拉姆是被中國軍隊嚇破了膽,所以不敢進攻。

到了十二月下旬,羅林森的吵鬧終於有了結果。

在以色列當局做出讓步之後,美國總統答應在年底前讓第四個師就位,條件是在年底前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

顯然,這不僅僅與中東有關。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美國向以色列施壓,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羅斯已經決定在十二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基督教聖誕節的前一天進攻伊朗,需要美以聯軍在中東發動進攻,牽制中國軍隊。

也就是說,美國總統批准的是一次規模有限的進攻。

問題是,到了羅林森手裡,規模就不是有限的了。要知道,他的目的是一路打到大馬士革,徹底擊敗敘利亞。

雖然以軍前鋒離大馬士革不到一百公里,但是這絕對不是一段很短的距離。

更重要的是,羅林森在中東戰場上發動的大規模進攻,肯定會對高加索方向上的戰局產生負面影響。

至於有多麼嚴重,還得看這位狂妄的美軍將領會做出多麼瘋狂的事情來。

第51章 精密計劃第14章 宣戰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58章 潛艇伏擊第58章 戰爭餘燼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10章 補充攻擊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16章 耐心等待第8章 經濟賬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253章 謀略家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67章 全面動員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192章 選擇權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4章 各算各的第282章 秘密第37章 遠洋護衛第32章 大夢初醒第63章 不可避免第60章 艦隊北上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5章 夜空魅影第122章 拖後腿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58章 戰爭餘燼第202章 衝刺第141章 入朝第46章 大戰略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4章 不留活口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50章 民間力量第284章 轉變第21章 慘敗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78章 廣泛動員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95章 情報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52章 預料成真第24章 變數第73章 捆綁政策第64章 千鈞一髮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1章 禁運效果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71章 再上戰場第68章 措手不及第15章 風頭正勁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44章 開戰在即第162章 彈雨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5章 軍事冒險第57章 提前行動第72章 愛國商人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45章 越界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86章 全面競賽第31章 接觸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69章 左右爲難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79章 立場第101章 反擊第38章 戰役目的第94章 戰略價值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283章 第一步第10章 裝甲主力第2章 經濟基礎第3章 戰前會議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237章 攻堅戰第85章 欲擒故縱第6章 軍事化
第51章 精密計劃第14章 宣戰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58章 潛艇伏擊第58章 戰爭餘燼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10章 補充攻擊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16章 耐心等待第8章 經濟賬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253章 謀略家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67章 全面動員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192章 選擇權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4章 各算各的第282章 秘密第37章 遠洋護衛第32章 大夢初醒第63章 不可避免第60章 艦隊北上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5章 夜空魅影第122章 拖後腿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58章 戰爭餘燼第202章 衝刺第141章 入朝第46章 大戰略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4章 不留活口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50章 民間力量第284章 轉變第21章 慘敗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78章 廣泛動員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95章 情報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52章 預料成真第24章 變數第73章 捆綁政策第64章 千鈞一髮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1章 禁運效果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71章 再上戰場第68章 措手不及第15章 風頭正勁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44章 開戰在即第162章 彈雨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5章 軍事冒險第57章 提前行動第72章 愛國商人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45章 越界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86章 全面競賽第31章 接觸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69章 左右爲難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79章 立場第101章 反擊第38章 戰役目的第94章 戰略價值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283章 第一步第10章 裝甲主力第2章 經濟基礎第3章 戰前會議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237章 攻堅戰第85章 欲擒故縱第6章 軍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