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

“大伴,司禮監的差事還好做麼?”

一個穿着淺黃色常服,衣袖收緊的年輕人,一邊仔細的用一塊粗鹿皮,打磨擦拭着一個拳頭大的木頭盒子的半成品,一邊問躬身站在他旁邊,穿着大紅蟒服,戴着三山帽的瘦高的中年人道。

這個看起來像個專注木匠的年輕人,就是大明王朝目前的最高領導人,天啓皇帝朱由校陛下。而他身邊的人,就是未來九千歲魏忠賢。

魏忠賢雖然不識字,但是因爲他極得朱由校的信任,所以在今年年初的時候,當上了的皇帝的秘書班子,司禮監的秉筆太監。

朱由校雖然不像自己的祖父萬曆皇帝那樣,爲了對抗文官,喜歡故意的怠政。可是,他倒是像極了自己的高祖父嘉靖皇帝。只不過,嘉靖陛下的愛好是煉丹嗑藥,這位天啓陛下的愛好則是木匠活兒。

“回皇爺的話,奴婢雖然粗鄙了些,但司禮監的差事還能上手。”魏忠賢聽到天啓皇帝的問話,輕聲的答道。

“恩,能上手就好。父皇薨的太突然了,到處都是亂糟糟的。大伴要多費些功夫了。”

wWW .Tтkǎ n .¢Ο

朱由校一點兒也不覺得自己當上皇帝有什麼好的。對於一個有着自己興趣愛好的年輕人來說,做一個什麼責任都不用承擔的太子,比當一個勞心勞力的皇帝有意思多了。

說了兩句朝政上的事情,朱由校作爲天子的精神頭立馬就散了。他舉着手裡的小木頭盒子,對魏忠賢說道:“說起來,西洋的玩意兒還是有些粗陋。就說上個月枝江王進的那個小玩兒意吧。精巧是精巧,打開來一看,裡面的機關全都是鐵片子做的。”

朱由校站起身來,伸展了一下自己的雙臂,舒活了一下自己的筋骨,繼續對魏忠賢說道:“用鐵片子做機關,哪能顯出手藝的精巧來啊。還得是用木頭做這個機關,才能顯出天朝的手段來。”

撇了撇嘴,朱由校轉頭對魏忠賢說道:“雖然這東西不入方家之眼,但這個孝心是很難得的。皇祖在的時候,還稱讚過枝江王有孝心。對父皇也好,對朕也好,枝江王都很孝敬。年年不拉,總能弄些好東西送進來。你們也得了不少的好處吧。”

魏忠賢知道天啓皇帝並不在意身邊的太監撈好處,所以他笑着回答朱由校道:“奴婢們不過是仗着皇爺的天威,確實沾了點兒油水。”

朱由梓不以爲意的笑了笑,對魏忠賢說:“可見枝江王朱術圳是個懂事兒的人。”

他走了兩步,活動了一下腿腳,繼續對魏忠賢說:“其實朕也知道,天底下的藩王親貴無數。仗着是朕的親戚,他們在下面是想怎麼刮就怎麼刮。朕的親戚千千萬,有名有姓的藩王就成百上千。歷代祖宗,因爲血脈的緣故都遷就着他們。可是,誰也沒想着皇家不是。”

說到這裡,朱由校有些不高興了。

他有些生氣的翻了翻白眼,繼續對魏忠賢說道:“父皇在世的時候就和朕說過,就是親戚們再不上進,作爲宗親,皇家總要愛護着他們,這就是祖宗的規矩,聖人的法統。”

“可大伴你也知道,爲了這些不上進的親戚,皇家出了多少錢糧,和外面那羣文臣生了多少的閒氣。可是,這羣人誰想到皇家的難處了。成天就知道要錢要糧。跟一羣討債鬼一樣。”

魏忠賢從朱由校的話裡聽出些意思,他小心的問道:“皇爺是不是受了誰的閒氣了?”

朱由校覺得很沒意思的吧唧吧唧嘴,對魏忠賢書說,“能有誰,吏部的張問達向我告狀,說枝江王的女婿又是霸佔民田,又是屠戮鄉紳的。說了很多氣人的話。”

魏忠賢一聽這話,很小心的對朱由校說:“按說不該吧。司禮監那邊沒接到有關的奏報啊。”

朱由校這個時候真的有些生氣了,他氣哼哼的對魏忠賢說:“誰說不是啊。枝江王真要是在封地裡像張問達說的那樣,搞的民怨沸騰。當地的官員,湖廣的官員會不理麼。當我年紀小不知道麼。外面那羣文官,眼珠子天天盯着各地的藩王,真要有事兒,他們早就撲上來了。”

說完了這話,朱由校看着魏忠賢說:“他們當我不知道呢。外頭那幫文官,最喜歡的就是欺負皇家。他們就是看不得有人對朕好。看枝江王孝敬朕,他們肚子裡面有氣。大伴,你要把司禮監的差事擔當起來。讓那幫文官都老實着點兒。”

朱由梓死死的盯住魏忠賢,小聲的,卻又咬牙切齒的說道:“就是宮裡的事情,你也要全都給朕盯緊了。先皇薨的不明不白,朕心裡頭不安的很。宮裡宮外,想要害朕的人肯定不老少。朕可是把身家性命都交給大伴了!”

魏忠賢聽了皇帝這樣推心置腹的話,立即反應過來。他咣噹一聲跪在地上,就開始向朱由校表忠心:“皇爺放心,奴婢就是死,也要保皇爺萬安。”

年輕的天啓皇帝裝出一副深沉的嘴臉,深深的點了點頭。他對魏忠賢說道:“大伴你先把司禮監的事情管起來。過一段時間,朕把廠衛的事情也交給你操持。”

說完了這話,朱由校沒管滿臉壓抑不住的喜色的魏忠賢,而是把目光投向門外。

天啓皇帝在心裡輕輕的嘀咕着:“當朕好蒙麼。誰不知道你們東林黨,一個個都以爲自己是富弼,是文彥博呢。皇帝廢立操於文官之手。你們想的倒美!這天下倒底是大明,不是大宋!”

陰暗的天空下,連綿不絕的紫禁城是一片低沉的景象。天啓皇帝看到這樣的景象,一點兒也開心不起來。他收回了目光,又開始琢磨起手裡的小玩兒意來。

要讓王書輝來看的話,明朝末年的紫禁城,要比現代社會裡的故宮更加原汁原味一點兒。

這是肯定的。

明朝滅亡之後,先是李自成,這個蛻變成封建軍閥的造反者佔據了北京。之後,又是處於遊牧文明階段的,半奴隸制的滿清蠻族盤踞紫禁城。再之後,就有了八國聯軍的燒殺搶掠和日寇的野蠻破壞。等到了新中國建立的時候,紫禁城已經完全變成一個歷史遺蹟了。

王書輝去過幾次北京。但故宮這個地方,他只去了一次,之後就再也不想去了。在他看來,故宮裡面到處是要錢的所在不說,遊人簡直比蚊子還多。他那次去故宮,花了一上午的功夫,除了看人以外,基本也沒看到什麼別的東西。

更主要的是,因爲客流量過於巨大,故宮裡面像個建築工地一樣,到處是在進行修繕縫補的施工現場。巨多的遊人和隨處可見的腳手架之類的東西,給王書輝造成了相當惡劣的印象。

這是完全沒辦法的事情。

一個建築物,它要是失去了本身的功能,完全的變成了一個供人遊賞玩樂的地方,味道肯定要變了。但是,對於這一點,王書輝卻不像很多人那樣,吵吵着什麼文物保護啊,什麼以舊補救啊之類的各種矯情。

他倒是覺得,這些代表着封建皇權的東西,可以被普羅大衆們那樣隨意的踐踏。這纔是一種真正的社會進步的表現。

當然了,在明末這個時空裡,在目前的階段,王書輝的想法,還不足以讓紫禁城改變它的功能。紫禁城在公元1621年年末,仍舊是大明帝國的心臟。它仍舊代表着,掌握着國家權力的,大明皇帝陛下的至高無上。

正在和司馬峰會面的王書輝,雖然嘴裡說着皇權,但是他心裡對於皇權是非常的鄙夷的。所以,他根本就不知道幾千裡之外的紫禁城裡經歷了一場和他有關的討論。

當然了,就是他知道了,他也不會有什麼感覺。

王書輝給司馬峰出的主意,就是利用皇權對抗族權。說起來,在封建社會裡,實際上皇權和族權確實是存在着巨大沖突的。

這不是什麼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兩者在意識形態上,對於儒家的思想倫理是共享共尊的。

皇權和族權的對抗,完全是在利益分配上的衝突。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從嘉靖年間開始,明政府就開始逐漸的動搖海禁。到了隆慶年間,明王朝更是在事實上徹底的廢除了海禁。

海禁的廢除,極大的促進了江南地區的工商業的發展。但是,明政府在江南繁榮的經濟上,卻沒有獲得任何的利益。

根據《白銀帝國》一書裡介紹,明王朝到了萬曆年間,已經發展到幾乎“無官不商”的地步。東林黨主要成員,大多爲中小商人家庭出身。與此同時,四分之三的進士、舉人家族中有從商的背景。

這就導致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朝廷想要加徵農稅,東林黨也好,什麼黨也好,一點兒也不會反對。因爲他們有功名,可以免稅,農稅收不到他們頭上。可是,一旦涉及到徵收商稅,官員們立即就像被踩了貓尾巴一樣跳起來,發動大規模的抵制活動。

萬曆皇帝時期,爲了反對皇帝徵收礦山開採的稅收,反對他派到各地收稅的礦監稅使。東林黨人表現相當的噁心。

шшш ▲тт kǎn ▲c ○

東林黨麾下的各級官員不斷上書掀起政爭,和皇帝對抗。在東林黨領袖、漕運總督、鳳陽巡撫李三才上的《請停礦稅疏》中,他直接質問萬曆皇帝:“皇上愛珠玉,人亦愛溫飽”。

東林黨二號人物葉向高,入閣前就上書要求神宗撤回礦監稅使。說了不少什麼,“不言利,只言義”,“不與民爭利,藏富於民”之類的話。

可是事實上,根據史料記載,仗義執言勸皇帝不要“愛珠玉”的李三才,他本人實際上是大運河重要樞紐,北京通州地區的商人的總頭目。其家產多達470萬兩白銀,相當於天啓年間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而對皇帝說什麼“不言利,只言義”的葉向高,家產一樣有百萬兩白銀之巨。

另一方面,根據史料記載,明朝後期,商業繁榮的浙江金華縣,一年的商稅不超過七兩銀子。

從這裡可以看出,把持着巨大商業利益的明朝文官集團,出於家族利益的關係,和代表國家的皇帝,有着多麼巨大的利益衝突了。

不過,像司馬峰家族那樣的小吏出身的家族,自然不會像東林黨一樣,通過把持朝政具備了能夠和皇權抗衡的能力。

在明朝末年這個封建農業社會裡,皇權的力量是司馬峰家族所無法抗拒的。

王書輝給司馬峰開的這個,用皇權治族權的藥方,讓司馬峰恍然大悟。他可是知道,作爲郡主儀賓的王書輝,和南北兩京的內廷之間的關係,可是相當的深厚的。

正當司馬峰心裡想着,要來一次大出血,拿出真金白銀來通過王書輝搭上內廷的關係的時候。王書輝發話了,

“司馬,你也不要以爲我要藉着這個機會扒你的皮。我是不缺錢的,我們復興會也不缺你那點兒錢。”

王書輝這話,司馬峰倒是認同。復興會隨便一個工廠的利潤,就比整個枝江商盟的工廠賺的還多。

按照枝江商盟的那些工廠目前的生產能力,整個枝江商盟,最多也就是供給枝江縣附近幾個府縣的市場。而其他的市場空額,都是枝江商盟,用從復興會各個工廠購進的商品進行填充的。所以,王書輝說復興會比枝江商盟有錢,司馬峰是一百個相信的。

王書輝繼續對司馬峰說道:“因爲我岳父的關係,劉家那幾位舅舅倒是和南北兩京的內監們的關係不錯。你大可和他們聯繫聯繫,從南北兩京的內廷裡找個靠山。”

看到司馬峰兩眼放光的樣子,王書輝在心裡開始冷笑起來。

他的計劃就是,全力促成枝江商盟和宦官集團拉上關係,結成同盟。

熟知歷史的王書輝知道,在天啓年間,魏忠賢和他麾下的閹黨勢力確實不小。可是,到了崇禎年間的時候,所有和宦官有關係的人,都會遭到文官集團的清算。

到了那個時候,就由不得,可能已經藉着閹黨勢力成長起來的枝江商盟,這個資本主義的商業集團,不和明王朝的執政者,和文官集團產生巨大的衝突了。

王書輝就是想要看看,他一手促成的這個資本主義的商團,能不能表現出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的革命性來,能不能發動起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來。

如果他們真的能夠發動起那樣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的話,這個革命到底是一場舊民主主義的革命,還是一場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現在還真說不清。

這要看復興會,能不能真的發展成一個先進的政黨了。

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311章 終結者8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38章 妖僧(2)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25章 開始(1)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346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7)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26章 開始(2)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267章 承天事變(1)第437章 三種“非國民”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489章 進入倒計時的南明第309章 終結者6第310章 終結者7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24章 起步(8)第180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6)第422章 機械和教條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76章 大豐收(2)第33章 理念(1)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486章 小朋友不聽話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316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5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336章 制度這個事兒(1)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88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3)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306章 終結者3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104章 王書輝下鄉記8第424章 教導營出身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244章 肖文龍的覺醒(4)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384章 東改編3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34章 理念(2)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02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5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20章 起步(4)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32章 日常(4)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38章 妖僧(2)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22章 起步(6)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80章 大練兵(4)第26章 開始(2)
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311章 終結者8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38章 妖僧(2)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25章 開始(1)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346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7)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26章 開始(2)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267章 承天事變(1)第437章 三種“非國民”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489章 進入倒計時的南明第309章 終結者6第310章 終結者7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24章 起步(8)第180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6)第422章 機械和教條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76章 大豐收(2)第33章 理念(1)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486章 小朋友不聽話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316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5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336章 制度這個事兒(1)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88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3)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306章 終結者3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104章 王書輝下鄉記8第424章 教導營出身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244章 肖文龍的覺醒(4)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384章 東改編3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34章 理念(2)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02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5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20章 起步(4)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32章 日常(4)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38章 妖僧(2)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22章 起步(6)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80章 大練兵(4)第26章 開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