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戰略誤判

前期火力準備接連不斷,各支援力量都在準確的時間到達,高強度的轟炸與炮擊持續了十多個小時。在前期火力準備結束時,航空兵總共投擲了近四千噸炸彈,艦隊在炮擊中消耗了三千多枚大口徑炮彈。

五月十一上午七點三十分,登陸部隊出發。

首批登上越南領土的不是乘坐登陸艇的陸戰隊官兵,而是乘坐直升機,進行垂直登陸的突擊部隊。

八點不到,第一支突擊部隊踏上了越南領土。

在隨後的半個小時裡,第二陸戰師的空中突擊營全數到達,隨後第三陸戰師的兩棲突擊營也在洞海南面上岸了。

此時,戰鬥並不激烈。

守衛灘頭陣地的越軍只有一個營,還沒從七點結束的大規模炮擊中回過神來,更別說組織防禦作戰。

控制了海灘之後,由兩棲裝甲戰車打頭陣的陸戰隊開始向內陸突擊。

灘頭陣地不僅僅是海灘,狹義上至少包括三到五公里的防禦縱深,廣義上至少包括一座港口。也就是說,打下洞海港,將成爲陸戰隊成功登陸的標誌。在此之前,陸戰隊都有可能被越軍趕下海。

因爲登陸兵力不多,所以在攻打洞海之前,陸戰隊沒有建立臨時碼頭。

在登陸兵力衆多的情況下,必須儘快建立臨時碼頭,讓運載物資的船隻停靠,不然陸戰隊的後勤補給得不到保證。在僅支持一個陸戰旅作戰的情況下,用登陸艇、直升機、兩棲車輛就能完成後勤保障。

因爲需要立即攻打洞海,所以沒辦法拓展防線縱深,龐躍龍只能派遣小股部隊進行敵後滲透作戰,阻止越軍增援洞海。執行滲透作戰的偵察兵只有一個任務:在發現越軍時呼叫空中支援與炮火支援。

戰鬥打得很有章法,也很有規律。

第一批登陸部隊上岸後,第二批登陸部隊搭上了登陸艇。

一切順利的話,兩個陸戰旅在天黑之前就能全部到達灘頭陣地,在五月十二日上午攻打洞海。

直到這個時候,中國國防部才正式宣佈,陸戰隊已經收復南沙諸島。

在公佈消息的時候,國防部明確提到,爲了防止越南再次侵犯中國領土,中國將進行規模有限的防禦反擊作戰。

顯然,這是在爲登陸越南本土找理由。

也直到這個時候,越軍才明白過來,中**隊的重點在登陸戰場上,而不是以登陸爲掩護髮動地面進攻。

在此之前,越軍指揮官,甚至連美軍顧問都認爲,重點在北方戰場上。

沒什麼好奇怪的,五月九日夜間,部署在中越邊境附近的兩個重裝集團軍就進入了進攻陣地,並且在十日凌晨對越南境內的軍事目標進行了首輪炮擊,隨後中國空軍還轟炸了越軍的邊境防線。

與兩個重裝集團軍相比,兩個陸戰旅根本算不了什麼。

按照美軍顧問預測,中**隊將以登陸爲掩護,迫使越軍把主力派往廣平省,然後在北部發動戰略進攻,分別從老街與諒山向河內挺進。只要越軍調整防禦部署,中**隊有能力在五天之內打下河內。

受此影響,直到五月十一日上午,越軍都沒有調整防禦部署。

當時,越軍中最精銳的幾支部隊全部部署在北方邊境防線上,並且進入了防禦陣地,準備與中**隊決一死戰。

其實,直到陸戰隊在洞海上岸,越軍仍然盯着北面的兩個重裝集團軍。

當天下午,駐防河內的越南陸軍第七師奉命開往老街,第十一師則開往諒山,加強北部邊境防線。

直到晚上,駐紮在榮市的第二十二師才奉命南下。

由此可見,越軍在戰略上出現了重大誤判,直到五月十一日夜間都沒有搞清楚中**隊的主攻方向。

要知道,第七師與第十一師都是精銳的首都衛戍部隊,後者還是越軍唯一的裝甲師。

戰爭爆發前,第十一師已經接受了一百二十輛M1A3主戰坦克,取代了已經服役了數十年的T-72M。如果戰爭晚幾個月爆發,第十一師還能獲得一百多輛M1A3,成爲越軍中第一支全美械主力部隊。

第七師是典型的步兵師,不過在越軍中最精銳的步兵師,超過半數官兵接受過特種作戰訓練,號稱東南亞地區最精銳的特種作戰部隊,非常擅長在山地、叢林等複雜地貌下進行特種作戰。

有第十一師一樣,第七師也在換裝。

戰爭爆發前,第七師已經有半數部隊換上了美國提供的武器裝備,主要就是適合特種作戰的單兵武器。比如該師偵察營裝備完全來自美國,而且從步槍到通信設備、到單兵作戰工具都照搬了美軍特種部隊的標準配備。

與之相比,第二十二師就是典型的二線預備師了。

該師也是步兵師,不過作爲預備師,在編率僅爲三分之二,全部是老舊的俄製裝備,僅有的重型武器是炮兵營的十二門一百二十毫米迫擊炮,全師總共只有一百多臺車輛,基本上是純步兵。

論戰鬥力,第二十二師顯然比不上兩個精銳主力師。

用一支純步兵部隊去攻擊武裝到牙齒的陸戰隊,結果可想而知。在空中打擊與炮火打擊之下,第二十二師能否到達洞海都是個問題。即便趕到了,恐怕殘餘的越軍也沒有多少膽量發起進攻。

五月十二日,攻打洞海的作戰行動正式開始。

主力是隸屬於南海艦隊的第三陸戰旅,第二陸戰旅負責外圍防禦與後勤支援。

進攻行動比龐躍龍預料的順利得多。

駐守洞海的是一個兵力不到一千二百人的步兵團,在陸戰隊發起進攻之前,已經在轟炸與炮擊中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官兵。剩餘官兵沒有盤踞在防禦工事裡,而是分散在港口裡,以此避免遭到轟炸與炮擊。

分散部署的防禦部隊,很快就被陸戰隊分割包圍。

中午,第三陸戰旅的先頭部隊突入港區。

爲了有效支援陸戰隊作戰,四艘排水量較小的護衛艦抵達港口外圍,爲陸戰隊提供直射炮火支援。

天黑之前,港口裡的戰鬥就結束了。

在近七百名官兵被殲之後,剩餘的四百多名越軍官兵繳械投降,成爲地面戰爭中的第一批戰俘。

打到這個時候,陸戰隊僅陣亡七人,傷二十六人。

入夜後,兩艘排水量僅爲四千噸的小型運輸船進入洞海港,爲陸戰隊送去了彈藥等作戰物資,以及大批生活物資。

需要生活物資的不是陸戰隊,而是洞海的二十多萬居民。

麻煩事也接踵而至。在宣佈實施軍事管制之後,龐躍龍不得不抽調一個後勤營,在洞海設立了十多處救濟站與一個戰地醫院,爲遭受戰火荼毒的居民提供生活援助,救治在戰爭中負傷的平民。

還好,相關方面的準備工作非常到位。

南海艦隊的“李時珍”號醫療船已經到達,最多能夠接納一千二百名傷員。因爲陸戰隊的傷亡並不大,所以醫療船的主要任務就是救治平民。再過兩天,東海艦隊的“扁鵲”號醫療船也將到達。如果有必要,牧浩洋還可以調動北海艦隊的“華佗”號醫療船,以及印度洋艦隊的“孫思邈”號醫療船。這四艘醫療船,最多能收容五千名傷員,都具有完備的醫療設施與救治條件。

至於用來穩定民心的生活物資,更是早已準備妥當。

事實上,因爲作戰行動比預料的順利,作戰消耗並不大,所以沒有必要立即爲陸戰隊運送作戰物資。

五月十三日凌晨,陸戰隊的重裝部隊在洞海港上岸。

讓登陸艦靠上碼頭卸下重裝備,要比用登陸艇投送方便得多,效率也高得多。

天亮之前,第三陸戰旅與第二陸戰旅的裝甲營均已上岸。

上午,兩個陸戰旅的炮兵營到達。

雖然經過短暫休整,陸戰隊有能力再次發動進攻,但是龐躍龍沒有急於求成,而是把進攻時間定在了十四日上午。

牧浩洋也沒有催促龐躍龍,因爲作戰行動太順利了,進度遠遠超過預期。

打到這個時候,越軍才反應過來,意識真正的重點在廣平省,盤踞在邊境線北面的重裝集團軍暫時不會南下。

問題是,到十三日下午,第二十二師只推進了不到一百公里,離洞海還有五十公里。

以這個速度,第二十二師根本不可能在十四日清晨抵達洞海。

更重要的是,從十二日下午開始,第二十二師接連遭到轟炸,推進速度大大減慢,非戰鬥傷亡大幅度提高。即便該師能到達洞海,也沒有能力發起反擊,說不定還會遭到中國陸戰隊圍剿。

一個師,不足以對付兩個陸戰旅。

越軍不得不增兵,而且必須增派主力部隊。

問題是,紅河三角洲地區的主力部隊全部集中在北方邊境防線上,最快也要三天之後才能到達洞海,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主力部隊則集中在胡志明市附近,最快也要三天之後才能到達。

在洞海附近,除了駐守廣平省的第二十四師,就只有河靜省的第二十三師與廣治省的第二十五師。這兩個師都是二線預備師,而且都是步兵師,沒有裝甲力量,還嚴重缺乏重型火力。

第二十四師已被陸戰隊擊潰。

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越軍不得不讓第二十三師與第二十四師出動。

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11章 不怕死第28章 一觸即發第35章 奔赴前線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61章 意外因素第59章 再接再厲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10章 重在過程第89章 輪番轟炸第259章 遺贈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14章 首相之死第57章 提前行動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42章 第五代第47章 假設第40章 此消彼漲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5章 最終辯論第88章 最後關頭第61章 垂死掙扎第81章 同盟集團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37章 抽絲剝繭第38章 打工皇帝第67章 錯失良機第10章 欲蓋彌彰第302章 覺醒第47章 證據第20章 逼婚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22章 拖後腿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138章 警鐘第16章 巢臼第10章 共同體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9章 血染橫濱第163章 第一站第238章 不歸路第116章 敗不餒第5章 戰略方向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58章 搶先一步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112章 和平第318章 總則第97章 戰略分歧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163章 第一站第14章 掃帚星第53章 繼續打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64章 退與不退第39章 救援行動第78章 多此一舉第168章 暴風雪第4章 戰爭陰雲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30章 誰更瘋狂第93章 空中偷襲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19章 人心所向第34章 盟友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93章 鋌而走險第166章 硬骨頭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2章 封鎖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25章 自食其果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42章 防空火網第77章 分歧第45章 宣傳戰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58章 戰爭餘燼第69章 外援第79章 艦隊攔截第33章 引流疏導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7章 新的選擇第66章 真假英雄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170章 崩潰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00章 鋼鐵洪流第17章 遠景
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11章 不怕死第28章 一觸即發第35章 奔赴前線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61章 意外因素第59章 再接再厲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10章 重在過程第89章 輪番轟炸第259章 遺贈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14章 首相之死第57章 提前行動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42章 第五代第47章 假設第40章 此消彼漲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5章 最終辯論第88章 最後關頭第61章 垂死掙扎第81章 同盟集團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37章 抽絲剝繭第38章 打工皇帝第67章 錯失良機第10章 欲蓋彌彰第302章 覺醒第47章 證據第20章 逼婚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22章 拖後腿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138章 警鐘第16章 巢臼第10章 共同體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9章 血染橫濱第163章 第一站第238章 不歸路第116章 敗不餒第5章 戰略方向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58章 搶先一步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112章 和平第318章 總則第97章 戰略分歧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163章 第一站第14章 掃帚星第53章 繼續打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64章 退與不退第39章 救援行動第78章 多此一舉第168章 暴風雪第4章 戰爭陰雲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30章 誰更瘋狂第93章 空中偷襲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19章 人心所向第34章 盟友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93章 鋌而走險第166章 硬骨頭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2章 封鎖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25章 自食其果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42章 防空火網第77章 分歧第45章 宣傳戰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58章 戰爭餘燼第69章 外援第79章 艦隊攔截第33章 引流疏導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7章 新的選擇第66章 真假英雄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170章 崩潰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00章 鋼鐵洪流第17章 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