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軍事演習

徐景昌這麼改,傻子也知道怎麼回事,這是要找哈烈國的不痛快……但是在場衆臣沒人跳出來反對。一來這是通氣會,不必傷和氣,二來他們剛剛嚷嚷着出兵倭國,如果前後態度不一,被徐景昌抓到了把柄,那可就不好了。

倒是徐景昌,他又補充了一句,“黃尚書、方尚書,你們覺得我這麼做,算不算擅自修改國書?”

黃觀低着頭,方賓卻是立刻道:“這是譯稿,並非正式國書……據我想,下面人擔心出事,會含蓄收斂一些。縱然蠻夷不客氣,他們也未必會寫出來。而且哈烈老汗帖木兒,就有對大明動兵之心,殊爲無禮,他們只怕還有吞併中原的心思呢!”

這話倒是合乎情理,說得很有水平。

黃觀沉吟之後,憂心道:“哈烈疆域遼闊,老汗東征,據說調動了百萬大軍。就算扣掉吹噓的部分,幾十萬人還是有的。我大明兵馬自然不輸哈烈,可是西北凋零,河西走廊荒廢日久,難以供應大軍作戰,要從南方調撥軍糧,一路萬里,勞民傷財,絕非國家之福。”

這一次徐景昌可沒法通過海路,玩個軍糧天降。必須紮紮實實,從陸地出發,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能把糧食送過去。

哪怕是徐景昌,也不敢冒險。

“西北的狀況屬實難以支撐大舉用兵。那個老汗帖木兒也是個糊塗蛋。他調動百萬大軍,進攻大明。就算殺過來,我們只要節節抵抗,不斷消耗,待到他們糧草匱乏,難以爲繼的時候,果斷反攻,必然大獲全勝。”

徐景昌道:“只不過朝廷在西北太過薄弱,也不是大明之福。平衡南北東西,也是我們這些朝臣的職責所在,大傢伙商議一下,看看怎麼加強西北,抵禦哈烈的威脅!”

話說到了這裡,衆人面面相覷,最後是呂震開口道:“定國公,自古以來,想要實邊,無外乎移民而已。西北空虛,如果朝廷能移民百萬,一切迎刃而解。”

徐景昌直接給了這位刑部尚書一個大白眼,移民百萬,你說的容易,兩張嘴脣一碰,好不費勁兒,可落實下去,那可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一提到遷移,後世不免會覺得沒有什麼……坐上火車,朝發夕至,幾千裡的距離,一天而已。

可放在古代,就完全不同了,長途跋涉,就靠兩條腿,翻山越嶺,千里迢迢。還要攜帶糧食,應對風霜雨雪,水土不服。

更不要說沿途的山賊土匪,虎豹蟲蛇……隨便一點意外,就足以讓一個大活人變成路邊的白骨,連收屍的都沒有。

就比如說最典型的大秦嶺南軍團,爲什麼在秦朝滅亡的時候,坐視不理?就算他們想回來勤王,又怎麼順利開拔返回?

且不說很多人已經在嶺南安家,不願意再受一次遷徙之苦,就算他們對大秦特別忠誠……去的時候,是以秦朝舉國之力,供應他們南征的。

如今卻要以嶺南的薄弱財力,支撐他們北伐……這裡面的差別有多大?

真正的戰場行家,討論的都是後勤,這纔是一場戰爭勝敗的關節。

現在對西北用兵,問題就卡在了糧草上面。

夏原吉思忖良久,才說道:“我並非反對討伐不臣,只是兵馬無論如何,不能超過十萬,不然戶部難以支撐。一旦釀成大敗,後果不堪設想。”

徐景昌含笑點頭,這次他同樣支持老夏的判斷。

“如果讓我說,十萬兵馬也是個很大的負擔。如果真的讓我說,最好是能先把西北開發起來,要向西北移民。”

方賓眼前一亮,難不成要按照自己的方法?

隨後徐景昌就道:“可強制移民,大舉動員,損耗太大。我們最好能想辦法,鼓勵百姓,主動移民過去。”

夏原吉好奇道:“定國公,你準備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誘之以利唄。”

徐景昌提出了一個計劃……凡是移民過去的百姓,都能拿到一張授田證,根據授田證,可以得到年總產量在三十石的土地……而且連續耕種三年,就可以擁有這塊土地。且五年之內,免除賦稅。

同樣的,往來西域的商賈,也能得到稅賦減免。

如果願意在西北開發礦產,朝廷可以提供無息貸款。

幾位尚書互相看了看,這些措施倒是頗有吸引力。

夏原吉先表示道:“我贊同,自從大明立國以來,人丁繁衍,許多地方已經是丁多地少,難以維繫。如今鼓勵他們北上,移民實邊,利國利民……只是有瓦剌騎兵,又有哈烈的兵馬,萬一他們大舉進犯,移民過去,豈不是送死嗎?”

徐景昌道:“這又是很緊要的事情,不知道兵部有沒有辦法?”

方賓道:“這也就按照定國公在北平的故智……設立農場,建立民兵,同時安排能征慣戰的猛士,屯駐西北,隨時應對外敵入寇。”

徐景昌道:“既然如此,兵部就擬定一套詳細的方略,儘快遞給陛下。”

通氣吹風會開得很圓滿……徐景昌的心情也非常不錯。

他關注西北,有意用兵……卻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也不是好大喜功,要刷一些功績。而是有一種很無奈的考量。

自從安史之亂以後,中原王朝逐步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歷經兩宋幾百年,西域的漢人損失慘重,百不存一……這個結果就是後世西北不斷出事,整個清朝,自始至終,都在平叛,打了兩百多年,也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宛如中原王朝的一塊瘡疤,不斷失血。

徐景昌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趁着這個機會,向西北移民。

而且如果能夠成功,到時候就不是西北有危機,而是成千上萬的漢人,不斷向西開拓,擴大漢家江山,拓展生存空間。

這是隱藏起來的目的,徐景昌也沒必要跟所有人挑明,或許幾百年後,在教材上會寫上一筆,說是定國公當初的決定,幫助漢家開疆拓土,功勞彌天……沒準還會變成一道考題呢!

一想到這裡,徐景昌心情大好。

很快兵部拿出了方略,戶部這邊也有了移民計劃。

禮部也把哈烈國的情況遞了上來。

朱棣看到了這些公文,突然一伸手,推到了旁邊。

“徐景昌,明明哈烈汗王有心通貢貿易,和大明交好,伱爲什麼一定要對哈烈用兵?”

徐景昌笑道:“陛下,臣只是建議,要不要用兵,還要陛下聖斷……臣可是沒有篡改國書,胡言亂語啊!”

朱棣忍不住哼道:“巧言令色,朕算是看透了,誰坐在你這個位置上,都不可靠……罷了,朕現在問你,按照各部的上奏,你讓朕怎麼對哈烈用兵?”

徐景昌從容道:“那陛下怎麼計劃的?”

朱棣道:“哈烈老汗王號稱百萬大軍東征,朕就算有把握以少勝多,也要準備三十萬人,不然豈不是小覷了天下英雄?還有,要防備瓦剌出兵,也斷然少不了人,準備五十萬兵馬,如何?”

不如何!

徐景昌立刻搖頭了,這麼打仗,非把大明朝弄得山窮水盡不可。

“陛下,眼下西北之地,無論如何也承受不了這麼多的兵馬。大明更是不行。更何況哈烈從根本上無心攻擊大明,陛下又何必勞師遠征?”

朱棣二話不說,抓起翻譯的內容,拍在了徐景昌的面前。

說哈烈國自認蒙古正統的是你,現在說他們無意攻擊大明的也是你。

“徐景昌,你這一張好嘴,,正話反話,都讓你說了,你讓朕說什麼?”

徐景昌微微一笑,“陛下,其實臣主張向西北移民,就算有辦法擋住哈烈東進的道路……我們可以在他們屁股後面點一把火,朝他們的褲襠塞個刺蝟。”

朱棣聽着新鮮,徐景昌讓人取來了地圖。

俯視地圖,大明幅員遼闊,東西萬里之遙,固然是當世第一的大國。

可哈烈國也很是不小,西域向西,綿延千萬裡,全都是他們的地盤,屬實能和大明抗衡。

徐景昌把手指放在了海岸線上……

朱棣瞬間明白過來,“你的意思,還是要通過海路出兵?”

朱棣輕笑道:“朕不明白,你怎麼就那麼癡迷海上?”

徐景昌笑道:“陛下,海上運輸有多少便利,陛下早就知道……只要我們船隊到達的地方,自然無往而不利。”

朱棣感嘆道:“是啊,朕平定漠南,靠的就是軍糧便捷充足,只是如此一來,朕就沒法親自領兵,在陣前討賊了。”

徐景昌道:“但是這樣一來,大明朝就能囊括天下,凡是臨海之地,皆是大明疆土,陛下遠邁太祖之功,也就在眼前了。”

朱棣抓着鬍鬚,稍微思忖道:“你真的有把握,能在海上無往不利?”

徐景昌笑道:“此時只怕要問漢王。”

“漢王?他又不精通水戰,問他有什麼用?”

徐景昌面上帶笑,是時候給朱棣一點震撼了。

果不其然,五軍都督府給朱棣送來了消息,要進行一場軍事演練,內容就是評估火器的威力。

朱棣欣然點頭,“朕四年靖難,早就領教了火器的能耐,只能說要看在誰的手裡,如建文一般的廢物,什麼火器都不管用。”

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四十八章 優美的中國話第三十三章 忽有狂徒夜磨刀第一百二十三章 朱棣的承諾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八十一章 園藝假警告第一百五十八章 朱棣曰善第一百五十六章 徐達成神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徐欽中了第八十九章 無可辯駁的罪名第九十七章 苦一苦藩王,罵名我們擔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明至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明牡丹徐景昌第三百三十二章 是,通政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二百八十八章 真宰相,徐景昌第二百九十章 朝廷責任第三百三十三章 這一死,比活了一輩子都重要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子妃都覺得好第一百六十六章 徐家好兒郎第二百八十四章 仁慈的朱高熾第二百七十五章 能歌善舞第二百四十三章 愚蠢的弟弟第一百零一章 叩謝天恩第一百九十九章 徐景昌的憤怒第二百六十二章 慈父第一百三十章 朱棣的大禮包第二百一十七章 名震天下第二十八章 以稅易賦,二難自解第八十三章 超越朱元璋的雄心第二百四十九章 人死爲大第九章 我就是吃瓜的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能曲解,我也能第一十二章 窮則懷恨在心,達則反攻倒算第二百二十五章 得償所願的朱棣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能曲解,我也能第三百三十六章 徐皇后病重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一十三章 給朱高熾的大禮第三百零九章 滿意度最高的通政司第三百三十八章 所謀者大第七十七章 王叔在上,請受小侄一刀第三十六章 太祖庇護第四十九章 咱們要有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梅開二度的徐景昌第五十四章 特殊的旬會第一百二十三章 朱棣的承諾第七十七章 王叔在上,請受小侄一刀第二百零三章 武英殿議事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一十五章 朝堂也是人情世故第二百七十四章 朱棣就是個撒手沒番外篇:敗家子第三百三十六章 徐皇后病重第一百零二章 興奮的朱棣第三百一十章 觀天第一百二十二章 永樂!永樂!第一百六十章 徐家的機會第二十六章 大幹一場第二百二十六章 俺又回來了第八章 大寧第三百三十八章 所謀者大第一十八章 秦淮聽曲第二百八十九章 處置工部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明牡丹徐景昌第一百四十六章 必也正名乎第一百零一章 叩謝天恩第二百二十二章 朕的好兒子第三百三十八章 所謀者大第一百零二章 興奮的朱棣第一百八十五章 定國公的新職務第二百五十七章 快去請景昌佛祖第一十三章 給朱高熾的大禮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三百三十章 再無靖難第三十八章 朕是孝子第四十二章 萬軍戶,衣食所繫第二百二十七章 準備遷都第二百三十七章 朱瞻基當老師第四十七章 切冬瓜戰術第四十七章 切冬瓜戰術第六章 今晚的月色真美第一百二十一章 去奉天門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二十四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第三百三十八章 所謀者大第七十章 救命錢第三百三十二章 是,通政第六十三章 熱鬧的通政司第一十九章 報仇不隔夜第一百零六章 爲皇孫賀第二百二十七章 準備遷都第二百七十七章 謙虛的定國公第一百一十九章 方孝孺門人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八十六章 幫朱高熾治病第一百五十六章 徐達成神了第二百二十四章 咱們結婚吧第二百九十九章 勳貴之首
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四十八章 優美的中國話第三十三章 忽有狂徒夜磨刀第一百二十三章 朱棣的承諾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八十一章 園藝假警告第一百五十八章 朱棣曰善第一百五十六章 徐達成神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徐欽中了第八十九章 無可辯駁的罪名第九十七章 苦一苦藩王,罵名我們擔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明至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明牡丹徐景昌第三百三十二章 是,通政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二百八十八章 真宰相,徐景昌第二百九十章 朝廷責任第三百三十三章 這一死,比活了一輩子都重要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子妃都覺得好第一百六十六章 徐家好兒郎第二百八十四章 仁慈的朱高熾第二百七十五章 能歌善舞第二百四十三章 愚蠢的弟弟第一百零一章 叩謝天恩第一百九十九章 徐景昌的憤怒第二百六十二章 慈父第一百三十章 朱棣的大禮包第二百一十七章 名震天下第二十八章 以稅易賦,二難自解第八十三章 超越朱元璋的雄心第二百四十九章 人死爲大第九章 我就是吃瓜的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能曲解,我也能第一十二章 窮則懷恨在心,達則反攻倒算第二百二十五章 得償所願的朱棣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能曲解,我也能第三百三十六章 徐皇后病重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一十三章 給朱高熾的大禮第三百零九章 滿意度最高的通政司第三百三十八章 所謀者大第七十七章 王叔在上,請受小侄一刀第三十六章 太祖庇護第四十九章 咱們要有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梅開二度的徐景昌第五十四章 特殊的旬會第一百二十三章 朱棣的承諾第七十七章 王叔在上,請受小侄一刀第二百零三章 武英殿議事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一十五章 朝堂也是人情世故第二百七十四章 朱棣就是個撒手沒番外篇:敗家子第三百三十六章 徐皇后病重第一百零二章 興奮的朱棣第三百一十章 觀天第一百二十二章 永樂!永樂!第一百六十章 徐家的機會第二十六章 大幹一場第二百二十六章 俺又回來了第八章 大寧第三百三十八章 所謀者大第一十八章 秦淮聽曲第二百八十九章 處置工部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明牡丹徐景昌第一百四十六章 必也正名乎第一百零一章 叩謝天恩第二百二十二章 朕的好兒子第三百三十八章 所謀者大第一百零二章 興奮的朱棣第一百八十五章 定國公的新職務第二百五十七章 快去請景昌佛祖第一十三章 給朱高熾的大禮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三百三十章 再無靖難第三十八章 朕是孝子第四十二章 萬軍戶,衣食所繫第二百二十七章 準備遷都第二百三十七章 朱瞻基當老師第四十七章 切冬瓜戰術第四十七章 切冬瓜戰術第六章 今晚的月色真美第一百二十一章 去奉天門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二十四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第三百三十八章 所謀者大第七十章 救命錢第三百三十二章 是,通政第六十三章 熱鬧的通政司第一十九章 報仇不隔夜第一百零六章 爲皇孫賀第二百二十七章 準備遷都第二百七十七章 謙虛的定國公第一百一十九章 方孝孺門人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八十六章 幫朱高熾治病第一百五十六章 徐達成神了第二百二十四章 咱們結婚吧第二百九十九章 勳貴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