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未來戰爭

戰爭結束之後,牧浩洋變得愈加忙碌。按照黃瀚林的授權,他全權負責駐印軍隊的部署與安置工作。從九月份到十月底,牧浩洋去了印度十多趟,主要就是調查各軍事基地的基本情況。

等他把駐印軍隊的事情忙完,新的工作由交了過來。

黃瀚林似乎沒有打算讓牧浩洋輕鬆過幾天,十一月初把他叫了過去,讓他參與由政府主導的印度戰後重建工作。當然,不是讓他參與工作,而是爲重建提供意見與建議,即印度的戰後重建必須符合中國的軍事需求。

牧浩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根據軍事需求,制訂印度交通基礎設備的重建規劃。

也就在這個時候,牧浩洋收到了由陸雯提交的一份技術演講。

在這份演講中,陸雯明確提到,由衡泰集團爲“未來地面戰平臺”開的燃料電池的量產能力提高了一倍,而且成品率過了百分之九十,生產工藝已經成熟,而且新一代燃料電池的開工作已經取得了嚴峻進展,估計能量密度能夠達到每千克八百伏安時,即相當於汽油熱值的百分之六十七。如果能夠把系統總質量降下來,新一代燃料電池基本上達到了取代內燃機的技術要求。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突破性的科技進步。

要知道,只需燃料電池的能量密度能夠達到每千克一千二百伏安時,就與汽油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持平,配合高效率永磁電動機,電池的能源利用效率遠高於內燃機,因而電動系統的驅動效率過了保守的內能系統。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只需電池的能量密度達到每千克八百伏安時,電動系統就能媲美內燃機,並且取代內燃機。到時候,電動系統的應用領域就不僅僅是地面平臺了。

爲此,牧浩洋專程前往陸雯的工作單位,詢問了相關情況。

衡泰集團能在燃料電池技術領域取得嚴峻突破,除了巨大的科研投入之外,也與軍方的鉅額投資有關。說得間接一點,“未來地面戰平臺”爲衡泰集團提供了足夠大的動力,也使衡泰集團找準了展方向。別的不說,僅在二零四五年的前十個月,衡泰集團就在該項目上投入了上千億元的科研經費,而這些經費全都來自“未來地面戰平臺”的利潤,而且衡泰集團還打算加大投資規模。

只是,情況沒有陸雯說的那麼理想。

代號“x2”的新一代燃料電池的開工作纔剛剛起步,即便資金充裕,也要幾年之後纔有可能量產。至於更高級別的燃料電池,衡泰集團還沒有找準展方向,主要就是在基礎領域的研究還嚴峻不足。

當然,這已經對牧浩洋產生了影響。

要知道,如果“x2”能夠研製成功,那麼電動平臺很快就將取代內燃平臺,在對度要求不高的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雖然軍事裝備對性能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絕大部分武器裝備對度都沒有過高的要求。

比如,運輸機等支援類飛機就對度沒有特別要求。

十一月中旬,牧浩洋就跟衡泰集團簽署了一份協議,由軍隊爲“x2”項目,以及後繼燃料電池項目提供三分之一的科研經費,軍方具有有限採購權,而且不再向衡泰集團支付專利使用費。

如果從純商業的角度看,衡泰集團肯定吃了大虧。

別的不說,即便沒有軍方投資,衡泰集團也有足夠的資金完成“x2”項目,而專利使用費是一筆不可小覷的鉅額收入。

可是從另外一個方面看,衡泰集團也佔了大便宜。

在“未來地面戰平臺”塵埃落定之後,北方重工與南方機械也進軍燃料電池領域,而且利用國營企業的優勢,獲得了國家的專項科研基金扶持,初期科研投入就高達上千億,大有越衡泰集團的態勢。通過與軍方合作,衡泰集團至少保住了最大的用戶羣,大大提高了在下一代電動裝備項目上勝出的把握。

要知道,軍方的鉅額採購,足以讓衡泰集團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簽署了這份合同之後,牧浩洋又去了西飛,跟中國最大的大型軍用空中平臺生產商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即由軍方提供項目啓動資金,西飛自籌部分資金,合作開電動大型空中平臺。

因爲有軍方牽橋搭線,所以西飛與衡泰的合作就水到渠成了。

把這兩件事搞定,牧浩洋才着手規劃印度的基礎設備重建工作,而且間接把重點放在了機場建設上。

雖然從運輸能力上看,空運遠低於鐵路與海運,但是在運輸度上,空運絕對第一。

說得間接一點,如果能夠降低空運的費用,或者說提高空運的消費比,空運很有可能取代鐵路與海運。

當然,沒有技術革新,空運永遠也無法取代鐵路與海運。

在使用內燃機或者外燃機渦輪動機的情況下,即便使用最先進的動機,空運的費用都是鐵路的十倍、海運的二十倍,而且大型運輸機的造價也遠遠過了火車頭與大型運輸船。受此影響,空運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度上,即只承擔緊急與快運輸任務,大規模運輸能力非常有限。

比如,把十萬噸貨物運送到五千公里之外,只需要一艘十萬噸級的貨輪、耗時十天,或者動用五列掛五十節車皮的列車在十天內往返跑四趟,如果進行空運,同樣在十天內完成運輸工作,則需要動用一百架載重五十噸的運輸機每天飛兩趟,或者五十架載重一百噸的運輸機每天飛兩趟。不管是運輸的消費比,還是平臺的採購價格與維護成本,空運都遠遠過了鐵路與海運。

如果能夠把空運成本與平臺費用降下來,空運必然越鐵路與海運。

明顯,電動平臺就是最佳處理方案。

先在空運消費比上,電能的價格遠低於化石燃料,在可控聚變核電站開始普及,特別是在第二代可控聚變核電站即將投入商業運行的大背景下,電能幾乎沒有成本,而石油再便宜,精煉成航空燃油都需要巨大投入。比如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中,方採購航空燃油的出廠價就爲每噸七千多元,加上運送到戰區的費用,每噸在八千元以上,一架大型運輸機在五千公里的航線上往返飛行一趟,將燒掉七十噸燃油,僅此就高達數十萬元,相當於運送的每噸貨物僅燃油成本就接近一萬元。如果使用電能,能夠把這個成本降低百分之九十,以至能降到零。

其次在平臺費用上,電動運輸機也具有明顯優勢。別的不說,一架四大型運輸機的出廠價中,動機佔了百分之三十,而大功率永磁電動機的價格還不到大型渦輪動機的四分之一,僅此就能把平臺採購價格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在長期使用中,平臺的維護費用也極具優勢。比如大型渦輪動機的使用壽命都在一萬小時左右,好一些的能達到兩萬小時,而大型運輸機的機體設想壽命都在五萬小時以上,因而一架大型運輸機在使用壽命期間,往往需要提高三套動力系統。船用永磁電動機的壽命都在十萬小時以上,部分以至達到了二十萬小時,而且維護成本非常低廉,一些先進的永磁電動機以至能夠做到終生免拆維護。綜合這些因素,電動系統的綜合效益比是渦輪動機的好幾倍,能夠把大型空中平臺的效費比提高兩倍以上。

當然,電動平臺也不是沒有缺點。

最大的缺點,恐怕就是度了。

雖然當時,已經有人根據燃料電池的展度,提出了一種新的噴氣式動機,即內熱式動機,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電力驅動渦輪機壓縮空氣,然後以電加熱的方式提高壓縮空氣的內能,最終壓縮空氣做功。但是在二零四五年,這種動力系統仍然存在於理論研究當中,別說適用,連設想圖紙都沒有,就算能製造出來,性能也不會先進到哪裡去,根本無法取代渦輪動機。

較爲成熟可靠的,只有電動螺旋槳動力系統,即由電動機取代渦輪機驅動螺旋槳。

明顯,這種動力系統只適合於低平臺,無法使用在高平臺、比如戰鬥機上,而且度性能肯定不如渦輪動機。

受此影響,電動運輸機的飛行度肯定不是很快。

當然,這不是主要問題,本來運輸機就是低平臺,沒有人要求運輸機必須具備音巡航飛行能力。

重要的是,只需運輸機的使用效益大幅度提高,就能從根本上改變戰爭面貌。

說得間接一點,仗怎麼打,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由後勤保障能力決定,即有多大的後勤保障能力就打多大的仗,而後勤保障能力本身就是物資運送能力,空運的度效益遠遠過了其他運輸手段,如果空運能夠取代其他運輸手段,那麼物資運送能力就將達到一個嶄新的級別,戰爭也必將引此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在地面戰爭中,如果地面部隊不再需要依靠公路、鐵路與港口獲得補給物資,只需要在前線建立一座機場,就能通過空運獲得全部作戰物資,那麼地面部隊就完全沒有理由繼續沿着公路線與鐵路線推進,而地面戰爭的面貌必將完全改變。

這是一個美好的設想,要將其變成現實,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24章 內耗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88章 最後關頭第15章 受害者第52章 全速追擊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99章 進退兩難第49章 最佳選擇第14章 宣戰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62章 戰術反擊第153章 關鍵日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120章 多面手第72章 新崗位第66章 起航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80章 戰術推斷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77章 太有主見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74章 交易第35章 奔赴前線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20章 權衡利弊第35章 奔赴前線第67章 全面動員第190章 主動權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78章 廣泛動員第69章 惡仗第8章 擴軍浪潮第224章 內耗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135章 導火索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175章 三板斧第73章 沉默是金第71章 再上戰場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12章 前途未卜第62章 太陽風暴第64章 致命打擊第32章 關鍵時刻第96章 迴歸正位第34章 矯枉過正第166章 硬骨頭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35章 後方部署第33章 再次出擊第74章 迴歸第54章 最後衝刺第22章 誰輸誰贏第73章 餘波第58章 邁向戰爭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54章 最後衝刺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53章 再次攻擊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32章 匹夫有責第39章 出其不意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31章 風捲殘雲第57章 戰術偵察第273章 共同化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41章 進退兩難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57章 提前行動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48章 關鍵戰報第70章 後果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6章 戰略籬笆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92章 長遠目光第60章 精銳之師第96章 部署到位第1章 關鍵人物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259章 遺贈第4章 各算各的第64章 孤注一擲
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24章 內耗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88章 最後關頭第15章 受害者第52章 全速追擊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99章 進退兩難第49章 最佳選擇第14章 宣戰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62章 戰術反擊第153章 關鍵日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120章 多面手第72章 新崗位第66章 起航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80章 戰術推斷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77章 太有主見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74章 交易第35章 奔赴前線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20章 權衡利弊第35章 奔赴前線第67章 全面動員第190章 主動權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78章 廣泛動員第69章 惡仗第8章 擴軍浪潮第224章 內耗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135章 導火索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175章 三板斧第73章 沉默是金第71章 再上戰場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12章 前途未卜第62章 太陽風暴第64章 致命打擊第32章 關鍵時刻第96章 迴歸正位第34章 矯枉過正第166章 硬骨頭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35章 後方部署第33章 再次出擊第74章 迴歸第54章 最後衝刺第22章 誰輸誰贏第73章 餘波第58章 邁向戰爭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54章 最後衝刺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53章 再次攻擊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32章 匹夫有責第39章 出其不意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31章 風捲殘雲第57章 戰術偵察第273章 共同化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41章 進退兩難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57章 提前行動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48章 關鍵戰報第70章 後果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6章 戰略籬笆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92章 長遠目光第60章 精銳之師第96章 部署到位第1章 關鍵人物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259章 遺贈第4章 各算各的第64章 孤注一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