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笑林始祖

在龐統、徐庶、石韜、向朗等人忙於在襄陽城中散播謠言的時候,顏益與陳靖卻悄無聲息地出了襄陽城。

他們出城的目的有二,一者是去接應一下早前逃逸出襄陽的劉廙,二者乃是通知城外的友人襄陽城內發生的變故,以及他們所作出的應對。

當他們在城外約定地點看到劉廙時,劉廙的情緒依舊有些小激動,畢竟一個剛滿二十的年輕人,倉皇出逃前途未卜,在逃離襄陽的時候還受了驚嚇,虧得顏益派出的扈從護持着,纔沒出什麼意外。

雖然劉廙與顏益、陳靖不過昨天晚間才相識,但見着這兩個爲自家之事傾力以赴的新朋友,劉廙也十分感動,隔開老遠便長揖及地。

顏益忙上前托起劉廙道:“恭嗣莫要多禮,我等雖相識不久,然彼此投契,合當守望相助。”

陳靖也道:“正事要緊,便毋須這麼多虛禮了,我等此來卻給恭嗣帶來了個好消息,且隨我等去尋崔君,到了那邊兒一塊說。”

幾人來到崔鈞在城外的居所後,顏益把事情詳細說了,崔鈞對短短一日之間就發生了這麼些變故也吃驚不已。

當聽聞龐統出的點子,欲要行渾水摸魚之策時,劉廙與崔鈞都點頭稱讚。

崔鈞問道:“那二君來尋我,可是有什麼需要我來做的?”

顏益心想崔州平果然也不是凡俗人物,心思還是十分敏銳的,便說道:“龐士元言,製造謠言把襄陽城中形勢攪渾只是個開頭,待水攪渾後,還是需要有人能在劉鎮南處進言勸諫,方纔能得保劉氏兄弟無恙,而此事若由州平先生居中聯絡出面最爲恰當不過。”

崔鈞笑道:“龐士元果然好算計,卻是把我也框進去了。”

劉廙立刻鄭重朝崔鈞拜道:“若州平先生能施以援手,小子當銘感五內,必有後報!”

崔鈞拉起劉廙道:“恭嗣說這些話便見外了,龐士元說的也對,那些南下的高士名人、朝官子弟與你等交情有限,倒是與我這個鄉野閒人都些交往,我自當前去陳說,汝等可曾想過,由哪些人着手麼?”

陳靖道:“我等以爲,太常趙公年高德劭,故尚書、平陵令趙戩亦爲劉鎮南禮敬,邯鄲淳、宋忠、綦毋闓、樑鵠等人皆舊官宿儒,爲劉鎮南所親善,可擇其中數人代爲陳說。”

顏益也道:“又南避士人中還有不少如州平先生一般的高官顯貴子弟,彼輩雖然年輕,然亦在襄陽士林頗有影響力,亦可鼓動彼輩向劉鎮南上書陳言。”

崔鈞捋須而笑道:“善!”

在崔鈞家中休歇了一夜後,幾人兵分兩路,崔鈞與顏益、陳靖迴轉襄陽城,而劉廙則在扈從的護衛下渡過沔水,去魚梁洲暫避風頭。

在路上,顏益與陳靖二人請教起崔鈞具體要從何人着手時,崔鈞笑着說道:“如今襄陽城中最爲德高望重者無過於太常也,若請得太常代爲分說,劉鎮南亦不得不給幾分薄面。奈何太常身體抱恙,卻不便輕易打攪,我等且要先從其他人着手。”

“至於人選嘛,我已有定計,汝等只需跟着便是。”

見崔鈞賣關子,顏益與陳靖也不計較,反正他倆在荊州都死人生地不熟,一切都憑崔鈞安排便是。

崔鈞帶着二人取道襄陽南門進入襄陽城,在穿過門洞的時候,顏益想起昨日在這門洞下發生的驚險一幕,不免也爲暗暗後怕,心想這驚險一幕因龐統而起,而龐統之後又出謀劃策爲劉氏兄弟紓難,世事巧莫過於此吧!

在進入南門不遠處,往東邊稍稍一拐,便是一大排整齊的屋宇。

劉表移治襄陽之後,大肆擴建了襄陽城,而城南這一片地方正是劉表爲荊州本地以及南下士族建立的館舍,宋忠、綦毋闓等人便在此處主持修撰《五經章句》,教授諸生。

所以說顏良在常山搞的六山學院不過是名字起得響亮一點,動靜鬧得大一點,實際上劉表早就在荊州把這事兒給做上了。

崔鈞所要尋的人正是住在這一片館舍最裡頭,條件最好的那幾座院落之一。

宋忠、綦毋闓等人均居住於此,二人宅院內外往來之人絡繹不絕極爲熱鬧。

不過他們幾人來到的這處小院卻相對僻靜一些,崔鈞熟門熟路地找上門去,連門刺都免了,只露臉與應門的老僕說了一聲,老僕就進去稟報。

稍傾,有老僕出來操着豫州口音道:“主上請崔君入內。”

三人方纔邁入院中,便看到一個年約古稀的白髮老者站在堂前,笑呵呵地說道:“怪不得今早有喜鵲在我屋檐上鳴叫,卻原來是州平來了。”

老者鬚眉皆白,然而面色紅潤精神矍鑠,尤其是面相和善慈眉善目,一看便令人心生仰慕的那種。

崔鈞見着老者也笑着拱手道:“那喜鵲哪裡是知道晚輩要來,定是在被子叔公所作的《笑林》吸引而來,喜不自禁故而歡鳴。”

老者正是潁川陽翟人邯鄲淳,字子叔,此公不樂仕途,卻擅長書法,通曉典籍,更喜歡投壺、彈棋、馬射等逸樂之事,爲人風趣幽默,素來受南下士人與本地冠族敬重。

這年頭的文人都有把自己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的習慣,然而邯鄲淳記錄的方式與內容卻與旁人迥異,其中最爲獨特的兩部作品,一曰《笑林》,二曰《藝經》。

《笑林》記錄的都是各地的趣聞雜談,其中不乏對各地之人之事冷嘲熱諷者。

《藝經》則記錄了此刻民間天南地北的娛樂之事,有鬥雞、投壺、彈棋、馬射、樗蒲、蹴踘等等。

從《笑林》與《藝經》這兩部著作來看,邯鄲淳這老兒可以說是相當之不正經了。

不過廣靠這些當然不可能引得時人敬重,因爲邯鄲淳還是當代大書法家扶風人曹喜的弟子,精擅各種書法,尤其是一手古文大篆尤爲精到。

因爲邯鄲淳其人能與雅俗同樂,爲人風趣幽默沒有架子,故而人緣極佳。

而且邯鄲淳與崔鈞之父崔烈乃是故交,所以才被崔鈞選爲第一個遊說的對象。

邯鄲淳被崔鈞反過來打趣,當下笑道:“州平可是因爲老夫書中調侃威考兄,故而心生怨懟,前來尋老夫的不是麼?”

崔鈞高舉雙手道:“便是借給晚輩一個熊心豹膽,晚輩也不敢啊,不然今日之後公所著之書中定會有多上一篇述記,到時候晚輩就臭名遠揚咯!”

邯鄲淳嘿嘿一笑道:“州平雖然仕進不如乃父,然嘴皮子可比乃父利索得多吶!來來來,且與這兩位小友入內敘話。”

邯鄲淳的堂屋不大,不過內中陳設倒是十分多彩多樣,一面影壁上堆滿了各色書冊,另一面則放了個架子,上邊擱了五花八門的嬉樂道具,有蹴踘、彈棋、樗蒲、釣竿、蛐蛐盆等等。

崔鈞顯然與邯鄲淳十分熟絡,入內之後招呼着二人坐下,又主動提起水壺爲衆人添水,然後才坐下。

邯鄲淳戲謔道:“州平今日如此殷勤,可是有求於老夫?”

崔鈞道:“子叔公此言謬矣,晚輩視公爲尊長,正當時時請益,加之近來得遇兩位小友,特帶來給公過過目爾。此二子年齡雖小,然來頭卻不小,保管令子叔公大吃一驚。”

邯鄲淳打量了一番顏益與陳靖道:“哦?是何來頭,難道又有哪家少年避來荊州了麼?”

崔鈞道:“非也非也,這一位乃文範先生裔孫陳靖,字文琬,近日來遊歷至此地。”

邯鄲淳聞言肅然起敬道:“可是陳太丘的後人?”

陳靖上前躬身行禮,用潁川本地方言道:“晚輩許縣陳靖,見過邯鄲公。晚輩大父正是陳仲弓。”

邯鄲淳和顏笑道:“還真是陳太丘後人,說起來還是同郡晚輩,能聽到鄉音,不容易啊!”

崔鈞又道:“另一人子叔公肯定更想不到,這一位名曰顏益,字公利,乃是討逆將軍常山國相顏立善族弟,奉了討逆將軍之命南來荊州。”

邯鄲淳驚訝道:“噢?在官渡大顯身手的顏將軍?”

顏益拜見道:“鉅鹿顏益見過邯鄲公,顏將軍正是在下族兄。”

邯鄲淳道:“這卻稀罕了,從潁川來此倒也罷了,眼下從冀州過來怕是不容易吧?”

顏益道:“邯鄲公所言甚是,的確不容易,在下可是從幷州、司隸繞了好大一個圈子,連腿都走細了。”

邯鄲淳見顏益開口便是自嘲,很是符合他的口味,笑道:“既然不遠萬里前來荊州,定是有所求了,不過你們尋到我一介只知嬉樂的閒散之人處,怕是尋錯了地方了。”

崔鈞道:“子叔公這卻是多慮了,鈞此來只是帶兩位後生來見一見前輩高士,並無他意。”

邯鄲淳見崔鈞虛言矯飾,便也裝糊塗道:“好,老夫正嫌煩悶無趣,汝等來得正好,不如陪老夫玩一會樗蒲,或是來幾局彈棋、投壺?”

崔鈞卻哪裡肯陪他玩遊戲,只得說道:“晚輩今日前來,乃是有些稀奇之事,欲要說與子叔公聽。”

邯鄲淳道:“嗯,老夫聽着呢,有甚稀奇之事?”

崔鈞道:“晚輩聞商少師比干,因諫不納而獲罪受誅,然今日在荊州或有商比干之事重演,其事稀奇否?”

邯鄲淳一聽便知道崔鈞話裡有話,不過他閒居在家,尚且不知外頭髮生了什麼變故,問道:“噢?這幾日襄陽城中又發生了什麼變故,州平且爲老夫道來。”

崔鈞便把劉望之勸諫不成,投傳告歸,卻被指勾結曹賊而被捕下獄待審之事說了。

邯鄲淳立刻便明白了崔鈞的來意,不過他搖搖頭道:“劉鎮南極有定見,平日裡不過禮敬老夫年長而已,怕是老夫去代爲說項,也無法改變劉鎮南的心意。”

崔鈞道:“晚輩亦知曉此事獨立不可爲,故而期冀子叔公代爲聯絡往來之人,在恰當的時候一同向劉牧陳言,避免劉牧犯下拒諫害忠的惡名。”

邯鄲淳思忖片刻後道:“我固然可與往來之人言之此事,不過怕收效不大,這世上如劉彰嗣一般願意犯言直諫之人不多了,加之前有鄧子孝之事,如今又有劉彰嗣之事,怕是餘者更不願輕易出頭。”

崔鈞道:“子叔公所言甚是,然若能求得太常公、趙叔茂、潁子嚴、宋仲子、綦毋廣明、梁孟星等人一同分說,又贏得南避士人與荊州諸生共同上書,怕劉鎮南亦不會不有所重視,獨斷獨行吧!”

邯鄲淳見崔鈞所謀者大,不免感嘆道:“劉彰嗣有友如此,倒也無憾矣,旁的不言,若汝等能求得太常公一言半語,此事便易爲爾。”

崔鈞也道:“誠然,太常公德高望重,劉牧亦會重視其意見,不過太常公近來身體欠佳,卻不好多打攪。”

邯鄲淳道:“昔日太常公蒙難遠走北海,幸得孫賓石冒死相護,二者之情誼遂爲一時美談,今日汝等爲劉彰嗣忙碌奔走之狀,與趙、孫二人之情何其相似也,我當修書一封爲汝等說項,州平持我書去尋太常公可也。”

崔鈞本就想要去求太常趙岐代爲分說,如今得了邯鄲淳的背書自是欣喜,忙拜道:“晚輩謝過子叔公!”

邯鄲淳也不拖沓,取過簡牘與筆墨,匆匆寫就一封書信,交予崔鈞道:“爾等救人要緊,且快去辦事,待此事了斷之後,再來尋我,我可是對如今許都之事甚是好奇,更欲一知去年官渡之戰究竟。”

三人一同拜道:“來日自當再來拜謁!我等先行告退。”

三人告辭出來後,顏益問道:“州平先生,眼下我等是要去拜謁太常公麼?”

崔鈞看了看日頭髮現快近午時,說道:“太常公居於城西劉鎮南爲其置辦的宅院裡,從此處過去還有些路途,眼下快到飯點了,且先用了午餐再去不遲。”

他想了想,又說道:“此間乃是劉鎮南興建的文學館舍,各地士人輻輳,有一人應當也居於此地,若能由其代爲輾轉說項,或也有所助益,我等且去會一會他。”

第77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355章 劉玄德要來荊州?第557章 從幷州下手第81章 爲民做主第551章 議請封侯第240章 裝完逼就走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199章 敗軍之議第400章 逆推第476章 拖延第429章 山下鏖戰第575章 “山賊”第476章 拖延第180章 借五十萬石糧第510章 自家子侄第518章 下基層第478章 輕騎猛進第390章 圍點打援第168章 成陽仲氏第405章 長了腳的耕田第355章 劉玄德要來荊州?第543章 古北口第358章 變故第381章 最爲爽快羅掌櫃第462章 要致富先修路第272章 南方來客第306章 愛民如子顏府君第194章 將爲兵膽第99章 來自江東的意外消息第399章 殺光常山兵第348章 有教無類第62章 中流之砥柱第96章 嘆世間奸人多當道第368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283章 鐵官之事第151章 但有戰死夏侯,無生降夏侯第395章 長槊如林第324章 敗兵衆像第408章 案牘勞形第280章 逃賊第347章 各有任用第248章 曹孟德的雄心第416章 分而化之第254章 伐柯如何第405章 長了腳的耕田第294章 奪妻之恨第256章 黑山的復仇第577章 司馬仲達第243章 執子之手第12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下)第352章 渾水摸魚第82章 劉延獻策第265章 鳳尾簪第51章 巧換戰俘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57章 一逃又一追第403章 虎尾寨奇謀第295章 軍制變革第65章 工師之子第39章 血肉泥沼第8章 兵臨白馬第375章 催戰第461章 上艾士紳第257章 純金獎牌第262章 分而化之第324章 敗兵衆像第164章 貧寒少年發跡史第34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94章 論功行賞第497章 伏兵連環第363章 官二代第576章 不裝了我攤牌啦第530章 忠於社稷百姓第225章 殷勤的男子第471章 打翻了醋罈子第275章 六禮第320章 背水一戰第482章 一鍋端第505章 奇特的請求第48章 攻城還是追逃?第120章 此去烏巢第318章 狹路相逢第107章 請求與拉攏第53章 立效以報第236章 黎民福祉第364章 太常趙岐第169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30章 求生得生第367章 頂天立地劉玄德第52章 罪在先鋒第77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180章 借五十萬石糧第139章 香餌第552章 宅鬥第516章 火力壓制第33章 風雨欲來如坐鍼氈第305章 分田到戶第77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265章 鳳尾簪第156章 清河朱靈
第77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355章 劉玄德要來荊州?第557章 從幷州下手第81章 爲民做主第551章 議請封侯第240章 裝完逼就走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199章 敗軍之議第400章 逆推第476章 拖延第429章 山下鏖戰第575章 “山賊”第476章 拖延第180章 借五十萬石糧第510章 自家子侄第518章 下基層第478章 輕騎猛進第390章 圍點打援第168章 成陽仲氏第405章 長了腳的耕田第355章 劉玄德要來荊州?第543章 古北口第358章 變故第381章 最爲爽快羅掌櫃第462章 要致富先修路第272章 南方來客第306章 愛民如子顏府君第194章 將爲兵膽第99章 來自江東的意外消息第399章 殺光常山兵第348章 有教無類第62章 中流之砥柱第96章 嘆世間奸人多當道第368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283章 鐵官之事第151章 但有戰死夏侯,無生降夏侯第395章 長槊如林第324章 敗兵衆像第408章 案牘勞形第280章 逃賊第347章 各有任用第248章 曹孟德的雄心第416章 分而化之第254章 伐柯如何第405章 長了腳的耕田第294章 奪妻之恨第256章 黑山的復仇第577章 司馬仲達第243章 執子之手第12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下)第352章 渾水摸魚第82章 劉延獻策第265章 鳳尾簪第51章 巧換戰俘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57章 一逃又一追第403章 虎尾寨奇謀第295章 軍制變革第65章 工師之子第39章 血肉泥沼第8章 兵臨白馬第375章 催戰第461章 上艾士紳第257章 純金獎牌第262章 分而化之第324章 敗兵衆像第164章 貧寒少年發跡史第34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94章 論功行賞第497章 伏兵連環第363章 官二代第576章 不裝了我攤牌啦第530章 忠於社稷百姓第225章 殷勤的男子第471章 打翻了醋罈子第275章 六禮第320章 背水一戰第482章 一鍋端第505章 奇特的請求第48章 攻城還是追逃?第120章 此去烏巢第318章 狹路相逢第107章 請求與拉攏第53章 立效以報第236章 黎民福祉第364章 太常趙岐第169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30章 求生得生第367章 頂天立地劉玄德第52章 罪在先鋒第77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180章 借五十萬石糧第139章 香餌第552章 宅鬥第516章 火力壓制第33章 風雨欲來如坐鍼氈第305章 分田到戶第77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265章 鳳尾簪第156章 清河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