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幕後推手

今井利村在日本與印度的軍事同盟中發揮了多大作用,從他主導與參與的相關事務中就看得出來。

二零二零年,東海戰爭結束後不久,今井利村就以海上自衛隊司令的身份訪問了印度。

在這次,今井利村首先提到,由日本的造船企業幫助印度建造大型航母。作爲交換條件,日本海上自衛隊派遣官兵赴印學習,掌握航母的操控與使用技巧,培訓艦載戰鬥機飛行員。

對印度來說,這絕對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

如果日本要建造航母,完全可以去美國取經,或者說獲得美國的技術支持,因此印度能夠間接獲益。培訓航母官兵與艦載戰鬥機飛行員,日本同樣可以跟美國合作,沒有必要跟印度合作。

說白了,這是送上門的厚禮,印度沒有理由不收下。

次年,日本海軍正式成立,今井利村出任海軍司令,再次訪問印度,跟印度當局簽署了第一份意向協議。

雖然接來來的合作,主要由造船企業承擔,但是今井利村依然發揮了重要作用。

別忘了,今井利村的老婆來自巖崎家族,他與三菱財團的關係非同一般,而三菱財團控制着日本最大的造船廠。

二零二二年,印度與日本簽署了正式合同,由日本提供技術支持,在印度建造航母。

雖然最終的結果與今井利村的預期有所不同,按照他的想法,印度的第一艘大型航母將在日本建造,而且是“赤城”號的姊妹艦,隨後在印度國內建造第二艘,取代戰術性能存在嚴重缺陷的“維克拉馬迪亞”號與戰術指標非常差的“維克蘭特”號。但是這個結果,仍然讓今井利村較爲滿意,也讓參與建造工作的三菱神戶造船廠賺得盆滿鉢滿,變相降低了“赤城”號的造價。

要知道,日本防衛省在取消“赤城”級二號艦的建造計劃時,神戶造船廠已經向下遊廠商下達了部分設備的訂單,艦體用鋼材已生產三千五百噸,如果取消訂單,神戶造船廠要麼獨自支付違約賠償,要麼狀告防衛省。通過幫助印度建造航母,不但解決了這個問題,還爲下游廠商提供了更多的訂單。

“維拉特”號能在動工四年後下水,在二零二七年中期完成舾裝,與此不無關係。

用外界的話來說,“維拉特”號就是“赤城”級的二號艦,百分之八十的設備與材料由日本提供,只是在印度完成組裝。

至於印度造船廠從中學到了多少經驗,恐怕就不那麼理想了。

與“赤城”號相比,“維拉特”號的最大區別在起飛方式上。因爲美國不肯向印度出售電磁彈射器,也沒有批准f35c的出口合同,所以“維拉特”號只能採用躍飛甲板,以及國產的lca艦載戰鬥機。

美國不肯出售電磁彈射器與f35c戰鬥機,不是害怕技術泄密,而是希望利用這個機會向印度推銷f35b戰鬥機,讓f35b的生產線能夠運轉到二零三二年,不然將在二零二九年關閉。美國推銷f35b,而不是f35c的原因也很簡單。f35c的海軍訂單就超過了八百架,超過了盈虧平衡點,而f35b的總產量只有四百五十架,離盈虧平衡點還差一百五十架。

沒有電磁彈射器,即便印度能夠獲得f35c,而且能以躍飛方式起飛,因爲無法搭載固定翼預警機,“維拉特”號的戰鬥力都遠遠比不上“赤城”號。從本質上講,跟“維克拉馬迪亞”號處於同一水準。

在幫助印度建造航母的時候,以三菱財團爲首的日本企業還盯上了印度的資源。

特別是稀土資源。

雖然印度探明的稀土資源並不多,但是從地質形成上講,印度肯定存在沒有發現的大型稀土礦,而且最有可能出現在兩個地方,一是印度半島中部的德干高原,二是印度北部的克什米爾地區。

幾年下來,日本企業在德干高原上已經有所收穫。

只是,找到的幾處淺層稀土礦的儲量都不是很大,而且以獨居石礦爲主,日本最需要的卻是氟碳鈰礦與磷釔礦。雖然在地層更深處,很有可能存在規模更大的稀土礦,但是開採難度太大,沒有工業價值。

結果就是,日本企業加大了在克什米爾印控區的勘探力度。

由此,激發了印巴矛盾。

錫亞琴冰川的重大發現,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說只是讓印度與巴基斯坦在資源領域的矛盾超過了爆發臨界點。

印巴對抗,肯定少不了中國的份。

對此,今井利村不但沒有擔憂,還認爲這是消滅中國海軍的機會。

只要中國捲入印巴衝突,就會派遣艦隊前往印度洋,也就會讓艦隊在遠離本土的地方作戰。

雖然中國海軍實力大增,擁有一艘大型核動力航母與兩艘中型核動力航母,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美國海軍,但是要想打贏一場大規模戰爭,三艘航母肯定不夠。二十多年前,爲了對付伊拉克這類的小國,美國都動用了六艘航母。只要印度海軍背靠本土,充分利用部署在本土的岸基航空兵,就能擊敗中國海軍。

在今井利村眼裡,這絕對是落井下石的好機會。

二零二六年,今井利村利用“維拉特”號下水的機會再赴印度,代表日本當局,首次向印度提出軍事結盟。

三個月後,中島俊夫在新德里與印度總理簽署了秘密同盟條約。

按照約定,在中國發起戰爭的情況下,日本有義務出兵協助印度作戰,或者在東海開闢第二戰場。

看上去,這份同盟條約對印度基本上沒有好處。

短期內,中國沒有理由發動針對印度的戰爭,即便中印開戰,也很有可能以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戰爭爲基礎,中國只是出兵援助巴基斯坦。如此一來,日本就不用履行義務,印度得不到任何好處。

印度簽署這份條約,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中國已經與巴基斯坦秘密結盟,簽署了軍事同盟條約,而且承諾在巴基斯坦遭到入侵的情況下,出兵支援巴基斯坦,或者開闢第二戰場。二是日本承諾在未來二十年內,幫助印度建立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

第一個因素,意味着中國干預印巴衝突成爲必然。雖然印度暫時沒有與巴基斯坦開戰的理由與動機,但是在與中國結盟後,巴基斯坦的軍事野心將迅速膨脹,因此印度需要一個靠得住的盟友。第二個因素更有誘惑力,因爲印度不可能依靠進口來完成軍事現代化,要想超越中國,就得建立自己的軍事工業。能夠幫助印度的,只有美國與日本,而美國肯定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在今井利村看來,同盟條約的內容並不重要,關鍵是拉到了一個盟友。

二零二七年初,參加“維拉特”號舾裝完工典禮時,今井利村向印度海軍司令承諾,日印同盟的承諾不僅僅針對印度遭到攻擊,也包括印度參與的戰爭,只要中國出兵,日本就會出兵。

爲了表達誠意,今井利村提出,在“維拉特”號完成海軍驗收後,進行聯合演習。

ωwш.ttКan.¢ O

雖然今井利村的所作所爲,超過了海軍司令的職權範圍,但是中島俊夫沒有責備他,反而批准了聯合演習計劃。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與印度開始密謀策劃與中國海軍交戰。

中島俊夫放任今井利村,不是不知道此舉承擔的風險,而是他必須這麼做,因爲錫亞琴冰川的資源,已經是印巴戰爭的導火索了。更重要的是,需要稀土資源的不是印度,而是日本。如果日本畏首畏尾,印度肯定會在中國巨大的軍事壓力下,向巴基斯坦妥協,接受對巴基斯坦更有利的資源分配方案。只要資源分配方案落實,日本就沒有理由鼓勵印度爲了資源向巴基斯坦開戰。

說得嚴重一點,日本將失去近幾年發現的最大的稀土礦。

在戰略上,日本絕對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損失。

不管今後能否發現類似規模的稀土礦,再過十來年,日本的所有高科技產業都將因爲缺乏稀土資源而倒閉。

只有奪得這筆資源,日本才能繼續發展下去。

作爲日本首相,中島俊夫不想成爲民族罪人。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通過一場小規模戰爭達到目的,成爲最佳選擇。

當然,在中島俊夫眼裡,這只是一場小規模戰爭。

爲此,在動用兵力的時候,中島俊夫比今井利村謹慎得多,只批准海軍的“赤城”號航母戰鬥羣、以及空軍的一個f22j聯隊前往印度,沒有出動地面部隊,也沒有打算捲入克什米爾的地面戰爭。

今井利村並不在乎是否動用地面部隊,在他看來,只要能夠擊敗中國海軍,就能迫使中國放棄軍事冒險。沒有中國提供的支持,巴基斯坦根本打不過印度,最多能夠守住幾條主要戰略防線。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場戰爭,能夠消除中國海軍的優勢,日本將重掌西太平洋制海權。

好處這麼多,沒有理由不積極應對。

只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今井利村的預料。..

第55章 積極外交第132章 機會第12章 前途未卜第46章 豐收年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28章 力所不及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92章 突擊失敗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46章 大戰略第19章 人心所向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25章 奮起一戰第79章 海灣第53章 情報聯絡員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82章 十一比八第33章 嘎然而止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55章 毅然決絕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3章 戰前會議第44章 防空火網第66章 不可避免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98章 假戲真做第27章 戰略目的第62章 暗涌滾滾第205章 突襲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72章 新崗位第88章 十字路口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91章 浮上水面第43章 闖關第64章 致命打擊第60章 集體智慧第5章 最終辯論第2章 經濟基礎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35章 奔赴前線第73章 外交戰果第6章 戰略籬笆第60章 海蛇之吻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132章 臨界點第180章 歸宿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86章 精心部署第55章 戰爭的腳步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176章 硬碰硬第22章 大決戰第65章 完勝之途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29章 嚴陣以待第118章 和解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章 新崗位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5章 宣戰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62章 暗涌滾滾第215章 光復第83章 試探第80章 情況有變第62章 太陽風暴第24章 反擊第36章 負擔第16章 巢臼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68章 南海戰略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303章 幸運兒第99章 故技重演第54章 反擊第20章 政治聯盟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83章 科學寶藏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8章 擴軍浪潮第11章 玩火自焚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43章 闖關第219章 做徹底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11章 不怕死
第55章 積極外交第132章 機會第12章 前途未卜第46章 豐收年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28章 力所不及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92章 突擊失敗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46章 大戰略第19章 人心所向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25章 奮起一戰第79章 海灣第53章 情報聯絡員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82章 十一比八第33章 嘎然而止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55章 毅然決絕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3章 戰前會議第44章 防空火網第66章 不可避免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98章 假戲真做第27章 戰略目的第62章 暗涌滾滾第205章 突襲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72章 新崗位第88章 十字路口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91章 浮上水面第43章 闖關第64章 致命打擊第60章 集體智慧第5章 最終辯論第2章 經濟基礎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35章 奔赴前線第73章 外交戰果第6章 戰略籬笆第60章 海蛇之吻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132章 臨界點第180章 歸宿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86章 精心部署第55章 戰爭的腳步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176章 硬碰硬第22章 大決戰第65章 完勝之途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29章 嚴陣以待第118章 和解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章 新崗位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5章 宣戰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62章 暗涌滾滾第215章 光復第83章 試探第80章 情況有變第62章 太陽風暴第24章 反擊第36章 負擔第16章 巢臼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68章 南海戰略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303章 幸運兒第99章 故技重演第54章 反擊第20章 政治聯盟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83章 科學寶藏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8章 擴軍浪潮第11章 玩火自焚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43章 闖關第219章 做徹底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11章 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