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能曲解,我也能

孔議是懷着怒氣的,他們好好的清淨之家,安分守己……結果僅僅因爲一個流言,就成了禍亂天下的罪魁。

還什麼改朝換代,天下興亡……要真是有什麼尼山鴻儒會保護他們,又怎麼會狼狽渡江,遷居衢州?

畢竟誰也不想被人懷疑成反賊頭子。

更何況南孔的命運已經跟大明綁在了一起,拔高明朝開國之功,也能彰顯他們南孔選擇的正確,苦盡甘來,守得雲開見月明。

至於會不會有人說北宗棄明投暗,那就不是他管得了的。

孔議的附和,讓徐景昌的話更有說服力。

當朝臣子,不管怎麼說,也必須承認,爲了祭祀孔夫子,還專門封了一個衍聖公,又把曲阜幾乎交給了孔家,任憑他們兼併土地,魚肉鄉里。

所行不法之事,簡直沒人在乎。

這就是聖人後裔的地位。

試問滿朝勳貴,誰有這樣的福氣?

現在把徐達擡到了和夫子一般的地位,就算徐家不能橫行一方,那也要把孔家拉扯下來,這樣才公平。

事情到了這一步,徐景昌幾乎是大獲全勝,朱棣也是很滿意。

勳貴這邊,更是喜不自勝,老頭耿炳文熱淚盈眶,徐輝祖感慨萬千。

從今往後,大傢伙更能挺直腰桿了。

反觀文臣這邊,悽風苦雨,人人心思各異。

蹇義和夏原吉早就知道了朱棣心思,雖然身爲百官之首,卻是不願意蹚渾水。

本該在祭祀問題上,話語權最重的禮部尚書宋禮,因爲多次敗在徐景昌的手下,此時已經不敢言戰。

至於內閣方面,雖然都是學問精深的翰林,但是一來他們資歷淺薄,二來解縉任通政使之後,已經是事實的內閣之首,有他壓着,也沒人跳出來。

眼瞧着大局已定,

可就在這時候,從文官堆裡,還是走出來一個人。

此人正是鴻臚寺卿鄭沂。

他在朝中似乎沒什麼存在感,但是他們家族卻是不一般。

朱棣賜給孔議忠孝第一家,又收了回來。

可鄭沂家裡頭卻有朱元璋御筆的“江南第一家”。

而且鄭氏家族,從宋朝開始,就人才輩出,不斷躋身官場……鄭家以孝義教導子孫,還編寫了《鄭氏規範》,明確瞭如何治家、教子、修身、處事的規範。

堪稱儒家提倡耕讀傳家的典範。

也正因爲如此,纔得到了朱元璋的讚許。

別看鄭沂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但是因爲家族聲望,還有太祖皇帝的垂青,讓他有了超然的地位。

此刻站出來,誰也不敢小覷。

鄭沂先是向朱棣施禮,隨後道:“定國公年少有爲,見解高明。僕十分敬佩,你言說大明乃驅逐胡虜而來,此話也頗有道理……只是此論和太祖皇帝的定論有些出入,爲免衝撞祖制,僕不能不鬥膽言之。”

總算有人站出來挑戰徐景昌了。

而且還一上來就拿出了太祖定論!

好!

很有精神!

打死這個兔崽子!

而蹇義和夏原吉也瞪大眼睛,看着鄭沂……別看他語氣客套,但提到了朱元璋,這就是大殺器。

這倆人也隱隱知道,鄭沂所說的事情。

他們的臉色一點也不好看,如果能行還好,如果不行,這大明的天可就要變了!

兩個人憂心忡忡,絲毫樂觀不起來。

而在勳貴隊伍之中,也有明白人,老和尚姚廣孝默默聽着,臉上似笑非笑,他斜了眼徐景昌……小子,你要是扛不住,就快點求援吧。

老衲既往不咎,還能拉你一把。

徐景昌笑眯眯看着鄭沂,“我年輕,讀書少,懂得也不多。對太祖皇帝只有一顆忠心,萬萬不敢忤逆他老人家……若是有什麼錯的地方,還請明言。”

鄭沂點頭,“定國公,太祖皇帝曾言: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奈何爲此浮薄之言?又說: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爲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

鄭沂還擔心徐景昌不明白,體貼解釋道:“定國公,太祖皇帝的意思,宋朝運終數盡,大漠出聖人,爲天下之主,也是正統。只是百年之後,國運衰微,纔有天命歸於大明,太祖皇帝提三尺劍,平定煙塵,一統寰宇,也是尊奉天命。”

鄭沂笑道:“我大明立國,乃是天命,承襲元統,也是理所當然。定國公所講實在是和太祖皇帝之言有所出入,僕不得不提醒定國公,以免違背祖制,鑄成大錯。”

聽到鄭沂這話,文官之中,許多人爲之一振!

沒錯,好一個鄭大人!

果然厲害!

大明立國是怎麼來的,太祖皇帝早有定論,伱敢胡言亂語,蠱惑人心,小心我們打死你這個小奸臣!

徐景昌面上含笑,並沒有生氣,相反,他還淡定道:“太祖皇帝確實說過這話,可我也記得,太祖皇帝在諭中原檄也說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又作何解釋?難道太祖皇帝自相矛盾了嗎?”

鄭沂眉頭一皺,卻還是保持着淡定,“定國公,太祖皇帝開基立業,曾和儒臣仔細商討……歷代正統,無不秉持天命,應運而生。元主中華,也是天意。百年王朝,如何能當成不存在?華夏數千年一脈傳承,又豈能斷絕?太祖皇帝深思熟慮,才寫入御製大誥,稍微上了點年歲的,都知道此事。”

言下之意,徐景昌你個小毛孩子,就別摻和了。

他說的老朱的態度,還真不是扯淡……朱元璋在起兵立國的初期,確實憎惡大元。

但是隨着老朱當了皇帝,就出現了一堆問題。

比如大明的法統,比如安定天下,防止有心人繼續叛亂……朱元璋就和宋濂、劉基等文臣討論。

最後討論來,討論去,他們還要承認元朝正統。

因爲不承認元朝,就要承認宋朝,可宋朝是劉福通那夥人用的。

劉福通和韓林兒都死了,這事情要怎麼解決?

彼時朱元璋身邊也沒有一個穿越的高人,能夠指點迷津……結果就只能把韓宋排除正統之外,尊奉儒家的天命觀,承認元朝正統。

然後又出現了另一個麻煩……承認元朝正統,那朱元璋起兵反元,可就是造反了。

儘管老朱有着充足的理由,起兵反元,但是萬一有人有樣學樣怎麼辦?

那豈不是天下大亂了。

所以朱元璋和下面人又是苦思冥想,搜腸刮肚,就弄出了一個“殿興有福”。

老朱說: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誤入其中。

他不是存心作亂,而是無奈捲入了義軍之中。

老朱又講:當時盜賊奸起,羣雄角逐,竊據州郡。朕不得已起兵,……當是時,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於羣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所以咱沒搶君父的天下,咱不是亂臣賊子。

只是不忍心百姓受苦,才起兵救民。

似乎還嫌不夠,老朱又絞盡腦汁,將起義者分爲“首亂”者和“殿興”者兩部分。

首亂者,就是帶頭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興者,就是他這樣半路參加起義的人。

大概的意思韓山童和劉福通等人才是首亂,咱是殿興。

而且爲了佐證自己的正確,老朱還舉了許多例子。

秦之陳勝、吳廣,漢之黃巾,隋之楊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則等輩,皆系造言倡亂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輩,若煙消火滅矣。何故?

蓋天之道好還,凡爲首倡亂者,致干戈橫作,物命損傷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與首亂者,殃歸首亂,福在殿興。

不得不說,老朱爲了自身的法統,也是費盡了心思。

只不過他的這套理論,卻是給文臣們一個絕好的藉口。

太祖皇帝是承認大元正統的,既然如此,推翻大元,也就是如同歷代興替一樣……換句話說,徐達這夥人只能跟韓信、彭越之流比肩,還想跟孔夫子比,做夢去吧!

另外既然承認了大元正統,那驅逐胡虜的這部分東西,就不能過分宣揚。

總而言之,你小子老實點,這大明的天,你翻不了?

鄭沂笑呵呵道:“定國公,你意下如何?”

這話彷彿再說,怎麼樣,長學問了吧?

徐景昌淡然一笑,“我也略微讀了些太祖朝的舊事……你講大元正統之說,固然有這麼回事。可我也記得,太祖皇帝給高麗的國書,寫的是:元非我類,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殞絕其命……朕北逐胡君,肅清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這難道不是太祖皇帝的話嗎?”

“還有,太祖皇帝給倭國國書:上帝好生惡不仁者,曏者,我中國自趙宋失馭,北夷入而據之,播胡俗以腥膻中土,華風不競,凡百有心,孰不興憤?”

“再有,太祖皇帝給占城國書:我中國爲胡人竊據百年,遂使夷狄遍佈四方,廢我中國之彝倫。”

……

徐景昌滔滔不斷,臉上笑容淡然,“鄭鴻臚,你覺得太祖皇帝和這些藩國撒謊了嗎?”

鄭沂頓時變色,立刻道:“我自然不是這個意思,定國公你這是尋章摘句,曲解太祖皇帝之意。”

顯然,這位也不淡定了。

徐景昌反而笑了,“太祖皇帝說了那麼多話,爲什麼偏偏你能拿出一句兩句,胡亂解釋,堵天下人的嘴。我就不能仔細挖掘,用心體會太祖皇帝的真正用意?莫非說,是我這種人沒有資格談論,必須要真正的鴻儒之士,才能替太祖言說?”

龍椅上的朱棣陡然睜大眼睛……這幫儒臣不光要解釋綱常,還要解釋皇考的話?

也太過分了吧!

第三百四十一章 徐大魔王第一百九十六章 其實是選岳父第七十章 救命錢第二百一十七章 名震天下第六十九章 漢王仁義啊!第二章 姑姑第一百四十四章 祭祀功臣第八十章 朱棣就是個敗家子第八十七章 準備致仕的徐景昌第六十六章 抄了漢王府第二百九十八章 犬父虎子第三百零五章 徐大忽悠第二百二十一章 漢王頗類陛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絕妙一招第三十九章 大恩大德第二百九十九章 勳貴之首第五十六章 徐景昌的牢獄之災第一百一十三章 啓動鈔能力第二百一十九章 把北平交給定國公第二百二十五章 得償所願的朱棣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子妃都覺得好第二百二十三章 諸葛丞相的治國方法第二百一十六章 定國公之功第一百九十一章 建文舊臣重出江湖第一百四十三章 比肩夫子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明羣相第一百四十七章 痛快第八十章 朱棣就是個敗家子第五章 大九卿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子悟道第二百三十五章 齊王的葬禮第三百三十七章 速速請姚少師第三百一十五章 乾淨又衛生第一百一十章 朱棣是個好皇帝第二百八十六章 絕妙一招第二百一十七章 名震天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愛打仗的朱棣第五十二章 從戶部下手第三百零六章 鐵血宰相第七十九章 稅收最大第三十七章 讓人暖心第三百二十九章 孩子王第二百二十七章 準備遷都第五十二章 從戶部下手第二百二十六章 俺又回來了第七十九章 稅收最大第五十九章 朕把自己關進去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東之患第二百七十章 八大稅區第三百三十五章 壞主意一堆第二百九十七章 朱棣不聽話第二百七十二章 神奇的徐景昌第二百八十七章 朕不當大冤種第一百四十三章 比肩夫子第四十三章 皇孫的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死亡名單第二百二十章 漢王真兄弟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熾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一百四十八章 死亡名單第一百八十章 王命旗牌第一百五十一章 第一結黨之家第三十一章 臥龍鳳雛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子駕臨江西第一百八十六章 我無所不管第一百二十六章 減肥成功的朱高熾第一百二十三章 朱棣的承諾第二百四十五章 給朱棣一點天津震撼第六十七章 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番外篇:敗家子第二百五十四章 李景隆贏了第二十五章 記得要寫感想第一百三十五章 尼山鴻儒會第一百三十一章 佛門考試第三百二十八章 道義制裁第二十七章 我怕得罪人嗎?第二十一章 朱棣的雷霆之怒第一百一十九章 方孝孺門人第一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一百八十三章 神劍出鞘第一百六十五章 陛下做主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子悟道第四十四章 不當朱標第一百八十二章 你們都是天子門生第二百七十二章 神奇的徐景昌番外篇:敗家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祭祀功臣第九十一章 新任通政使第二百四十章 定國公成親了第二百一十三章 火了第二百一十章 喜上加喜第九十一章 新任通政使第三十九章 大恩大德第三百三十七章 速速請姚少師第一十八章 秦淮聽曲第一百四十二章 不要拒絕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罪加二等第一百零八章 朕是要做明太宗的第一百六十三章 徐皇后的憤怒
第三百四十一章 徐大魔王第一百九十六章 其實是選岳父第七十章 救命錢第二百一十七章 名震天下第六十九章 漢王仁義啊!第二章 姑姑第一百四十四章 祭祀功臣第八十章 朱棣就是個敗家子第八十七章 準備致仕的徐景昌第六十六章 抄了漢王府第二百九十八章 犬父虎子第三百零五章 徐大忽悠第二百二十一章 漢王頗類陛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絕妙一招第三十九章 大恩大德第二百九十九章 勳貴之首第五十六章 徐景昌的牢獄之災第一百一十三章 啓動鈔能力第二百一十九章 把北平交給定國公第二百二十五章 得償所願的朱棣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子妃都覺得好第二百二十三章 諸葛丞相的治國方法第二百一十六章 定國公之功第一百九十一章 建文舊臣重出江湖第一百四十三章 比肩夫子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明羣相第一百四十七章 痛快第八十章 朱棣就是個敗家子第五章 大九卿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子悟道第二百三十五章 齊王的葬禮第三百三十七章 速速請姚少師第三百一十五章 乾淨又衛生第一百一十章 朱棣是個好皇帝第二百八十六章 絕妙一招第二百一十七章 名震天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愛打仗的朱棣第五十二章 從戶部下手第三百零六章 鐵血宰相第七十九章 稅收最大第三十七章 讓人暖心第三百二十九章 孩子王第二百二十七章 準備遷都第五十二章 從戶部下手第二百二十六章 俺又回來了第七十九章 稅收最大第五十九章 朕把自己關進去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東之患第二百七十章 八大稅區第三百三十五章 壞主意一堆第二百九十七章 朱棣不聽話第二百七十二章 神奇的徐景昌第二百八十七章 朕不當大冤種第一百四十三章 比肩夫子第四十三章 皇孫的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死亡名單第二百二十章 漢王真兄弟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熾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一百四十八章 死亡名單第一百八十章 王命旗牌第一百五十一章 第一結黨之家第三十一章 臥龍鳳雛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子駕臨江西第一百八十六章 我無所不管第一百二十六章 減肥成功的朱高熾第一百二十三章 朱棣的承諾第二百四十五章 給朱棣一點天津震撼第六十七章 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番外篇:敗家子第二百五十四章 李景隆贏了第二十五章 記得要寫感想第一百三十五章 尼山鴻儒會第一百三十一章 佛門考試第三百二十八章 道義制裁第二十七章 我怕得罪人嗎?第二十一章 朱棣的雷霆之怒第一百一十九章 方孝孺門人第一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一百八十三章 神劍出鞘第一百六十五章 陛下做主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子悟道第四十四章 不當朱標第一百八十二章 你們都是天子門生第二百七十二章 神奇的徐景昌番外篇:敗家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祭祀功臣第九十一章 新任通政使第二百四十章 定國公成親了第二百一十三章 火了第二百一十章 喜上加喜第九十一章 新任通政使第三十九章 大恩大德第三百三十七章 速速請姚少師第一十八章 秦淮聽曲第一百四十二章 不要拒絕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罪加二等第一百零八章 朕是要做明太宗的第一百六十三章 徐皇后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