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積極外交

日本空中自衛隊全力準備反擊的時候,中國當局卻在做另外一件事情。

五月二十九日,北京時間九點三十分,黎平寇以發言人身份,在國務院新聞廳召開新聞發佈會,強烈譴責日本潛艇在東海偷襲中國海軍東海艦隊,嚴正申明中國將對日本的軍事挑釁進行嚴厲反擊。

這下,問題複雜了。

雖然外界已經知道,在日本潛艇發起攻擊之前,中隊已經登上釣魚島,還拆掉了島上的導航燈塔,CNN電視臺在播報新聞的時候,稱中隊爲“暴力拆遷部隊”,而黎平寇在發表申明的時候,沒有提到與之有關的事情,只是隨後由外交部發布了一份公告,即中國正式實施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但是這份申明,仍然讓全世界相信,中國必然會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使局面惡化。

那麼,中國採取了什麼樣的軍事行動呢?

一個小時後,國防部公佈了第一份戰報,宣稱在東海“領土、領海與領空防衛戰”中擊沉了四艘日本潛艇與十五架日本戰鬥機,中隊在保境衛國的戰爭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戰術水平,沒有遭受損失。

這下,全球新聞媒體沸騰了。

中隊確實很能打,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得到了證實,可是在首輪交戰中,中隊竟然毫髮無損,可能嗎?

直到日本防衛省公佈戰報,中國國防部透露的消息纔得到印證。

日本防衛省承認在交戰中損失了四艘潛艇與十五架戰鬥機、而且其中四架是性能先進的F22A,但是也宣稱在戰鬥中擊落了四架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戰鬥機、以及一艘越過了東海中線的中國潛艇。

顯然,這份戰報有很大的水分。

不管怎麼說,新聞媒體不得不相信,在首輪交戰中,中國佔了上風,而且優勢明顯,還因此掌握了主動權。

戰果可以虛報,軍隊的行動、特別是艦隊的行動卻不能虛構。

二十九日上午,中國東海艦隊已經到達釣魚島附近,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兩個護衛羣還在沖繩外面徘徊。

戰局明擺着,問題是,誰挑起了這場衝突。

幾個小時後,美國東部時間二十九日上午八點三十分,中國常駐聯合國大使在安理會上提出對日本進行全面制裁。

雖然提案以美國一票否決沒有獲得通過,但是中國的外交攻勢卻沒有因此而減弱。

在此之前,中國外交部已經通過駐各國大使,向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輪值國、以及五十多個擁有影響力的國家發去外交照會,在譴責日本悍然挑起戰爭的同時,號召這些國家制裁日本。

顯然,要想制裁日本,就得有制裁的理由。

最好的理由,自然是日本主動挑起戰爭。

在這個問題上,顯然存在明顯分歧。

美國在安理會上否決了中國的提案,理由就是日本並非戰爭製造者,因此沒有對日本進行制裁的法理基礎。

雖然受歷史因素影響,美國並沒宣稱是中國挑起了戰爭,畢竟美國早就承認,釣魚島是臺灣的一部分,並沒承認日本用有釣魚島的主權,但是美國投出的反對票,等於爲其他國家提供了類似的藉口。

那麼,到底是誰首先挑起了這場戰爭?

不可否認,中國首先採取軍事行動,只是提出了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即日本不肯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進行談判,中國爲了恢復對釣魚島行使行政管轄權,纔在談判無果之後採取軍事行動。

至關重要的是,首先開火的不是中隊,而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

因爲東海艦隊在交戰海域打撈起了日本潛射反艦導彈的殘骸,而且提供了遭到導彈攻擊的準確時間,所以沒人可以否認,日本首先使用武器,對中國艦隊發起攻擊,而中隊隨後展開的行動,可以說成是反擊。

外交場上的戰鬥,絕對不是速決戰。

其他國家不表態,不是誰有理、誰無理,而是誰能佔據上風。

戰爭只是政治鬥爭的手段,因此誰能打贏這場戰爭,誰就能獲得更多的支持。

雖然從首輪交戰的結果來看,中國佔了上風,而且優勢明顯,加上第二次朝鮮戰爭產生的影響,很多國家都看好中國,但是在看低日本的時候,誰也不會忽略,支持日本作戰的絕對不是其有限的軍事力量,而是作爲日本盟友的美國。隨着美國開始發揮作用,鹿死誰手就很難說了。

更重要的是,這場局部戰爭,必將決定今後數十年內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格局。

中國勝了,肯定會成爲西太平洋地區的新霸主,迫使暗中支持日本的美國繼續進行戰略收縮,從而在包括東亞、東南亞、甚至是南亞的廣大地區用有無與倫比的話語權,主宰地區局面。

日本勝了,中國的崛起勢頭將遭到遏制,日本也會因此獲得軍事與政治獨立,在美日同盟關係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甚至替代美國主導西太平洋事務,協助美國壓制中國,其世界性大國的地位也將得到承認。

維繫國家間關係的不是感情,而是利益。

再好的盟友,如果沒有共同利益,也無法長久維持下去。

在選擇立場之前,任何一個國家都會衡量戰爭勝敗產生的影響,從而採取更加保守的外交政策。

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美國還有影響力,就不會有幾個國家支持中國。

中國能夠獲得最大的外交勝利,就是讓大部分國家保持中立,把東海軍事衝突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低範圍之內。

這也正是中國採取積極外交的根本原因。

積極主動的外交行動,除了爭取獲得更多的朋友之外,主要就是壓制日本,讓其他國家在考慮外交政策的時候,更加重視來自中國的聲音,而不是完全聽信日本的話語,從而做出對中國有利的決策。

可以說,中國在外交戰場上的進步非常明顯。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後,中國遭遇的很多困難、特別是在國際社會中受到的抵制,都與戰爭期間的外交政策有關。

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

對中國來說,第二次朝鮮戰爭是一場“意外的戰爭”,在美國轟炸朝鮮、一舉消滅金氏家族之前,中國並不知道戰爭即將爆發,也就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雖然傅秀波非常果斷的做出了出兵朝鮮的決策,及時參戰的志願軍力挽狂瀾,最終取得了傲人的戰果,但是在外交戰場上,因爲準備嚴重不足,中國很難頂住美國的壓力。最終在三八線附近與聯軍簽署停戰條約,放棄了攻打首爾的行動,與外交上遇到的困難不無關係。直到戰後四年,中國都沒有走出外交困境。

這次卻不一樣了,從一開始,中國的準備就很充分。

外交場也是戰場,在經濟進入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的經貿往來密不可分的情況下,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把戰鬥取得的勝利果實轉化爲實際利益,主要就得看外交,即能得到多少國家的承認與支持。

當然,中國在開戰後就展開積極外交,也向全世界傳達了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

這就是:中國對贏得勝利充滿信心。

這種立場,無疑會對很多國家的外交政策產生影響,至少會讓很多國家在戰爭結束之前保持中立。

不管怎麼說,得罪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國,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別說那些在美國強壓下勉強喘息的地區性強國,就連一些西方國家都意識到,中國的強硬外交立場,必然會改變全球格局。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個西方國家願意得罪中國,哪怕是美國也不願意再次與中國正面對抗,因爲在經濟上,這些國家既需要中國的產品,也需要中國的市場。

如果過早站出來跟中國唱對臺戲,肯定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

說得簡單一點,在美國表明立場之前,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國家願意當排頭兵,站在跟中國對抗的立場上。

問題是,美國並沒表明立場。

雖然在安理會上否決了中國的提案,但是美國並沒藉此指責中國挑起戰爭,也沒有提出制裁中國。

連美國都畏首畏尾,其他國家的立場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的積極外交,影響最大的就是日本。

可以說,包括小林光一在內的日本內閣成員都沒想到,中國會在開戰後就在外交戰場上展開積極行動。

一時之間,日本在外交上顯得非常被動。

二十九日夜間,日本官房廳長官直野信男以首相特使身份飛赴華盛頓,向美國總統麥克米倫遞交外交照會,請求美國出面,在聯合國指責中國刻意挑起戰爭,號召其他國家對中國進行制裁。

幾乎同時,日本駐其他國家的大使也積極行動起來。

只是,這種被動應對的外交措施,很難使日本走出外交困境。

別的不說,美國都沒有提出制裁中國,又怎麼號召別的國家制裁中國呢?

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國在此時爲日本出頭,就不是遏制戰爭,而是通過外交行動爲日本助威,從而擴大戰爭。

也許,美國遲早得出面,但絕對不是現在。

外交場上拼得火熱,東海戰場上也不平靜。

經過十多個小時的積極準備,日本空中自衛隊終於獲得了發起反擊的能力。

只是,在這十多個小時裡,中隊也沒有坐等對手發起反擊。

第39章 戰禍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184章 強攻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7章 樹梢優勢第78章 多此一舉第57章 爭論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16章 馬蜂窩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26章 排兵佈陣第45章 無用之舉第3章 演習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21章 動員第120章 餘波第13章 周密計劃第12章 開戰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46章 全速北上第26章 戰爭宣言第76章 作戰策劃第20章 別無選擇第1章 關鍵人物第35章 孤注一擲第120章 餘波第3章 本性難移第19章 核戰爭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67章 突然打擊第16章 巢臼第66章 分工合作第50章 關鍵技術第2章 經濟基礎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53章 生存競賽第39章 去臺灣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46章 決策點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94章 託管第73章 捆綁政策第9章 備戰第39章 戰禍第33章 科技戰略第97章 長遠考慮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22章 出師有名第25章 自食其果第6章 幽靈墜落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6章 第一步第74章 戰爭狂人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43章 試探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49章 最佳選擇第10章 希望第71章 拼盡全力第28章 力所不及第24章 裂痕第58章 死撐第43章 根源第49章 果斷反擊第63章 反導攔截第95章 快馬加鞭第196章 突襲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97章 戰略分歧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36章 急轉直下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10章 共同體第7章 實幹階段第9章 新冷戰第81章 防空攔截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63章 反導攔截第4章 各算各的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08章 關鍵所在第72章 傾其所有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36章 艦隊司令第49章 第二戰場
第39章 戰禍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184章 強攻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7章 樹梢優勢第78章 多此一舉第57章 爭論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16章 馬蜂窩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26章 排兵佈陣第45章 無用之舉第3章 演習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21章 動員第120章 餘波第13章 周密計劃第12章 開戰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46章 全速北上第26章 戰爭宣言第76章 作戰策劃第20章 別無選擇第1章 關鍵人物第35章 孤注一擲第120章 餘波第3章 本性難移第19章 核戰爭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67章 突然打擊第16章 巢臼第66章 分工合作第50章 關鍵技術第2章 經濟基礎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53章 生存競賽第39章 去臺灣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46章 決策點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94章 託管第73章 捆綁政策第9章 備戰第39章 戰禍第33章 科技戰略第97章 長遠考慮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22章 出師有名第25章 自食其果第6章 幽靈墜落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6章 第一步第74章 戰爭狂人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43章 試探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49章 最佳選擇第10章 希望第71章 拼盡全力第28章 力所不及第24章 裂痕第58章 死撐第43章 根源第49章 果斷反擊第63章 反導攔截第95章 快馬加鞭第196章 突襲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97章 戰略分歧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36章 急轉直下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10章 共同體第7章 實幹階段第9章 新冷戰第81章 防空攔截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63章 反導攔截第4章 各算各的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08章 關鍵所在第72章 傾其所有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36章 艦隊司令第49章 第二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