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自亂陣腳

十一月二十三日,美國當局對總體戰略做出了重大調整。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得到盧卡斯同意之後,麥卡錫放棄了以進攻沖繩島爲核心的西太平洋戰略,把重點轉向中東戰場,在年底之前向中東派遣五個陸軍師與兩個陸戰師,並且增派八百架作戰飛機,幫助以色列擊敗阿拉伯國家,而喬丹上將竭力堅持的西太平洋進攻行動則被無限期推遲。

這是開戰之後,美國第一次偏離原定戰略計劃,或者說是否定了原定戰略計劃。

戰後,很多人就認爲,正是這次調整,使美國錯失了在兩年之內擊敗中國,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佳機會。

按照這些人的觀點,如果麥卡錫沒有調整戰略計劃,在十一月底依然堅持按照原定計劃攻打沖繩島,並且在年底正式發起,就算美國很有可能因此在中東戰敗,也能在中國的本土外圍防線上打開突破口,爲正式實施針對中國本土的戰略轟炸打下基礎,從而通過戰略轟炸摧毀中國。

事實上,這是非常片面的觀點。

首先,在戰爭爆發之後,中國的第一階段戰爭動員之中,就包括把置於東部與南部沿海地區的主要工廠轉移到內陸,並且在十月底就已開始,到二零五二年底,將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內遷工作。以中國的本土防空能力,美軍的戰略轟炸行動很難對內陸構成威脅,至少在開戰一年之內不會收到明顯效果,而中國足以在此期間完成三個階段的戰爭動員,戰爭潛力將全面爆發出來。

其次,美國輸掉中東戰爭的前提是丟掉印度洋的制海權,而美國爲了在西太平洋上掌握絕對優勢,前提也是從印度洋抽調兵力,因此美國必然丟掉印度洋的制海權,這等於解放了中國海軍,使中國海軍能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用兵西太平洋,從而對美國推行的西太平洋戰略構成致命威脅,甚至有可能在西太平洋戰場上扭轉戰局,徹底粉碎美國的戰略計劃,使戰爭進入長期消耗階段。

第三,到十一月底,中國部署在沖繩島上的地面部隊已經達到十萬,而且還在以每天數千人的速度增長,囤積的作戰物資則多達數百萬噸,足夠島上的一百五十餘萬軍民堅持一年以上。更重要的是,沖繩島距離中國本土足夠近,在岸基戰鬥機的掩護範圍之內,因此美軍根本不可能輕易攻佔沖繩島,必須在此投入重兵,而這將毫無懸念的消耗掉美國在戰爭初期本就不夠充裕的地面部隊。

第四,集中兵力攻打沖繩島,只會使美國海軍艦隊喪失作戰靈活性,因爲在西太平洋上能夠支持沖繩島戰役的只有關島,而關島又在兩千公里之外,岸基戰鬥機的作戰效率遠不如艦載戰鬥機。爲了支持沖繩島上的戰鬥,美軍至少需要在該方向上部署六支航母戰鬥羣,輪番爲地面部隊提供支持。如此一來,在其他方向上,美軍艦隊的規模就非常有限,給了中國海軍各個擊破的可能。

第五,美軍在沖繩島方向上的進攻行動存在後勤保障嚴重欠缺的致命缺陷,即美軍必須橫跨太平洋,才能把作戰部隊與物資送到前線,而在這條一萬多公里的航線上,到處都有中國海軍的潛艇。特別是在最後一段航線上,中國海軍的數十艘全電動潛艇足以對美軍的船隊構成致命威脅。與之相比,中國軍隊在沖繩島方向上,幾乎不存在後勤問題,不但能夠走海運,還能依靠空運。

第六,在總體戰略上,中東的重要性不亞於西太平洋,因爲中東是世界的十字路口,是亞洲與歐洲的交匯處。如果美國在中東戰敗,等於讓中國控制了通往地中海、前往歐洲的主要通道。結果顯而易見,已經蠢蠢欲動的法德意三國肯定會在中國的慫恿之下,迅速完成歐洲一統大業。從戰略上講,失去歐洲的支持,美國就輸了一大半,而且連大西洋也會納入交戰範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美國不可能拋棄以色列。

別忘了,以色列是猶太人國家,而根據戰前又一家民間調查公司做的統計,美國社會財富的百分之六十五、西方八個大財團中的七個都掌握在猶太人手裡,而這些財團、或者說控制好些財團的猶太人正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始作俑者,因此只要有絲毫可能,美國就不會放棄中東。

事實上,當時盧卡斯、麥卡錫等人,都是猶太人財團的代言人。

有這個大背景,哪怕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美國也不會輕言放棄以色列。

由此可見,就算美國放棄中東,竭盡全力在西太平洋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哪怕就算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也不可能在兩年之內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最多隻是延長了戰爭時間,而這場戰爭拖得越久,對中國越有利。

當然,這並不說明放棄西太平洋戰略是正確的選擇。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這絕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正確的選擇是:美軍在西太平洋上保持高壓態勢的同時,儘可能的向中東派遣作戰部隊、特別是以色列急需的地面部隊,並且寄希望在印度洋上取得大勝。

當時,認清這一現實的不是喬丹上將,而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哈羅德上將,以及第七艦隊司令弗倫奇中將。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哈羅德上將就向海軍參謀部提交了一份在印度洋上的作戰報告,而這份報告的主要起草者是弗倫奇中將。在這份報告中,弗倫奇中將明確提到,應該讓第三艦隊與第四艦隊北上,在空軍的掩護下,轟炸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等地的軍事基地、特別是空軍基地。如果有必要,還應該把戰略轟炸機集中到西南太平洋上,確保空中打擊癱瘓中國在東南亞的空軍基地網絡。然後,美軍艦隊應該死守東印度洋,等待中國艦隊前來決戰。

當時,弗倫奇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即把另外九支航母戰鬥羣全部派過去。

也就是說,在東印度洋上集中十五支航母戰鬥羣,以壓倒性的優勢,在一場決定性的海戰中殲滅中國海軍最後的艦隊。

果真如此的話,特遣艦隊將死得非常悲慘。

只是,這個想法太超前了,不但喬丹上將不可能答應,連哈羅德上將都覺得,這是完全瘋狂的打法。

要知道,這意味着美軍將放棄西太平洋上的制海權。

沒有艦隊掩護,中國陸戰隊甚至能夠單獨攻打關島。

當然,這也與哈羅德的初衷有關,即哈羅德認爲還是應該攻打沖繩島,而且應該按照原定計劃發動進攻。

如此一來,美軍就不可能把艦隊全部派往東印度洋,甚至不能抽調艦隊過去。

結果就是,弗倫奇的這個大膽設想沒有寫入報告。

當然,哈羅德依然支持弗倫奇的其他建議,即把艦隊集中在東印度洋上,等待中國艦隊前來決戰。

可惜的是,這份作戰報告最終被喬丹上將否決了。

原因與海軍沒有關係,主要是空軍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摧毀中國在東南亞地區密如蛛網般的軍事基地。

以當時的情況,美軍至少需要動用兩千架戰鬥機與一千架轟炸機,纔有可能在東南亞地區取得決定性優勢。可惜的是,要到二零三五年中期,美軍才能湊足這些戰機,而弗倫奇的計劃顯然不可能拖到那個時候。

如果沒能摧毀中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網絡,讓艦隊過去就等於送死。

要知道,中國空軍也一直在等待美國艦隊送上門去呢。

當然,弗倫奇的計劃,確實很有遠見,其主要目的不是圍殲中國艦隊,而是通過切斷印度洋與太平洋的航道,堵住已經進入印度洋的中國艦隊,使中國艦隊喪失必不可缺的後方支持。

要知道,艦隊不可能一直在海上活動,必須返回基地進行維護與修理。

雖然在戰爭爆發之前,中國非常重視印度洋上的海軍基地建設,比如在科欽建造了一座可以用來維修超級航母的幹船塢,還在瓜達爾港、浩洋港、維沙卡帕特南、吉達等港口興建了大量基礎設施,但是在開戰的突然襲擊中,科欽造船廠遭到了嚴重損毀,而其他港口沒有維修超級航母的能力。如此一來,除非中國想辦法使科欽造船廠恢復作業,不然在印度洋上活動的艦隊將得不到足夠的維護支持。因爲大型修船設備只能以海運的方式運送,所以只要截斷了印度洋與太平洋的航線,中國就不可能使科欽造船廠恢復正常運轉,也就不可能讓進入印度洋的艦隊獲得必須的支持。

以中國艦隊的持續作戰能力,最多半年之後,就會被美軍拖垮。

對這場世界大戰來說,美國並不缺少這半年時間。當然,前提是美國當局不再謀求迅速快捷的勝利。

可惜的是,在二零五二年底,美國當局並沒有這麼清醒的認識。

如此一來,弗倫奇的作戰計劃遭到否決也就不足爲怪了。

這樣一來,美軍就只剩下了一條路可走:動用印度洋上的第三艦隊與第四艦隊,在迪戈加西亞附近與中國艦隊決戰。

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62章 開戰在即第75章 真真假假第52章 兇猛打擊第15章 虧本買賣第99章 妥協第226章 進攻受阻第96章 高調第65章 完勝之途第184章 強攻第54章 自亂陣腳第3章 前沿科技第13章 風起雲涌第58章 新班子第14章 鬼子出動第1章 新崗位第87章 接敵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39章 餘輝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44章 艦炮怒吼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35章 支柱第126章 內訌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10章 希望第77章 誘餌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51章 精密計劃第30章 周旋第3章 前沿科技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2章 還以顏色第30章 緊急攔截第34章 中流砥柱第47章 前哨第61章 唯一方案第10章 迎難而上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4章 首相之死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8章 擴軍浪潮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43章 門檻第29章 相互指責第26章 逐步推進第22章 大決戰第72章 愛國商人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85章 科技戰爭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204章 小人物第54章 自亂陣腳第21章 次優選擇第4章 艦隊出港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23章 敵後營救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64章 直接證據第32章 迫在眉睫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1章 新崗位第41章 進退兩難第47章 假設第13章 新兵能戰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44章 出山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27章 瘋狂計劃第162章 彈雨第84章 守株待兔第56章 放長線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49章 彈道導彈第17章 緊急出動第36章 小心過頭第33章 孤注一擲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11章 打擊利器第35章 聲東擊西第3章 演習第16章 巢臼第19章 伏擊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313章 千年戰爭
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62章 開戰在即第75章 真真假假第52章 兇猛打擊第15章 虧本買賣第99章 妥協第226章 進攻受阻第96章 高調第65章 完勝之途第184章 強攻第54章 自亂陣腳第3章 前沿科技第13章 風起雲涌第58章 新班子第14章 鬼子出動第1章 新崗位第87章 接敵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39章 餘輝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44章 艦炮怒吼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35章 支柱第126章 內訌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10章 希望第77章 誘餌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51章 精密計劃第30章 周旋第3章 前沿科技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2章 還以顏色第30章 緊急攔截第34章 中流砥柱第47章 前哨第61章 唯一方案第10章 迎難而上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4章 首相之死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8章 擴軍浪潮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43章 門檻第29章 相互指責第26章 逐步推進第22章 大決戰第72章 愛國商人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85章 科技戰爭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204章 小人物第54章 自亂陣腳第21章 次優選擇第4章 艦隊出港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23章 敵後營救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64章 直接證據第32章 迫在眉睫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1章 新崗位第41章 進退兩難第47章 假設第13章 新兵能戰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44章 出山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27章 瘋狂計劃第162章 彈雨第84章 守株待兔第56章 放長線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49章 彈道導彈第17章 緊急出動第36章 小心過頭第33章 孤注一擲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11章 打擊利器第35章 聲東擊西第3章 演習第16章 巢臼第19章 伏擊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313章 千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