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徐家好兒郎

恩科不但要辦,還要源源不斷。

這話說出來,在場重臣,一起變色。

恩科本就是在朝廷典章之外,另外開恩,偶爾爲之可以,哪能接連不斷,這麼弄下去,就不是恩科,而成了常態。

陛下如此草率,身爲朝廷重臣,理當阻止纔對。

可看看在場幾個人,最爲地位的吏部天官蹇義已經是低眉順眼,一聲不吭,戶部尚書夏原吉神遊天外,不但不勸諫甚至還有點想笑。

沒錯,老夏鬼機靈,按照這個建議,要考察百官政績,然後根據情況發放津貼……這可是大好事。

津貼這個東西,不在於數量多少,而在於一旦有人有了,你沒有,或者你比別人少很多,這就難堪了。

毫無疑問,這條規矩下去,朝臣肯定要忙活一陣了。

而當下最緊要的政績,就是財稅,就是充實國庫。

讓這麼多人,給戶部辦事,豈非天大好事?

而且坐穩了戶部尚書之位以後,夏原吉逐漸發現,戶部尚書應該和吏部尚書一起,共同領袖百官。

不能一張嘴就是吏部天官爲百官之首,他這個戶部地官,也該和吏部並列,畢竟天地是放在一起的。

夏原吉一向不吝嗇擴權。

當然了,他不會說出來的,畢竟這種恩科,實在是太遭文人恨了。

壓力到了禮部尚書宋禮這邊,畢竟他纔是負責科舉的主官。

猶豫了再三,宋禮硬着頭皮站出來,“啓奏陛下,這次恩科之中,有不少經年老吏,他們能提出一些建議,並不奇怪。而新科進士多爲普通書生,他們不熟悉朝廷政務,也是情理之中,這麼考試,並不公平。”

不公平!

朱棣突然一笑,“朕說埋沒了人才,宋卿家卻說殿試不公,是不是要讓諸位卿家一起評評理,看看你和朕到底誰對?”

宋禮嚇得一哆嗦,冷汗就下來了,

“臣萬萬不敢和陛下相比,臣只是擔憂壞了取才大事,還望陛下明鑑!”

朱棣只是冷哼,並未多言。

徐景昌卻笑道:“陛下,臣覺得宋尚書所講,確實有道理,一方面是經年老吏,一方面是初出茅廬,涉世未深的書生,放在一起比較,固然不合理……只是臣想請教宋尚書,既然如此,爲什麼朝廷的會試,只能選出一羣只會讀書的年輕人?”

宋禮臉都綠了,這是質疑整個會試了。

徐景昌這小子搞事情的能力是越來越強了。

“定國公,新科進士要到各部觀政,然後才能分派官職,那些入選翰林的佼佼者,更是要在翰林院坐班數年,乃至十數年……伱在通政司,理當知道這些事。”

徐景昌笑道:“我確實知道這些事,不過我記得有些三甲進士,是直接外放知縣的。我想問宋尚書,涉世未深的書生,能直接當縣令嗎?又或者宋尚書以爲,縣令是個小官,無足輕重?我記得之前咱們就討論過了,許多人面對君父的時候,就說皇帝有些事情不知道,要靠着官吏輔佐諫言,匡扶社稷。結果呢,要問百官比天子多知道多少,卻又說不上來,尤其是下面的官吏,很多都靠着各種各樣的師爺,幫忙處理公務,上下兩張嘴臉,實在是讓人費解。”

又是舊事重提,你打算直接招募師爺當縣令嗎?

現在一看,所謂恩科,不就是給師爺小吏一條成爲縣令的路嗎?

轉了一大圈,當初的戲言,竟然讓徐景昌給鼓搗成功了。

這小子還真是鍥而不捨。

朱棣聽到耳朵裡,倒是頗感興趣……朝堂的政務複雜,選出一些優秀的年輕人,讓他們慢慢觀政學習,歷練十幾年之後,擔負一些重任,這沒有問題。

但是地方上直接派新科進士,就有些草率了。

四年靖難下來,朱棣是深刻理解底層官吏的價值。

那些能幹的知縣,既能供應軍需,又能組織百姓種田,兩不耽誤。

可有很多廢物的地方官,民夫徵不到,糧食送不上去,地方民生還弄得一團糟,許多老百姓四處逃亡,十室九空。

知縣就是百里侯,是普通百姓的青天大老爺。

不派點能幹的人,絕對不行!

朱棣隱隱冒出一個念頭,恩科必須堅持下去,儘量選拔出一些人,充實地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實自己的想法……想要幹大事,就不能沒有人!

這一次的恩科,值得推敲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眼瞧着天子怦然心動,朝臣們生怕再說出什麼驚世駭俗的話來,尤其是蹇義,不得不挺身而出,“陛下,有人長於辦事,有人長於調動,地方用人,並非小事,不如從長計議?當下還是儘快把殿試的名次排出來,昭告天下。這也是朝廷的大喜事,接下來還要安排這些新科進士的官職去向,千頭萬緒,半點馬虎不得。”

蹇義這話也有道理,徐景昌盤算了一下,此番殿試,已經是大獲全勝,先把勝利果實拿到手,然後再繼續攻城略地。

不光是他,解縉也是這麼想的。

畢竟他們實在是太孤單了,算來算去,就總結出“四醜”,這說明他們的實力也太弱了,好歹要四十醜,四百醜纔好啊!

接下來的閱卷,相對順利了許多,朱棣喜歡什麼,大傢伙都清楚了。

凡是能提出有用建議的,都排名靠前,越是有操作性,就越是得到朱棣賞識……

只不過閱卷到了最後,有兩份卷子,讓人難以抉擇。

其中一份,就是曾棨的。

朱棣拿在手裡,坦白講,第一印象,他也想給個狀元。

真的,無可挑剔!

但是一看內容,又讓他搖頭。

“老生常談,都是老生常談!一個新科進士,卻是如此暮氣沉沉,莫非說一路科舉下來,把銳氣都消磨光了不成?”

“這樣的人,朕……”

朱棣很想黜落,但是捏着這張卷子,就是捨不得扔了。

徐景昌深吸口氣,“陛下,以此人的文采,進入翰林院綽綽有餘,他在會試當中,也排名靠前,是今科的佼佼者。所提建議,雖然老生常談,但到底也有可取之處。”

有徐景昌的話,朱棣想了想,也就放下來了。

只是接下來的一份考卷,讓所有人都犯了難。

這人關於理財的建議,看文章的前半段,頗有儒家的風範。

他講天下財有定數,朝廷多拿,百姓就少得……初看這種開頭,所有人都以爲他要勸天子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又是儒家的那老一套。

但是接下來他說了一句,中國多得,則蠻夷多傷!

這一句話,堪稱奇峰迭起,驟然帶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原來他講天下的財富有定數,這個天下是包括大明和蠻夷的,不單純是中原。

博弈的雙方也不是朝廷和百姓,而是中外!

所以他的主張是要多往外賣東西,尤其是昂貴的東西,而少買外國的東西,尤其是那些值錢的寶貝……要把國家的精力放在囤積金銀上面。

這套思路正是重商主義的主張。

再看卷子署名,也不是外人;徐欽!

朱棣眼前一亮,這小子有點東西啊!

朱棣忍不住道:“諸位卿家,你們也都說說,他講天下財有定數,中原多得,蠻夷多傷……這話有沒有道理?爲什麼過去一說天下財富,只把眼光放在大明,這是什麼道理?”

什麼道理?

不思進取吧!

其實整個農業社會,財富積累非常緩慢,動不動天災人禍,甚至連年征戰,積累點財富,也很容易被一把火燒了。

所以儒家認爲天下財富是不變的,還真不能說錯。

在這個事情上,不能拿工業社會的經驗衡量農業社會……甚至到了後世,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極度節儉,一點錢都捨不得花,衣服破了也不扔,買了空調也捨不得用。

還真不能怪他們,畢竟對於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他們的前半輩子,還處於農業時代,後半輩子,才進入了工業時代,有些不習慣,也是情理之中。

徐欽這篇文章妙就妙在他承認儒家的主張,你們講的對……但是結論錯了,你們不能只勸說天子節儉,輕徭薄賦。

你們該想辦法從外面賺錢,替大明爭取利益。

這纔是你們該做的。

他的這套主張,竟然莫名契合下西洋的建議……朱棣是心花怒放,拍手稱快。

“徐景昌, 你兄長的本事,可不比你差啊!”

徐景昌混不在意,笑道:“陛下慧眼識人,這也是徐家的運氣。”

他們滿意了,可朝臣這邊卻是皺眉頭了。

“啓奏陛下,四夷乃是荒蠻之地,煙瘴之鄉,並無多少財富可言,取財海外,不亞於緣木求魚,臣以爲還是要把心思放在中原之上,勵精圖治,富國裕民纔是正道。”

朱棣擡頭看了看,說話的正是左都御史郭資,便笑道:“你說的有道理,海外到底有沒有財,一時也說不好……這樣吧,今年就是正式下西洋的日子,朕任命你爲欽差正使,讓鄭和給你當個副手。你就出海親眼瞧瞧,到底有沒有財富,然後回來告訴朕,如何啊?”

郭資眼前一黑,直接昏了過去……

(本章完)

:。

第三百三十二章 是,通政第一百三十三章 祖輩的功績第三十八章 朕是孝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射虎車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一百一十四章 大明律第一百一十五章 罪加二等第二百八十四章 仁慈的朱高熾第三百零二章 因地制宜第一百四十八章 死亡名單第二百六十六章 梅開二度的徐景昌第二百八十四章 仁慈的朱高熾第二十九章 父慈子孝一家人第二百零二章 罪臣管不住手啊第九十五章 下下下三策第二百三十五章 齊王的葬禮第六十九章 漢王仁義啊!第三百四十一章 徐大魔王第三章 永樂第二百三十三章 清君側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太子大恩大德第二十四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第三百零四章 親孃也不親了第二百七十六章 厲害的農場第一百四十二章 不要拒絕了第五十三章 大牢齊聚第一百一十四章 大明律第三百二十五章 躁動不安的朱棣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二十章 茹尚書的小愛好第二百五十八章 願爲陛下前鋒第一百三十六章 你是孔孟門徒,你全家都是!第二百一十四章 國公齊出第五章 大九卿第一十一章 天子雄心第二百四十九章 人死爲大第二百六十三章 朱高熾發達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御史下地方第四十章 朱瞻基進京第三百二十章 讓大明更高大第五十五章 都別出來了第五十一章 這個年沒法過了第二百六十二章 慈父第三百一十一章 新的官學第七十八章 寧王栽了第一百三十章 朱棣的大禮包第二百一十六章 定國公之功第一百三十五章 尼山鴻儒會第三百零一章 太子不孝第九章 我就是吃瓜的第一百九十章 夏尚書,謝謝啊!第二百三十章 藍玉的女婿第一百二十二章 永樂!永樂!第三百零七章 軍事演習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二百三十五章 齊王的葬禮第一十四章 拿捏姚少師第二百四十章 定國公成親了第五十四章 特殊的旬會第一百七十八章 孔氏進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是朱棣親兒子?第七十四章 刺客一擊第二百二十章 漢王真兄弟第一百二十四章 絞刑第一百一十五章 罪加二等第二百六十七章 活閻王回來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新科進士的去向第二百二十九章 北平發展計劃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戶落網第一百六十九章 大明財富流失問題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三百三十三章 這一死,比活了一輩子都重要第一百七十五章 半部論語能治天下嗎?第三百一十三章 妖書案第一十九章 報仇不隔夜第一百九十九章 徐景昌的憤怒第六章 今晚的月色真美第二百七十四章 朱棣就是個撒手沒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熾第一百一十三章 啓動鈔能力第一百七十八章 孔氏進京第七十四章 刺客一擊第一百一十章 朱棣是個好皇帝第一百五十章 還真有個鴻儒會第八十三章 超越朱元璋的雄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分家就行了第七十四章 刺客一擊第二百八十章 砍向地主第四十八章 優美的中國話第七十九章 稅收最大第一百六十五章 陛下做主第二百四十章 定國公成親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得償所願的朱棣第一百八十二章 你們都是天子門生第一十一章 天子雄心第五十八章 天子駕臨天牢第一百七十五章 半部論語能治天下嗎?第三十七章 讓人暖心第三百三十三章 這一死,比活了一輩子都重要第四十三章 皇孫的人
第三百三十二章 是,通政第一百三十三章 祖輩的功績第三十八章 朕是孝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射虎車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一百一十四章 大明律第一百一十五章 罪加二等第二百八十四章 仁慈的朱高熾第三百零二章 因地制宜第一百四十八章 死亡名單第二百六十六章 梅開二度的徐景昌第二百八十四章 仁慈的朱高熾第二十九章 父慈子孝一家人第二百零二章 罪臣管不住手啊第九十五章 下下下三策第二百三十五章 齊王的葬禮第六十九章 漢王仁義啊!第三百四十一章 徐大魔王第三章 永樂第二百三十三章 清君側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太子大恩大德第二十四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第三百零四章 親孃也不親了第二百七十六章 厲害的農場第一百四十二章 不要拒絕了第五十三章 大牢齊聚第一百一十四章 大明律第三百二十五章 躁動不安的朱棣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二十章 茹尚書的小愛好第二百五十八章 願爲陛下前鋒第一百三十六章 你是孔孟門徒,你全家都是!第二百一十四章 國公齊出第五章 大九卿第一十一章 天子雄心第二百四十九章 人死爲大第二百六十三章 朱高熾發達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御史下地方第四十章 朱瞻基進京第三百二十章 讓大明更高大第五十五章 都別出來了第五十一章 這個年沒法過了第二百六十二章 慈父第三百一十一章 新的官學第七十八章 寧王栽了第一百三十章 朱棣的大禮包第二百一十六章 定國公之功第一百三十五章 尼山鴻儒會第三百零一章 太子不孝第九章 我就是吃瓜的第一百九十章 夏尚書,謝謝啊!第二百三十章 藍玉的女婿第一百二十二章 永樂!永樂!第三百零七章 軍事演習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二百三十五章 齊王的葬禮第一十四章 拿捏姚少師第二百四十章 定國公成親了第五十四章 特殊的旬會第一百七十八章 孔氏進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是朱棣親兒子?第七十四章 刺客一擊第二百二十章 漢王真兄弟第一百二十四章 絞刑第一百一十五章 罪加二等第二百六十七章 活閻王回來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新科進士的去向第二百二十九章 北平發展計劃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戶落網第一百六十九章 大明財富流失問題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三百三十三章 這一死,比活了一輩子都重要第一百七十五章 半部論語能治天下嗎?第三百一十三章 妖書案第一十九章 報仇不隔夜第一百九十九章 徐景昌的憤怒第六章 今晚的月色真美第二百七十四章 朱棣就是個撒手沒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熾第一百一十三章 啓動鈔能力第一百七十八章 孔氏進京第七十四章 刺客一擊第一百一十章 朱棣是個好皇帝第一百五十章 還真有個鴻儒會第八十三章 超越朱元璋的雄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分家就行了第七十四章 刺客一擊第二百八十章 砍向地主第四十八章 優美的中國話第七十九章 稅收最大第一百六十五章 陛下做主第二百四十章 定國公成親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得償所願的朱棣第一百八十二章 你們都是天子門生第一十一章 天子雄心第五十八章 天子駕臨天牢第一百七十五章 半部論語能治天下嗎?第三十七章 讓人暖心第三百三十三章 這一死,比活了一輩子都重要第四十三章 皇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