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刪丹嶺

文德二年四月初八,天寶縣(今永昌縣西)西北的刪丹嶺上,幽深寂靜。

這裡是河西走廊的一處高點,擋軍道之要,北魏年間曾置城塞,遣兵守禦。

爲什麼擋軍道之要呢?因爲涼州不是一般的內地州縣,水資源沒那麼豐富,大軍出動,必須要有飲水,刪丹嶺恰好就有。

陰山的一些缺口穀道同樣如此。

明明山間孔道那麼多,爲什麼大家都集中走某一條呢?很簡單,沿途有“突泉”,利於飲馬,同時也足夠寬闊,可以通行馬車。

刪丹嶺也是這麼一處,它還有個別名叫“水泉子”。

嗢末魯氏宰相魯彥率五百餘騎一路追擊,衝到了刪丹嶺之上。

而在山下,還有近兩千騎兵在慢慢彙集。他們來自嗢末、吐谷渾、龍家、粟特等部,壓陣的則是背嵬都一部四百餘騎。

至於一人三馬,理論上機動力不弱的豹騎都,已經遠遠地落在了後面。

遊動在刪丹嶺以東的回鶻騎兵已經不成氣候,或驅或殺,剩不下幾個了,再也不可能對追擊大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威脅。

現在,朔方軍需要控制刪丹嶺,讓追逃大軍從這個最便捷的通道過去。

“嗖!”一箭襲來,擦着魯彥的肩膀,釘入其身側的一名騎士胸口。

騎士慘叫一聲,摔落馬下。

沒等魯彥反應過來,更多的箭矢飛來。隨後,山谷、溪澗兩側衝出了大隊騎兵。

在這複雜的地形之上,回鶻人完美地保持了身體平衡,弓弦連響,嗢末騎兵紛紛墜馬。

上山下坡,對騎兵而言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上山時身體要前傾,下山時要後仰,地形又複雜,還要不斷做出其他調整動作。射箭、廝殺非常不便,漢人騎兵做不到,但漢時的匈奴做到了,此時的回鶻人甚至做得更好。

草原騎兵的三大優勢:騎術好、箭術好、吃苦耐勞;三大劣勢:裝備差(缺乏遠距離勁弩、缺乏防護鎧甲,甚至使用骨箭)、近戰搏殺技能弱、組織度低下。

不過這也不絕對。

此時的回鶻騎兵,裝備還可以,雖然比較缺鎧甲。組織度也比一般的草原部族強。近戰搏殺確實是短板,但三大缺陷彌補了兩個,又是在複雜地形上,完全不需要近距離格鬥,一下子就襯托得他們如天神下凡一般。

這是一場精心準備的斷後伏擊!

嗢末驟然遇襲,死傷慘重。魯彥看着紛紛落馬的自家子弟,悲憤無比,追得太急了啊!

“大相快走!”隨從們拉着魯彥的馬繮,擁着他往山下退去。

山下諸部騎兵見了,不用人吩咐,立刻四散開來。

草原騎兵作戰,與中原大不相同。

地方太大了,迴旋餘地太大了!

匈奴面對進攻草原的漢軍,就四散開來,數十騎一股,利用己方騎射能力強的優勢作戰。

而漢軍的騎兵,乾脆“下馬地鬥”,用強弩遠距離驅逐、射殺。

雙方鬥智鬥勇,極力揚長避短,互有殺傷。但到了最後,還是漢軍更勝一籌,因爲你匈奴的部落大帳總不可能跑得像馬一樣快吧,一旦被我找到,你就沒法四處遊鬥了,老老實實和我決戰吧。

回鶻人的大帳在甘州刪丹,刪丹嶺則位於涼州天寶,暫時沒有必守之處,因此得以利用此處複雜的地形,伏擊完畢後,再以小規模纏鬥的方式廝殺。

大規模騎兵列陣作戰的苦頭,他們已經在涼州城南吃過了,根本不想吃第二遍。

一名回鶻騎將角弓連發,射落了三名嗢末騎兵,隨後一夾馬腹,又綴上一人,手中鐵骨朵奮力砸下,直接將人擊落馬下。

人馬結合得非常好!

衝鋒的過程中,地面崎嶇不平,但他的動作一點都沒有走形,完美地通過人馬之間的借力與結合,完成了這一次擊殺。

若是李紹榮在此,估計也要讚歎。他曾經嘲諷過宣武軍半途出家的騎馬步兵騎術差,但這個回鶻騎將的馬術,似乎比他還要高明一些,不得不讓人感嘆,術業有專攻。咱們別和打小騎馬放牧的草原人比騎術,注重發揮自己的優勢就行了。

戰鬥在繼續。回鶻騎兵趁着伏擊得手的氣勢,一路追殺,直衝到了山下。

“嗖!嗖!”箭矢橫飛,慘叫連連。

雙方的騎兵,沒有任何陣型,就在草原上中距離騎射,不斷地兜着圈子。

背嵬都的人衝了上來。

數百騎分成兩撥,突然繞到最大的一股回鶻騎兵兩側,在中距離上連連發箭。

經典的夾射戰術!

回鶻騎兵直向前衝,結果迎面飛來數十根投矛,十餘人不聲不響地墜落馬下。

剩餘的人繼續加速,試圖衝出背嵬都騎卒的夾射圈子。

但投完槍的背嵬都精卒又從槍套裡抽出較輕便的兩米短馬槊,絲毫不懼,直接衝了上去。

馬槊入肉聲、刀槍碰撞聲、戰馬嘶鳴聲、臨死慘叫聲交織在一起。

回鶻人缺乏鎧甲,近戰時很吃虧,一下子就被擊散了。

夾射還在繼續。

背嵬都軍士中距離上的騎射本領不比回鶻人差,近距離還多了個投矛的絕活,面對面廝殺時還有鎧甲保護,因此這一股百餘回鶻騎兵直接就被他們磨死了,而自身傷亡不過二十餘。

草原上中小規模的騎兵纏鬥,別看沒有大型騎兵集羣衝鋒那麼壯觀,但血腥程度尤有過之,傷亡人數也不會少的。

背嵬都的精兵,之前一直被擅長近戰肉搏的各軍騎卒嘲笑,此時直接體現出了價值。

即便去了中原,在大片曠野之上,遇到中小規模的敵軍騎卒,他們也有優勢。

至於大規模的騎兵集團,我不打就是了,那是各軍屬騎兵的事情。他們中的相當部分人放棄了騎弓,使用笨重的長馬槊,爲的就是配合步兵作戰。

鐵騎軍是離合之兵,沒有義務配合任何人。

衝下山的回鶻騎兵很快被剿滅乾淨。

“上嶺!”一名背嵬都副將下令道。

值涼州大勝之威,朔方軍的命令還是很好使的。嗢末等部的頭人開始聚集騎手,沿着平坦的緩坡往上衝。

之前是吃了伏擊的虧,此時回過神來,開始利用人數優勢遠射,一點點往上攻。

還是缺騎馬步兵!這個時候若有數百手持步弓、強弩的步卒,哪用那麼麻煩。

******

刪丹嶺以東的草原上,大隊駱駝正在行軍。

這些都是動員起來的涼州諸部貢獻的,攜帶着粟米、豆子、箭矢,拼命往前方送。

在駝隊旁邊,還有大批車馬正朝相反的方向行去。

車馬上載滿了財貨,數萬男女老幼麻木地跟着,面色疲累。

他們都是被回鶻人放棄的各部俘虜,以嗢末爲主。此外還有許多六穀吐蕃部衆,這些都是降人了,部落裡的精壯都不知道去哪了,有人說被回鶻人裹挾走了,估計是吧。但留下這麼多老弱,可不就被別人俘虜了?

沒說的,又是兩萬餘六谷吐蕃,全部發往勝州三縣,編戶齊民。

至於解救的嗢末婦孺,則是控制正在追擊回鶻騎兵的嗢末諸部的利器,暫時全安置在涼州的姑臧、神鳥二縣,同樣編戶齊民。

邵樹德帶着天柱軍七千步騎行走在前往甘州的驛道上。

現在的戰場又陷入了混亂之中。

鐵騎軍、豹騎都及諸蕃部人馬,總計一萬七千餘騎,正分成數個梯次,向西追擊潰逃的回鶻、吐蕃聯軍。

回鶻人一開始派出小股騎兵不斷襲擾、遲滯追擊大軍,不過效果都不是很明顯。到了最後,烏姆主終於絕望了,放棄帶着吐蕃部落民一起西逃的想法,而是裹挾着其精壯,乘馬西走。

這人,也真有意思!

一開始想帶着俘虜、牛羊、財貨一起走,後來發現不現實,涼州大敗之後,唐軍全線追擊,於是放棄了這些,轉而說動六穀吐蕃一起跟着遷徙。

但這同樣很慢。在遲滯行動沒有效果之後,烏姆主終於認清形勢,放棄了六穀吐蕃婦孺,只帶走精壯。

來回折騰,不見棺材不掉淚,這是個煞筆吧!

“大帥,豐安軍遊奕使王將軍來了。”親兵十將陸銘策馬過來,稟報道。

“讓他過來。”

王虔裕很快趕至:“見過大帥。”

“王將軍,此戰突襲洪源谷、莊浪谷,瓦解敵軍心,居功甚偉。”邵樹德說道:“你部還有多少人?”

“豐安、經略二軍近千騎卒,另有蕃騎一千。”

“可有短馬槊或騎矛?”

“有一些將士帶了角弓,有短馬槊。”

“不要帶長馬槊了,攜帶短馬槊和角弓,立刻追擊回鶻人。”

“遵命。”

追!盡最快速度追!這是如今的首要任務。

國朝騎兵,秉承南北朝遺風,使用的馬槊較爲粗長、笨重,槊刃也長,比後世明清的騎槍重多了,因爲騎兵的訓練方向就不純是馬上刺殺——馬槊的武藝,和騎矛、騎槍是不一樣的,要更復雜全面一些,培養成本也更高。

馬鞍旁懸掛的,一般是短馬槊,長馬槊只能手持,這就註定他們很難離開輜重部隊獨自行軍。

如今要追擊回鶻,自然要使用更爲輕便的長兵器了,以便攜帶弓箭殺敵。

以後,是不是要改革傳統的騎兵訓練科目?馬槊,是不是可以淘汰了?

邵樹德其實有個計劃,此戰如果能討平甘州,那麼就在甘州回鶻內大肆徵兵,專門組建一支騎兵部隊。

這支部隊的騎術底子很好,箭術也很高超,再專門製造很輕便廉價的騎矛配備給他們做長兵器——對,就是被很多馬上武夫鄙視的過於輕便,以至於沒大規模流行起來的騎矛。

如此專門訓練幾年,看看到底是使用輕便騎矛的騎兵部隊好使,還是使用長馬槊的騎兵好使。

如果性價比夠高的話,以後乾脆別整馬槊了,連弓都沒法兼用。更他媽難練,槊刃就長六十多釐米,前部重得要死,訓練時間比騎矛長多了,想要精通更難。

王虔裕走後,邵樹德又想了想還有哪些騎兵沒被派出去。

“楊悅呢?現在在哪?他手下三千多蕃漢騎卒呢。”他問道。

第三十二章 錢財第十二章 恩德第十五章 出招第四十七章 面談與班師第五章 鐵斤城第六十八章 汗王第二十章 戰宥州(四)第四十八章 黃鄴(二)(青衣熊貓又一個盟主,跪了)第三十七章 新安與商州第十四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二)第七十七章 齊州第六章 後路無憂矣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四章 言傳身教第九章 表演第1112章 大至第五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九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三)第五十四章 亂象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1318章 入晉陽第四十六章 狩獵第六十二章 車第三十四章 安排與人第四十章 咸陽第1335章 古戍無城復無屋第五章 事不宜遲第五十四章 駐防與海盜第1307章 辭行(爲盟主葡萄枝上的螞蟥加更)第三十二章 傾國之師第二十六章 市井(二)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1059章 轉變第1174章 工徒與刑徒第十九章 西路第十四章 民氣第五十六章 北歸(三)第十章 蹲草叢第六章 兄弟第二十七章 武功第二十五章 陽城第四十八章 操作第二十七章 我同意了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六章 夏、皋第587章 不動搖第四十四章 北京的正月第六十四章 劍川與曲州第二十八章 當面(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二十章 上路第1050章 豪氣第六十七章 梳理第1178章 外來戶第四十四章 芒刺在背第940章 邢、魏第五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1083章 一言堂第1305章 遊戲與賞第八十二章 臨別談話第五十三章 錢、人第五十五章 計劃與變化第1323章 餘波“最黑暗”的王朝末年第七十九章 梅錄第四十四章 腹地第二十一章 前哨戰第五章 定策第十五章 彙集第二章 包圍網第八十九章 廢藩置縣第五章 事不宜遲第四十五章 不約而同第二十七章 醋溝第七章 亂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1147章 收手吧!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四十四章 賽點第1015章 該放手了第1292章 父子與選舉第1224章 以禮來降第十四章 攻於此第二十章第二十四章 紅利(一)第1041章 風向第二章 兄友弟恭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六十七章 兵亂第三十六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五)第九十三章 兩個契丹人第二十九章 第一發第五十三章 擊其尾(爲招牌砂鍋飯盟主加更)第八章 投鞭斷流第三十七章 封賞第1061章 菜,愛玩第三十七章 安得兩全第954章 西行之汴州第五章 奴僕
第三十二章 錢財第十二章 恩德第十五章 出招第四十七章 面談與班師第五章 鐵斤城第六十八章 汗王第二十章 戰宥州(四)第四十八章 黃鄴(二)(青衣熊貓又一個盟主,跪了)第三十七章 新安與商州第十四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二)第七十七章 齊州第六章 後路無憂矣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四章 言傳身教第九章 表演第1112章 大至第五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九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三)第五十四章 亂象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1318章 入晉陽第四十六章 狩獵第六十二章 車第三十四章 安排與人第四十章 咸陽第1335章 古戍無城復無屋第五章 事不宜遲第五十四章 駐防與海盜第1307章 辭行(爲盟主葡萄枝上的螞蟥加更)第三十二章 傾國之師第二十六章 市井(二)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1059章 轉變第1174章 工徒與刑徒第十九章 西路第十四章 民氣第五十六章 北歸(三)第十章 蹲草叢第六章 兄弟第二十七章 武功第二十五章 陽城第四十八章 操作第二十七章 我同意了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六章 夏、皋第587章 不動搖第四十四章 北京的正月第六十四章 劍川與曲州第二十八章 當面(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二十章 上路第1050章 豪氣第六十七章 梳理第1178章 外來戶第四十四章 芒刺在背第940章 邢、魏第五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1083章 一言堂第1305章 遊戲與賞第八十二章 臨別談話第五十三章 錢、人第五十五章 計劃與變化第1323章 餘波“最黑暗”的王朝末年第七十九章 梅錄第四十四章 腹地第二十一章 前哨戰第五章 定策第十五章 彙集第二章 包圍網第八十九章 廢藩置縣第五章 事不宜遲第四十五章 不約而同第二十七章 醋溝第七章 亂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1147章 收手吧!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四十四章 賽點第1015章 該放手了第1292章 父子與選舉第1224章 以禮來降第十四章 攻於此第二十章第二十四章 紅利(一)第1041章 風向第二章 兄友弟恭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六十七章 兵亂第三十六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五)第九十三章 兩個契丹人第二十九章 第一發第五十三章 擊其尾(爲招牌砂鍋飯盟主加更)第八章 投鞭斷流第三十七章 封賞第1061章 菜,愛玩第三十七章 安得兩全第954章 西行之汴州第五章 奴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