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恢復性擴充

在世界局勢風雲變換的這兩年裡,牧浩洋只做了一件事:恢復軍事力量。

受全球‘性’自然災害影響,在對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的軍事建設就陷入停頓,在二零三六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軍事實力萎縮了百分之二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軍建設,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裝備項目被迫下馬,剩餘的也在二零三六年與二零三七年停建,直到二零三八年才重新啓動。

當然,不止是中國遇到了這些問題。

在二零三六年,美國就封存了六艘航母與一百多艘戰艦,將航母戰鬥羣的規模縮小到了九支,艦隊總規模縮小到三百六十八艘,比二零三四年萎縮了百分之三十七,而且直到二零三八年才恢復增長。

相對而言,俄羅斯的軍事實力萎縮得最爲嚴重。

可以說,在共同的災難面前,大國也得做出犧牲,而且做出了最大的犧牲。

到二零三八年,隨着環境轉好,特別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降低,中國與美國的軍事實力首先出現了正增長。

二零三八年年初,牧浩洋就批准了第三批四艘“崑崙山”級航母的復工計劃。

這四艘航母,即“喜馬拉雅山”號、“喀喇崑崙山”號、“阿爾泰山”號與“大興安嶺”號在對日戰爭結束之前就已開工建造,在二零三六年三月份之前完成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工程量,後來受拯救行動影響,建造工作被迫暫停。直到二零三七年底,海軍才提出復工請求。

當時,牧浩洋有兩個選擇,一是復工,二是拆除後建造C3級航母。

從長遠來看,後者顯然是更加理想的選擇,因爲C3級航母的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五,預計在二零三八年底就能結束,絕大部分主要技術難題都已得到解決,‘性’能有大幅度提升。

只是,牧浩洋仍然選擇了前者。

原因有兩個:一是美國總統已經在二零三八年元旦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批准海軍啓封六艘航母,在年內把航母戰鬥羣的數量恢復到十五支,而且海軍艦隊總規模也將恢復到二零三五年的水準;二是黎平寇已經表示,在全面銷燬核武器工程基本得到落實後,不會延長“華盛頓條約”的有效期,因此到二零四七年,中國海軍就不用考慮所受限制,能夠全力擴充艦隊規模。

受此影響,中國海軍的當務之急就的擴充艦隊規模。

建造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並且對兩艘“長江”級航母做延壽改進,中國海軍有望在二零四五年把航母戰鬥羣的總量提高到十二支,初步具備與美國海軍抗衡的實力,掌握戰略主動權。

因爲中國的勢力範圍比美國小得多,所以十二支航母戰鬥羣就足夠了。

按照海軍提‘交’的方案,在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建成之後,將在西太平洋方向上部署八支航母戰鬥羣,在印度洋方向上部署四支航母戰鬥羣。因爲美國海軍是三洋部署,在大西洋上至少得留下三支航母戰鬥羣,所以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上,美國海軍最多隻能部署十二支航母戰鬥羣。

由此可見,第三批四艘“崑崙山”級航母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價值。

當然,這還與一個戰略考量有關,即在二零四五年左右,如果不得不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南亞問題,那麼中國海軍就必須在此之前獲得足以抗衡美國海軍的實力,而C3級航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此之前建成四艘。

建造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還有一個較爲明顯的好處,即可以適當推遲C3級航母的建造工期。

按照牧浩洋的估計,至少在二零五零年之前,中美爆發全面戰爭的風險不是很大。

也就是說,C3級航母只需要在二零五零年之前服役就行了。以七年的建造與前期訓練週期爲準,C3級航母只需要在二零四三年前完成全部設計工作,因此有三年的時間來完善設計。

多出三年,意味着能夠採用更多的新技術。

更重要的是,在這三年內,工程師有足夠多的時間去解決之前忽略掉的,或者說沒有重視的細節問題。

當然,海軍需要的不僅僅是更多的航母。

在二零三八年第一個月,牧浩洋還批准了其他七種戰艦的建造計劃,包括新一代巡洋艦與攻擊核潛艇,而重點是用來取代“昆明”級的新一代多用途驅逐艦,以及三種大型兩棲戰艦。

可以說,中國海軍中,最薄弱的環節就是多用途驅逐艦。

前面已經提到,“昆明”級存在很多問題,而且大部分是基本設計引發的,根本無法通過後期改進解決。在對日戰爭中,“昆明”級的這些問題都暴‘露’了出來。如果不是日本海軍過於窩囊,恐怕中國海軍要嚐到很多苦頭。因此在二零三五年底,海軍就提出建造一種全新的驅逐艦來取代“昆明”級。受全球自然災害影響,加上“昆明”級才服役不到十年,海軍的宏偉計劃沒能實現。

要知道,在海軍中,驅逐艦佔到了大型戰艦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一下更換數十艘驅逐艦,耗費肯定非常驚人。

從經濟角度出發,只要已有的驅逐艦還有改進餘地,就不應該淘汰,而是應該儘量通過改進延長服役壽命。

別說中國海軍,在美國海軍中,一些“伯克”級驅逐艦已經服役了三十多年。

正是如此,到了二零三八年,在軍費開始恢復‘性’增長之後,牧浩洋才批准了由海軍司令部提‘交’的新一代驅逐艦研製計劃。

除了海軍,空軍的需求也非常驚人。

雖然J-30在對日戰爭前就已量產,但是到戰爭結束時,總參量不到八百架,沒能全部取代J-20。在二零三六年與二零三七年,空軍只採購了七十二架與六十架J-30,主要是爲了維持生產線,避免高級技術工人流失。

按照空軍在二零三八年初提出的要求,J-30的總採購量將達到一千六百架,除了取代大約一千二百架J-20之外,還要取代六百架J-22。如果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即J-31沒能按時量產,J-30的採購量還將增加,才能按時取代已經達到服役壽命的J-22機羣,把空軍機羣總規模維持在三千架左右。

作爲高端戰鬥機,J-30的採購價格高得驚人。

如果用J-30取代J-22,費用肯定非常嚇人。

爲此,牧浩洋增加了J-31的研製費用,而且批准了空軍的部分採購計劃,即在J-31量產之前,用J-30以二比三的方式取代J-22。

關鍵就是,J-31能否順利量產。

這種多用途戰鬥機原本計劃在二零三九年完成試飛,在二零四零年量產,結果受全球自然災害影響,研製工作拖延了兩年多,預計要到二零四二年底才能完成試飛,能在二零四三年實現小規模量產就很不錯了。

所幸的是,美國的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項目也受到了拖累。

到二零三八年初,YF-52與YF-53的競爭試飛工作還沒結束,預計要到二零四零年底才能確定最終方案,能在二零四五年實現量產就非常不錯了,其總體進度比J-31項目晚了大約兩年。

此外,還有一個極爲重要的因素。

J-30已經有了出口銷售記錄,因此可以通過出口來擴大生產規模,分攤研製經費,降低採購價格。更重要的是,得益於J-30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的突出表現,已有數十個國家對這種新式戰鬥機表現出了興趣,只是真正買得起的沒有幾個,畢竟J-30是代表了最新軍事科技成果的第五代制空戰鬥機。當然與F-44相比,J-30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非常明顯。首先是J-30是中型制空戰鬥機,而F-44是重型制空戰鬥機,因此J-30的售價比F-44低,而實際作戰能力卻差不了多少;其次是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J-30的表現更加突出,而F-44的表現只能用平庸來形容;最後是中國軍火的‘性’能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同,而且中國企業在後期服務上做得更到位。

綜合這些因素,J-30在國際市場上擊敗F-44絕對不是問題。

別的不說,在二零三八年中期,法國就代表歐盟向中國提出引進J-30的技術,希望在軍事航空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雖然這多多少少有政治作秀因素,但是法國此舉,等於擡高了J-30的身價。

要知道,三十多年前,中國還在努力爭取從法國購買戰鬥機呢。

當然,空軍最大的裝備項目是戰略轟炸機,只是受技術限制,被牧浩洋列入了“長遠戰略規劃”,沒有在二零三八年的空軍裝備採購與研製預算中佔據主要地位,最快也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後纔有實施的可能‘性’。

因爲戰鬥機項目佔用了過多的經費,所以空軍的其他項目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

比如戰略運輸機項目在二零三八年獲得的撥款就只有一千多億元,僅能採購八架,研製撥款還不到一百億元,僅能確保新項目不至於下馬。按照牧浩洋的規劃,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後纔有足夠的資金擴充運輸機羣。

當時,最大的問題不是來自空軍,而是來自陸軍。

第12章 前途未卜第175章 三板斧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41章 順藤摸瓜第1章 新崗位第35章 後方部署第56章 放長線第27章 戰略目的第36章 負擔第35章 聲東擊西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35章 支柱第27章 樹梢優勢第83章 歪打正着第18章 猛然覺醒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78章 兩強標準第194章 誘餌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1章 禁運效果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09章 未來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1章 奪回失地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50章 另有其人第66章 起航第283章 第一步第52章 預料成真第65章 全面行動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26章 逐步推進第6章 定論第44章 歷史使命第86章 精心部署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51章 再接再厲第302章 覺醒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83章 空中遭遇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28章 力所不及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41章 求生第8章 泰然處之第56章 放長線第11章 不可否缺第42章 分兵合進第13章 周密計劃第9章 新冷戰第43章 薄弱環節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37章 回國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8章 高歌猛進第37章 抽絲剝繭第55章 決戰在即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50章 大無畏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58章 戰爭餘燼第56章 放長線第266章 門檻第40章 積極主動第131章 掃蕩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32章 關鍵時刻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63章 不可避免第89章 一枚導彈第4章 不留活口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7章 實幹階段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2章 離弦之箭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43章 各有所謀第87章 人挪活第44章 蛇困淺灘第54章 準備反擊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39章 糧食危機第26章 威逼第47章 唯一選擇第86章 戰術偵察第25章 奮起一戰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26章 逐步推進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5章 戰略方向
第12章 前途未卜第175章 三板斧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41章 順藤摸瓜第1章 新崗位第35章 後方部署第56章 放長線第27章 戰略目的第36章 負擔第35章 聲東擊西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35章 支柱第27章 樹梢優勢第83章 歪打正着第18章 猛然覺醒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78章 兩強標準第194章 誘餌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1章 禁運效果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09章 未來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1章 奪回失地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50章 另有其人第66章 起航第283章 第一步第52章 預料成真第65章 全面行動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26章 逐步推進第6章 定論第44章 歷史使命第86章 精心部署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51章 再接再厲第302章 覺醒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83章 空中遭遇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28章 力所不及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41章 求生第8章 泰然處之第56章 放長線第11章 不可否缺第42章 分兵合進第13章 周密計劃第9章 新冷戰第43章 薄弱環節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37章 回國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8章 高歌猛進第37章 抽絲剝繭第55章 決戰在即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50章 大無畏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58章 戰爭餘燼第56章 放長線第266章 門檻第40章 積極主動第131章 掃蕩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32章 關鍵時刻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63章 不可避免第89章 一枚導彈第4章 不留活口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7章 實幹階段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2章 離弦之箭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43章 各有所謀第87章 人挪活第44章 蛇困淺灘第54章 準備反擊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39章 糧食危機第26章 威逼第47章 唯一選擇第86章 戰術偵察第25章 奮起一戰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26章 逐步推進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5章 戰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