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合作

第1005章 合作

烏炤度不清楚是自己獻上去的那些藥起了作用,還是夏王真的關心渤海國,反正他很快就得到了接見。

十月初七,他來到了定鼎門東第一街第五坊:修文坊。

修文坊內有一地名弘道觀,已廢棄。觀主三洞法師,鄭州管城人,修爲頗深。

這座道觀佔地極大,幾乎囊括整個修文坊。之所以如此離譜,因爲在此之前,這裡是王府。

咸亨三年,盡並一坊之地爲雍王宅。王升儲,立爲弘道觀。

弘道觀毀於戰火,今全部清理,建起一宅,賜予夏王嫡長子邵承節。

王妃今日也來了。

五個月前,她誕下一子。成婚十餘年來,她爲邵樹德生了三子一女,長子已經十五歲,長女十一歲,次子六歲,三子一歲,又將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條,沒讓邵樹德操心,堪稱賢惠、聰慧。

大郎得了宅子,作爲母親,當然要過來看一看了。不光看,還親自指揮僕婢,把一箱箱的財貨搬進來,妝點各處。

邵樹德坐在中堂內,百無聊賴地看着這一切。直到銀鞍直指揮使李逸仙前來稟報時,他才終於感覺到了點樂子。

“讓他進來。”邵樹德安坐不動,吩咐道。

按理來說,烏炤度是渤海國相,還是要給點面子,出門迎接的。但邵樹德想了想,還是沒動。這是一種姿態,是一種政治信號,也是一種談判方式。

烏炤度倒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宦海浮沉這麼多年,個人榮辱已不是很在乎了。在他這種老官僚手裡,沒有什麼是不能交易的,一切都可以談,都可以明碼標價。

“參見夏王殿下。”烏炤度和陪同他前來的高元固一起行禮。

“烏相多禮了。”邵樹德起身回禮,笑道:“坐吧。宅邸新成,傢俱尚未齊備,怠慢貴客了。”

說罷,吩咐銀鞍直副使楊弘殷去煮茶——在邵樹德身邊幹,需要學會的技能確實不少。

“烏相這次是從上京龍泉府而來吧?”邵樹德問道。

雙方都沒提烏炤度之前送的禮物。

老實說,邵樹德對此不太感冒。當然嘗試一下的興趣也是有的,不過昨晚服侍他的蕭氏知曉後,直接將其奪走,說這是虎狼之藥,於身體有害。然後,施展了世家大族的魅惑絕學,比藥還管用。

“正是。”烏炤度說道。

“龍泉府風物如何?”邵樹德頗感興趣地問道。

“敝國疆域甚廣,有五京十五府,六十餘州,百餘縣,二百萬口。以肅慎故地爲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治龍州,城臨忽汗海。”烏炤度介紹道。

“聽聞渤海有暖炕,可見十分寒冷,上京能耕作否?”邵樹德又問道。

“殿下,渤海水網密佈、土地肥沃,主種稻米,亦有豆、麥、稷、黍等作物,還可牧馬、狩獵、捕魚、採集,遠近皆稱。”烏炤度回道。

他越是驕傲地介紹渤海國的農業成就,邵樹德越是感興趣。

“渤海亦能種稻?”邵樹德驚訝道。

他印象中,東北能種植水稻,是清末越界過去的朝鮮農民培育出來的,怎麼這會也能種了?難道是氣溫高?

“殿下,渤海產糧,七八成爲稻米。豈不聞‘盧城之稻’?”烏炤度說道:“《周禮》有言:‘東北曰幽州,谷宜三種’,即稷、黍、稻也。”

盧城稻是渤海國特產,聽聞口感很好,不過很少賣來中原,僅作爲貢品送來過。

《周禮》中提到的幽州,應該是包含遼東部分地區的,但多半僅限南部,即遼寧一帶。稷是高粱,黍是糜子。也就是說,很早以前至少遼寧就大量種植水稻了,這刷新了邵樹德的認知。

渤海國的主要水稻種植區,在忽汗水、率賓水、湄沱湖流域。也就是說,牡丹江、綏芬河、興凱湖一帶是渤海國的農業重鎮,腹心地帶,也是最富饒的地方。

“這麼說,上京、東平、率賓三府便是貴國的財賦之源了?”邵樹德顯然是做過功課的,知道大概的地理位置。

事情確實超出了他的認知,驚訝一個接着一個。同時也有些無奈,國朝就沒深入研究過渤海國,對其內情所知有限。

邵樹德原以爲渤海國的精華地帶在遼寧,現在發現,居然在牡丹江、興凱湖一帶,這纔是其核心位置。不然的話,也不會於天寶末遷都上京了。

“正是。”烏炤度回道:“敝國初年,便定下了專力北進的大略。經過數代人征討,東北諸夷畏臣之。”

烏炤度這話說得過於簡略了。事實上渤海國一開始還是想南下的,但南邊有大唐、新羅,實力很強,非常不便。於是北上征討黑水靺鞨,拓地千里。

黑水靺鞨便是女真的前身,被渤海國打成狗了。而高句麗時代,他們也被高句麗嚴厲鎮壓,日子過得十分悽慘。於是遣使至大唐,表示臣服,想借助大唐的力量夾擊渤海國。

不過靺鞨諸部很快被渤海數萬大軍給征服了,此事便沒了下文。

這時候的女真,戰力羸弱,大唐、渤海、高句麗派出一支偏師,都能隨意征服,其實沒有任何能打的跡象。或許真實原因不是女真能打,而是他崛起時遇到的對手不能打。

“貴國與契丹的戰事,我已聽聞。”楊弘殷將煮好的茶端了上來,邵樹德請烏炤度、高元固二人品嚐,又問道:“契丹愈發張狂,我必不能容之。可渤海遙遠,聯絡一次都不容易,如之奈何。”

終於說到點子上了!烏炤度心中激動,立刻起身說道:“殿下,其實不遠,從登州出海,三日即可抵達敝國。”

邵樹德不置可否,問道:“安東府故地,如今在誰手中?”

安史之亂後,以平盧軍渡海南下至淄青爲標誌,唐廷勢力全面撤走遼東。面對如此優越的無主之地,周邊各政權、部落自然十分覬覦。而在多方較勁之中,渤海國顯然佔了上風。

德宗朝短暫中興,曾於漢襄平城重置安東都護府,都護是“高句麗廢王高藏之子連”。高連之子高震也曾擔任過都護。

但這只是遼西,遼東卻已爲渤海所據,漢四郡故地則爲新羅所據。

安東都護府的存在時間很長,主要依附於幽州鎮。835年張建章出使渤海時,安東都護府仍在。

宣宗大中四年(850),安東都護府仍治於遼陽,當年朝廷授張允伸幽州節度使的制書中,曾提到“況遼陽甲兵之雄,幽都控馭之遠。”

遼西失陷應該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主要爲渤海所得。但這塊地並不在渤海國五京十五府之內,且一直面臨着契丹的激烈爭奪。

《遼史》記載“力戰二十餘年,始得之,建爲東京”。909年,“春正月,(阿保機)幸遼東。”也就是說,最晚在909年之前,契丹就已全取遼西之地。

邵樹德不清楚此時遼西的實際情況,因此問道。

“殿下,都裡鎮仍在敝國手中。去歲,鴨綠府還遣兵與契丹交戰,賊軍擄掠一番後退回。”烏炤度回道:“都裡鎮本爲大唐故地,敝國願獻予天朝,請大唐聖人發兵守之。”

都裡鎮就是後世的旅順,爲安東都護府轄下的一個軍鎮。

烏炤度也有意思,這是想甩掉燙手山芋麼?

看來最近二三十年,渤海確實衰弱了。之前能在各路羣雄中搶走遼東,後來慢慢蠶食遼西。現在遼西多半已爲契丹搶走,遼東也快保不住了,於是着急了?

都裡鎮是小地方,丟了不心疼,反正也是搶來的。但鴨綠府及南京南海府若丟了,可就心疼了。

“安東府舊地還有多少人?”邵樹德問道。

“自契丹東侵以來,州縣軍鎮殘破,已只有十數萬之衆。不過,殿下勿憂,實則遠遠不止這麼些人。敝國力弱,無力管束,故民皆隱匿。若好好清理一番,或有十萬戶之衆。”烏炤度答道。

“原來烏相亦不知安東府之實情。”邵樹德驚訝道:“若我發兵安東,糧草不濟,如之奈何?”

這是公然索取軍費、物資了,但烏炤度聽了卻大喜過望。

不怕出血花錢,就怕你不來。渤海國內部問題十分嚴重,近年來對付契丹愈發力不從心。今年被攻破扶余府,國中正從北邊調集鎮壓黑水靺鞨的邊軍回援,也不知道能不能打贏。但這個國勢,即便這次打贏了,下次呢?

烏炤度看得很清楚,渤海國在走下坡路,契丹則處於上升期。再打兩三年,安東府必然全境失陷,再打五年,鴨綠府、南京也保不住。再打十年,渤海可能要亡國了。

這還是在契丹不全力攻他們的情況下的樂觀預計。

考慮到契丹這幾年在李克用、邵樹德手裡吃了虧,很可能死了南下中原的心了,那還不得回過頭來狠狠打渤海?這樣一種情況下,能堅持十年都是多的。

“聽聞渤海的絹綢亦不錯,鐵器亦很精良。”邵樹德說道:“每年供給戰馬五千匹、兵仗三萬件、布帛二十萬匹、乾草二十萬束、糧谷三十萬斛,我便發兵都裡鎮,如何?”

烏炤度算了算,每年被契丹掠走的財貨都遠遠不止這個數,還有什麼可疑慮的?立刻應道:“我這便遣使回上京,與我王分說,定然沒有問題。”

邵樹德笑而不語,一副爲渤海兩肋插刀、義薄雲天的模樣。

第1192章 圍困與救援第二十章第三十二章 上元與靈州第1189章 士氣如虹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六十七章 階下囚第十三章 安休休第十一章 幸東都第六十四章 雙重噩耗第1339章 讓他來第七十八章 動搖第五章 定策第二十三章 廣成澤第六章 亮相第十四章 善後與學生第六十二章 填河第三十七章 班師第二十八章 難唸的經第六十三章 威望與風潮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二十四章 苟延殘喘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舉改革第三十七章 兩路(一)第三十五章 老巢第四十一章 風雨夜襲第二十八章 善後第三十四章 穩健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064章 第二波準備中第四章 講武第四十六章 粗安第1257章 一夫之威第九十六章 侍衛親軍第997章 人口就是財富第1044章 調動第1133章 山城第十三章 心事第四十六章 狩獵第四十二章 名正言順第二十九章 替死鬼第四十八章 調動(爲盟主鬼魅森林i加更)第二十三章 入衛第1014章 巡撫使第二十三章 悲報傳來第1337章 各個擊破第二章 調查(二)第十六章 風聲第三章 調查(三)第二十六章 牆頭草與祭祀第1315章 各自的選擇第1260章 這是爲你好第六十三章 二子第1010章 嘗試第五十五章 沉吟不決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983章 安全感第六章 辦法第1027章 心思第八章 國子監(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四章 李國昌第八章 雲中第一章 基本盤第1267章 甜頭第1055章 會面與安排第五十六章 北歸(三)第1247章 陰鬱第965章 恩威並施第1055章 會面與安排第三十二章 傾國之師第四十章 子女與涼州第十五章 第一擊第1052章 邯鄲第1275章 公私分離第1120章 兩路使者第二十一章 削弱第三十三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二)第1133章 山城第1223章 生擒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一章 沙苑第七十三章 鐵騎繞龍城第四十章 分歧第六十七章 安排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第五十八章 邀戰第八章 招撫第五十四章 坐寇第二十九章 大的要來了第五十八章 就這樣吧第967章 雜兵與搶糧第八十四章 遼東道第二十八章 張、龍第971章 南下第九十章 同學少年第四十四章 學生第十六章 風聲第二章 孔子化身第二十七章 大勢壓人第四十四章 王霸之基
第1192章 圍困與救援第二十章第三十二章 上元與靈州第1189章 士氣如虹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六十七章 階下囚第十三章 安休休第十一章 幸東都第六十四章 雙重噩耗第1339章 讓他來第七十八章 動搖第五章 定策第二十三章 廣成澤第六章 亮相第十四章 善後與學生第六十二章 填河第三十七章 班師第二十八章 難唸的經第六十三章 威望與風潮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二十四章 苟延殘喘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舉改革第三十七章 兩路(一)第三十五章 老巢第四十一章 風雨夜襲第二十八章 善後第三十四章 穩健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064章 第二波準備中第四章 講武第四十六章 粗安第1257章 一夫之威第九十六章 侍衛親軍第997章 人口就是財富第1044章 調動第1133章 山城第十三章 心事第四十六章 狩獵第四十二章 名正言順第二十九章 替死鬼第四十八章 調動(爲盟主鬼魅森林i加更)第二十三章 入衛第1014章 巡撫使第二十三章 悲報傳來第1337章 各個擊破第二章 調查(二)第十六章 風聲第三章 調查(三)第二十六章 牆頭草與祭祀第1315章 各自的選擇第1260章 這是爲你好第六十三章 二子第1010章 嘗試第五十五章 沉吟不決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983章 安全感第六章 辦法第1027章 心思第八章 國子監(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四章 李國昌第八章 雲中第一章 基本盤第1267章 甜頭第1055章 會面與安排第五十六章 北歸(三)第1247章 陰鬱第965章 恩威並施第1055章 會面與安排第三十二章 傾國之師第四十章 子女與涼州第十五章 第一擊第1052章 邯鄲第1275章 公私分離第1120章 兩路使者第二十一章 削弱第三十三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二)第1133章 山城第1223章 生擒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一章 沙苑第七十三章 鐵騎繞龍城第四十章 分歧第六十七章 安排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第五十八章 邀戰第八章 招撫第五十四章 坐寇第二十九章 大的要來了第五十八章 就這樣吧第967章 雜兵與搶糧第八十四章 遼東道第二十八章 張、龍第971章 南下第九十章 同學少年第四十四章 學生第十六章 風聲第二章 孔子化身第二十七章 大勢壓人第四十四章 王霸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