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複雜繁重的準備工作

工廠化批量化灌輸出來的人什麼樣?王書輝從地方上得到的反饋是,一個是發木,一個是發狂。

發木,指的是在爲人處事方面。那些從西山基地出去的在全面的灌輸,完全單調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完全沒有什麼經驗和方法。他們在西山基地裡,只知道單純的聽作爲他們教導員的前輩們的指示做事情。他們到了地方,到了工作崗位,就只知道聽黨支部書記,黨支部的命令。

發狂,這主要是指在他們的個人生活上的。和接受常規的少年軍教育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不同,這些在西山基地裡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速度完成教育的年輕人,因爲至少都接受了三到五年的壓抑的無趣的生活,到了地方上之後,突然間獲得了自由的他們就會在所有能夠發泄精力的活動中表現出一種近乎瘋狂的態度來。

只要是對抗性的競技類活動,最頑強,最突出,最賣命的人,肯定都是這些人。在橄欖球比賽裡,在籃球比賽裡,在各種田徑項目上,他們的身體素質可能不是最好的,成績可能不是最突出的,但是最拼命,最無所顧忌,最喜歡一往無前的去拼的人,肯定都是這些人。

王書輝得到這些消息後,也只是嘆了口氣而已。沒辦法,實際上他的這種西山基地式的培養方式,也是被現實的環境逼迫的。不說別的吧,光是數學、語文、物理、化學、生物,這些基礎性的教育人才吧,湖北、魯東、遼南三個地區的需要就是非常龐大的。

按照一千個初中生的比例來配備教師的話,每五十個學生分成一個班級的話,一千個學生就是二十個班級,每種課程的教師,至少十個班級要配備一套。那麼這就是十個專業教師。

當然,即使王書輝爲了發展工業不太注重文史教育吧,但是思想政治課程是必須上的。歷史和地理可以合成一門課,體育可以改成軍訓。這樣下來,每一千名學生,也至少要有十四名專業教師。

復興黨目前掌握的湖北、魯東和遼南地區的總人口是一千兩百萬人。按照人口比例,需要接受小學和初中教育的人口占百分之二十(農業社會存在嚴重的人口低齡化問題),這就是說,復興黨現在要爲2400000少年兒童提供教育。

因爲小學教育的內容相對簡單,數學、語文、自然、思想幾門課的教學都可以由一個教師承擔,而且復興黨的正規教育採取的是軍事化模式,所以佔其中一半左右也就是一百二十萬左右的小學生,並不直接擠佔復興黨的教育人才,但是,爲了對剩下的一百二十萬初中生提供正規教育,復興黨手中就必須有四萬人左右的各學科的教師。

而在事實上,復興黨的教育系統,即使從整個復興黨內的各個系統抽調有同等學力的人(復興黨的全民學習制度)成爲教師,再加上王書輝的西山基地從1625年開始每年出產的一到兩千名填鴨人才,也才勉強的把復興黨目前的初級中學教育需要的人才補充完整了。

這也就是多虧了復興黨的地盤擴張是個緩慢的過程,而學生的成長也需要時間,這才讓復興黨在十年中逐步的把小學到初中的教育體系在湖北地區建立了起來。

實際上,復興黨的教育體系,也就是三級少年軍體系。三年制初級少年軍(小學),三年制中級少年軍(初中),三年制高級少年軍(高中)當中,目前只建設到了初級少年軍。倒是因爲全民教育的制度,特別是部隊對戰士們的文化教育搞的比較好,完成了初中教育的戰士們成了復興黨的三四所規模不大的中專學校裡的主要學員。

這也正是爲什麼部隊裡的人才最多,而復興黨常年的把部隊作爲人才庫,一旦出現人才不足的情況就從部隊裡調人的原因。

實際上,因爲復興黨的正規教育體系還沒有到出成果的時候,所以,部隊在復興黨勢力擴張的過程中既要承擔軍事任務,之後又要承擔建設任務,最後又要就地轉業填充地方政府的狀況,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裡面還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特別是就現在的情況來說,一旦復興黨北上,看似規模龐大的近二十萬復興軍,可能還不夠應付北方几省的人才需求呢。

正是因爲這方面的原因,在北上的過程中,不斷的擴大部隊的規模,把對北方羣衆的訓練、組織工作與領導羣衆對地方的建設工作和部隊擴充、建設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種必然。

王書輝和復興黨上層現在都在犯一個相同的主觀錯誤,因爲他們在王書輝時空門這個金手指的幫助下通過十年時間做出的成績,都是一個基本上可以說是按部就班的,拿着現成的東西去做的過程。所以不管王書輝還是復興黨的上層,都認爲對於中國北方的接收和建設工作也應該是這樣一個過程。

事實上,就是有金手指,有來自現代社會的各種物質和智力上的支持,做事情也必須是一步一步的來,一步一步的走,從基礎開始一點一點的建設最終得到一個不見得就是目標的結果。這纔是事物發展的正常狀態。

想要一口吃成一個胖子,有王書輝這樣的穿越者和時空門這樣的金手指的條件下倒不見得做不到,但是呢,想要做到那也是相當的困難的。

想要一下子就把北方几省變成經過復興黨十年建設的湖北根據地一樣的水平,這其實是非常的不現實的。

復興黨的中央委員,黨政軍三個方面的主要領導幹部在一起研究規劃了半個多月之後,他們發現了一個問題,想要一下子就把北方的工作做好,這一點是做不到的。

經過十年的鍛鍊,已經全面掌握了數字化的方法對工作進行分析和研究的中央統計局明確的告訴已經陷入精疲力竭狀態的中央委員們,不管從哪個方面講,復興黨都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北方地區的工業農業建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馬上就完成。沒有四到五年的時間,沒有大量的幹部和技術人員的支持,這些想法都是不現實的。

復興黨經過十年的建設和實踐,不管黨內是不是存在着山頭,不管黨內有沒有派系,不管黨內是不是有很多激進派,但是通過數據判斷問題,把數據作爲決策依據這一點,總算是成爲了大家的共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大家想要一蹴而就,都犯了急躁盲目的錯誤,拿到數據之後也都變得冷靜了下來。

其中中央政務院主任陳封倒不像很多人那樣表現的非常沮喪。他拿到了統計局的數據之後反倒在心裡鬆了口氣。

拿着數據,陳封走到抽着煙默默不語的王書輝旁邊對王書輝說道:

“老師,現在看來,按照我們目前的物資和人員條件,對於北方地區的建設工作,只能按部就班的進行了。我看中央還是按照頭三年主要進行土地改革和農場建設,後兩年重點建設第一批次的四十六個重點工業項目這個目標制定五年計劃吧。”

掐滅了手中的煙,王書輝疲憊的對陳封說道,“既然是這樣,就由你們政務院牽頭,聯合中央統計局成立一個計劃委員會。按照我們目前掌握了的物資和人員先期制定一份計劃。”

看到復興軍副總政委、復興黨中央軍委常務主任唐亞峰正在走神,王書輝伸出手指來指着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唐亞峰和總參謀長顧國樟對陳封說道:

“不管怎麼說,北上計劃一展開,承擔主要任務的也是部隊方面。現在能夠調動的主力部隊也就是在十七八萬人左右。能夠抽調的生產建設兵也有十萬人上下,你們做地方建設方案的話,就按照二十萬幹部的規模準備吧。留給他們打仗的人不用太多,有個七八萬人足夠了。”

一聽到要抽調部隊,而且一下子就要抽走三分之二的部隊,唐亞峰和顧國樟都像被踩了尾巴的貓一樣跳了起來。外號木頭人的顧國章臉上也顯出了着急的樣子。唐亞峰更是直接說道:

“老師,這可不行吧。按照目前的情報,農民軍方面就有三十萬左右的兵力,明軍朝方面也有近十萬的兵力,咱們只留下七八萬的主力部隊,這是不是太危險了啊。”

復興黨的幹部都是在黨政軍三個方面不停的調配的。但是即使這樣,部隊方面仍舊有部隊方面的特點。不管是誰,不管過去在什麼單位任職,只要進了部隊之後就會染上部隊的“貪”勁兒來。

朝中央死命的要裝備,要資金,要設備,要地盤,要人員,想方設法的截留人力和物資,這就是部隊方面的作風。

其實王書輝也知道,這和部隊總是出力最多,但是總也留不住什麼人有直接關係。畢竟在復興黨這個準軍事化的組織內,部隊就是作爲人才培養的基地而存在的。所以部隊的當家人養成這樣的習慣也是正常。

不過王書輝可不會被唐亞峰的抱怨忽悠住,他笑着對唐亞峰說道:

“前一段時間纔開完的軍委會議,你這個唐憨子就忘掉啦?當時我在會議上是怎麼說的你忘記了嗎?我說的很明白了,北上計劃要佔用工業系統很多的生產力,所以給部隊的補給是有限的,這個問題在北上計劃中部隊方面要克服。”

“當時你是怎麼回答我來着?對了,當時我們的唐主任拍了胸口對我保證,對於大明和闖軍,我們復興軍綁住一隻手也能把他們都幹翻了。”

“呵呵,我當時就問不用綁住手,雙手齊出需要多少部隊能完成任務?你是怎麼說的,你說有五萬部隊就是很充足的。當時在會上,總參的人商量了之後還由顧國樟出面給你打了保票了,現在你還想耍無賴不成。”

王書輝的話一出口,會場上就響起一片笑聲。

復興黨發展到今天,可能在工業建設上,在教育事業上,在行政工作上都還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動不動就會掉鏈子。可是所有的復興黨員也都知道,通過遼南根據地的建設實踐已經驗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中國這個環境裡,復興軍的戰鬥力是最強大的。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句話由別人說起來可能還有些其他的問題,但是復興軍把這句話說出來是最有底氣的。

唐亞峰的想法當然不是七八萬的復興軍會不會打不過闖軍和明軍的問題。按照復興軍現在的戰鬥力,都不用五萬人,如果只是單純的打敗,不是圍殲或者俘虜的話,有一萬復興軍,那所謂的三十萬闖軍和十萬明軍也不是盤菜。

問題是,一下子從總數才十來萬人的部隊調走那麼多人,唐亞峰心裡那真是在滴血一般的心疼。

王書輝知道唐亞峰的問題所在。所以他對唐亞峰說道:

“這十萬正規軍和十萬生產建設兵,不是說全都要支援地方的建設工作的。他們也是一批一批的隨着接收工作的進行,逐漸的轉業的。而且我告訴你,從班長到營長這些指揮員也是不會轉業的,這些人會就地吸納和訓練戰士,立即組建新部隊。而且是一變三,一變四的組成更多的部隊。我會專門從軍政學校那邊再抽調更多的基層指揮員給你的。”

看到軍委方面的幹部臉上立即多雲轉晴,王書輝又對他們提醒了幾句:

“部隊變多不見得是個好事情。新部隊不僅沒有戰鬥力需要軍事訓練,更是沒文化沒覺悟的普通老百姓。所以部隊變多了,但是訓練任務、文化任務和思想任務的擔子卻更重了。而且你們也都知道,咱們復興軍可沒有炮灰這一說的。新戰士有了,也不可能立即派到戰場上,一般都會在新建軍事基地裡承擔地方防禦的工作。”

“所以說,真正承擔作戰任務的,還是那些人。我之所以沒有隻給你們剩五萬人,遼南和魯東那邊的部隊也沒動,就是考慮這方面的問題。這一點你們要有個清醒的認識!”

唐亞峰和顧國樟聽了王書輝的話立即站起來行禮,回了句“保證完成任務”。北上計劃的軍事部分早就已經制定完了。軍委方面制定的五萬人的計劃也是經過充分的研究的。唐亞峰擔心的不過是怕北上任務會一直消耗部隊的數量而無法補充而已。

中央工作會議徹底結束之後,政務院和統計局立即抽調各方面的人員成立了計劃委員會,開始全力制定針對北中國的未來五年的建設方案。王書輝則回到了現代,要求自己的智囊團按照他給出的條件和數據,設定專門的前提,花錢邀請各方面的專家爲復興黨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

其實王書輝根本就沒指望復興黨自己能弄出什麼正經玩意來。真正的方案和計劃,他還得依靠現代社會的智力支持。不是他瞧不起復興黨的黨員們,事實是就以目前復興黨那羣泥腿子們的水平,給一個五六千萬人口的國家制定五年計劃,那是扯淡呢。

別看這種人口規模在現代社會不過纔是一個省的水平,可是真要說起來,沒有一大批有經驗的專家,一般人還真做不出來相應的建設計劃。

當年新中國建立的時候,也是靠着蘇聯專家的手把手的幫助,才逐漸的摸索出來了成功的經驗來的。

第一個五年計劃現在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但是,在當時那可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新生的中國還沒有那樣的能力呢。

王書輝在辦公室裡對自己的死黨房啓明說道:“不要怕花錢,放開了花,敞開了用,一定要請最好的專家制定計劃。”

房啓明其實不太明白王書輝每天在想些什麼。在他看來,做一個架空的幻想計劃,用得着這樣嗎?反正難得一見的王書輝的所作所爲,總是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十年下來,已經習慣了的房啓明早就習慣性的把王書輝的異常舉動歸結爲有錢人的

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20章 起步(4)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173章 審判(1)第9章 婚事(1)第403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6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482章 中倭新關係2第30章 日常(2)第136章 教學相長1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166章 鬆滋大開復興花(2)第69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3)第38章 妖僧(2)第443章 絕望的李巖第415章 漢川農場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156章 紅旗漫卷出枝6第384章 東改編3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184章 陳保生進城(4)第381章 魯東土地革命6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7章 準備(3)第188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4)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17章 起步(1)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211章 保民軍第一戰4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26章 開始(2)第462章 必須進步必須改造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411章 推銷員曾德昭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14章 立足(2)第17章 起步(1)第164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4)第20章 起步(4)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125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6第128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1第255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3)第367章 在山東(2)第29章 日常(1)第304章 終結者(1)第201章 連鎖反應2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12章 婚事(4)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199章 武昌起義(9)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371章 在山東(6)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354章 炮擊金州衛(7)
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20章 起步(4)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173章 審判(1)第9章 婚事(1)第403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6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482章 中倭新關係2第30章 日常(2)第136章 教學相長1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166章 鬆滋大開復興花(2)第69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3)第38章 妖僧(2)第443章 絕望的李巖第415章 漢川農場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156章 紅旗漫卷出枝6第384章 東改編3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184章 陳保生進城(4)第381章 魯東土地革命6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7章 準備(3)第188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4)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17章 起步(1)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211章 保民軍第一戰4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26章 開始(2)第462章 必須進步必須改造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411章 推銷員曾德昭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14章 立足(2)第17章 起步(1)第164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4)第20章 起步(4)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125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6第128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1第255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3)第367章 在山東(2)第29章 日常(1)第304章 終結者(1)第201章 連鎖反應2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12章 婚事(4)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199章 武昌起義(9)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371章 在山東(6)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354章 炮擊金州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