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唯一方案

這份文件不是在預測災難,而是提出如何化解災難。

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阻止全球氣溫急劇升高,導致北極冰蓋融化,從而使環繞全球的洋流系統消失。也就是說,重點不是讓全球降溫,而是如何在今後兩年之內,阻止北極冰蓋消融。

相對而言,這麼做更加簡單。

也許,這麼做無法徹底消除自然災害,比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中亞地區、印度半島南部地區、墨西哥高原、美國中西部地區會出現嚴重乾旱,導致當地的生態系統遭到毀滅‘性’破壞,但是卻能阻止災難蔓延,從根本上保證維持地球生物圈正常運轉的關鍵因素,即洋流系統保持正常。

要知道,洋流不但決定了海洋環境,也決定了陸地環境。

比如,在同一緯度上,挪威與俄羅斯的北部地區的平均氣溫比加拿大的哈德孫灣與美國的阿拉斯加高几度,主要就是北大西洋暖流送去了熱量。又比如,西南非洲的納米比亞緊鄰大西洋,卻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方,主要就是大西洋洋流在該地造成了局部高壓,導致積雨雲層無法到達。再比如,中國東北地區與日本要比美國同緯度地區暖和得多,與流經的黑‘潮’不無關係。

如果洋流消失,地球生態圈必然改頭換貌。

事實上,環繞地球的洋流,正是最重要的熱量輸送通道,即把赤道附近的熱量輸送到兩極地區。洋流的運動,直接影響了氣候環境,比如大氣層中的水蒸氣輸送通道,而降雨又是維持各個生態圈的主要支柱。

科學家對小冰河期的預測,正是基於洋流消失得出的結論。

那麼,如何才能確保洋流不消失呢?

辦法只有一個,即阻止北極冰蓋融化,避免大量冰水注入北大西洋。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給北半球、準確的說是北極地區與北大西洋降溫,確保在冬季到來的時候,北極冰蓋的規模達到往年的正常水平,甚至得超過正常水平,凍結更多的低溫海水。

按照科學家估算,冰蓋的總容量必須比二零三四年冬季多出百分之十五,才能確保在二零三六年夏季,北極冰蓋不會完全融化。

顯然,僅靠人類的力量,根本辦不到。

說得直接一些,就算有足夠多的製冷設備,而且把所有電力都用於製冷,也不可能使北極地區正常結冰。

當然,這是一個非常荒謬的假設。

人類獲得的能源,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轉變獲得的,比如電能都是由其他能量轉變而來的。在地球的這個封閉系統中,人類所做的一切,只是把一處的能量轉移到另外一處,或者轉變成其他形式。也就是說,就算人類有能力凍結北極地區,也會向其他地區釋放同等規模的能量,同樣會導致全球升溫。

針對這個問題,科學家提出了真正的解決辦法:減少地球獲得的能量。

地球上的所有能量,都來自太陽,因此就得阻止太陽向地球輸送能量,也就是阻止太陽光到達地球。準確的說,是把到達地球的太陽光反‘射’回去,降低地球吸收的光能總量,從而降低氣溫。

這就等於爲地球裹上一層“隔熱外衣”。

顯然,人類的能力根本辦不到。科學家提到的辦法相對簡單得多:利用人力引發地球的自然力量來達到目的。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引發一次超大規模的火山噴發。

爲了儘可能降低火山噴發對全球生態環境的影響,應該儘可能的在靠近北極、最好是在北大西洋上進行。

顯然,冰島是最理想的選擇。

冰島本身就是一座火山島,有數十座活火山。準確的說,冰島本身就在一座巨大的火山口上。如果能夠在冰島引發一場大規模的火山噴發,釋放到大氣層中微塵就能阻擋百分之七十的太陽光,反‘射’其中百分之四十的太陽光,使北半球的光輻‘射’熱量降低百分之三十,讓北半球的氣溫降低三到五攝氏度。

僅此一點,就能確保北極地區在冬季正常結冰。

當然,如何引發火山噴發,科學家也提出了建議,即在冰島下面埋放一千枚當量爲一百萬噸級的氫彈,在同一時間引爆這些氫彈,就能炸開火山口,由熔岩噴發,把整個冰島送入平流層。

毫無疑問,這在人類的能力範圍之內。

在這裡,科學家提到了一個關鍵因素:時間。

最遲在二零三六年一月上旬,就得采取行動,不然在接下來四個月之內,北極地區不可能完全冰凍。到了夏季,即便有微塵遮擋太陽光,北極地區的溫度也將上升到冰點以上,海面就無法凍結。

爲了確保北極地區凍結,在火山噴發之後,還要人爲向北冰洋拋灑凝凍劑。

要知道,按照北極冰蓋的消融速度,在冬季到來之前,北極冰蓋很有可能完全消失,也就無法像正常年份那樣在冬季凍結。

只是,這麼做的話,後果也非常嚴重。

原因很簡單,火山噴發的微塵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自然沉降,而在此期間,北半球都不可能得到充足的陽光。暫且不說北半球的植被會受到多大的破壞,僅僅是持續的降溫就能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

如果北極冰蓋持續擴張,全球海平面就會降低,意味着將提前進入小冰河期。

爲此,在火山噴發後的第二年,也就是二零三七年,必須設法清除大氣層中的微塵,避免持續降溫。按照科學家預測,最遲到二零三八年夏季,必須完成這一項艱鉅工程,不然前面作對所有努力都將白費。

說得直接一些,如果到了二零三八年夏季,氣溫仍然沒有升高,北極冰蓋的容量將在二零三九年夏季超過極限,並且在融化之後注入北大西洋,導致全球洋流消失,後果比什麼都不做還要嚴重。

那麼,人類有能力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這項極爲艱鉅的工程嗎?

對此,科學家也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行動方案,即製造大量高空氣球與能夠到達平流層的飛機,用靜電吸附的方式,清除掉平流層裡的微塵。此外,還可以通過向平流層投‘射’有助於降雨的化學物質,通過降雨的方式消除微塵。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向近地軌道發‘射’一些巨型光線反‘射’膜,以光壓的方式讓平流層裡的微塵進入對流層,然後通過對流層的降雨回到地面。

雖然這些辦法都可行,但是工程量絕對驚人。

如果採用靜電吸附方式,至少需要製造一千萬只大型氣球、或者是二十萬架飛行速度爲每小時八百公里的大型飛機,纔有望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把平流層裡的微塵含量降低到不對氣溫產生影響的程度。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都是一項無法完成的工程。

要知道,即便在全面戰爭狀態下,中國、美國、俄羅斯與歐盟在一年之內最多隻能生產十萬架飛機,而且都是普通飛機。如果按照科學家提出的標準,製造能夠在平流層內長期飛行的大型飛機,產量至少降低五分之四。

更重要的是,這肯定會打‘亂’所有國家的經濟秩序。

在沒有確鑿的證據,即證明科學家的災難預測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家會採取如此瘋狂的行動。

這樣一來,證明科學家的災難預測,成爲重中之重。

當然,對牧浩洋來說,這不是什麼問題,因爲他根本就不懷疑科學家的災難預測,騰耀輝與黎平寇也沒有懷疑。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有沒有比這更好的替代方案?

答案是否定的,這已經是科學家能夠想到的最簡單、最直接、代價最小、最有可能實現的方案了。

雖然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備用方案,但是基本上沒有可行‘性’,或者無法及時實現。

比如,幾名核能科學家就提出,製造足夠多的可控聚變核反應堆與製冷設備,以人爲的方式使北冰洋凍結。因爲可控聚變核電站利用的是原子能,而且製冷設備產生的熱能將通過深層海水進入北大西洋,等於增強了北大西洋暖流,所以有可能降低災害風險,達到阻止北極冰蓋融化。問題是,可控核聚變技術剛剛起步,商業應用也處於測試階段,根本沒有可能在一年之內製造出足夠多的反應堆。

又比如,還有幾名宇航科學家提出,在北半球上空部署陽光反‘射’膜,遮擋住大約百分之三十的陽光,就能保住北極冰蓋。問題是,這項工程的難度更大,而且要到二零三七年六月底才能向近地軌道發‘射’航天器。

顯然,文件中提到的辦法,是唯一選擇。

問題是,這絕非中國能夠辦到的。別的不說,冰島是一個國家,有一百多萬人口,如何安置這些人,將是該項目的最大問題。中國無法單獨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獲得美國與歐盟的支持。

騰耀輝回來的時候,牧浩洋也看完了。

顯然,騰耀輝沒有上廁所,而是給了牧浩洋單獨思考的時間。

“怎麼樣?”

牧浩洋合上文件,長出口氣後,說道:“如果該方案可行的話,我得首先搞清楚核武庫的情況。”

“這麼說,你也認爲這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牧浩洋點了點頭,沒有多說什麼。

“行,我給你安排專機。搞清楚核武庫的狀況後,你直接去上海。不用急着向美國軍方代表攤牌,但是得主動提出來。”

“還有別的吩咐嗎?”

騰耀輝搖了搖頭,說道:“不管怎麼樣,年底必須說服美國。”

牧浩洋勉強笑了笑,能夠說服美國的不是他,而是那些正在做實事的科學家。

第42章 找準目標第36章 前仆後繼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69章 惡仗第78章 廣泛動員第156章 難題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64章 孤注一擲第62章 軍方接觸第46章 登島第118章 和解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228章 導火索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31章 返航第11章 經濟圍剿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44章 理想主義第21章 奪回失地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27章 利誘第85章 科技戰爭第21章 奪回失地第10章 補充攻擊第61章 防空作戰第62章 弄巧成拙第5章 是戰是和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48章 關鍵戰報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31章 事態惡化第97章 戰略分歧第3章 前沿科技第2章 厚積薄發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20章 餘波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76章 硬碰硬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55章 兩手準備第303章 幸運兒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43章 薄弱環節第57章 提前行動第9章 錯誤的航線第131章 掃蕩第55章 戰爭的腳步第196章 突襲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82章 擔憂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52章 順手拈來第67章 突然打擊第60章 圍剿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43章 薄弱環節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5章 風頭正勁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59章 再接再厲第4章 怎麼打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8章 泰然處之第238章 不歸路第237章 攻堅戰第219章 火線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193章 主旋律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10章 重在過程第10章 站隊第190章 主動權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40章 此消彼漲第58章 新班子第73章 外交戰果第75章 咄咄逼人第36章 破例第92章 長遠目光第31章 接觸
第42章 找準目標第36章 前仆後繼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69章 惡仗第78章 廣泛動員第156章 難題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64章 孤注一擲第62章 軍方接觸第46章 登島第118章 和解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228章 導火索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31章 返航第11章 經濟圍剿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44章 理想主義第21章 奪回失地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27章 利誘第85章 科技戰爭第21章 奪回失地第10章 補充攻擊第61章 防空作戰第62章 弄巧成拙第5章 是戰是和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48章 關鍵戰報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31章 事態惡化第97章 戰略分歧第3章 前沿科技第2章 厚積薄發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20章 餘波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76章 硬碰硬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55章 兩手準備第303章 幸運兒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43章 薄弱環節第57章 提前行動第9章 錯誤的航線第131章 掃蕩第55章 戰爭的腳步第196章 突襲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82章 擔憂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52章 順手拈來第67章 突然打擊第60章 圍剿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43章 薄弱環節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5章 風頭正勁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59章 再接再厲第4章 怎麼打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8章 泰然處之第238章 不歸路第237章 攻堅戰第219章 火線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193章 主旋律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10章 重在過程第10章 站隊第190章 主動權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40章 此消彼漲第58章 新班子第73章 外交戰果第75章 咄咄逼人第36章 破例第92章 長遠目光第31章 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