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軍亂典型

方纔看到有讀者說晚唐的大頭兵怎麼那麼有文化,知道鄰省發生的兵變。

我在章節說裡舉了例子。

長慶二年(822)七月,汴州軍亂,殺將驅帥。

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浙西觀察使竇易在九月聽聞了汴州的這場兵變,十分害怕,擔心浙西武夫跟着作亂,於是決定“散金帛以賞軍士”。

他這個判斷不是沒來由的,而是作爲一線工作的藩鎮主帥的經驗和直覺。

果然,在竇易猶豫不決的時候,消息其實已經傳入浙西,於是武夫們也跟着作亂了。

兩個月就從汴州傳到浙西,武夫們消息閉塞嗎?

千萬不要把晚唐的武夫代入其他朝代的武夫,他們完全是兩類人。

晚唐的大頭兵,一個月領2斛糧賜(1斛=108.32斤),每年還領10緡錢、10匹絹左右的賞賜。如果有戰爭或遠戍,還會加賞。

一年春秋發兩次衣料。

軍中定期比試,每年都有獎品發下,獎勵表現突出的個人:金銀飾鞍轡各二十具、錦一百匹、彩色綾一百匹、緋紫紬綾二百匹、色羅三百匹以及男女錦袍、銀壺瓶、錦褥、紫綾褥之類。

在軍中包吃住。不訓練、不出徵時,一天吃2升米麪(注意,不是2升糧食,是米麪),訓練或打仗時,一天吃3升——這個標準北宋都沒做到,明代就更不提了。

每個月都要有酒有肉。還記得涇原兵變嗎?東出平叛的涇原武夫因爲吃到的是粗茶淡飯,大怒作亂,拿箭射前來傳旨的太監。

晚唐的大頭兵還深度參與政治。

藩鎮割據的體制下,親黨膠固,互相聯姻,關係網四通八達。

一個在城門口扛槍的小兵,說不定就有親戚在當衙將。

前文還舉過例子,河北文人有一個讚美某個家族的美譽:“書劍雙美。”

其實北方都差不多,程度區別罷了。

士人家族的成員大量投軍,成爲武夫,晚唐大頭兵識字的比例是超過其他朝代的。

而且大頭兵的家庭條件較好,親黨膠固之下,分享藩鎮權力,社會地位是非常高的,這也是顯著區別於其他朝代大頭兵的地方。

他們的精神面貌和其他朝代的兵也大不一樣,我讀史書,發現很多跋扈的話是從小兵嘴裡說出來的,而不是大將,說明他們的精神面貌不一般,思維能力不弱。

這其實是社會地位的折射。

當士人家族都大量投軍時,說明這是個好職業,比較搶手。那麼即便是小兵,他也不會多自卑,活得也不卑微,以至於過分自信,太過跋扈了。

而且這幫人是比較狡猾的。

德宗建中之亂時,涇原兵擁立朱泚當皇帝,但根本不聽他的,只自己搞錢。朱泚真正能指揮的,只有幽州來的防秋兵和部分投靠他的神策軍,你說坑不坑?被人逼着當皇帝,結果是拿你來頂缸的。

晚唐大頭兵作亂,其實將領未必想跟着亂,因爲他們知道一個不好,自己就是頂缸的,好處都讓底層武夫拿走了,坑得很。

朝廷也意識到了跋扈武夫這個羣體,這些大頭兵們纔是作亂的根源,而不是武將、大帥。所以王式屠戮徐州銀刀都,羅紹威請汴兵幫着殺魏博衙兵,鬧事的真不是大將節帥。

最後奉送下幽州、汴州的典型軍亂,讓大夥品鑑一下:

長慶元年(821)7月,幽州軍亂,囚節度使張弘靖(目不識丁這個成語就出自此人)。

軍中公推朱滔之子朱洄爲留後。

朱洄說我年紀大了,你們找其他人吧,不肯幹。幽州武夫立他的兒子朱克融爲留後。

朱洄:“……”

寶曆二年(826)5月,幽州軍亂,殺朱克融及其子朱延齡。

亂軍立朱克融次子朱延嗣爲留後。

當年8月,幽州軍亂,殺朱延嗣及其家三百餘口。

太和五年(831)1月,幽州軍亂,節度使李載義跑路,朝廷以楊志誠爲留後。

太和八年(834)9月,幽州軍亂,節度使楊志誠被驅逐,亂軍立楊志誠部將史元忠爲留後。

會昌元年(841)9月,幽州軍亂,殺史元忠,推陳志泰爲留後。

一個月後,又亂,殺陳志泰,亂兵立衙將張絳爲留後。

直到張仲武擔任節度使後,才稍稍穩定了一些。

前文提到的汴州軍亂:

貞元八年(792),宣武節度使劉玄佐薨,朝廷派吳湊來當節度使,宣武軍人拒絕承認,立劉玄佐之子劉士寧爲留後。

貞元九年(793)12月,汴州軍亂,劉士寧逃奔京師,都頭李萬榮當留後。

貞元十年(794)7月,汴州軍亂,奇蹟出現了——李萬榮成功鎮壓,他向朝廷檢舉,說這是劉士寧煽動的。

貞元十二年(796),李萬榮病重,其子李逎代行職權,然後發生兵變,都虞候鄧惟恭與監軍俱文珍合謀,把李逎抓了起來,送往京師,鄧惟恭自任留後,李萬榮病逝。

當年7月,朝廷任命東都留守董晉爲宣武節度使,11月,鄧惟恭領兩百人作亂,被董晉發覺,成功鎮壓,鄧惟恭被械送京師。

貞元十五年(799),董晉死,行軍司馬陸長源爲節度使,汴州軍亂,殺之。

韓弘接任宣武節度使,他到任後,先與武夫相善,然後仔細觀察刺頭有哪些,暗暗記下來。

比如每次作亂,誰喊得最響,誰最會串聯,誰朋友最多,羅列了一個三百人的名單,然後調集宋州兵,將他們全部殺了。

汴州武夫受此重創,勢頭受到遏制,老實了不少,當然我們知道,這不是釜底抽薪,只是揚湯止沸罷了。

但在此之前,真的太過分了。而且殺戮也是有震懾效果的,韓弘入朝之時,“士卒無一人敢歡呼於城郭者”。

什麼意思?

以前不得人心的節度使,他走的時候,武夫們會歡呼慶賀啊!而且是在城頭上歡呼。這畫面太美,大家自行品鑑。

品鑑了這兩個藩鎮的軍亂劣跡,我想大夥對那個時代武夫的精神面貌有點了解了吧?

第三十五章 王建及第1042章 開疆拓土全靠女人第1213章 土崩瓦解第二十二章 催促第1183章 長白山第1156章 好消息不斷第七十三章 見解第四十八章 黃鄴(二)(青衣熊貓又一個盟主,跪了)第七章 麟州行(一)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二十八章 善後第五十七章 渡河佈置第五十章 夾擊第七章 處置第1208章 明朗第四十八章 赤山浦第八十八章 歉疚第985章 桑乾鎮第三十二章 河陽第十四章 勢第二十一章 甘州第九十四章 東去第1160章 風一般的男子第二十一章 效節第964章 廢物第969章 朱全昱第九十二章 人生第982章 納質否?第二十九章 六件事第十七章 石橋第八十三章 追憶第四十九章 又來這招!第六十二章 心思與局勢第四章 根基第四章 講武第十四章 全忠第五十章 果實第四十二章 大膽!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三十五章 撕扯第六十四章 打醒第九十一章 法家拂士第八十五章 迎接第三十七章 瓦解第六十二章 以爲成例第四十四章 民心和軍心第七十四章 大破第六十九章 整頓第十六章 時機成熟第1304章 臘日第1075章 我爲陛下賀第六十九章 整頓第二章 小日子(二)第三十九章 討價還價第八章 蕃兵高昌回鶻世系第三十七章 何處可之?第六十章 史館第五十五章 潁陽第二十七章 市井(三)第三十九章 辦法第十八章 無可阻擋第1106章 橫山與平海軍第952章 離去第943章 不死心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六十八章 汗王第1227章 內情第二十一章 削弱第四十五章 巡邊(四)第七十一章 城下第十四章 大戰略第1305章 遊戲與賞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三章 生活與提頭賣命第三十章 歸程之鳳翔第十二章 不如合兵?第八十五章 迎接第三十六章 海運第四十七章 進京(給盟主江西胖哥加更)第五章 定策第1017章 陣容第十一章 使者第977章 追襲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1238章 規劃第六十八章 榷稅第五十九章 心願已了第五十二章 京中第十八章 勸第十三章 我來了第1335章 古戍無城復無屋第四十五章 巡邊(四)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二十章 一了百了第1178章 外來戶第1142章 遼陽第十九章 朔州第1291章 考驗與出使第一章 二月
第三十五章 王建及第1042章 開疆拓土全靠女人第1213章 土崩瓦解第二十二章 催促第1183章 長白山第1156章 好消息不斷第七十三章 見解第四十八章 黃鄴(二)(青衣熊貓又一個盟主,跪了)第七章 麟州行(一)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二十八章 善後第五十七章 渡河佈置第五十章 夾擊第七章 處置第1208章 明朗第四十八章 赤山浦第八十八章 歉疚第985章 桑乾鎮第三十二章 河陽第十四章 勢第二十一章 甘州第九十四章 東去第1160章 風一般的男子第二十一章 效節第964章 廢物第969章 朱全昱第九十二章 人生第982章 納質否?第二十九章 六件事第十七章 石橋第八十三章 追憶第四十九章 又來這招!第六十二章 心思與局勢第四章 根基第四章 講武第十四章 全忠第五十章 果實第四十二章 大膽!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三十五章 撕扯第六十四章 打醒第九十一章 法家拂士第八十五章 迎接第三十七章 瓦解第六十二章 以爲成例第四十四章 民心和軍心第七十四章 大破第六十九章 整頓第十六章 時機成熟第1304章 臘日第1075章 我爲陛下賀第六十九章 整頓第二章 小日子(二)第三十九章 討價還價第八章 蕃兵高昌回鶻世系第三十七章 何處可之?第六十章 史館第五十五章 潁陽第二十七章 市井(三)第三十九章 辦法第十八章 無可阻擋第1106章 橫山與平海軍第952章 離去第943章 不死心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六十八章 汗王第1227章 內情第二十一章 削弱第四十五章 巡邊(四)第七十一章 城下第十四章 大戰略第1305章 遊戲與賞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三章 生活與提頭賣命第三十章 歸程之鳳翔第十二章 不如合兵?第八十五章 迎接第三十六章 海運第四十七章 進京(給盟主江西胖哥加更)第五章 定策第1017章 陣容第十一章 使者第977章 追襲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1238章 規劃第六十八章 榷稅第五十九章 心願已了第五十二章 京中第十八章 勸第十三章 我來了第1335章 古戍無城復無屋第四十五章 巡邊(四)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二十章 一了百了第1178章 外來戶第1142章 遼陽第十九章 朔州第1291章 考驗與出使第一章 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