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

大抵與坊間戲稱安遠侯一脈爲“廣東一支柳”差不多,這類俚語,都是暗喻地方上一手遮天的勢力。

溫純口中這一句,代指的是田、楊、岑、黃四姓,其無不是源流數百年,從隋唐世襲至明的土司,樹大根深。

朱翊鈞將口中的茶悠悠嚥下,示意溫純稍安勿躁。

見狀,殷正茂最先坐不住,朝溫純開口問道:“總憲這一議,可是播州楊與上林岑,近來鬧出了什麼事端?”

能搬上御前年會的事,都不會毫無徵兆。

況且,若是彼輩老老實實,也沒合適的理由改土歸流不是。

至於殷正茂爲何一開口就篤定是播州楊與上林岑,概因四姓的說法也是老黃曆了。

譬如田氏,就因爲爭奪礦脈,兄弟相殘而被一網打盡。

田琛夥同黃禧,率兵攻打思南宣慰使田宗鼎,雙方被悉數逮拿入京,一番御前自辯後,被成祖皇帝全砍了,順勢改土歸流。

也不是成祖皇帝心眼壞,借題發揮,而是雙方自辯時,互揭老底,惡了廷上君臣——辰州知府黃禧,通姦祖母;思南宣慰使田宗鼎,縊殺生母。

當時朝臣們就坐不住了,野蠻到這個地步,還有沒有儒家天下的模樣?

無論起兵謀逆,還是亂倫弒母,皆論以死罪,於是,田氏這些人全被突突了,思州、思南趁勢改土歸流,重新教化,貴州建省也由此而來。

黃氏稍微麻煩些,彼輩在唐朝鬧得厲害,一次次鎮壓後,在兩廣散作滿天星。

勢力雖廣,卻好在沒人能領頭。

再加上有明以來,兩廣巡撫、總督,屢次梳理肢解,好歹是將廣東黃氏,治得服服帖帖——殷正茂、凌雲翼這些人,沒少幫助這些土司城市化。

所以,四姓也就剩播州楊氏,以及上林岑氏了,所剩的這兩姓同時也是如今貴州、廣西的頭號土司。

溫純聽了殷正茂的問,才反應過來,這位兵部尚書才履職不過十餘日,卷宗怕是還未看完。

他看了皇帝一眼,只敷衍道:“好叫大司寇知道,並非是彼輩尚鬧出了什麼事端,而是國朝優容土司二百年,是時候着手處置了。”

殷正茂面對溫純再正確不過的廢話,眉頭緊皺。

還是申時行隨口點了一句:“大司馬可回兵部翻閱十月十七的案卷,有黔國公雲南總兵沐昌祚,巡撫雲南右都御史陳文遂月前聯名奏陳的軍情。”

“東武國再度聚兵侵入雲南,攻城掠地,殺人放火,竟深入到順寧府一帶!”

殷正茂聞言不由一怔。

近來兵部與五軍都督府瓜分事權,他還真沒來得及關注到此事。

尤其雲南離京萬里,軍情再怎麼十萬火急,都是滯後數月的事情了,想急都急不起來。

來不及細想,殷正茂便眉頭緊皺追問道:“萬曆五年施甸一役,不是已然逼得莽應龍簽下了盟約,俯首納貢了,何故如今捲土重來!?”

萬曆元年,小皇帝爲整頓京營立威勳貴,將黔國公給砍了,並且以黔國公府“地偏心自遠”爲由,強令新任國公沐昌祚三番五次入京面聖而遙控雲南。

同時,出於對僞造火符調兵、殺害地方官的黔國公府的不信任,皇帝又命陳文遂赴任雲南巡撫後,募兵二萬,鎮壓雲南,清除餘毒。

好巧不巧。

萬曆五年,朝野都在言此舉靡費過甚,理應適當裁撤的時候,雲南地方,遭遇了緬甸東武王朝的侵略。

自嘉靖三十五年,莽應龍勾結弗朗機人,頻繁作亂於三宣,殺害宣撫使,但主動侵犯明邊,還是出乎明廷的意料。

好在尚且處於陳巡撫高壓下的雲南地方,爆發出了超乎尋常的實力,直接將東武王朝來犯之敵一舉殲滅,甚至“率兵追之,且追且殺,緬兵大敗,生還者什不一二。”

東武王朝在這種情況下籤訂的城下之盟,竟然不出兩年,再度來犯,實在出乎意料。

“莽應龍年初死了,其子莽應裡繼承王位後,宣稱其父當年留下了暗疾,並以替父報仇爲由,聚兵數萬,再度犯邊。”

汪宗伊解釋了一句,表情有些晦氣。

已盟而復犯侵,已貢而復構兵,果真蠻夷中的蠻夷!

溫純見同僚給新任的兵部尚書解釋得差不多了,便再度開口道:“此番緬方入侵,隴川逆逋岳陽,及木邦罕虔,黨助窺伺。”

“雲南諸土司召而不至,以鄰爲壑,只能同賞而不能同仇。”

“廣西土司趁火打劫,脅迫邀賞,激盪作亂。”

“與此同時,貴州巡撫王凝,上奏播州楊氏,蠢蠢欲動,與隴川逆逋岳陽往來密切,恐有圖謀。”

“一如萬曆五年陳文遂的奏請,三宣六慰諸土司,幾乎徹底糜爛,再不銳意經營西南,必然釀成大患!”

溫純的話說到這裡,殷正茂才後知後覺,反應過來這位都御史是個什麼情況。

溫純跟申時行、王錫爵這些人不一樣。

內閣輔領大政,只要國朝中興,總有一份功勞,但臺諫本就有制衡首輔的職權所在,都御史壓根不可能入閣。

是故,溫純想要名留青史,就得自己找事情做,就像海瑞清朗官場風氣、慄在庭主持開海、李贄推演經學一樣,溫純也得找到屬於自己的“大略”。

眼下看來,怕是應在西南了。

溫純也不理會同僚在想什麼,自顧自繼續說道:“與東武王朝是戰是和,尚有五軍都督府研判。”

“但經營西南的內政,已是刻不容緩之事!”

他轉而面向皇帝:“陛下,臣請銳意經營西南,自貴、廣始,改土歸流,用夏變夷!”

西南,一般指貴州,廣西,雲南諸省,四川也算在內,只是都蠻與土司不是一個品種,時常略過而已。

自前宋以來,羈縻地方,前元設土司,迄今數百年,皆少有經營。

哪怕本朝,西南地方的國策,亦不過鎮之以靜而已——稅賦民生都不重要,別鬧事就行。

但現在朝中的情形,顯然有所不同了。

溫純言語之間,一副胸膛起伏,難以自持的模樣,自有因緣。

萬曆六年,雲南巡撫陳文遂以據敵有用入京受賞,在文華殿上,向一衆君臣描繪了治理西南的圖景。

在陳文遂的構想中,以“三宣”構築外防線,以雲南爲內防線,“檄諸夷,撫三宣,築城垣,鎮雲南”。

同時,對廣、貴兩地的土司“改州縣,分田畝,設學校,夏變夷”,通過加速漢化,用夏變夷,來向西南推進腹心地區的目的,將土司州縣化,將三宣土司化,最終達到“西南大治”的效果。

不過,在西南稅賦窪地的共識下,哪怕纔有緬甸入侵之事,陳文遂描繪的圖景依舊沒有打動諸多朝臣,反而因爲太過激進,“與時見相抵悟”。

最後,只有溫純動了心。

在數日翻閱卷宗,接見西南地方門生故吏,瞭解地理人文之後,溫純私下會見了陳文遂。

說溫純是爲國謀事也好,說是看上“西南大治,一代名臣”這張名留青史的大餅也罷。

總而言之,如今給雲南巡撫陳文遂以及治理西南國策站臺的,就是他溫純。

在溫純一番慷慨陳詞後。

皇帝仍舊一言不發,不置可否。

羣臣也見怪不怪,這兩年皇帝愈發高深莫測,與會時除了開場的提綱挈領外,少有插話的時候,任由大臣們暢所欲言。

皇帝不發話,申時行只能從工作經驗出發,給溫純上壓力道:“諸州設流官以後,往往十餘年之間,反者五六起,前後征剿,曾無休息。”

“溫總憲,若是強行將西南改土歸流,唯恐事有不成、拉鋸反覆,平白使得國帑失血。”

“屆時,‘浚良民之青血,而塗諸無用之地’的罵名,怕是亦要捲土重來。”

最後這話看着像前宋士大夫會說的,實際上,這是王陽明對於西南的政見。

說句自大的話,本朝在亡天下的背景下立國,對於用夏變夷,比歷朝歷代都看重得多。

比起將北方蠻族隨意遷徙到郡縣混居的前漢、惠政過頭反使地方胡化的前唐、放任西北被異族整合爲西夏的前宋,也只有明朝二祖做夢都想着,將兩京一十三省全部儒化爲華夏子民。

但即便如此,開國的銳意一失,後人自然而然就保守起來了。

面對田氏作亂,成祖皇帝當即發兵五萬鎮壓,建制貴州;可面對廣西作亂邀官的土蠻,英宗皇帝當即表示“省我邊費,豈惜一官乎”,而後大肆增設土官。

甚至王陽明這種“夷事通”,也秉持着“流官之無益,亦斷然可睹矣”的態度。

究其根本,還是太難了!

改土歸流,不是說說而已,牽涉土官流官權力之爭,事關漢夷風俗差異,地理也限制着朝廷治理區域的延伸。

設州縣之後的十餘年裡,往往是周而復始的聚衆作亂、平叛、詔安、治理、殺官造反……

可謂是曠日持久,勞民傷財。

這種虧多吃幾次之後,朝官們改土歸流的意願自然大大降低,甚至寧願學起前宋,拒絕漢化境內領土。

如今溫純想在這種極端保守的情況下,推行西南大政,最需要說服的,就是殿內同僚們。

不僅申時行與六部同僚,連皇帝也側目看來。

一時間,衆人紛紛將目光匯聚在溫純身上。

溫純自然明白這是過不去的一遭,想將雲南巡撫以及他這個左都御史的意志上升爲國家意志,難度可是一點不低。

他振作神色,從容應對:“彼封建者,更古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封建,非聖人意也。”

話音一落,六部同僚不約而同地看向申時行。

申時行沉思不語。

朱翊鈞也越發來了興致。

溫純這話,看似答得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卻是頗爲激烈地迴應了申時行。

這是引用柳宗元的《封建論》——有史以來公認跳脫政術,達到政理範疇的政論文。

柳宗元爲了論述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開篇明義,也是溫純所引的這句話,聖人肯定是沒錯的,但封建並非聖人的本意,只是聖人所處的時代,只有那個條件而已。

封建在當時的環境下不過是時代的選擇,但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一旦“勢可”,聖人也會選擇郡縣,而非封建。

所以,當申時行引用心學聖人的政見,來駁斥溫純的西南大略後,後者當即以此迴應。

王陽明彼時固然是對的,但那是基於彼時的風土人情得出的結論,如今已經世殊時異,大不相同了。

溫純環顧諸同僚,正色道:“國朝至今二百年,二百年間,開拓西南地理、華夏人口倍之、漢夷合流數代,變化可謂天翻地覆。”

“此時着手用夏變夷,較之國初,事半而功倍,絕不可同日而語!”

地理、人口、文化經過二百年演變,改土歸流的基礎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的。

無論是效率、成本,還是土司改而復叛的頻率,都不能刻舟求劍。

說罷,溫純又從袖中掏出一卷卷宗,示意同僚傳閱。

汪宗伊率先拿到手裡,粗略掃了一眼,多是西南的地理、人文等。

尤其各大土司源流,更是事無鉅細,羅列其中。

譬如播州楊氏,初爲瀘夷,也就是彝族先民,投機取巧上奏唐廷,自稱幹符三年抗擊瀘夷而留居播州,至宋時,則攀附楊思權爲祖,而後一路攀附楊業,乃至最後演變爲過繼楊家將後代等等,講述了彼輩向華夏文教靠攏的歷程,以及如何對症下藥。

此外還有如今土司漢化的現狀,佛教在雲貴等地傳播的蔓延速度,文教與前宋,以及國初的對比,等等等等。

顯然,溫純是有備而來。

傳閱到王國光時,老王頭看也不看,遞給了朱衡。

前者摸着頭髮,嘆了一口氣:“話雖如此,溫宗憲可要知道,做事總要花錢的。”

戶部的金科玉律,無論誰把政策描繪得有多天花亂墜,都需回答一個問題——錢從哪來裡,要到哪裡去。

再是世殊時異,西南貧瘠,入不敷出,這是短時間無法改變的事實。

說句難聽的話,治安戰是個無底洞,西南諸省哪怕成功改土歸流,事後也未必回得了本錢。

算經濟賬,那真是虧到家了。

溫純也不避諱王國光的質問,神情坦然地點了點頭:“此事確實靡費不少。”

不等王國光再言,溫純便朗聲道:“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西南諸省,本是漢家,太祖皇帝既再造華夏,豈能安心將其視爲徵發資源,調動民力的外親?”

“大司徒,這是我朝的天命,此時不花這個錢,往後恐怕反而耗費更多。”

這話一出,汪宗伊悚然動容。

他竟下意識拍案而起,擊節稱讚:“總憲此言在理!”

說罷,才反應過來失禮,便要轉頭朝皇帝請罪。

朱翊鈞沒理會這些細枝末節,只是上下打量溫純。

幾年新政下來,這些大臣的精氣神,當真是一個個都磨礪出來了。

溫純這話頗爲含蓄,卻正中要害。

所謂“我朝的天命”,可不是胡亂吹噓。

後世常戲稱,帝國的邊疆,總是會不斷刷新蠻族。

只能說,華夏三千年,強大得太久,以至於一切都似乎理所當然一般。

但土地可不管這些,誰征服這片土地,就是誰的領土,每一朝每一代,都是“再越關山,從頭開始”。

這個過程甚至是別無選擇的,華夏不做,蠻夷也會做。

當前宋拒絕消化新土地時,在家奴党項人眼中就失去了“文明燈塔”的地位,寧願自創語言民俗,另立一國。

當蒙元霸天下百年之時,儒家的章服徹底崩壞,華夏的文教斷絕脈絡,百姓穿着色目人的衣服,豪門士族以蒙古名爲榮——若非到了“泰半漢奸”的地步,不得不安撫天下大多數人,太祖皇帝吃飽了撐着才承認蒙元的正統。

移風易俗之事,並非朱重八振臂一呼,天下人就會重拾衣冠。

限制漢夷通婚,強令穿回儒家的服飾,用回漢家的言語,是一個極其艱鉅的過程,直到嘉靖年間,漢奸才徹底失去統戰價值,世宗皇帝才能順勢廢除前元的祭祀。

這不是理所當然的成果,這是明朝從驅逐韃虜,救亡圖存,到用夏變夷,改土歸流,一步步拿到手中的天命。

這條路必須繼續走下去,沒有停歇的餘地。

一旦安於現狀,土司可不會自然而然地消亡,屆時前唐的安祿山、前宋的党項人,有的是故事給明朝挑。

若非這百年裡放緩了步伐,播州這兩年也不至於傳出“帝有萬軍威,我有萬山險”這種顯然有割據之心的民謠。

這時候談省錢?往後恐怕多耗費十倍都打不住!

溫純之言,是堂皇正道,以至於汪宗伊這種老儒乍一聽便拍案而起。

申時行、王錫爵、沈鯉不過默然片刻,同樣敗下陣來:“總憲正論!”

眼見溫純縱橫捭闔,將殿內同僚逐一說服,皇帝終於有了動靜。

朱翊鈞放下手中的茶杯,與桌案發出輕微的聲響。

待羣臣注意力轉向自己,朱翊鈞才緩緩開口:“溫卿一番言語,實令朕動容。”

“移風易俗,用夏變夷,絕不可擱置於後人!”

溫純見大政抵定,這才長舒一口氣。

不過,必要性論述完了,方法論這一關,卻還待再議。

朱翊鈞朝溫純頷首道:“西南土司改土歸流之事,便交給溫卿,具體章程出來後,再上廷議分說。”

“朕只有一點要囑咐你。”

溫純洗耳恭聽。

朱翊鈞沉吟稍許,緩緩開口:“朕登基以來,改土歸流事,不過一例。”

“乃是雲南臨安地方,土官普崇正勾引儂賊,起兵謀逆,平定後,順勢改土爲流。”

“其餘無論是永樂年間的思州也好,弘治年間的廣西思恩府也罷,乃至餋利州與左州等等,無不是先有田琛、岑浚、王受等人謀逆,而後才順勢而爲。”

“如今無緣無故,貿然改土歸流,恐添無妄之災。”

“哪些拉攏,哪些打滅,哪些允其認祖歸宗,遷居內地,又有哪些特事特辦,其中尺度,萬萬要把握好!”

不要以爲這些土司不會串聯。

王朝末年烽煙四起的說法,並不是什麼修辭。

北方的蒙古人、遼東的女真人、東南的倭寇海盜、中原的白蓮邪教、陝西的義軍……除了這些以外,西南也從來沒有消停過。

不說斷斷續續打了五十年的明緬戰爭,單是死傷百萬餘人的奢安之亂,就不容忽視。

有地有錢有兵的土司,永遠是逐鹿天下的預備役。

想提前對人家動手,也不是什麼簡單的事,若真是唾手可得的功勳,先帝們早就做了,哪能羈縻至今二百年?

怕的就是雲廣、貴川等地土司唯恐脣亡齒寒,乾脆先發制人,聯手造反!

溫純是個能臣,但畢竟遙控偏遠之地,這事需得慎之又慎。

好在,拉攏親善,安撫中立,屠殺異己這種事,本就是朝臣基本功,溫總憲連連頷首,附和道:“陛下所言甚是,分化之事,臣欲自岑、楊兩族始……”

朱翊鈞高屋建瓴,日理萬機,對這種具體操作的事向來安心放權。

他擺了擺手:“年後文華殿呈上細章。”

溫純從善如流。

年會議到這裡,也差不多進入進入尾聲了。

幾宗事議了個大概。

定下大方向後,就要交由內閣、部院去廷議、部議細則,以及具體施行了。

當然,除了海貿、西南等諸大政外,萬曆八年最無可爭議的大政,仍是非度田莫屬。

朱翊鈞目光掃過王錫爵、王國光、沈鯉等人。

“說說度田的事吧。”

他輕聲開口。

一旁的張宏默契上前,將爲度田事所準備的卷宗遞上。

皇帝停頓了一會,給羣臣翻閱的時間。

“度田纔開始大半年,各地官吏、宗室、大戶就輪番上陣阻撓,從聚衆打殺清田小吏的代王,到陽奉陰違的池州知府郭四維,乃至毀堤淹田的地方大戶,你方唱罷我登場。”

“也別再給這些人迷途知返的機會了,再幾日便萬曆八年……”

朱翊鈞環顧羣臣,神情帶着厭惡:“過完年,便開始殺罷。”

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206.隨緣更新一段時間了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95.第94章 風雨飄搖,鬼哭神嚎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第148章 勤勞匪懈,完粹淳龐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106.第105章 旗開得勝,嘉謀善政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167.第166章 紅袖添香,論道經邦171.說個事情第247章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202.第197章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102.第101章 如期而至,小黠大癡109.第108章 拔樹搜根,舐犢情深192.第189章 遷鶯出谷,重整旗鼓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2.第197章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235章 敬終慎始,紀綱就理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139.第138章 水土不服,矯世變俗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190.第187章 陰陽順位,懸疣附贅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146章 鏗鏘有力,摧金斷玉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第16章 別宮星霜,外柔內剛第19章 俯首稱臣,孤家寡人85.第84章 樹師徒友,垂耳下首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55.第154章 少歷年所,圍爐共火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202.第197章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142.第141章 一波方平,一波再起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70.第69章 風饕雪虐,搖山振嶽183.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111.第110章 一箭雙鵰,鞘裡藏刀第50章 截鐙留鞭,如日中天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
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206.隨緣更新一段時間了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95.第94章 風雨飄搖,鬼哭神嚎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第148章 勤勞匪懈,完粹淳龐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106.第105章 旗開得勝,嘉謀善政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167.第166章 紅袖添香,論道經邦171.說個事情第247章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202.第197章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102.第101章 如期而至,小黠大癡109.第108章 拔樹搜根,舐犢情深192.第189章 遷鶯出谷,重整旗鼓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2.第197章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235章 敬終慎始,紀綱就理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139.第138章 水土不服,矯世變俗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190.第187章 陰陽順位,懸疣附贅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146章 鏗鏘有力,摧金斷玉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第16章 別宮星霜,外柔內剛第19章 俯首稱臣,孤家寡人85.第84章 樹師徒友,垂耳下首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55.第154章 少歷年所,圍爐共火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202.第197章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142.第141章 一波方平,一波再起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70.第69章 風饕雪虐,搖山振嶽183.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111.第110章 一箭雙鵰,鞘裡藏刀第50章 截鐙留鞭,如日中天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