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後果

二月九日夜間,還發生了一件大事。

在中國向印度正式宣戰後大約四個小時,巴基斯坦國民議會通過了由總統提交的戰爭提案,隨即巴基斯坦總統正式對印度宣戰。

夜間十點左右,巴基斯坦空軍加入了轟炸印度的作戰行動。

相對而言,巴基斯坦空軍纔是一支精悍的作戰力量。

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之後,巴基斯坦的國家安全環境大幅度改善,特別是在與中國簽署了軍事同盟條約之後,巴基斯坦的國家安全有了基本保證。在此之後的十多年裡,巴基斯坦大幅度削減軍費開支,重點支持國民經濟發展。也正是如此,巴基斯坦迎來了建國之後爲期最長的高速發展時期。

直到二零四零年前後,巴基斯坦纔開始逐步提高軍費預算。

原因很簡單,印度大肆擴充軍備,不但對中國構成了威脅,也威脅了巴基斯坦,而且印巴矛盾依然存在。

也正是在二零四零年後,巴基斯坦空軍開始大批量採購J-30戰鬥機。

事實上,巴基斯坦是第一個訂購J-30的海外國家,只是受第五次中東戰爭影響,埃及成爲了J-30的第一個用戶。如果沒有第五次中東戰爭,巴基斯坦將在二零三八年接受第一批J-30。

到戰爭爆發的時候,J-30已經是巴基斯坦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了。

當然,這也與J-30本身有關。

因爲是強調製空作戰能力的中型戰鬥機,而不像傳統的重型制空戰鬥機,所以J-30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種負擔得起的戰鬥機。說得直接一點,如果不追求多用途性能,即不額外採購提高多用途性能的配件,J-30的價格並不昂貴,只比J-22高了大約百分之四十,而制空作戰能力卻提高了好幾倍。如此一來,對巴基斯坦這類以戰略防禦爲主的國家來說,是一種非常廉價的戰鬥機。隨後,成飛推出了J-30的多用途版本,並且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只強調多用途性能,即削弱制空作戰能力。也就是說,J-30的多用途版本在控制成本上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可以組建一支完全由J-30爲主的機羣,而且極大的降低後勤保障負擔。

與F-44相比,J-30的成本優勢非常明顯。

只是,巴基斯坦並不是一個財大氣粗的國家。雖然到二零四四年,巴基斯坦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突破了一萬五千美元,在發展中國家中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當時,發達國家的門檻已經提高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二點五萬美元),加上不低的人口總量,巴基斯坦的經濟實力已經不算弱小,但是在水漲船高的情況下,巴基斯坦仍然不算富裕,因此國防開支不可能多到哪裡去。

受此影響,巴基斯坦空軍沒有用J-30取代所有戰鬥機。

到戰爭爆發的時候,巴基斯坦空軍已經裝備了三百六十架J-30,其中二百四十架是制空型號,一百二十架是單純的多用途型號。按照巴基斯坦空軍制訂的計劃,要到二零五零年才能用J-30全部取代第四代戰鬥機,組建一支規模在八百架左右的J-30機羣。也就是說,當時巴基斯坦空軍中還有五百多架J-22與J-22M,而且絕大部分是J-22M,或者是進行了技術升級的J-22。

與印度空軍相比,巴基斯坦空軍的結構更加合理,作戰能力也更加強悍。

可以說,在這場戰爭中,巴基斯坦空軍是一支不可否缺的作戰力量。

當天晚上,巴基斯坦空軍執行了兩次大規模打擊任務,總共出動一千餘架次,佔到了當晚中巴空軍總出動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執行了百分之二十的打擊任務,並且收穫了百分之二十三的戰果。

對印度空軍來說,這就意味着要面對近三千架戰鬥機。

要知道,在這三千架戰鬥機中,至少有二千架是第五代戰鬥機,而印度空軍總共也就只有三百多架第五代戰鬥機。

除此之外,印度空軍還要面對中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

戰爭爆發前,中國空軍已經開始批量裝備H-30轟炸機,而這也是中國空軍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

與H-20相比,H-30最大的變化就是“大型化”。

最初階段,中國空軍希望H-30是一種具備戰略打擊能力的空天轟炸機,即最大飛行高度超過一百六十公里,能以十二馬赫的速度突防,或者是在電離層中以八馬赫的速度突破敵國的戰略防空網。如果研製成功的話,H-30絕對是一種經典轟炸機,更是一種致命的戰略威脅力量。

可惜的是,這個方案很快就下馬了。

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技術難度太高,二是沒有類似的作戰需求,三是作戰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技術上,主要就是一體式脈衝衝壓發動機的研製難度太大了。

即便到二零四五年,該方面的技術也沒能取得突破。如果採用傳統的衝壓發動機,就算能夠實現戰術指標,即達到八馬赫的巡航飛行速度,作戰半徑超過一萬二千公里,H-30的起飛重量也將超過六百噸,而且只有不到五噸的有效載荷,因此只能攜帶核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如果僅能用於執行戰略轟炸任務,中國空軍還不如投資開發一種射程達到一萬二千公里的高超音速戰略巡航導彈,因爲在覈戰爭中,戰略轟炸機的生存率非常低,就算不被敵人擊落,在返回國內的時候,恐怕所有空軍基地都已被敵人的核武器摧毀,根本沒有機會執行第二次轟炸任務。如此一來,對於只能使用一次的戰略武器來說,高超音速巡航導彈顯然比戰略轟炸機划算得多。

戰術需求上,主要就是全面銷燬核武器,使戰略轟炸失去了意義。

在全面銷燬核武器之後,包括戰略轟炸機在內的所有戰略打擊平臺失去了存在價值,中國與美國都對戰略打擊平臺做了改進,比如把戰略核潛艇改裝成巡航導彈核潛艇,把戰略彈道導彈改裝成攜帶常規彈頭的戰術彈道導彈。至於戰略轟炸機,即便得到保留,其主要任務也不是攜帶核炸彈執行轟炸任務,而是攜帶常規彈藥作戰。如此一來,戰略轟炸機不但要有足夠高的航程,還要有足夠大的載荷,或者說是載重比,即載彈量與起飛重量之比,以提高作戰效率。顯然,對於一種起飛重量達到六百噸,卻只能攜帶五噸炸彈的轟炸機來說,顯然沒有什麼效率。

作戰環境方面,主要就是粒子風暴產生的影響。

在所有衛星都已癱瘓,近地軌道上被太空垃圾塞滿的情況下,任何一種空天飛機都失去了存在價值。即便通過壓低飛行軌道,能夠降低被太空垃圾擊中的危險,可是隨時都有太空垃圾跌入大氣層,對所有在高空飛行的航空器構成威脅。對於在離地面一百六十公里高度上飛行的轟炸機來說,極易遭到太空垃圾撞擊。更重要的是,高超音速轟炸機很難及時發現逼近的太空垃圾,也就無法進行規避。

受此影響,H-30成了一種較爲傳統的轟炸機。

二零四四年,H-30量產前,中國國防部公佈了一些相關數據,即這種轟炸機的最大飛行速度只有四馬赫,最大飛行高度爲三十公里,最大起飛重量爲一百六十噸,最大載彈量爲三十四噸;在機內滿油的情況下,能夠攜帶二十噸炸彈,沿高-高-高作戰剖面,作戰半徑能達到八千六百公里;如果只攜帶十二噸炸彈,用一個彈艙攜帶副油箱,最大作戰半徑能達到一萬二千公里。

顯然,H-30的性能指標並不低。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保證了飛行指標的情況下,H-30具有較爲突出的隱身能力,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空軍中隱身能力最好的作戰飛機,其雷達反射截面比J-30還要低,而且在飛行高度超過二十八公里之後,能夠有效利用同溫層頂部的帶電離子,降低被被動雷達發現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H-30是一種典型的針對大規模常規戰爭的戰略轟炸機。

說得簡單一點,H-30是一種在戰時能夠大批量採購,並且能夠負擔得起的轟炸機,而其主要使命就是執行常規轟炸任務,打擊那些在戰鬥機作戰半徑之外,得到了嚴密保護的戰略目標。

戰爭爆發時,中國空軍已經接收了二十四架H-30,組成了第一支H-30機羣。

在二月九日夜間,這批H-30全數出動,對印度南部地區幾個具有高度涉核嫌疑目標進行了轟炸,投彈一千多噸。

要知道,在中國海軍奪取制海權之前,只有H-30能夠打擊印度南部地區的戰略目標。

雖然H-30的總體出動量不是很大,但是承擔了最重要的任務。

當然,除了H-30之外,中國空軍還有兩百多架H-20B,並且在當天晚上出動了一百多架次,重點轟炸了印度的幾座可控聚變核電站。雖然這些目標不在牧浩洋的計劃之內,但是能夠最大限度的削弱印度的戰爭潛力。此外,安排H-20B機羣參戰,也不會對其他打擊行動產生影響。

這個晚上,印度當局終於知道,挑戰中國的下場。

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190章 總攻第55章 積極外交第46章 決策點第79章 另闢蹊徑第27章 山窮水盡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40章 奮起直追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80章 戰術推斷第48章 虛張聲勢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40章 此消彼漲第68章 一己之力第59章 猶豫不決第79章 盲目猜測第57章 老少校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77章 針鋒相對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40章 此消彼漲第27章 利誘第21章 一鍋端第61章 戰略禁運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7章 精妙戰術第17章 遠景第52章 大獲全勝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47章 搶先攻擊第7章 突然襲擊第61章 意外因素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99章 妥協第25章 強攻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33章 再次出擊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37章 小國海軍第33章 再次出擊第31章 事態惡化第98章 戰略轟炸第70章 分道揚鑣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83章 歪打正着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65章 明智之舉第11章 不怕死第76章 水下力量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33章 科技戰略第118章 和解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179章 救星第90章 獨木難支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79章 海灣第297章 警戒圈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205章 突襲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47章 前哨第48章 全身而退第52章 兇猛打擊第2章 厚積薄發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16章 強渡第89章 輪番轟炸第4章 戰爭陰雲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38章 戰前會議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167章 預見性第30章 周旋第14章 掃帚星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45章 深海猛龍第20章 混戰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80章 情況有變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256章 取勝的基礎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74章 爭取時間第32章 迫在眉睫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108章 關鍵所在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229章 守無可守
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190章 總攻第55章 積極外交第46章 決策點第79章 另闢蹊徑第27章 山窮水盡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40章 奮起直追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80章 戰術推斷第48章 虛張聲勢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40章 此消彼漲第68章 一己之力第59章 猶豫不決第79章 盲目猜測第57章 老少校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77章 針鋒相對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40章 此消彼漲第27章 利誘第21章 一鍋端第61章 戰略禁運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7章 精妙戰術第17章 遠景第52章 大獲全勝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47章 搶先攻擊第7章 突然襲擊第61章 意外因素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99章 妥協第25章 強攻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33章 再次出擊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37章 小國海軍第33章 再次出擊第31章 事態惡化第98章 戰略轟炸第70章 分道揚鑣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83章 歪打正着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65章 明智之舉第11章 不怕死第76章 水下力量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33章 科技戰略第118章 和解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179章 救星第90章 獨木難支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79章 海灣第297章 警戒圈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205章 突襲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47章 前哨第48章 全身而退第52章 兇猛打擊第2章 厚積薄發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16章 強渡第89章 輪番轟炸第4章 戰爭陰雲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38章 戰前會議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167章 預見性第30章 周旋第14章 掃帚星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45章 深海猛龍第20章 混戰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80章 情況有變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256章 取勝的基礎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74章 爭取時間第32章 迫在眉睫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108章 關鍵所在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229章 守無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