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遠解釋道:“『你是在扮演』,和『你只是在扮演』,這兩句話表達的是截然不同的意思。
“如果是『你只是在扮演』,那就是在說不要過分沉迷於扮演。
“而『你是在扮演』,沒有這層意思。
“我認爲,這句話強調的是『扮演』本身,是說『你要扮演自己理想中想要成爲的角色』,也就是鼓勵玩家完成『完美的扮演』。
等衆人稍微消化了一下之後,蔡志遠繼續說道:
“什麼叫做完美的扮演?
“站在一般打工人的立場上,好的總裁應該是什麼樣的?
“既要做到現實中總裁的基本要求,把公司運營好,在經濟寒冬中不破產,又要超越現實中一般的黑心老闆,能夠做到體諒下屬、承擔社會職責。
“這纔是完美的扮演。
“如果你作爲打工人,對老闆降薪裁員的行爲不滿,而自己做老闆之後,又做出了完全相同的選擇,那這根本就不是完美的扮演,只是拙劣的模仿。
“這和『國王審判』中的情況是一樣的:身份互換之後還能否維持你原本認爲的公正?這在審判遊戲中是必須想清楚的一個問題。
“至於第二個提示,你們在最後也意識到了,就是走廊中的佈景。
“佈景裡的失業者數量,是和兩家公司的裁員人數直接相關的。
“設計這遊戲的模仿犯擔心你們意識不到虛擬員工的作用,特意把『失業員工』給具象化了,通過走廊非常直觀地展現他們生活的悲慘。
“你們應該更早意識到這一點的。”
這時,之前一直在看着規則沉思的林思之問道:“這樣分析的話,這遊戲的重點,其實根本就不是市場調研?
“即便完全不掌握市場調研的相關知識,其實也不影響遊戲的通關。
“只要兩家公司各贏一輪,就都可以獲得5萬的穩定收益。”
秦瑤也贊同道:“是啊,那這樣的話,市場調研的意義何在?”
蔡志遠考慮片刻,回答道:
“兩家公司互相合作固然是最優解,並且這次的遊戲中也確實沒有出現背叛的情況,但這並不絕對。
“因爲後破產的公司一定會贏,所以這種合作並不穩固,如何與對方達成協議遵守約定,這也是考驗的一部分。
“如果某一方撕毀了協議,那麼遊戲的走向或許會變得完全不同。
“如果雙方無法達成互信,那就還是需要通過市場調研來決定勝負。
“當然,除此之外,我覺得市場調研的這些題目,也是一種暗示。
“你們沒有發現嗎,市場調研的問題,都是和經濟、民生高度相關的,都是一些現實中很接地氣的數據。
“很多題目,都是要求直接估算物價、人數或者底層勞動者的盈利。
“這本身也是一種暗示:經濟,市場,民生,歸根結底還是跟人有關的。
“市場,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撐起來的;經濟,是一個個具體的人盤活的。
“所以,想要結束經濟寒冬,當然也跟具體的人有關。“你們是玩家,並不屬於這個遊戲,那這遊戲中『具體的人』是誰?只能是那些被你們忽略掉的虛擬員工了。
“從名字來看,『財源遊戲』有兩重含義。
“一是要擴大財源,不論是完成市場調研,或者與對方公司達成合作均分收益,都算成功;
“二是要恰當地經營公司、控制成本,找到正確的裁員方法。
“但正確的裁員方法絕對不是一刀切地把所有員工全都一裁了之。”
汪勇新提醒道:“但這遊戲裡,跟虛擬員工相關的大部分規則都是隱藏規則,包括虛擬員工彙報數據的具體機制。”
蔡志遠點了點頭:“確實是隱藏規則。但只要你站在打工人的立場上,或者站在『對整個社會最有益』的立場上,即便不做任何測試,只憑本能調整員工結構,也能達成遊戲中的最優解。”
衆人紛紛看向大屏幕。
此時,他們看到的是遊戲中的全部規則,所以那些隱藏規則也一覽無餘。
【員工自發進行數據彙報的相關規則:】
【1.在市場調研活動期間,虛擬員工有可能彙報數據,數量爲0~6條。】
【2.員工彙報數據的數量,與員工人數和員工總薪酬呈正相關。員工人數達到30名時,概率默認變爲最高。】
【3.數據彈窗將優先在高薪員工身上出現。】
【4.當公司中缺少高薪員工時,在公司中工作3個月以上的低薪員工將發揮同等作用。】
李仁淑若有所思地說道:“所以,最優解應該是:
“把所有高薪員工全都裁掉,全都換成市場上的低薪員工,把30個位置填滿。
“然後,全員降薪30%,就這樣一直維持下去。”
許彤有些不太贊成:“可是,高薪員工應該能力更強纔對啊!憑什麼低薪員工只要3個月就可以發揮同等作用呢?”
蔡志遠反問道:“那你們高管是幹嘛的呢?
“培養低薪員工、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難道不是高管的工作之一嗎?”
汪勇新也不同意:“等等,把高薪員工裁了,就不擔心他們失業之後很悲慘了嗎?這時候就不需要考慮社會責任的問題了嗎?”
蔡志遠解釋道:“如果是要挺過經濟寒冬,高薪員工和低薪員工哪個失業之後的抗風險能力更強呢?
“如果站在打工人的立場上,大家認爲裁員是應該優先裁底層月工資3000的牛馬,還是先裁月入百萬的高管?
“同樣的錢,是招一個月入百萬的高管對社會穩定的幫助大,還是招三百個月入3000的打工人對社會穩定的幫助大?
“當然,在現實中,很多高管能力很強,對公司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在這遊戲中,玩家纔是真正的高管。”
許彤的表情更加沮喪。
在遊戲中,由於意見遲遲無法達成一致,所以許彤到最後也沒能驗證出員工和數據彙報頻率之間的確切關係。
只是大致確認了,總薪酬越高,數據越多。
而此時看到規則才意識到,其實每一條規則都能從現實中找到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