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

俗話說,一個已掌拍不響。

傅秀波在這個時候給日本“找茬,“根本原因還是在日本身上,特別是日本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的對外政策。

第二次朝鮮戰爭爆之前,錢德勒就斷言,這場戰爭將改變世界面貌,而且在戰爭打響之前美國就立於不敗之地。

從某種意義上講,錢德勒說得沒錯。

雖然在戰場上.美軍輸得一敗塗地,在僅僅持續了不到三個月的大規模地面戰爭中輸掉了越南戰爭之後積累的所有資本,但是在戰場之外,美國不但沒有輸,反而贏得了一些通過其他手段不可能取得的果實。

經濟上,這場戰爭,讓美國走出了金融危機的泥潭。

通過大肆擴大軍火採購,美國的失業率在二零一四年底降到了自金融危機爆之後的最低點,還不到百分之三,比最高時的百分之十三降低了十個百分點。

更高的就業率,意味着更大的市場消費能力,也就意味着更快的資金週轉度。

巨大的戰爭消耗,不但消化掉了美國的過剩產能,還提高了市場活躍程度。

從二零一五年開始,隨着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開始穩步復甦,美國經濟再次開足馬力。雖然在此期間,因爲聯邦政府通過增國債的方式籌集戰爭經費,聯邦儲備銀行不得不增加貨幣行量,導致美元急劇貶值,但是遭受損失的,主要是那些持有鉅額美國國債的國家.其中就有中國。

通過在戰爭期間增加資源採購量,美國不但鞏固了美元的國際貨豐地位,還藉機把通漲輸入其他國家,緩解了國內的通漲壓力口

一定要說損失的話,歐元趁機崛起也許是最大的損失吧。

只是在短期內,特別是在歐盟從經濟一體化走向政治一體化.並且最終完成政治一體化之前,歐元都不具備挑戰美元的資本。

在解決歐元區主權債務問題的時候,歐盟也增了大量貨幣.導致歐元貶值口其他主要經濟體,比如中國也在同一時期通過增加貨幣行量讓人民幣貶值.沒有參戰的日本,爲了促進出口、加快經濟復甦度也不得不讓日元貶值。

在全球主要貨幣都大幅度貶值的情況下,美元貶值就不再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了。

客觀的講,美國在經濟上獲得的好處,特別是走出金融危機泥潭,迎來二零零二年之後的第一個經濟增長高峰期,就足以彌補所有的戰爭損失,並且爲美國在十年、也許二十年之後重振雄風奠定了基礎。

除了經濟上的好處,在外交上,美國的得分也遠遠過中國。

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就不必多說了,中國咄咄逼人的崛起勢頭,以及在對外政策上的強硬立場,讓這些與中國有領土、領海糾紛的國家紛紛倒向美國,並且非常積極的尋求獲得美國的支持與援助。

拿菲律賓來說,從二零一五年開始,美國的軍事援助就增加到了五十億美元。

這筆錢,足足是菲律賓國防開支的兩倍!

更重要的是,在南亞,美國也充分利用了中國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的“表現,“拉攏了同樣跟中國存在領土爭端的印度。

雖然這種一邊倒的對外政策,讓美國與巴基斯坦越走越遠,特別是在美國宣佈向印度出售F22戰鬥機,僅答應向巴基斯坦出售F22a之後,巴基斯坦總理、國防部長與空軍司令在一個月之內,先後訪問北京,與中國簽署了《中巴自由貿易區總協定》、《中巴軍事合作備忘錄》與擴大小舊採購規模、購買J刃戰鬥機的意向合同。隨後,巴基斯坦還投資十億美元.參與由成飛主導的Jx計劃,即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戰鬥機,以獲得該戰鬥機的生產許可證,還承諾在量產之後,直接從成飛購買四十架,並且從中國採購配套的維護裴備與武器彈藥。

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沒什麼好說的。

自從第三次印巴戰爭之後,即美國違背承諾,對巴基斯坦進行軍事禁運後,巴基斯坦就奉行親華政策。

雖然兩國在歷史、文化、價值觀上有非常巨大的差別,但是在共同的敵人面前,中巴關係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在數十年裡.巴基斯坦是唯一沒有受到外界影響,一直與中國保持親密關係的國家。

從某種意義上講,巴基斯坦就是中國的盟國。

這種關係,在第二次朝鮮戰爭後體現得更加明顯。

在《中巴軍事合異備忘錄》中,巴基斯坦已經承諾贖回由新加坡航運公司管理的瓜達爾港,或者在鄰近地區開闢一座新的港口,並且由中國投資興建,然後給予中國企業五十年以上的管理與使用權。

雖然這不是正式的軍事協議,而且也不是出租協議,但是誰都知道,中國肯定會把這座港口變成軍港,而且是中國在印度洋上最重

要的軍港.成爲中國海軍覘隊在印度洋,活動的後勤保障基地。

因爲中國沒有正式向朝鮮派兵,只是留駐了部分志願軍,所以這份協議落實後,中國很有可能在巴基斯坦擁有第一座海外軍事基地。

正是這份軍事協議,讓南亞問題、或者是中印矛盾浮上了水面。

當時,印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靠攏美國,提出拿安達曼羣島的布萊爾港的使用權抵扣部分F22a的採購款項。

最初的時候,美國並不上心。

在印度洋,美國不缺海軍基地。東邊有新加坡,西邊有吉布提.中間還有屬於英國的迪戈加西亞.海灣地區更是基地如雲。隨着南海問題升溫,美軍返回菲律賓也不是不可能,也就能夠堵住中國海軍進全}}文字o入印度洋的通道,沒有必要在印度洋上獲得更多的軍事基地,爲此承擔不必要的財政開支。

可是,美國很快就回心轉意了。

中國崛起勢不可擋,菲律賓這種贏弱的國家,根本靠不住。如果中國海軍爲了保護海上戰略生命線,強行進入印度洋的話,恐怕連新加坡也會爲了自身安全,在爲美軍提供支持的問題上有所保留。

如此一來,美軍在印度洋上,離馬六甲海峽最近的就是幾千公里外的迪戈加西亞了。

從戰略上講,美國很有必要在靠近馬六甲海峽的地方獲得一處可靠的軍事基地,而且最好是單獨使用。

顯然,布萊爾港就是個理想的選擇。

可是等到美國覺得有利可圖的時候,印度卻不幹了。

準確的說,不是印度當局,而是印度的民衆不幹了。

作爲二十世紀六零年代不結盟運動的起者,印度從來沒有跟別的國家結盟。

在獨立之後,印度還從來沒有向別的國家出租過軍事基地。

雖然今非昔比,而且幾乎所有印度人都認爲,中國是印度最大的威脅,但是在野的國大黨並不認爲向美國提供軍事基地能夠給印度帶來更多的安全保障.反而有可能把印度拖入美國與中國的軍事對抗之中,所以在全國範圍內起了抗議示威遊行,迫使執政的執政聯盟不得不做出讓步。

結果就是,印度不幹了。

當然,這件事,沒有對正搞得火熱的美印關係產生多大影響。

美國需要印度來牽制中國,印度也需要美國提供的軍事、技術與外交支持。

除了周邊地區之外,在其他地方,中國的外交損失也非常大。

比如在歐洲,接近六成的民衆認爲,中國出兵朝鮮,是在保護一個獨裁政府.而不是捍衛某個獨立國家。雖然這種認識有很大的偏見,比如持這種觀點的人都忽略了,戰爭結束之後,中國沒有控制朝鮮政局,反而在朝鮮組織了全民大選,成立了一個由公民選舉產生的民主政府。但是在半數以上的民衆都被矇蔽的情況下,自詡爲民主自由的歐洲國家,不免在對外政策上偏向美國。

即便是在戰爭中支持中國的俄羅斯,也在戰後冷淡了下來。

當然,俄羅斯與中國疏遠的原因,並非中國在朝鮮搞民主選舉,而是在戰後沒有獲得多少好處。

可以說,在第二次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在國際社會裡非常孤獨。

從錢德勒的立場出,這就是美國取得的勝利口

如果在半個世紀以前,中國在外交上的失分,足以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萬幸的,現在不是那個封閉的、以雙邊往來爲主的時代,而是一個多邊國際化的時代,一個相對文明的時代。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作爲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國.中國需要海外市場來消化嚴重過剩的國內生產力,也需要來自其他國家的資源,可是同樣的,其他國家、特別是達國家,也需要中國提供的質優價廉的商品。

可以說,在當時,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取代中國在全球生產體系中的地位。

雖然從理論上講,印度有這個資格,因爲到二零二七年,印度就將越中國.成爲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在解決了基本教育、讓佔全國總人口六成的文盲掌握知識之前,印度根本沒有這個資本。

要知道,現代化大生產,即便是產業線上的工人,也需要較高的文化素質。

放眼全球,沒有一個國家、甚至沒有一個地區,能夠像中國這樣,提供多達八億的合格產業工人。

正是如此,圍堵中國的時候,西方國家同樣得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美國也不例外。

只是,並非所有國家都願意讓過去的都過去,用新的世界觀來衡量中國在國際秩序中的地位。

這其中,就包括大海當中的日本。

第62章 戰略意第34章 盟友第73章 沉默是金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41章 瘋狂準備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27章 雷暴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4章 鬼子出動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3章 大難不死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39章 機會第30章 周旋第75章 積極迎戰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7章 新的選擇第48章 戰爭準備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7章 不測風雲第98章 假戲真做第3章 把握機會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9章 錯誤的航線第15章 風頭正勁第41章 順藤摸瓜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83章 科學寶藏第59章 於公於私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8章 戰爭推手第85章 矛盾爆發第53章 再次攻擊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127章 雷暴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37章 犧牲品第75章 主戰場第7章 關聯性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66章 起航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6章 準備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162章 彈雨第39章 糧食危機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44章 歷史使命第141章 入朝第86章 膠着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7章 精妙戰術第3章 大難不死第82章 理論突破第3章 前沿科技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94章 戰略價值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27章 瘋狂計劃第42章 開戰時機第175章 犯糊塗第78章 多此一舉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4章 科技競賽第154章 總撤退第27章 樹梢優勢第97章 戰略分歧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11章 導彈攻擊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1章 極限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24章 勇敢面對第17章 打與不打第63章 毀滅第95章 快馬加鞭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41章 進退兩難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84章 連環拳第52章 預料成真第26章 戰爭宣言第118章 和解第64章 千鈞一髮
第62章 戰略意第34章 盟友第73章 沉默是金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41章 瘋狂準備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27章 雷暴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4章 鬼子出動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3章 大難不死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39章 機會第30章 周旋第75章 積極迎戰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7章 新的選擇第48章 戰爭準備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7章 不測風雲第98章 假戲真做第3章 把握機會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9章 錯誤的航線第15章 風頭正勁第41章 順藤摸瓜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83章 科學寶藏第59章 於公於私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8章 戰爭推手第85章 矛盾爆發第53章 再次攻擊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127章 雷暴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37章 犧牲品第75章 主戰場第7章 關聯性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66章 起航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6章 準備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162章 彈雨第39章 糧食危機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44章 歷史使命第141章 入朝第86章 膠着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7章 精妙戰術第3章 大難不死第82章 理論突破第3章 前沿科技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94章 戰略價值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27章 瘋狂計劃第42章 開戰時機第175章 犯糊塗第78章 多此一舉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4章 科技競賽第154章 總撤退第27章 樹梢優勢第97章 戰略分歧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11章 導彈攻擊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1章 極限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24章 勇敢面對第17章 打與不打第63章 毀滅第95章 快馬加鞭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41章 進退兩難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84章 連環拳第52章 預料成真第26章 戰爭宣言第118章 和解第64章 千鈞一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