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虛空造牌,改往修來

事情交代完後,朱翊鈞靜坐了一會,才動身去給兩宮問安。

這兩天絞盡腦汁,思慮一刻不休,身體雖然吃得消,卻着實有些耗費精神。

這還是沒有着手處理朝政,甚至因爲孝期的關係,連下午的騎射也免了。

可即便這樣,都讓他有些疲累。

也難怪有不少不想上朝的,想做個好人君,不比996輕鬆多少。

難得散漫放空一會,朱翊鈞拒絕了步輦,只在身後跟着幾個宮女太監,往陳皇后的寢宮走去。

陳皇后是先帝續娶的正宮,又沒有子嗣,被先帝以“無子多病”爲由,趕到別宮居住,地處偏僻幾乎照比冷宮,可讓朱翊鈞好走。

不過好在他今日總算是沒被攔在殿外。

“殿下,皇后娘娘請您進去。”宮女低眉順眼,在前引路。

朱翊鈞點了點頭,跟在身後。

這位陳皇后當真是個可憐人,正宮出身,卻不得寵。

嗣君即將登基,又不是自己親兒子。

太監宮女都去李貴妃那裡阿諛,幾乎沒什麼人來陳皇后這裡燒冷竈。

前身見這位陳皇后的次數也不多,印象中,是個清冷的性子。

“殿下您稍待,奴婢進去稟報。”宮女停在了門外說道。

這處是別宮,殿閣不多,殿內擺飾幾乎看不到幾件。

朱翊鈞四下打量,隨意應了一聲。

不一會,宮女再度出來,請他進去。

朱翊鈞剛進一入內,就看到陳皇后穿着皇后縗服,倚靠在窗邊的桌案旁。

陳皇后看起來不過三十出頭的年紀,姿容極美,氣色卻不太好,白色的鞠衣,灰領褾襈裾,襯得臉色泛白。

鞠衣前後,織着黑金色的雲龍紋,顯出一絲高貴的清冷。

陳皇后見朱翊鈞進來,看了過來。

朱翊鈞當先行禮:“兒臣,問母后躬安?”

陳皇后聲音如清泉流響,緩緩道:“大行皇帝這一去,我倒真成哀家了,這宮中,已經是好幾日沒來人。”

“昨日睡得不是時候,倒是怠慢我兒了。”

朱翊鈞也不由起了惻隱之心,他回道:“母后宮中清冷,是兒臣的罪過,日後,兒臣每日來給母后問安。”

陳皇后輕笑一聲:“你倒是好孝心,難怪,也只有好孝子,纔會夢中都思及大行皇帝。”

“一早我就聽說,妹妹四處跟命婦們誇你轉了性,一夜之間就懂事了,現在看來,確實像模像樣,不錯。”

雖然不是生母,但宗法在上,約束力卻是隻大不小,朱翊鈞可不敢含糊。

受了誇獎,自然要謙遜一番:“母后教訓得是,兒臣以往確實過於荒慢正業,日後還請母后多多訓誡。”

說到此處,他乾脆打蛇隨棍上:“母后,最近日講正在學《尚書》,兒臣溫習時,發現還有些疑惑之處,可否請母后開解?”

陳皇后跟李氏不一樣,她是書香門第。

其父將門出身,科舉不第累試。其母是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張文質的孫女。

陳皇后自幼小熟讀四書五經,對經典學問,自然也是頗有體悟。

當然,對朱翊鈞來說,請教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請教這件事。

他幫助過的人,不一定會心懷感激。

相反,幫助過他的人,絕大多數,都會對他抱有好感。

這是他前世總結出來的金科玉律。

而所謂請教,更是屢試不爽,每每都能獲得領導的青睞——當然,請教的資格反而最爲難得。

如今朱翊鈞有樣學樣,用在陳皇后身上,自然也卓有成效。

只見陳皇后點了點頭,整個人都正襟危坐了些:“嗯,你這個年紀,尚書確實晦澀了些,不妨說來聽聽。”

一邊說着,眉眼都笑開了,顯然很是受用。

朱翊鈞連忙叫人取來一本尚書。

一邊翻着書頁,一邊露出疑惑不解的神色,屢屢發問。

大部分人都是好爲人師的,陳皇后也不例外,更何況難得有人說說話,自然不吝指教。

陳皇后但有指點,朱翊鈞立馬恍然大悟,而後舉一反三。

在朱翊鈞有心捧場之下,每每撓到陳皇后癢處,其不自覺就沉浸了進去。

就這樣過了一個時辰。

朱翊鈞離開之後,口乾舌燥的陳皇后還有些回味其中。

在她喝茶潤喉的功夫,大太監小步走了進來:“娘娘,皇太子殿下往李貴妃那邊去了。”

陳皇后這纔回過神,點了點頭。

她又看着空蕩蕩的殿閣,臉上有些悽婉,開口道:“陳算,你說,哀家怎麼就沒個兒子呢?”

陳公公寬慰道:“娘娘,太子殿下就是您的兒子。”

陳皇后自嘲一笑:“也對,是個好兒子,好得我都不知道我那‘好’妹妹怎麼生的。”

說罷,她又擡頭,看着窗外。

似乎呢喃一般說道:“讓陳洪收斂些罷,揹着我幫張四維私遞奏疏,被馮保攔下才知道求我?昨天孟衝纔剛死,我可不忍心你們這些老人,一個個走得比我還早。”

這兩位姓陳的大太監,都原本是陳家家奴,跟着她進的裕王府,名字還是她母親賜的。

陳算把頭埋得極低:“奴婢這就去跟他說。”

陳皇后點了點頭,看着窗外日景,不再言語。

……

朱翊鈞到李貴妃寢宮外的時候,剛好遠遠看到馮保從裡面出來。

一進寢宮,就看到李貴妃臉色鐵青。

他心裡納悶,卻還是做足了禮數:“兒臣,問母妃躬安。”

行完離沒聽到李貴妃回話,他湊到李氏身邊,陪着小心:“誰惹我孃親生氣了?孃親告訴我,我這就去找他麻煩。”

李貴妃氣急地扔出一份奏疏,摔在桌上:“你看看吧!”

朱翊鈞心裡疑惑,卻不露聲色。

他輕輕拿起奏疏,翻看起來。

竟然是一篇高拱彈劾馮保的奏疏,上面列舉了馮保公器私用、貪贓枉法、戕害同僚、隔絕內外等等罪狀,言之鑿鑿。

馮保這麼老實,竟然就這樣呈遞到李貴妃面前了?所以是在生馮保的氣?不應該吧?

朱翊鈞試探道:“孃親,些許小事,不值得孃親動怒。”

李貴妃陡然失態:“小事!?那還有什麼是大事!”

“這高拱到底是要做什麼!”

“你還以爲他只是文臣心思,才總跟馮大璫不合?”

“你知道他說什麼嗎!?”

李貴妃幾乎從牙縫裡擠出幾個字,語氣森冷:“他說,十歲天子,何以君天下!”

朱翊鈞看着失態的李貴妃,默默合上了奏疏。

這就是馮保的陰招了。

一句何以治天下,跟何以君天下,意思截然不同。

直接從十歲怎麼治理國家,變成了十歲怎麼做皇帝。

這已經觸碰到了李氏的逆鱗,這話一出,高拱在李貴妃這裡的任何話,都變成屁話。

被記恨上的人,是不會被客觀看待的。

而馮保作爲李貴妃的自己人,高拱的上奏彈劾,立刻變成了對內廷,對李氏的挑釁。

手段簡單,卻屢試不爽。

偏偏朱翊鈞也沒什麼辦法,畢竟,高拱真說過類似的話。

他深吸一口,臉上露出同仇敵愾的神色:“安敢如此欺我孤兒寡母!?”

“母妃,等我幾日後登基,我便將他驅出朝堂!”

李貴妃神色這才緩和了些,卻還是覺得不解氣,將高拱的奏疏撕了個乾淨:“這般大逆不道,馮大璫還說單憑這話,治不了他的罪!豈有此理!”

這就是留中不發了——物理上的。

朱翊鈞很有眼力見,喚來宮人將碎紙焚燒一空。

他沒有幹看着,連忙上前拍着李貴妃的後背,安撫道:“孃親,不要與這種老朽置氣,否則反而成全了他。”

“宋朝的徽宗皇帝,在登基之前,就被宰相章惇評價爲‘端王輕挑,不可君天下’,與高拱大逆不道一般無二。”

“但此後徽宗皇帝無惡不作,被金人打破了京城,擄去了金國,身死人手爲天下笑,卻正應了章惇那句話。”

“如今的高拱,恐怕是以章惇自居,得意洋洋。”

“孃親不但不該成全他的心機和名聲,反而應該要讓高拱好好看看,孃親的兒子,是如何了得,又是如何君臨天下的。”

“屆時,兒臣再舊事重提,讓他好好與母妃認錯。”

朱翊鈞一番開解,李貴妃的臉色總算是好了些。

她沒好氣地說道:“沒念幾天書,說起話引經據典,前朝故事一套一套的。”

朱翊鈞連忙挽着李貴妃的胳膊:“是母親管束得好,才讓兒臣懂了些學問道理。”

李貴妃瞪了他一眼:“說到這,還沒跟你算賬呢!”

朱翊鈞眼睛眨了眨,疑惑不解。

李貴妃敲了他腦門一下:“今日文華殿當值的太監說,你日講時神情恍惚,走神了是也不是?”

朱翊鈞聽了立馬知道所指何事,心中嘆了口氣。

這黑狀當真是告得沒完了,自己當時想着張居正奏對的事情,走了會神,也能被人告到李貴妃這裡來。

不用想也知道是當值的太監,傳到馮保那裡去了。

好在他不是前身,否則還真要吃個悶虧。

朱翊鈞收斂了笑容,在李貴妃面前站了起來,而後長長拜下。

李氏疑惑不解。

朱翊鈞沒有解釋什麼,只是跪伏在地上,一字一頓開始背誦起了日講的內容:“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於亳……”

李貴妃雖然不太懂,卻也明白他在做什麼了,就這樣靜靜聽着,頻頻點頭。

不一會兒,朱翊鈞就背誦完整個段落。

但他沒有停下,又開始解釋起這篇文章的意思。

李貴妃心下滿意,認可了這家兒子今日是認真學了的。

她開口道:“好了,起來吧。”

朱翊鈞卻並未動作。

直到李貴妃開始有些不耐的時候,朱翊鈞終於將今日的課業,都背誦了一輪。

但他沒有順勢起身,而是將頭埋得更低:“孃親,昨日兒臣當面允諾過母親,進學修德,無事荒怠。”

“而今自然勤勤懇懇,不敢有半點疏忽。”

“可母親卻妄信小人讒言,貶損嗣君威儀,如此,何異於高拱?”

“兒臣斗膽,請孃親日後,多信任兒臣三分,親自看着兒臣有無行差踏錯便是,也省得小人再進讒言。”

朱翊鈞突然鬧這麼一出,李貴妃有些下不來臺,紅着臉將他扶起。

別過臉說了句:“我兒懂事了,會教訓孃親了。”

朱翊鈞不依不饒:“非是教訓孃親,只是孃親信任外人勝過我這兒子,無端指責,兒臣心中委屈。”

李貴妃輕咳一聲:“好了好了,孃親知道了。”

見李貴妃態度終於軟化,朱翊鈞臉色也是多雲轉晴,連忙又給她揉起了肩。

觀感就是這也一點點扭轉的。

想讓人覺得你可以信重,最優解就是態度溫和,但不讓底線,用卑微的態度據理力爭。

尤其母子之間更要如此,否則一旦做了媽寶,那年紀再是增長,都枉然了。

李貴妃回過神,還是覺得有些丟面子,找補道:“也不是孃親不信你。”

“你看,又有言官上奏,說天狗食日,乃是上天示警,多有君上不德所致,讓你自省己身罪過,抄錄道札佛經,祭告上天。”

“孃親這也是幫你查漏補缺,以免你真有事惡了上蒼。”

說罷,李貴妃拿出幾分奏疏,遞了過來。

朱翊鈞失語,懶得去接奏疏。

這種奏疏,向來都沒什麼營養,卻站着政治正確的高地,讓人無從反駁。

至於誰這麼缺德……多半是張居正了。

這佛經道經一抄,沒半個月是消停不了的,耗費心神精力。

一天除了視朝和日講,其餘時間恐怕都得撲在着上面。

以往都是他用駁雜無用的文件淹沒領導的辦公桌,如今倒是被還施彼身了。

報應不爽啊。

無奈的是,他還真沒法無視這種奏疏,這也是如今禮制的一部分。

就像旱災要祈雨,宮廷失火要下罪己詔一樣,躲不過去。

而且李貴妃拿出這幾份奏疏的態度也很明顯,抄佛經道經啊,好事,趕緊抄起來。

朱翊鈞只能應下:“兒臣回去便好好抄錄。”

李貴妃滿意地點了點頭,算是揭過這事了。

-----------------

注1:孝安皇后陳氏,通州人。嘉靖三十七年九月選爲裕王繼妃。隆慶元年冊爲皇后。後無子多病,居別宮。——《明史·列傳·卷二》

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120.第119章 急轉直下,心狠手辣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第220章 雪霽風溫,霜消日暖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第29章 日升月恆,居中平衡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178.第176章 善騎者墮,運籌帷幄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第232章 春風又綠,明月再照204.第199章 各抒意見,清洌可鑑第36章 循循善誘,半推半就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171.說個事情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第56章 炊金爨玉,殫精竭慮116.第115章 遺聲餘價,死生亦大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第224章 鄉野遺賢,根株牽連123.第122章 吟詩作賦,褰裳躩步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第48章 赦賞天下,雲行雨洽188.第185章 元禮模楷, 季彥領袖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190.第187章 陰陽順位,懸疣附贅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第56章 炊金爨玉,殫精竭慮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第59章 驚雷炸響,摩拳擦掌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15章 虛空造牌,改往修來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203.第198章 帶雪煎茶,和冰釀酒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第146章 鏗鏘有力,摧金斷玉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112.第111章 濫觴所出,生棟覆屋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121.第120章 層接遞卸,虛實相參188.第185章 元禮模楷, 季彥領袖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
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120.第119章 急轉直下,心狠手辣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第220章 雪霽風溫,霜消日暖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第29章 日升月恆,居中平衡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178.第176章 善騎者墮,運籌帷幄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第232章 春風又綠,明月再照204.第199章 各抒意見,清洌可鑑第36章 循循善誘,半推半就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171.說個事情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第56章 炊金爨玉,殫精竭慮116.第115章 遺聲餘價,死生亦大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第224章 鄉野遺賢,根株牽連123.第122章 吟詩作賦,褰裳躩步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第48章 赦賞天下,雲行雨洽188.第185章 元禮模楷, 季彥領袖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190.第187章 陰陽順位,懸疣附贅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第56章 炊金爨玉,殫精竭慮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第59章 驚雷炸響,摩拳擦掌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15章 虛空造牌,改往修來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203.第198章 帶雪煎茶,和冰釀酒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第146章 鏗鏘有力,摧金斷玉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112.第111章 濫觴所出,生棟覆屋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121.第120章 層接遞卸,虛實相參188.第185章 元禮模楷, 季彥領袖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