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進攻方向

事實上,在怎麼打的問題上,牧浩洋與周渝生之間都有分歧。

在周渝生看來,因爲兵力不足,特別是沒有得到陸軍的支持,根本不具備攻打澳大利亞的能力,也就沒有必要在西南太平洋開闢新的戰線,而是應該沿着已有的進攻路線,向夏威夷進軍。

當然,周渝生的主要觀點是:藉助攻打夏威夷羣島,打一場決定性海戰。

說得簡單一點,登陸爲輔,海戰爲主,戰役的主要目的是在夏威夷羣島海域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

如果能夠實現作戰目的,意義將十分重大。

當時,大部分海軍將領都支持周渝生,連龔繼飛中將(在密克羅尼西亞海戰後晉升)與佟少雲少將(在密克羅尼西亞海戰中指揮南下的偵察編隊,當時是海軍上校)都認爲,應該以打擊美國海軍艦隊爲主。

只是,並非所有人都完全支持周渝生。

事實上,連龔繼飛與佟少雲都有不同的見解。

原因很簡單,此時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已經拆分成第三艦隊與第五艦隊。第三艦隊部署在澳大利亞,以“列剋星敦”號、“肯尼迪”號與“華盛頓”號爲核心,但是沒有進入印度洋,主要在塔斯曼海活動,掩護從澳大利亞東部港口前往所羅門羣島的海軍運輸船。第五艦隊部署在珍珠港,由“羅斯福”號、“福萊斯特”號與“林肯”號三艘剛服役的“美國”級航母爲核心,還在進行必要的作戰訓練,並且經常性的前往美國西海岸的海軍基地,順帶掩護過往船隊。

有趣的是,擔任第三艦隊指揮官的是尼克松少將。

別忘了,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還是准將的尼克松就是第三艦隊司令官,而現在他已經是少將了。

指揮第五艦隊的仍然是弗倫奇上將,他也同時是太平洋艦隊司令官。

這個部署,足以說明美國海軍的戰略,以及美國海軍對戰局的判斷,即中國海軍將進軍西南太平洋,所以美國海軍把速度較慢的三支航母戰鬥羣放在澳大利亞,速度較塊的三支航母戰鬥羣留在夏威夷。如此一來,只要中國海軍進軍西南太平洋,第三艦隊的主要任務就是退守塔斯曼海,等待第五艦隊前來支援。從時間上看,第五艦隊能夠在五天內趕到,而第三艦隊依託岸基航空兵,堅持五天不是大問題。

由此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攻打西南太平洋,很有可能遭到美軍夾擊。

針對這個問題,龔繼飛認爲,應該首先南下幹掉第三艦隊,再殺個回馬槍,幹掉前來支援的第五艦隊。

佟少雲卻持相反意見,即認爲應該直接進軍夏威夷,幹掉第五艦隊。如果第三艦隊前來支援,就回頭收拾第三艦隊。如果第三艦隊見死不救,則假戲真做,動用陸戰隊奪取某座島嶼。

顯然,龔繼飛的觀點更貼近周渝生的主張。

雖然看上去,佟少雲更加支持周渝生,即把重點放在夏威夷羣島,但是在本質上,佟少雲並不反對打一場登陸戰役。

事實上,進行登陸作戰正是牧浩洋的主張。

不同的是,牧浩洋沒有把登陸地點選在夏威夷,而是選在了所羅門羣島。

看得出來,四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

牧浩洋沒有以權壓人,而是進行了非常公開的討論,並且非常重視其他人的意見,只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在牧浩洋看來,把重點放在西南太平洋上,有一個誰也繞不過去的理由,那就是澳大利亞是對中國本土、以及東方同盟集團絕對防禦圈構成直接威脅的頭號因素,只有攻佔澳大利亞,才能消除這個威脅。

事實上,這已經超出了軍事範疇,屬於政治問題了。

當時,美軍在澳大利亞部署了一千多架轟炸機與近兩千架戰鬥機,還有數百架各類支援性飛機。也就是說,部署在澳大利亞的空中力量,幾乎相當於美國空軍的四成,而且這裡離中國本土也就只有三千公里。

雖然從二零五三年五月開始,美國不再對中國本土進行騷擾性轟炸,但是數千架美軍戰機沒有閒着,而是開始變本加厲的轟炸東南亞國家,甚至長途奔襲了印度與巴基斯坦,炸燬了一些軍事設施。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東南亞與南亞盟國已經怨聲載道了。

僅在七月份,牧浩洋就參加了十一次外交會議,向盟國外交官員說明戰局,讓盟國相信中國的戰略規劃是在保護它們的利益。

問題是,僅僅說大話,肯定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要想穩住盟國,就得做一些腳踏實地的事情,比如消除盟國受到的威脅。

結果就是,在七月底的時候,黃瀚林曾經暗示牧浩洋,應該在西南太平洋上採取必要的行動。

有趣的是,黃瀚林沒有把話挑明。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主要與戚凱威在大陸戰場上的進攻部署有關,即黃瀚林不希望西南太平洋上的戰鬥影響到大陸戰場。說得直接一點,黃瀚林的意思,就是讓牧浩洋採取一些具有象徵性意義的行動,以便安撫東南亞與南亞國家。至於實質性的戰略進攻,恐怕黃瀚林根本不會答應。

問題到了牧浩洋這裡,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如果只是象徵性的進攻,那就只有政治意義,沒有軍事價值。作爲軍人,牧浩洋最反感的就是讓軍人爲了政治目的而流血犧牲,哪怕戰爭本身就是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在戰術層面上,也應該儘可能的使作戰行動具有軍事價值。如果僅僅爲了政治目的,牧浩洋更願意讓空軍挑重擔。

明白這些之後,也就不難明白,牧浩洋想打一場什麼樣的仗了。

攻打所羅門羣島,肯定有非常顯著的政治意義,因爲這可以看成是中國進軍西南太平洋的第一步,或者說是攻打澳大利亞的前奏。對東南亞與南亞地區的盟國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行動,足以讓它們相信,中國正在爲盟國奮戰,而且有足夠的決心與毅力消除盟國受到的威脅。

更重要的是,這也同樣具有不可取代的軍事價值。

不管今後是否通過所羅門羣島進軍澳大利亞,美軍都不可能迴避,因爲所羅門羣島是澳大利亞的門戶,也是整個西南太平洋的門戶。如果所羅門羣島被中**隊佔領,中國艦隊就能自由進出珊瑚海,轟炸澳大利亞本土,而且部署在所羅門羣島的中國戰機能夠更加便捷的轟炸澳大利亞。除此之外,部署在所羅門羣島的潛艇、哪怕是全電動潛艇,都能到塔斯曼海活動一個月以上,而塔斯曼海是美國到澳大利亞的戰略航線的必經之路,每天都有數百艘船隻通行。

可以說,只要丟掉了所羅門羣島,美軍就肯定會丟掉澳大利亞。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與日本就在所羅門羣島鏖戰一年多,最終在這裡擋住了日本的擴張步伐。當時,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與中途島海戰,共同成爲了太平洋戰爭的決定性轉折點。

事實上,從美軍的部署也能看得出來,美軍會不惜代價守衛所羅門羣島。

要不然的話,美軍沒有任何理由把三支航母戰鬥羣派給第三艦隊。

更重要的是,從四月底開始,美軍就在加強所羅門羣島的防禦部署,到八月,美軍已經在所羅門羣島上部署了六個陸戰師,修建了四座大型機場與十多處野戰機場,還構築了極爲完善的防禦工事。

根據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到七月底,美國向所羅門羣島運送了一千二百萬噸水泥與四百萬噸鋼材,動用了近一萬人的工程隊伍,以瓜達爾卡納爾島的霍尼亞拉爲中心,構築了三道防線。

這是個什麼概念?

美國動用的工程物資,足以修建一座規模爲二十萬人的中等城市。如果用來修建防禦工事,足夠把瓜達爾卡納爾島變成一座由鋼筋混凝土構成的、能夠容納十萬以上守衛部隊的巨大堡壘。

當然,這還沒完。

軍事情報局已經發出警告,美國很有可能向瓜島運送了一座小型聚變反應堆,而且在島上修建了一座掩埋深度超過一百五十米的地下發電站,從根本上解決了供電問題,也爲今後部署遠程電磁炮打下了基礎。

更要命的是,美軍在運送了如此多的工程物資之後,不可能不向島上運送作戰物資,特別是彈藥、燃料、食物、藥品等等。以美軍的運輸能力,這顯然不是問題。也就是說,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守軍有足夠的給養。

果真如此的話,就不可能像攻打馬里亞納羣島那樣攻打所羅門羣島。

原因很簡單,美軍囤積了能夠用上好幾年的物資,而且有足夠的電能供應,封鎖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那麼,也就只能強攻所羅門羣島,準確的說是強攻瓜達爾卡納爾島。

事實上,這正是牧浩洋最擔心的問題。

別忘了,他的時間窗口只有三個月左右。如果在三個月內拿不下所羅門羣島,就會演變成一場持久戰,而且還得面對獲得了六艘超級航母的美國海軍,也就有可能丟掉制海權,從而輸掉這場戰役。

面對這個問題,牧浩洋不得不重新考慮如何打這場仗了。

第78章 廣泛動員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36章 艦隊司令第3章 大難不死第31章 政治變更第9章 臨時考覈第194章 誘餌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48章 外派第12章 措手不及第57章 戰術偵察第72章 愛國商人第44章 理想主義第59章 猶豫不決第50章 沉默第20章 權衡利弊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75章 積極迎戰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20章 權衡利弊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219章 火線第4章 怎麼打第71章 打撈沉船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10章 站隊第32章 金融戰爭第14章 首相之死第24章 反擊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43章 南亞明珠第14章 宣戰第50章 匿蹤突擊第56章 窗戶紙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13章 風起雲涌第26章 逐步推進第99章 妥協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154章 總撤退第233章 蠶食第18章 雙輸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44章 歷史使命第7章 突然襲擊第43章 根源第79章 海灣第51章 整軍備戰第5章 最終辯論第144章 拿命去賭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9章 臨時考覈第73章 擴軍備戰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60章 集體智慧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88章 十字路口第81章 臨時調整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22章 橫掃全球第31章 接觸第45章 阻止戰爭第55章 毅然決絕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31章 接觸第24章 昏了頭第89章 統一第14章 宣戰第199章 等不起第87章 接敵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319章 反思第11章 矛盾心態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49章 第二戰場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5章 夜空魅影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74章 交易第3章 把握機會第73章 捆綁政策
第78章 廣泛動員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36章 艦隊司令第3章 大難不死第31章 政治變更第9章 臨時考覈第194章 誘餌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48章 外派第12章 措手不及第57章 戰術偵察第72章 愛國商人第44章 理想主義第59章 猶豫不決第50章 沉默第20章 權衡利弊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75章 積極迎戰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20章 權衡利弊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219章 火線第4章 怎麼打第71章 打撈沉船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10章 站隊第32章 金融戰爭第14章 首相之死第24章 反擊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43章 南亞明珠第14章 宣戰第50章 匿蹤突擊第56章 窗戶紙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13章 風起雲涌第26章 逐步推進第99章 妥協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154章 總撤退第233章 蠶食第18章 雙輸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44章 歷史使命第7章 突然襲擊第43章 根源第79章 海灣第51章 整軍備戰第5章 最終辯論第144章 拿命去賭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9章 臨時考覈第73章 擴軍備戰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60章 集體智慧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88章 十字路口第81章 臨時調整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22章 橫掃全球第31章 接觸第45章 阻止戰爭第55章 毅然決絕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31章 接觸第24章 昏了頭第89章 統一第14章 宣戰第199章 等不起第87章 接敵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319章 反思第11章 矛盾心態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49章 第二戰場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5章 夜空魅影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74章 交易第3章 把握機會第73章 捆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