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

現代社會的著名演員葛大叔在電影裡說的那句“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如果放在封建社會裡,特別是放在封建化的軍隊裡面,是非常的準確的。

從1629年到1631年這不過三年的時間裡,在原本的歷史上,在明朝末年叱吒風雲的三個主角,三股主要的武裝力量,如果說有一個共識的話,那這個共識就是葛大叔的那句“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現代人可能想象不到,“士氣”這種非常虛無縹緲,這種唯物主義者根本就不屑一顧的東西,對古代的封建農業時代的軍隊有着多麼重要的意義。

到1631年,明末主要的三股武裝力量中,位於遼東北地區的後金女真政權,在不斷內訌內鬥的過程中,以爲黃臺吉大汗復仇爲藉口,對復興軍遼南第一軍團佈置在海州和蓋州之間的防線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進攻。

其中,大貝勒代善主持了兩次進攻,而小貝勒多爾袞也主持了兩次進攻。不過不管是誰主持的進攻,不管這樣的進攻是什麼規模的,他們在復興軍的防線面前都遭遇了可恥的失敗。五六次進攻下來之後,除了八旗各部的三萬多蒙古附從軍在戰鬥中被消耗殆盡之外,還有近萬的女真“精兵”,也在戰鬥中,被遼南第一軍團的騎兵和戰車混編部隊的主動出擊所殲滅。

後金女真這種落後的兵民合一的部落式政權最大的問題就是,這種政權的最高領袖必須要用不斷的軍事勝利來維持自己的權威和地位。

黃臺吉在世的時候,因爲不斷的推進後金女真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在對外戰爭中的主要目的,其實並不主要是維持自己的權威和地位,而是爲了補償因爲生產力落後而導致的物資不足,轉移因爲生產力不足導致的內部矛盾。這纔是黃臺吉不斷的發動對外戰爭的主要目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發起對蒙古各部的戰爭,黃臺吉的目的主要是獲得牛羊戰馬並補充人口戰力。對大明發動戰爭,黃臺吉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各種工匠農夫和大量的物資以及金錢。

也就是說,黃臺吉發起對外戰爭是個賺錢的過程,壯大自身的過程。他發起戰爭的目的不是爲了消耗後金女真自身的實力,而是通過戰爭進行搶劫和掠奪,補充自己的需要。

沒有了黃臺吉的後金女真政權真的是非常不同的。在歷史上,多爾袞之所以能夠繼承黃臺吉的地位,那是因爲這個人在和黃臺吉的對抗和學習中,很“聰明”的弄清楚了封建化這個事情對於後金女真政權的重要意義。“睿親王”的這個“睿”字,可不是說多爾袞在智力上真的很聰明,而是說多爾袞在對於政權制度的建設上的明確認識。

可是和歷史上不同,現在還非常年輕的多爾袞還沒有經歷那個歷史上的過程。所以在黃臺吉死後,他的表現和其他的女真高層一樣,他希望能夠通過領導女真各部對復興軍的軍事勝利獲得八旗各部以及女真各部頭領的認可,從而登上後金大汗的寶座。

在後金女真內部的爭權奪利中,代善獲得了一半兒左右女真各部的支持,而多爾袞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各方面“優勢”,通過原有的“關係”獲得了在科爾沁蒙古各部影響力極大的黃臺吉遺孀布木布泰的支持,使得他內有上三旗的支持,外有科爾沁蒙古各部的支持,才能夠和作爲野豬皮長子的代善有了一爭高下的實力。

雙方經過一系列鬥爭之後處於一種勢均力敵的狀態,最後鬥爭雙方也明確的認識到,想要獲得所有後金女真人的肯定從而登上大汗的寶座,不通過對外戰爭的勝利那是不現實的。

不過這兩個人很明顯的忘記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野豬皮家族對於整個後金女真各部的統治,並不是絕對的。

和封建王朝有血統繼承的法理依據不同,野豬皮本人是通過對內戰爭壓服了女真各部的,黃臺吉則是通過對外戰爭一起發財才把女真各部凝聚在了一起的。因爲黃臺吉的突然死亡,沒有完成政權封建化的後金女真,其實並不承認野豬皮家族天生的就應該成爲後金女真各部的共主。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野豬皮家族的主要繼承人代善和多爾袞,是應該對於發起對外戰爭非常謹慎的。畢竟一旦他們發起的戰爭失敗了,那麼後金女真各部的首領們,就會開始用最直接的手段質疑野豬皮家族對於女真各部的領導權。

就是懾於兩代野豬皮的餘威不敢直接使用暴力手段反抗的女真各部,他們一旦發現野豬皮家族的繼承人不能承擔起通過對外戰爭發展壯大女真各部的天然使命了的話,用腳投票這個做法他們做起來還是無壓力的。

就這樣,在多爾袞和代善,以及黃臺吉的長子豪格,三人發起了六次對復興軍防線的作戰最後都遭遇了可恥的失敗之後,整個後金女真政權開始走向分崩離析。

即使是奴隸制部落的首領,這些接受最天然的進化論思想教育的部落首領們,也通過野豬皮家族的幾次失敗認清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繼續和損失了三萬多蒙古附從軍以及一萬多核心部隊的野豬皮家族混下去的話,自己的部落不是有成爲炮灰被犧牲的危險,就有物資不足陷入生存危機的危險了。

對於他們來說,跟着野豬皮混有肉吃,他們纔會跟着野豬皮混。一旦跟着野豬皮混不僅沒肉吃還要丟性命的話,他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也就顯而易見了。

在六次對復興軍的作戰過程中,大量的後金女真部落開始敷衍塞責出工不出力,甚至有不少實力相對弱小的部落,就在戰場上直接投靠了復興軍。

不僅後金女真內部開始陷入分崩離析之中,因爲對復興軍的慘重軍事失敗,朝鮮方面和蒙古方面都開始對後金女真政權陰奉陽違起來。

而因爲復興黨存在而導致的比原本的歷史上嚴重幾十倍上百倍的經濟危機,也開始最直接的影響到後金女真政權。原本可以通過山西漢奸商人進行的糧食和物資買賣變得越來越艱難。經歷了重大軍事失敗後的後金女真全面陷入到嚴重的經濟危機中。

與此同時,經過了充分訓練和戰場考驗的復興軍遼南第一軍團,也開始在遼中地區活躍了起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復興軍的防線已經推進到了海州一線。後金女真在海州南部地區的所有據點全部被複興軍拔除。

而在投降女真部落的“帶路”下,復興軍甚至開始在廣大的建州衛地區大肆吸納起各路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來。要知道,東北地區的這些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階段的少數民族部落,可是和建州女真都是有着不少的仇恨的。

用自顧不暇這個成語形容1631年的後金女真政權,真的是再貼切不過了。原本在歷史上一直處於攻勢的後金女真政權到了1631年開始全面陷入守勢。

當然了,這個守勢主要是針對遼南地區的復興軍。對於山海關方向的遼東軍閥們,暫時因爲外部和內部危機而團結起來了的後金女真高層,還是保持着比較大的壓力的。

面對艱難的情況,爲了保證後金女真的西部安全以及人力資源的補充,代善作爲留守留在了瀋陽地區的大本營,而多爾管則率領着上三旗的部分力量聯合了仍舊“忠心耿耿”的科爾沁蒙古,對蠢蠢欲動的蒙古各部開始進行新一輪的征伐。

在相同的時間線上,明王朝政府軍和高迎祥領導的闖軍,在真定府、東昌府、潞州府和大名府之間展開了一年左右的長時間拉鋸戰。

在這個山西、山東、河南和北直隸的交界地區,雙方進行了相當慘烈的戰爭。

其中,政府軍方面以被重新啓用的袁崇煥領導的五萬關寧軍,孫元化領導了三萬山東新軍和盧象升領導的兩萬天雄軍爲主。

而闖軍方面,則是以高迎祥領導的二十萬陝西和河南闖軍,李自成領導的六萬河南闖軍以及張獻忠領導的五萬陝西和山西闖軍爲主。

從人兵員素質上看,雙方基本上算是大哥別笑二哥的狀況。明王朝政府軍方面的普通士兵和闖軍方面的普通士兵基本上都是一樣的破產農民。他們都是經過了簡單的訓練就被迫從軍了。

從部隊骨幹上看,明王朝政府軍和闖軍方面也是半斤八兩。明王朝政府軍方面,盧象升的天雄軍屬於私軍性質,其中的主要軍官都是盧氏家族的成員。這些人屬於受過一定教育,看過一些兵書戰策,在理論上有一定基礎的地主階級子弟。

關寧軍方面的軍官都出自遼東遼西的將門世家。實際上也別被將門世家的大牌子給忽悠了,越是這種將門世家的出身,部隊就越是隻能打順風仗不能打硬仗。

因爲兵爲將有的體制而部隊主力家丁化的原因,關寧軍這樣的軍閥部隊,都是爲了自家的利益服務的。所以一旦戰事出現挫折,作爲部隊骨幹的家丁家將們,就會毫不猶豫的保護着各自的主子在戰場上搞大轉進。

原本在明末的遼東戰場上可以在野戰中打敗後金女真的白桿兵、浙江兵,就是被這些豬隊友用這種做法給活活的坑死在了戰場上的。

而孫元化領導的山東新軍的骨幹則主要是山東地區的各大地主家族的子弟。這些人都是在文化學習上不怎麼靈光轉而舞刀弄槍的地主大家族的子弟。

不過別看這些人似乎在三支部隊裡的地位最低,但是他們可都是接受了孫元化的“好朋友”,著名葡萄牙“忠君愛明”傳教士曾德昭推薦的西班牙籍中國軍人(其實就是復興軍假扮)的“專業”訓練的。

最起碼,這些人能夠在戰場上把復興黨廉(高)價賣給他們的“先進”火器的威力給發揮出來。

同樣是在部隊骨幹方面,闖軍的骨幹主要是過去山陝地區的邊軍軍官。這些人的實力其實要比明軍方面要強一些。

其實雙方在戰鬥中都發現,不管是闖軍方面還是明軍方面,在戰場上戰鬥力最強的都是使用了“南洋”火器的部隊。特別是被孫元化重點裝備的山東新軍,他們在雙方的大混戰中發揮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大量優質的佛郎機小炮和近萬杆南洋燧發火槍,在戰鬥中給予闖軍以極大的殺傷。

不過山東新軍的這種強大的戰鬥力,很快就被明王朝政府軍自己內部的內鬥所束縛住了。

一方面袁崇煥手下的關寧軍在作戰中爲了自保實力出工不出力,在戰場老毛病發作,開始大搞花式“坑隊友”。另一方面,看到戰事緩和下來的崇禎皇帝又開始大搞太監監軍,把一批專門降低戰鬥力的太監派進了三支部隊。

結果剛剛好轉起來的戰事,很快就被以天雄軍監軍高起潛爲代表的太監們的搞壞,開始全面轉入困境。

闖軍方面的情況也比較困難。和明王朝政府軍不同,相對比較團結的闖軍的問題在於沒有穩定的後勤補給。

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把農民造反軍正規化之後,一方面確實極大的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但是另一方面,正規部隊對於後勤補給的要求是很高的。這給闖軍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因爲河南、山西和陝西已經連年經歷蝗災、旱災和兵災,所以這三個名義上被闖軍控制的地區,不能個闖軍提供任何的補給。而且闖軍方面還得派遣一部分部隊在各地駐守。

戰爭才進行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闖軍方面的後勤危機就開始爆發了。士兵方面沒吃少穿,大量的士兵不是私下逃走就是帶着武器裝備投降明王朝政府軍。

在這種情況下,高迎祥只能把前方戰事委託給李自成和張獻忠,他本人則領着近十萬的部隊在山東西部地區流竄。這一方面是爲了減輕正面戰場的後勤壓力,一方面是爲了就地打糧維持自己的部隊。

到了1631年下半年,因爲山東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也被高迎祥破壞,加上突如其來的蝗災,當年的收成顆粒無收。在絕望中的高迎祥最終痛下決心,把自己麾下的部隊變爲捕奴隊,在中原地區開始大肆的掠奪人口,用於和復興黨的糧食物資交易。

在高迎祥的帶領下,張獻忠和李自成也有學有樣。以至於到了1631年年末,原本在中原民衆中處於正面形象的闖軍也變得和明王朝政府軍一樣,不被任何人所歡迎了。而看到自家領導者的所作所爲之後,原本在戰場上開始重新佔領上風的闖軍內部,士氣也開始不可逆裝的跌落下去。

就這樣,在1631年年末,天下爭霸戰爭中的三個主角,無論是後金女真,還是大明王朝,或者是農民造反軍,都開始陷入到了嚴重的內部問題當中。因爲戰事的緩和,一時間整個中國居然有了幾分風平浪靜的味道。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場改變明末中國命運的驚天大變,在大明王朝的統治中心,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爆發了出來。

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第75章 大豐收(1)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91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6)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364章 建設新湖北(7)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219章 馬祥麟的轉變(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384章 東改編3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460章 國家級吉祥物的鬱悶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57章 工業的獠牙(1)第87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2)第371章 在山東(6)第239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1)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14章 精明通透張老爹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403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6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278章 魏忠賢的疑惑(4)第78章 大練兵(2)第7章 準備(3)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13章 立足(1)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414章 精明通透張老爹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408章 黃臺吉之死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25章 開始(1)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444章 北伐第一戰第10章 婚事(2)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360章 建設新湖北(3)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473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1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153章 紅旗漫卷出枝3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190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6第174章 審判(2)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270章 承天事變(4)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19章 起步(3)第22章 起步(6)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
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第75章 大豐收(1)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91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6)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364章 建設新湖北(7)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219章 馬祥麟的轉變(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384章 東改編3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460章 國家級吉祥物的鬱悶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57章 工業的獠牙(1)第87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2)第371章 在山東(6)第239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1)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14章 精明通透張老爹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403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6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278章 魏忠賢的疑惑(4)第78章 大練兵(2)第7章 準備(3)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13章 立足(1)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414章 精明通透張老爹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408章 黃臺吉之死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25章 開始(1)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444章 北伐第一戰第10章 婚事(2)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360章 建設新湖北(3)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473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1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153章 紅旗漫卷出枝3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190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6第174章 審判(2)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270章 承天事變(4)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19章 起步(3)第22章 起步(6)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