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痛斥郭圖

“末將在陳留、濟陰的時候,雖然也僥倖得了些微末功勞,但始終覺得,若非是大將軍並一衆同袍在官渡牽制住了曹軍主力,使得兗州後方空虛,怕是我也無法得逞。”

“在濮水以北的郡縣盡數納入我河北之手後,末將不敢再行分薄兵力,又尋思明公在官渡與曹賊相持,或有用到末將的時候,便悄然率軍西返,欲要襲取封丘,爲明公在邊路打開局面。”

“當時,末將曾遣人拜謁淳于將軍,淳于將軍對末將的提議也頗爲讚許,稱說若向封丘用兵,淳于將軍願意遣人呼應。”

“不料末將剛剛在酸棗紮營,將士們尚且沒來得及休整完畢,便收到淳于將軍所遣司馬趙叡求援。我急率人馬往赴烏巢,到得烏巢之事,正看到烏巢火起,而淳于將軍爲了護住糧船,率兩千部伍死守碼頭,硬抗曹軍樂進所部數千人。”

“末將與淳于將軍合兵之下,方纔逐退樂進所部,又追擊其至陰溝水畔。在陰溝水畔,敵將徐晃、夏侯惇等人先後來戰,所將之兵不下萬數。幸得末將在交手之時僥倖擊傷曹賊心腹夏侯惇,致使敵軍士氣虛浮。”

“而曹賊不敵我與淳于將軍聯手,遂退過陰溝水,縱火燒橋,欲阻攔我軍往援官渡。幸得先前淳于將軍拼死護住了運船,我等纔可以乘坐運船走水路取道鴻溝水繞至官渡戰場。”

“當末將來到官渡戰場之時,正見着張將軍從萑苻澤中繞路欲要襲取曹軍後路,張將軍先前與曹軍多次交手,手下部衆亦損失不小,遂與末將合兵北進。”

“在沙堆東側一處營壘之外,我部正好迎面撞上敵將樂進,遂與之大戰一場,擊潰樂進所部,並逐退來援的徐晃。我部從樂進手中救下奮威將軍與審治中之子審觀,方纔得知奮威將軍與審氏兄弟以孤弱之兵力拒曹賊大軍,終究力不能敵。”

“惜乎,末將終究是來遲了一步,未能趕得上馳援奮威將軍與審氏兄弟,竟使得審觀之兄審旻戰死疆場,哎~~~!”

由於先前顏良的表現令袁紹十分滿意,所以面對袁紹的問題,顏良索性一五一十地從頭說起。

當然,這中間七分真三分假,那些經過藝術加工的內容混在真實的過程中,即便是讓跟在顏良身邊的人都傻傻分不清楚,更遑論袁紹與堂內一衆臣僚。

聽到審配的長子竟然死在了官渡,堂內衆人第一回得知的衆人顯然露出了十分驚訝的表情。

袁紹也感嘆道:“正南剛正不阿,二子亦不遑多讓,是餘負了正南啊!”

顏良端起杯子喝了口建安五年的涼白開潤了潤喉,順便留出一些時間讓袁紹與衆人發表感慨,然後繼續說道:“我等從奮威將軍處得知明公正在北邊收攏人手,以待再與曹賊決個生死,便急切引兵繼續北上欲要呼應明公。”

“行不多時,便遇到曹賊自將大軍來逆,我等麾下將士心繫明公安危,又兼與曹軍盡數有怨,於是人人爭相效死,雖兵力弱於曹軍,仍舊戰了個旗鼓相當。”

“曹賊連連遣出於禁、樂進、徐晃、許褚、曹純、韓浩、史渙等將來戰,我軍漸漸落於下風。關鍵時刻,文將軍率一支殘部不顧安危從西側殺向曹賊本陣,引得曹軍各路回援,方纔與曹軍脫開戰鬥。”

這後面的經歷,袁紹亦從其他人口中得知一二,如今聽顏良說得輕描淡寫,但卻知道其中艱險重重,嘆道:“若非立善極速馳援,則大事休矣,官渡雖敗,然立善之功不可沒。”

堂內衆人見袁紹如此稱讚顏良,雖知顏良絕對配得上此功,但仍舊各懷心思地看向了他,豔羨者有之,嫉妒者有之,崇敬者有之,感佩者有之。

不料當事人的顏良卻再度避席而起,朝袁紹拜道:“稟告明公,末將不過適逢其時,實不敢居功。”

顏良這番說辭,衆人還以爲他是尋常謙謝之語,不料顏良又道:“若非淳于將軍先力拒曹軍,守得運船不失,末將也無以如此迅捷趕至官渡。”

“若非奮威將軍與審氏兄弟,文將軍與辛參軍等人力抗曹賊,拖延曹賊進攻的步伐,則官渡形勢早已糜爛。”

“若非張將軍雖被曹軍擊退,仍整肅兵馬尋機而戰,爲末將指引方向,即便末將初至官渡,亦不曉地形,無能爲力。”

“若非明公與顯思公子沿途一路收攏士卒,更親自坐鎮濟水碼頭,猶如柱石擎天,泰山鎮海,使得將士歸心士卒奮勇,我等方纔能賈勇力戰,逐退曹軍。”

“若非文將軍率領殘兵捨生忘死阻擊曹軍,則那一場大戰結局猶未可知,僅僅憑着文將軍身上新負創傷二十餘處,便非是末將所能比擬。”

“若末將只憑着因緣際會,便忝稱有功,那又如何對得起死戰不退的將士們。”

顏良這一番話等於是拎重點劃綱要一般把衆人的功勳刻意提及,顯得有理有據,讓衆人心中稱讚他識大體明進退。

袁紹亦輕捋鬍鬚,面上的神情輕鬆了不少,尤其是顏良將他親自坐鎮碼頭比作柱石擎天泰山鎮海,讓他極爲受用。

對於這一場大敗,袁紹亦有所反思,知道此刻需得藉機提振士氣,便順着顏良的話頭道:“立善所言極是,衆將亦是有功,當各加封賞。”

顏良向袁紹一揖後又道:“末將還有一事容稟。”

比起軍議之初,袁紹如今心情顯然好了很多,便點頭道:“立善但言無妨。”

“此番我軍舉四州之力南下,攻疲弱之敵,有若以鎰稱銖之勢。然南下之後,軍中卻有人以爭權奪利排除異己爲先,不顧大局,一味任用私人,乃至於有烏巢之失、官渡之敗。末將請明公罷黜奸佞,處置蠹賊,以還將士們一個公道。”

雖然顏良並未指名道姓,但任誰都知道這是衝着郭圖而去,誰讓他們倆先前就互掐,且郭圖一直死死摁着顏良不讓他出頭。

若說顏良先前的那番話是向衆多在此戰中出生入死的同袍們示好,乃是示人以顏良的謙沖之姿。

那眼下這番話無異於是向某些人正式宣戰,向衆人宣示顏良依舊是那個剛強敢爲的顏良。

若說這一場大敗,最大的責任還要落在袁紹自己身上,但袁紹素來剛愎自負,哪裡會自承其錯,則勢必要找人來背這口鍋。

但這口鍋實在太大太重,等閒小身板還背不起來,即便是失了烏巢的淳于瓊和臨陣倒戈的高覽加起來,都還託不起這口大鍋。

顏良的這番話,亦是藉着機會把這口鍋往郭圖身上引,誰讓在烏巢戰敗應該負責的韓荀與臨陣倒戈的高覽都是他一力舉薦的將校,尤其是高覽的背叛,讓郭圖簡直洗都洗不清楚。

袁大將軍聽了顏良的話,臉色又重新陰鬱了下來,正自陰晴不定地盤算着些什麼,堂內衆人俱都屏氣息聲靜觀其變。

在生死存亡的時刻,郭圖久於鬥爭的經驗告訴他,他必須立刻站出來挽回一些局面。

郭圖出列道:“啓稟明公,末吏識人不明,薦人不淑,乃致有此之失,末吏有罪,還請明公責罰。”

郭圖這番話態度看似良好,但話裡話外的意思只肯承認“識人不明薦人不淑”,對於顏良所言“爭權奪利排除異己”等指責卻一概不認。

顏郎見郭圖跳了出來,便也不給他絲毫面子,駁斥道:“郭監軍幾次三番薦舉韓荀,其在短短數月之間,接連在杜氏津、雞洛山等地敗績,你猶自薦其協助淳于將軍督運糧草,可是視大軍糧運爲兒戲?將明公的南下大計置於何地?”

顏良一頂頂高帽子扣下來,郭圖也有些吃不太消,連忙答道:“韓莒子亦是河北重將,多年征戰有功,即便偶有小失,亦瑕不掩瑜。”

顏良哪裡會放過他,繼續追擊道:“韓莒子是河北重將不假,但文將軍馳名天下十載,雖遇小敗而被汝等埋沒半年之久。在曹賊來襲之後,若非文將軍一力抵敵,負創二十餘處仍死戰不退,你我還能安然在此高論?同爲河北重將,何得厚此而薄彼也?”

韓荀再如何能打,總是及不上顏良、文丑的名聲,而顏良這番話明着是爲文丑打抱不平,但明眼人都聽得出來,是在爲他自己被逼得當了幾個月的“釣魚將軍”,想要擔任偏師還差點被郭圖所阻擾所出一口惡氣。

郭圖被逼問得有些亂了方寸,下意識答道:“文將軍威名赫赫,豈能行督運糧秣等小事。”

“哈哈哈哈!”

回答郭圖是顏良極爲放肆的一陣大笑,然後瞪眼戳指地道:“那伯屈兄該當擔當何等重任?率軍攻堅?此等大任不是被汝所薦的高覽竊據了麼?還生生送其叛投曹賊,引曹賊擊我之虛,汝還有何話可說?!”

“你……!你血口噴人!高覽背反與我何干,其人雖由我所薦,然亦是明公所任……”

顏良直接打斷了郭圖道:“你的意思是大將軍委任高覽背反?豈有此理!還不是汝等奸佞小人,整日裡爭權奪利任人唯親,枉顧大局,陷大將軍與衆將士於險地。末將懇請明公懲處此等奸佞之徒,以儆效尤。”

顏良最後這句話自然是對着袁紹說的,而郭圖還待繼續分辨,卻被袁紹擡手一揮,冷哼一聲制止。

顏良與郭圖的矛盾袁紹早就心知肚明,甚至而言,這種矛盾是在他的默許之下才越來越大。

當顏良剛開始說話的時候,袁紹就清楚顏良要做什麼,無非是藉着此番建功得勢,要對老對頭趕盡殺絕。

或許是顏良的鋒芒畢露,讓袁紹感到微微不快,袁紹細思之下,若是應了顏良的請求,狠狠懲處了郭圖,則會驕縱顏良的心思,日後也少了制衡顏良的一枚棋子。

雖然顏良此番立下大功不假,但一個強橫的武將總是讓袁紹心生警惕,但郭圖這等謀臣則不會令袁紹感到有多少威脅。

有了計較之後,袁紹便對郭圖說道:“公則,汝可知罪?”

郭圖一聽袁紹仍舊稱自己的字,便知道事情有寰轉之機,連忙俯首叩拜道:“末吏知罪,末吏知罪。”

袁紹道:“既然你已經知錯,那便罷免一應職事,罰薪俸一年,歸家閉門思過,好好檢討一番。”

這個處罰看似很重,但明顯留了後手,郭圖心中雖然不忿,但也知道此刻不是討價還價的時候,連忙叩拜道:“末吏……在下領命,定好生檢討,深刻反省。”

既然責罰了郭圖,袁紹便也沒停下,繼續道:“仲簡,汝可知罪?”

淳于瓊雖然與郭圖同爲潁川人,但資格要比郭圖老得多,對於近來郭圖受袁大將軍信重,隱隱有壓過自己一頭也有些不滿,又剛剛受了顏良救命的大恩,更十分費心費力地爲自己開脫,故而樂見顏良佔了上風而郭圖吃癟。

原本還在看顏良與郭圖相鬥的淳于瓊突然聽到袁紹喊道自己,連忙避席而出叩拜道:“末將知罪!還請明公責罰。”

若是這一回沒人爲淳于瓊說話,那面對他的結局肯定要比郭圖更慘,一擼到底是最起碼的,若是一個不慎就是轅門斬首的待遇。

但這一回顏良給他編造了小心謹慎兩手準備,留下四十萬石糧食的故事,更強調了他堅守碼頭保得運船不失,才讓顏良所部能及時走水路支援官渡。

而淳于瓊不以功掩過的態度,也讓袁紹對他的印象大爲好轉。

加上剛纔郭圖的處置都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所以淳于瓊對自己的境遇倒也並不太擔心。

事實果然如淳于瓊所料,袁紹說道:“汝不能安守烏巢,其罪莫大,當罷黜一應職事,好生檢討。然念在汝事先有所準備,分出一批糧秣另行屯儲,在曹軍攻打來後又能固守不退,保下運船的份上,着汝以戴罪之身,協助糧秣供輸。”

淳于瓊一聽,雖然自己被免了職,但仍舊戴罪帶兵,日後要起復那就容易得多,連忙叩首拜謝。

第417章 幷州羣臣第559章 曹操的心頭恨第447章 要死要活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547章 回家第229章 廢棄鐵官第63章 蹄聲踏踏滾木隆隆第548章 來自鄴城的小動作第559章 曹操的心頭恨第393章 龜甲陣第46章 出乎意料的一擊第111章 以退爲進第294章 奪妻之恨第409章 曲轅犁第274章 禮賢下士第263章 廣募人才第453章 劉表的饋贈第444章 勇猛與雞賊第592章 原來是種馬劇本第593章 醫學分科第207章 思鄉少年第540章 佯退第335章 吾道不孤第201章 何去何從第392章 箭似飛蝗第162章 黑夜亂戰第297章 親迎昏禮第590章 不設防的城郭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71章 人心似老二第56章 速追曹賊第403章 虎尾寨奇謀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6章 施之以恩第374章 久違的賊襲第372章 中考與高考第406章 我真是太難了第470章 度遼將軍第295章 軍制變革第22章 樂極生悲第365章?謠言發酵第107章 請求與拉攏第456章 智斷冤屈龐士元第44章 殘月彎刀第350章 此行無憾矣第365章?謠言發酵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68章 都不是省油的燈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277章 狡猾的大嗓門第362章 笑林始祖第353章 水鏡先生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307章 崔琰薦良才第513章 統一陣線第13章 隗冉的心思第16章 走一步看一步吧第191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120章 此去烏巢第260章 難產第196章 哀兵必勝第132章 印與鑑第161章 夜劫曹營第308章 上黨之行第320章 背水一戰第578章 孫氏兄弟與江東二張第7章 鄉野之民第574章 韓侯嶺第307章 崔琰薦良才第451章 交際花成就達成第69章 張遼的抉擇第162章 黑夜亂戰第442章 殺賊建功,正其時也!第289章 少年的渣權第448章 張燕之死·第四卷終第157章 大練兵第266章 常山錢莊第103章 從其所請又何妨第61章 三面夾攻第598章 囑託第179章 打入酸棗的楔子第366章 西鄂之戰第374章 久違的賊襲第598章 囑託第393章 龜甲陣第297章 親迎昏禮第337章 致知在格物第126章 南海陳行之第497章 伏兵連環第548章 來自鄴城的小動作第446章 殊死一搏第449章 黑山後事第25章 激勵與撫卹第27章 城裡城外俱是大漢子民第136章 我爲刀俎,彼爲魚肉第164章 貧寒少年發跡史第226章 掩襲哨所第195章 勝利的天平第318章 狹路相逢第454章 書道大家
第417章 幷州羣臣第559章 曹操的心頭恨第447章 要死要活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547章 回家第229章 廢棄鐵官第63章 蹄聲踏踏滾木隆隆第548章 來自鄴城的小動作第559章 曹操的心頭恨第393章 龜甲陣第46章 出乎意料的一擊第111章 以退爲進第294章 奪妻之恨第409章 曲轅犁第274章 禮賢下士第263章 廣募人才第453章 劉表的饋贈第444章 勇猛與雞賊第592章 原來是種馬劇本第593章 醫學分科第207章 思鄉少年第540章 佯退第335章 吾道不孤第201章 何去何從第392章 箭似飛蝗第162章 黑夜亂戰第297章 親迎昏禮第590章 不設防的城郭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71章 人心似老二第56章 速追曹賊第403章 虎尾寨奇謀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6章 施之以恩第374章 久違的賊襲第372章 中考與高考第406章 我真是太難了第470章 度遼將軍第295章 軍制變革第22章 樂極生悲第365章?謠言發酵第107章 請求與拉攏第456章 智斷冤屈龐士元第44章 殘月彎刀第350章 此行無憾矣第365章?謠言發酵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68章 都不是省油的燈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277章 狡猾的大嗓門第362章 笑林始祖第353章 水鏡先生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307章 崔琰薦良才第513章 統一陣線第13章 隗冉的心思第16章 走一步看一步吧第191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120章 此去烏巢第260章 難產第196章 哀兵必勝第132章 印與鑑第161章 夜劫曹營第308章 上黨之行第320章 背水一戰第578章 孫氏兄弟與江東二張第7章 鄉野之民第574章 韓侯嶺第307章 崔琰薦良才第451章 交際花成就達成第69章 張遼的抉擇第162章 黑夜亂戰第442章 殺賊建功,正其時也!第289章 少年的渣權第448章 張燕之死·第四卷終第157章 大練兵第266章 常山錢莊第103章 從其所請又何妨第61章 三面夾攻第598章 囑託第179章 打入酸棗的楔子第366章 西鄂之戰第374章 久違的賊襲第598章 囑託第393章 龜甲陣第297章 親迎昏禮第337章 致知在格物第126章 南海陳行之第497章 伏兵連環第548章 來自鄴城的小動作第446章 殊死一搏第449章 黑山後事第25章 激勵與撫卹第27章 城裡城外俱是大漢子民第136章 我爲刀俎,彼爲魚肉第164章 貧寒少年發跡史第226章 掩襲哨所第195章 勝利的天平第318章 狹路相逢第454章 書道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