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戰爭推動者

歷史上,對錢德勒有兩種非常極端的評價。

在某些人眼裡,錢德勒是肯尼迪之後,最有才幹的總統,也是對美國的發展影響最大的總統。在另外一些人眼裡,錢德勒則是一位非常失敗的總統,而且在擔任總統之前就使美國走上了一條註定要失敗的道路。

不管怎麼評價,都得承認,錢德勒是美國在二十一世紀初,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

作爲艾森豪威爾之後,美國首位軍人出身的總統,錢德勒在住進白宮之前,就開始影響美國的重大決策。

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纔是第二次朝鮮戰爭的策劃人。

雖然在某些人眼裡,第二次朝鮮戰爭是一場徹底失敗的戰爭,是自越戰之後,美國遭遇的最爲慘重的失敗,如果從戰略影響來看,甚至算得上是美國曆史上最慘重的失敗,但是客觀的講,美國在輸掉戰爭的同時,獲得了遠遠超過戰敗的好處,從而避免了在更加關鍵的戰場上遭受更加慘痛的失敗。

理由很簡單:第二次朝鮮戰爭使美國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

作爲當時的總統,林德伯格在回憶錄中提到,策劃第二次朝鮮戰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結束金融危機。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沒有第二次朝鮮戰爭,美國將在金融領域遭受更慘重的失敗。

也有一些學者指出,如果沒有第二次朝鮮戰爭,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必然演化成更加嚴重的經濟危機,最終釀成一場不亞於一九二九年的全球大蕭條,從而爲第三次世界大戰埋下禍根。即便是反對這一觀點的學者也承認,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發揮主導作用的不是各國政府,而是金融集團。在以國家生存、發展爲代價的金融戰爭中,各國比拼的是耐力,而美國不見得能夠堅持到最後。在以美元爲核心的金融體系崩潰之後,世界大戰將無可避免,也只有一場世界大戰,才能重塑國際秩序。

也就是說,金融危機得不到解決,世界大戰就不可避免。

第二次朝鮮戰爭解決了金融危機,也就避免了世界大戰。準確的說,是把世界大戰延遲了數十年。

如果在二零一五年前後爆發世界大戰,後果將不堪設想。

暫且不考慮全人類的利益,至少美國不可能從中獲得任何好處,因爲一場全面毀滅的戰爭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獲得勝利。

讓世界大戰延遲數十年,等於爲美國爭取到了第二個機會。

可以說,這也正是第二次朝鮮戰爭的戰略意義。

從這一點上看,錢德勒的目光非常長遠,是當時爲數不多的幾名政治家中,有着清醒認識的一個。

此後,錢德勒出任國防部長,爲其精心勾畫的大戰略鋪平了道路。

東海戰爭,幫助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構築了一道堅固的戰略防線,也爲中國的迅速崛起設置了一道必須逾越的障礙。

雖然戰後,日美關係迅速降溫,甚至激發了日本的野心,使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受到威脅,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印同盟,但是從根本上講,即便沒有由錢德勒主導的鼓勵性政策,日本也會漸行漸遠。

原因很簡單,第二次朝鮮戰爭已經動搖了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地位。

作爲主要受害國之一,日本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維持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並且依靠美國的援助獲得與中國抗衡的力量,削弱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獲得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二是與中國同盟,建立中日戰略聯盟,並且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與中國一同對抗美國。

雖然出現後一種結果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但是不等於不存在。

關鍵就是,美國肯不肯爲日本提供援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國肯不肯放開日本的手腳,幫助日本增強軍事力量。

顯而易見,美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選擇餘地。

在錢德勒的大戰略中,日本也正是牽制中國的主要砝碼,而且是頂替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與中國抗衡的主要力量。

如果中美全面戰爭無法避免,那麼日本就是關鍵因素。

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錢德勒也沒有做錯。

雖然強大的日本,對美國也有威脅,但是首先受到威脅的肯定不是美國。不管中國與日本誰能笑到最後,對美國來說都是好事。原因很簡單,兩個實力強大的國家對抗,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

美國獲得的,正是十分寶貴的時間。

按照錢德勒的預測,等到中國擺平了日本、或者日本戰勝了中國,美國都已渡過最爲艱難的時期。

復甦之後的美國,有足夠的能力收拾局面,重掌世界霸權。

當然,在這場西太平洋地區的局部軍備競賽中,錢德勒更看好中國。

受此影響,在他擔任國防部長期間,一直主張加強對中國的戰略圍剿,而至關重要的就是拉攏印度。

以當時的情況,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日本。

在錢德勒看來,日本與印度結盟,中國將兩面受敵,戰略擴張勢頭必然遭到遏止,美國就能借機鞏固其他地區。

最重要的是,美國可以避免在中國的上升期與中國直接對抗。

只是,局勢的發展,與錢德勒的預料有很大的出入。

在他看來,至少要到二零四零年,印度纔有實力挑戰中國,而且有足夠的戰略威懾力量阻止中國發動大規模戰爭。在無法擊敗印度的情況下,中國將別無選擇,只能傾盡全力對付日本。

結果可想而知,日本肯定能在美國的支持下打一場翻身仗。

也許,日本不可能徹底擊敗中國,畢竟日本沒有戰略打擊能力,只能確保在局部戰爭中取勝。可是,只要日本能夠在一場局部戰爭中擊敗中國,就能遏止中國的擴張勢頭,迫使中國轉爲戰略防禦。

毫無疑問,這是最理想的結果。

在中國接受了既成事實,即無法挑戰美國之後,也就必須接受新的國際身份,放棄挑戰美國的所有想法。

對美國來說,這意味着用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勝利。

別的不說,至少在數十年之內,美國的霸權地位將無人能及,而且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挑戰美國。

可惜的是,錢德勒的預料並不準確。

二零二七年的那場戰爭,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料,也破壞了他的戰略規劃,讓他不得不面對一個更加糟糕的現實。

喪失了戰略威脅能力的印度,已經失去了挑戰中國的資格。

可以說,就算印度能在經濟上取代中國,從而使美國擺脫必須在經濟上向中國妥協的被動局面,在政治、外交與軍事上,印度都不可能取代中國,甚至不可能獲得再次對中國構成威脅的能力。

原因很簡單,中國絕對不會讓印度再次成爲有核國家。

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這幾年,中國情報機構在印度策劃的刺殺行動。特別是去年,中國軍事情報局秘密刺殺了印度最重要的核技術專家,使印度的核技術水平倒退二十年,也使該情報機構負責人下課。

在錢德勒看來,如果有必要,中國甚至會主動發動一場戰爭,徹底消除印度的威脅。

顯然,遏止中國的努力已經失敗。

錢德勒非常清楚,此時介入與中國有關的戰爭,都將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甚至有可能成爲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是又不能無限制的讓中國擴張下去,必須遲滯中國的擴張勢頭。

結果就是,美國必須儘可能的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

正是如此,在錢德勒的主導下,美國的對越態度一波三折,最終使中國不得不通過戰略圍剿來對付越南。

在錢德勒的戰略規劃中,越南屬於“消耗品”。

大概是對越南戰爭記憶猶新,錢德勒絲毫不懷疑越南的實力,即中國只要與越南爆發全面戰爭,就會遭遇慘敗。也許越南的結果會更加糟糕,畢竟戰爭在越南進行,可是中國的結局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爲此,錢德勒有足夠的理由,點燃越南的戰爭野心。

中國採取行動之後,錢德勒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成熟了。

越南已經被中國逼到角落,是戰是和都得儘快做出選擇,拖下去,只會使越南喪失最後的選擇權。

對錢德勒來說,他必須儘快採取行動。

原因很簡單,沒有美國的支持,越南不可能挑戰中國,最終只會向中國妥協,成爲中國在中南半島上的盟友。中國輕易拿下越南,意味着錢德勒的戰略部署全盤失敗,今後再也沒有機會阻止中國向外擴張。

事實上,中南半島上的緊張局勢,正是錢德勒期望看到的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他推行的對越政策必然引發的結果,因爲中國不可能一直對和平談判抱最大期望。

四月底,在黎平寇訪問金邊後,錢德勒前往國會,向外交與軍事委員會做閉門陳述。

在這次閉門會議上,錢德勒明確提出,美國應該有限支持越南,阻止越南在南海問題上向中國妥協。

也正是這次閉門會議,促成了錢德勒在五月一日訪問河內。

從美國國會的態度來看,希望爆發戰爭的不僅僅是錢德勒,還有那些替利益集團說話的聯邦議員。

也就是說,美國的利益集團,纔是真正的戰爭推動者。

第98章 嚴陣以待第21章 動員第82章 戰火再起第44章 理想主義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68章 推波助瀾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76章 水下力量第169章 亂戰第44章 歷史使命第28章 風馳電掣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5章 戰略方向第3章 大國實力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84章 戰將第78章 中國化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257章 切入點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97章 戰前會議第9章 臨時考覈第51章 精密計劃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42章 第五代第79章 撲火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122章 拖後腿第9章 進軍神速第22章 年關第49章 彈道導彈第18章 猛然覺醒第20章 剋制第65章 門檻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168章 上前線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5章 先做準備第98章 戰略轟炸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18章 畫蛇添足第67章 全面動員第73章 擴軍備戰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100章 以快取勝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199章 等不起第266章 門檻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28章 一觸即發第66章 真假英雄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61章 垂死掙扎第44章 開戰在即第2章 秘密任務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50章 重創第71章 以進爲退第58章 新班子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6章 幽靈墜落第20章 混戰第1章 千錘百煉第28章 力所不及第321章 起源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2章 離弦之箭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61章 動力革命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2章 漸行漸遠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10章 迎難而上第60章 精銳之師第94章 戰略價值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1章 經濟圍剿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48章 針鋒相對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46章 登島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4章 各算各的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93章 同化政策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81章 臨時調整
第98章 嚴陣以待第21章 動員第82章 戰火再起第44章 理想主義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68章 推波助瀾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76章 水下力量第169章 亂戰第44章 歷史使命第28章 風馳電掣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5章 戰略方向第3章 大國實力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84章 戰將第78章 中國化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257章 切入點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97章 戰前會議第9章 臨時考覈第51章 精密計劃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42章 第五代第79章 撲火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122章 拖後腿第9章 進軍神速第22章 年關第49章 彈道導彈第18章 猛然覺醒第20章 剋制第65章 門檻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168章 上前線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5章 先做準備第98章 戰略轟炸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18章 畫蛇添足第67章 全面動員第73章 擴軍備戰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100章 以快取勝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199章 等不起第266章 門檻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28章 一觸即發第66章 真假英雄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61章 垂死掙扎第44章 開戰在即第2章 秘密任務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50章 重創第71章 以進爲退第58章 新班子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6章 幽靈墜落第20章 混戰第1章 千錘百煉第28章 力所不及第321章 起源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2章 離弦之箭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61章 動力革命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2章 漸行漸遠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10章 迎難而上第60章 精銳之師第94章 戰略價值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1章 經濟圍剿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48章 針鋒相對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46章 登島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4章 各算各的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93章 同化政策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81章 臨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