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軍方接觸

中國的核武庫規模,一直是美國最關心的問題,也是美國一直沒有搞清楚的問題。

雖然通過“華盛頓條約”,中國超越俄羅斯,成爲僅次於美國的核大國,但是中國到底擁有多少核彈頭,一直沒有得到證實。歷年來,中國公佈的國防白皮書中,與核武器有關的內容都非常有限。

從九月十三日到二十日,牧浩洋跑遍了所有核武器基地。

這一趟下來,牧浩洋纔對國家的核戰略有了較爲直接的瞭解。

與美國不同,中國的核武器是分散儲存的,而不是集中部署在幾處地點,而且常備核力量僅佔三分之一左右。

當時,中國只有三個戰略彈道導彈旅,每個旅六個營,總計十八枚戰略彈道導彈。也就是說,隨時處於戰備執勤狀態的陸基核彈頭數量只有一百六十二枚,即每枚機動式戰略彈道導彈攜帶三枚彈頭。空軍方面,有三個戰略轟炸機師,每個師二十架H-20B,每架攜帶四枚空‘射’巡航導彈,核彈頭總量爲二百四十枚。海軍方面,總共有四艘戰略核潛艇,每艘戰略核潛艇配備十六枚潛‘射’彈道導彈,核彈頭總量爲三百八十四枚。處於戰備狀態的核彈頭數量總共僅有七百八十六枚。按照“華盛頓條約”,中國總共可以擁有二千二百枚核彈頭,實際部署量略微超過三分之一。

事實上,中國核力量的實際部署量也遠遠低於最大部署能力。

比如陸基戰略彈道導彈最多能夠攜帶十枚分導式彈頭,而實際只攜帶了三枚;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最多能攜帶八枚超遠程空‘射’巡航導彈,實際只攜帶了四枚;海軍的潛‘射’彈道導彈最多能攜帶十二枚分導式彈頭,實際只攜帶六枚。

降低常備核力量的規模,最大的好處就是減少必須開支。

要知道,處於戰備狀態的核彈頭,必須經常‘性’維護,而儲備中的核彈頭,維護頻率低得多。

至於戰略安全,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

不管怎麼說,任何國家在考慮中國的戰略反擊時,都不會認爲那些能夠攜帶十枚、甚至十二枚彈頭的彈道導彈只攜帶了三枚、或者六枚彈頭,更不會因此不顧本國安全,貿然對中國進行戰略打擊。

說得直接一點,即便按照常規配製,中國的戰略力量也具有足夠的毀滅‘性’。

以對付美國來說,陸基、空基與海基核力量都有足夠的能力在一次反擊中徹底摧毀美國的所有大中城市。

如此一來,多餘的核彈頭就全部存放在覈武器庫裡。

在美國,只有兩座核武器庫,不管是空軍的、還是海軍的核彈頭,都由專‘門’的部隊統一看管。因爲中國的軍事結構比較特殊,陸海空三軍都有各自的戰略核力量,所以總共有三座核武器庫,分別由陸海空三軍看管。

這三座核武器庫中,空軍的規模最大。

原因很簡單,如果中國打算打一場核戰爭,而且主動攻擊潛在對象,充當急先鋒的肯定是空軍,因爲空軍的戰略轟炸機的生存能力最差,而且發動攻擊的時間最長,需要提前進行動員。

一般情況下,戰略轟炸機主要擔任進攻任務。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

牧浩洋關心的不是核戰爭,而是核武庫裡的東西,即那些核彈頭。

雖然核武器已經發展到第六代,即反物質炸彈,但是裝備得最多的,仍然是第三代與第四代核武器,即氫彈。

相對而言,這兩代核武器的最大區別就是當量是否可調。

第三代核武器的當量一般較大,而且無法調整。爲了擴大使用範圍,第四代核武器的當量都能調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的B-61系列核彈頭,其爆炸當量在五千噸到五百萬噸之間可調。也就是說,B-61彈頭不但可以用來配備戰略投擲工具,還可以作爲戰術核武器使用。

與美國一樣,中國的核彈頭中,百分之六十都是第四代核彈頭。

拿到這個數據,牧浩洋心裡就有數了。

即便沒有美國參與,中國也有足夠的能力引發一次大規模火山噴發,順帶還能消耗掉庫存核彈頭。

要知道,第四代核武器已經問世三十年以上,大部分核彈頭都已超期服役。

九月二十一日,牧浩洋來到上海,會見了美國軍方代表,麥克馬拉曼陸軍上將。

按照騰耀輝的吩咐,牧浩洋暗示了麥克馬拉曼,中國已經找到了應對全球‘性’自然災害的辦法,但是需要美國的支持與配合。只是牧浩洋沒有把話說明白,因爲兩國科學家還沒有給出最後評估報告。

讓牧浩洋略感驚訝的是,麥克馬拉曼非常有興趣。

這讓牧浩洋相信,美國當局已經做好了最糟糕的準備,而且沒有找到解決辦法,纔不得不與中國合作。

在第二次會晤中,麥克馬拉曼主動提出,美國將盡全力與中國共同渡過危機。

當然,牧浩洋對此表示了歡迎,而且也表明了立場,即在全人類的災難面前,大國都有責任與義務承擔起拯救人類文明的重任,中國也將不遺餘力的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的所有國家合作。

必須承認,中美雙方都表現出了誠意。

在九月二十四日的第三次會晤中,麥克馬拉曼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在毀滅‘性’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顯得如此脆弱,所以中國與美國有責任共同維護世界和平,防止發生自相毀滅的災難。

說得直接一點,應該藉助這次自然災害,推動全球無核化。

牧浩洋再次表示歡迎,但是提出了質疑,即其他國家是否會放棄核武器。

在第四次會晤時,麥克馬拉曼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即把應對自然災難的行動與消除核武器掛鉤。

用他的話來說,只要中美達成一致,其他國家將別無選擇。

顯然,麥克馬拉曼沒有說錯。

就算能夠成功化解自然災難,地球的生態系統也會遭到嚴重破壞,所有國家都將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只有中國與美國能夠爲別的國家提供援助。比如,在糧食問題上,美國是全球最大糧食生產國與出口國,而中國在農業技術、特別是無土壤人工栽培技術上擁有絕對領先優勢。可以想像,在未來幾年之內,糧食危機將影響到絕大部分國家,而這些國家絕對需要中國與美國的援助。

щщщ.TTKΛN.¢ ○

如果把災後的援助行動與核問題掛鉤,就不會有任何國家提出反對意見。

只是,牧浩洋沒有立即做出正面答覆。

核力量是一個國家戰略安全的基本保障,美國在這個時候主動提出銷燬核武器,肯定別有用心。別的不說,中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的軍事影響力達到巔峰,美國的軍事影響力則跌入谷底。從戰略安全的角度出發,美國要做的不是與中國一同銷燬核武器,而是提高核武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比如在前蘇聯解體之後,繼承衣鉢的俄羅斯就修改了核政策,把核武器當成安全基石。

以中國軍隊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常規打擊實力,銷燬核武器之後,美國的處境將更加兇險。

當然,不可否認,美國的常規軍事力量仍然有較爲明顯的優勢。

拿海軍來說,美國有十五支航母戰鬥羣,而中國只有五支。即便在十年之後,中國海軍的規模也無法超越美國海軍。中國真正有優勢的只有陸軍,而在空軍方面,雙方的實力相差不大,美國的戰略空軍更加強大,而中國的戰術航空兵更加突出。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與美國已經形成了軍事平衡,即雙方都無法在對方的實力範圍內取勝,但是又都能給對方製造威脅。

即便如此,美國也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候提出全面銷燬核武器。

要知道,如果能夠渡過這場自然災害,中國的國際地位將大幅度提升,美國的全球霸權則將煙消雲散。對美國來說,在戰略上必須遏制中國,也就必須倚重軍事力量,而核力量是美國不可或缺的軍事支柱之一。沒有了這個支柱,以美國爲核心的安全體系,特別是以美國爲核心的同盟關係必然分崩離析,等於爲中國騰出了大片發展空間,也等於拱手讓出了霸權寶座。

顯然,這嚴重違背了美國的國家利益。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美國提出全面銷燬核武器,肯定與其總體戰略有關,而且肯定針對中國。

要知道,真正有能力對美國構成戰略威脅的,只有中國。

牧浩洋首先想到,通過銷燬核武器,美國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來自中國的威脅,因爲中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對美國本土的威脅非常有限,而美國部署在中國周邊的軍事力量,卻能對中國本土構成嚴重威脅。

也就是說,如果雙方都銷燬了核武器,那麼中國的處境將更加兇險。

這就是美國提出全面銷燬核武器的原因嗎?

顯然不是,或者說不完全是。

全面銷燬核武器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且在此之前,中國肯定會努力提高常規力量的戰略打擊能力,彌補銷燬核武器之後的軍力缺陷,因此美國不可能通過全面銷燬核武器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

那麼,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牧浩洋想不出來,也沒有‘花’心思去想。

九月二十六日,牧浩洋返回北京,一是向騰耀輝彙報協商結果,二是與騰耀輝、黎平寇商量美國的提議。

第31章 政治變更第77章 誘餌第27章 山窮水盡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4章 宣戰第72章 新崗位第46章 預料之外第72章 新崗位第2章 唯一選擇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10章 迎難而上第57章 戰爭決議第14章 拉力賽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48章 外派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31章 事態惡化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32章 針鋒相對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25章 偃旗息鼓第3章 大國實力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26章 逐步推進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92章 長遠目光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22章 橫掃全球第138章 警鐘第15章 風頭正勁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12章 封鎖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10章 退卻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61章 戰略禁運第26章 轉折點第6章 定論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79章 盲目猜測第75章 咄咄逼人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66章 分工合作第15章 轟炸任務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16章 耐心等待第51章 再接再厲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83章 試探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116章 敗不餒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68章 南海戰略第19章 伏擊第50章 關鍵技術第92章 長遠目光第16章 馬蜂窩第75章 咄咄逼人第58章 搶先一步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49章 首輪空戰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70章 崩潰第93章 鋌而走險第67章 突然打擊第21章 慘敗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84章 連環拳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219章 火線第22章 橫掃全球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37章 小國海軍第100章 恐懼第71章 打撈沉船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71章 再上戰場第41章 順藤摸瓜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204章 坐失良機
第31章 政治變更第77章 誘餌第27章 山窮水盡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4章 宣戰第72章 新崗位第46章 預料之外第72章 新崗位第2章 唯一選擇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10章 迎難而上第57章 戰爭決議第14章 拉力賽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48章 外派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31章 事態惡化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32章 針鋒相對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25章 偃旗息鼓第3章 大國實力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26章 逐步推進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92章 長遠目光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22章 橫掃全球第138章 警鐘第15章 風頭正勁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12章 封鎖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10章 退卻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61章 戰略禁運第26章 轉折點第6章 定論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79章 盲目猜測第75章 咄咄逼人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66章 分工合作第15章 轟炸任務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16章 耐心等待第51章 再接再厲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83章 試探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116章 敗不餒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68章 南海戰略第19章 伏擊第50章 關鍵技術第92章 長遠目光第16章 馬蜂窩第75章 咄咄逼人第58章 搶先一步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49章 首輪空戰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70章 崩潰第93章 鋌而走險第67章 突然打擊第21章 慘敗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84章 連環拳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219章 火線第22章 橫掃全球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37章 小國海軍第100章 恐懼第71章 打撈沉船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71章 再上戰場第41章 順藤摸瓜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204章 坐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