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瘋狂準備

燃燒的海洋

東京時間二十三日晚上,喜田多一郎在華盛頓與錢德勒首次會晤。

按照小林光一、以及日本自衛隊將領提出的要求,喜田多一郎首先提出,美國得儘快爲日本提供足以改造全部先進戰鬥機的電磁對抗設備。爲了說服錢德勒,喜田多一郎拿出了日本防衛省的作戰大綱。

這份作戰計劃,沒讓錢德勒感到驚訝。

日本防衛省把重點放在了空中戰場上,即在奪取了制空權之後,纔會派遣艦隊前往交戰海域,驅逐中國東海艦隊。從某種意義上講,應該是保衛釣魚島,因爲在奪取制空權後,中國艦隊必然主動撤退,不然日本空中自衛隊也有能力在艦隊到達之前,把中國東海艦隊趕出東海。

幾個小時後,喜田多一郎見到了麥克米倫。

在說了一些兩國同盟關係的話題之後,麥克米倫沒讓客人耽擱時間,當即承諾美國會在同盟義務之內,爲日本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爲了表達誠意,麥克米倫還提到,做這些事情不需要徵得國會同意,因此可以立即實施。如果需要擴大援助規模,他會主動前往國會,說服那些頑固的議員。

這下,問題變得簡單了。

在雙方防長的第二次單獨會晤中,錢德勒不但承諾爲日本提供電磁對抗裝備,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比如日本應該儘快從美國採購一批對海攻擊彈藥,特別是具備電磁對抗能力的反艦導彈。

喜田多一郎立即表示歡迎。

只是,在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兩人就沒有那麼爽快了。錢德勒接受了喜田多一郎的提議,即把美國的庫存彈藥賣給日本,只是明確提到,日本必須支付硬通貨,而且得增加額外採購費用。

顯然,這超過了喜田多一郎的決策範圍。

支付硬通貨沒有問題,畢竟在二零一五年,日本超過中國,成爲美國國債的第一大債權國,到二零一九年四月底,日本持有的美國國債超過了三萬億美元,加上大概四千億的美元外匯,日本擁有近三萬五千億美元的硬通貨。

只是在額外採購費用的問題上,不管是喜田多一郎,還是小林光一,都認爲美國是在落井投石,趁機壓榨日本。

萬幸的是,此時美日利益高度一致。

經過第三次磋商,雙方各讓了一步,錢德勒不再要求日本支付額外採購費用,而喜田多一郎也承諾以市場價格採購。

顯然,佔了便宜的還是美國。

要知道,美軍採購彈藥的費用僅爲市場價的百分之四十,而且庫存彈藥中,大部分都是改進而來的,新生產的彈藥所佔比例並不大,而大部分庫存彈藥的存放期都超過五年,有的甚至快要報廢了。

如果不趁此機會處理掉,美國還得爲報廢彈藥的處理費用買單。

一下子將陳舊軍火甩賣出去,除了節省鉅額處理費,還大賺了一筆。原因很簡單,當初美軍採購彈藥的時候,通貨膨脹還不是很厲害,採購費用都很低,比如一枚AGM-84G“魚叉”反艦導彈僅有一百五十萬美元,而到二零一九年,在美元大幅度貶職之後,出售給日本的單價高達一千二百萬美元,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美國還淨賺了近八百萬美元,而日本一次採購了一千枚,等於讓美國賺了八十億美元。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當時喜田多一郎與錢德勒簽署的軍火採購協議,至少爲美國創造了三千億美元的淨利潤,而日本爲此至少支付了八千億美元。

相對而言,這還是一筆小錢。

喜田多一郎最想得到的不是適合電磁戰的反艦導彈,而是能夠讓先進戰鬥機升空作戰的電磁對抗裝備。

因爲美國沒有捲入東海衝突,所以美國的軍火企業沒有開足馬力生產。

更重要的是,日本要的是現貨,以便儘快讓現有的先進戰鬥機獲得實戰能力,也就只能購買美軍的現有裝備。

與彈藥一樣,錢德勒不要求日本支付額外採購費用。

只是,美國從來沒有出售過電磁對抗裝備,沒有可供參考的外貿定價,也就只能按照傳統慣例,在美軍採購費用的基礎上加價百分之八十出售。

客觀的講,這個加價率已經很低了。

要知道,在出售彈藥時,加價率高達百分之一百五十。

即便如此,這筆軍火合同也讓日本背上了極爲沉重的負擔。

同樣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日本採購的第一批六十套用於F-22A與F-22J的電磁對抗系統的單價爲一點二億美元。因爲日本沒有電磁對抗系統的使用經驗,還得從美軍與製造商聘請技術專家做售後支持,所以日本最終爲這六十套電磁對抗系統支付了一百二十億美元,相當於兩億美元一套。

這只是開始,而不是結束。

戰爭期間,日本沒有獲得電磁對抗系統的生產專利,隨後分多次採購了三百多套用於戰鬥機的電磁對抗系統。雖然後幾次採購支付的技術支持費用降低了不少,但是日本也爲此支付了四百多億美元。

光了電磁對抗系統,沒有先進戰鬥機顯然不大現實。

因爲三菱集團的F-22J生產線一直沒能達到量產規模,所以在戰爭期間,日本還從美國採購了兩百多架現役的F-22A戰鬥機,而且均按照之前協議,以市場價格支付硬通貨,僅此就耗費了上千億美元。

算上在採購彈藥、以及隨後採購水面艦艇上的花費,日本僅在裝備上的開支就超過了兩七千億美元。

這是個什麼概念?

說得直觀一點,這場戰爭,燒掉了日本外匯儲備的七成,而且主要是美元儲備。

雖然以二零一九年的幣值,二萬七千億美元大概相當於二零一零年的五千億,而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的開支就超過了五萬億美元,相對而言還不算太多,但是必須承認,正是這場戰爭徹底粉碎了美日同盟的經濟紐帶。

導致這一切的,正是美國的貪婪。

從經濟層面上看,賠光了全部美元資產之後,日本不但需要更加廣闊的海外市場,還必須提高日元在國際金融與貿易中的地位,也就必須採取相對獨立的經濟政策,與美國劃清界線。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在二零一九年五月下旬,除了極有遠見卓識的領袖之外,沒人意識到,東海的戰爭風雲會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當時甚至沒人相信東海衝突會演變成一場大規模海空戰。

這些人中,就包括小林光一。

因爲相信中國會見好就收,日本將獲得一個體面的下臺機會,所以在喜田多一郎緊急訪問美國的時候,小林光一幾乎全盤接受了美國當局提出的條件,在採購彈藥與裝備的時候做出了重大讓步。

別說小林光一,連錢德勒與麥克米倫也沒想到,東海衝突會演變成一場高消耗戰爭。

如果知道這場戰爭會燒光日本的外匯儲備、特別是維繫美日經貿關係的美元儲備,美國肯定會在軍火貿易上做出讓步,以更加便宜的價格向日本出售軍火,而不是爲了眼前的利益損失一個至關重要的盟友。

當然,這些都是假設。

主宰美國政治的不是政客、也不是軍人,而是利益集團。在軍火、金融等利益集團嚐到了戰爭的甜頭之後,怎麼可能輕易放過日本?

事實上,這場戰爭讓日本走向衰落的同時,卻也爲美國經濟注入了活力。

別的不說,從兩萬多億軍火貿易中獲取的數千億利潤,讓美國政府渡過了財政難關,爲隨後推出經濟刺激政策打下了基礎。因爲庫存軍火甩賣一空,所以美國的軍火業與製造業獲得了大筆訂單,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拉動了國內消費,增加了稅收,使得美國經濟更上一層樓。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場戰爭,特別是對日本的經濟掠奪,讓美國徹底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

當然,在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喜田多一郎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一天之後,在日本政府支付了第一批軍火的首款之後,六十架美軍的C-17C運輸機把用於F-22A戰鬥機的六十套電磁對抗設備、一千枚具備電磁對抗能力的AIM-120E與五百枚AIM-9Y空對空導彈、以及兩百多名美軍技術軍官與三百多名軍火商的技術專家送到了嘉手納空軍基地。

在日本支付了鉅額款項之後,這些技術專家將在一週內改造六十架F-22A戰鬥機。

這個時候,日本當局犯了一個錯誤。

如果分別對每架戰鬥機進行改造,大概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只是第一個中隊能在五天之後交付,爲了加快整體改造速度,日本當局決定以流水線的方式進行,結果第一個中隊要到七天後才能上天。

也就是說,在此期間,日本沒有可用的先進戰鬥機。

F-22A上不了天,能夠升空作戰的只有不具備任何電磁對抗能力,而且在J-20面前毫無技術優勢的F-15J。

拿F-15J對抗J-20,與拿J-11B對抗F-22A沒什麼區別。

這一天,還發生了一件沒有引起多少人注意的地方:太陽黑子活動突然增強,世界各國的短波廣播電臺均受到影響。

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127章 雷暴第38章 狼羣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46章 決策點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35章 後方部署第43章 薄弱環節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70章 後果第306章 第一步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98章 嚴陣以待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54章 自亂陣腳第26章 轉折點第3章 把握機會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35章 軍事政變第8章 擴軍浪潮第192章 選擇權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9章 錯誤的航線第66章 末端攔截第5章 泰山北斗第55章 決戰在即第98章 假戲真做第32章 匹夫有責第224章 內耗第26章 理由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6章 幽靈墜落第48章 突發奇想第48章 突發奇想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73章 共同化第14章 掃帚星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318章 總則第10章 重在過程第94章 J-20突擊第55章 墳墓第35章 支柱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29章 嚴陣以待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120章 餘波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8章 不知進退第67章 錯失良機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215章 光復第2章 經濟基礎第45章 無用之舉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6章 錯失先機第6章 定論第54章 反擊第314章 大重建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71章 再上戰場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49章 最佳選擇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74章 戰爭狂人第10章 重在過程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47章 金蟬脫殼第1章 收假第72章 新崗位第85章 科技戰爭第127章 雷暴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60章 振作第34章 盟友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203章 覆滅第73章 沉默是金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4章 怎麼打第76章 水下力量第65章 國家意志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169章 亂戰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68章 搶任務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22章 誰輸誰贏
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127章 雷暴第38章 狼羣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46章 決策點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35章 後方部署第43章 薄弱環節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70章 後果第306章 第一步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98章 嚴陣以待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54章 自亂陣腳第26章 轉折點第3章 把握機會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35章 軍事政變第8章 擴軍浪潮第192章 選擇權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9章 錯誤的航線第66章 末端攔截第5章 泰山北斗第55章 決戰在即第98章 假戲真做第32章 匹夫有責第224章 內耗第26章 理由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6章 幽靈墜落第48章 突發奇想第48章 突發奇想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73章 共同化第14章 掃帚星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318章 總則第10章 重在過程第94章 J-20突擊第55章 墳墓第35章 支柱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29章 嚴陣以待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120章 餘波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8章 不知進退第67章 錯失良機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215章 光復第2章 經濟基礎第45章 無用之舉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6章 錯失先機第6章 定論第54章 反擊第314章 大重建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71章 再上戰場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49章 最佳選擇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74章 戰爭狂人第10章 重在過程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47章 金蟬脫殼第1章 收假第72章 新崗位第85章 科技戰爭第127章 雷暴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60章 振作第34章 盟友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203章 覆滅第73章 沉默是金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4章 怎麼打第76章 水下力量第65章 國家意志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169章 亂戰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68章 搶任務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22章 誰輸誰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