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

一個江東之主,一個是袁術部將,地位差別顯然十分巨大,也因此,孫家此時投降後並沒有太大的包袱。

孫策這次敢於主動請纓,甚至還誇大其詞,想要說降長沙,也有這部分的原因。

之前誇大歸誇大,但孫策心裡還是有數的,他這次過來,定了兩個高低不同的目標。高的那個目標,自然是在朝堂上和劉封以及衆人所大言的那個,說服長沙來投。而低的那個,則是爲劉封探明長沙的底細,獲取更精準細緻的情報。

抵達長沙的前半個月,孫策一直呆在客棧中,而他身邊的人手則全部被撒了出去,收集各種情報。

孫堅在長沙幹了好幾年的太守,還舉薦過幾個孝廉,就從桓階和孫堅之間的關係來看,孫堅和長沙本地士族豪強們相處的還是十分融洽的。

孫堅剛到長沙的時候,長沙周圍有許多荊州蠻患,這些荊蠻屢次下山洗劫村落,甚至搶劫焚燒士族豪強的田地,引起了當地很大的波動。

可孫堅是誰?

你讓他考據經典,書寫文章,那是要了他老命了。

可你讓他上陣打仗,那真是太在行不過了。

孫堅接任長沙不過半年時間,就把周圍的荊蠻給收拾的服服帖帖,再也不敢騷擾漢民地界。

長沙的父老鄉親,士族豪強,無一不從這裡面得到了莫大的好處,有了利益,自然就融洽起來了。尤其是桓階、劉蟠、潘濬這些人都是非常聰明的俊才,早早就看出了天下將亂,日後士族愈發需要依靠武人來保護自己和鄉梓了。

故而孫家在長沙地界上的名聲甚至比家鄉還要好,要知道孫堅當年迎娶吳氏,可是鬧的整個吳郡都唾棄他強搶民女呢。

孫策到了長沙之後,其實是有相當多的人脈可用的,最大的幾個人脈自然就是桓階、潘濬和劉蟠。但他卻一個都沒找,甚至還吩咐了打探消息的親信們注意隱秘,千萬不能讓長沙本地人發現己方的行蹤。

這並非是孫策不想動用人脈,反而是想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等到收集了一定的情報之後,孫策終於出手,當日便來到桓階的府邸外下帖求見。

收到孫策的名刺時,桓階嚇了一大跳。

不過很快,桓階就冷靜了下來,意識到孫策現在是代表了什麼人。

於是,桓階親自出府相迎。

“伯符,竟然真是你。”

桓階走出大門,一眼就看見了門口的孫策,立刻大步流星的走了過去。

孫策見狀,趕忙躬身行禮道:“小弟孫策,見過世兄。”

桓階是孫堅的門生,同時還是孫家的故吏,而且他被舉薦爲孝廉時,年紀不過二十多,自然是和孫策同屬一輩,以兄弟相稱也就不意外了。

桓階上前一把拉住孫策,將他攙扶起來,左右看之,感嘆道:“遙想昔日,破虜在我郡之時,伯符尚是稚童,如今卻已爲昂藏俊傑,實讓階感慨萬分。”

孫策笑着迴應道:“師兄昔日帶策於郡中馳騁之景仍歷歷在目,只是時光飛逝,恍如隔世。”

“走,且隨我入府。”

桓階是真的高興,他對孫堅既感恩,又崇拜,孫策如今不論聲望長相,俱是孫堅風範,容顏還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何能讓他不喜。

接着桓階挽着孫策之手,一路走入後院,先帶着孫策拜見了自己的母親和妻子兒女,隨後才入了書房。

進了書房之後,兩人分主賓入席跌坐,下人奉上茶湯之後,就爲桓階所屏退。

等到屋中僅剩下桓階和孫策後,桓階纔開口詢問道:“伯符不是身在江東嗎?怎麼會有閒暇來我郡中?”

孫策當即直起身體,衝着桓階大禮參拜:“世兄有所不知,策如今已爲左將軍麾下,此次前來長沙,乃是奉了左將軍之命,前來打探消息。”

“打探消息?”

桓階故作驚訝道:“不知我郡中竟出何等大事,引得左將軍要遣賢弟前來打探了?”

孫策心中哂笑,可臉上卻是一臉正色道:“兩月之前,張明府做的好大事,我主如何能不動容。”

桓階面色鄭重起來,解釋道:“此事實是劉荊州日益跋扈,不納忠言,上逆朝廷天子,下苛荊南士民。建安元年的荊南稅賦就已經比董賊亂政前要多出三成了,結果建安二年的稅賦又加了兩成,荊南士民皆爲荊北敲髓吸骨,重擔之下,苦不堪言。”

桓階昔日就是孫堅的功曹,此時又是張羨的主簿,對於長沙郡政實在是瞭如指掌。因此他這番話十分可信,要非如此,僅僅是張羨和劉表交惡,無論如何也掀不起如此之大的叛亂。

孫策微微點頭,其實他心裡知道的要比桓階以爲他知道的多。

最少荊南叛亂的最根本原因並非是稅賦問題,桓階所說的經濟矛盾其實是排在第二的,在它之上最大的矛盾其實是人事問題。

劉表入荊州之後,得到蒯家、蔡家、龐家和黃家的全力支持,蒯、蔡、黃、龐得到回報乃是理所當然。

可劉表隨後卻是引入了南陽士族來制衡蒯、蔡、黃、龐,這在劉表等人的眼裡,自然是毫無問題的。

南陽本就是天下第一郡,最鼎盛的時候是真正能做到一郡抵一州的存在。而且南陽不但經濟繁榮,工坊昌盛,田地肥沃,文教也是極其興盛。

南陽名士是和汝南、潁川並駕齊驅的頂級名士圈子。

更別說南陽還是東漢開國的龍祖之地了,南陽的公侯之家多不勝數,在宛縣城裡扔塊石頭都能砸到功勳之家的僕從,可見南陽之鼎盛。

偏偏南陽本地又被軍閥混戰給打爛了,名士不得不南下寄居襄陽,被劉表請來制衡蒯、蔡、黃、龐也就不足爲奇了。

可桓階這等荊南士族不服氣了啊。

憑什麼我們納糧交稅,權力全給了南陽那幫子人?

南陽人對你劉表有什麼貢獻?

連家都沒了,居然還能在我們頭上耀武揚威?

南陽鼎盛的時候他們騎我們頭上耀武揚威。

南陽破敗了之後他們還騎我們頭上耀武揚威。

那董卓不是白進洛陽了嗎?

荊南四郡的怨氣不是一般的大,劉表本來就沒啥根基,又一個勁的重用荊北人,別說蛋糕了,連根稻草都沒分給荊南,這讓荊南的士族豪強們如何能接受?

尤其是長沙郡的士族豪強們,他們裡面可是有很大的一批人,曾經追隨孫堅北上征討董卓的。

這羣人可是親眼看見孫堅跟殺雞一樣的宰了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的。又是真刀真槍的跟着孫堅浴血奮戰,光復洛陽的。

你劉表再能耐,還能比董卓更強?

劉表當初也試探過荊南,想把蔡瑁的妹妹嫁給桓階,跟桓階當連襟。

可桓階哪裡看的上劉表,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就算答應了劉表的示好,自己在荊北依舊是個嘍囉。

蒯越、蔡瑁、龐德公、劉磐、韓嵩、劉闔、鄧先這一大堆的大神,自己一個長沙人,怎麼可能不被他們抱團排擠?

因此,這波荊南反叛,與其說是張羨因爲一己私怨而和劉表翻臉,不如說是荊南本地的士族豪強們共推張羨爲盟主,藉着曹操給的朝廷名分,和荊北的士族豪強集團撕破臉了。

說白了,就是湖南嫩要恁湖北嫩了。

劉表和張羨都只是代理人罷了。

只是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劉表這個荊北代理人不是荊州人,而張羨這個荊南代表人,卻是個正宗的南陽人。

桓階他們想的其實也沒錯,我們年年交這麼多的錢糧,卻換不來應有的政治待遇,要是無路可走那也就罷了,現在朝廷直接給我們機會,我們幹嘛還受你劉表和荊北的氣?

把這些錢糧用來養兵,不但能自保,將來還能在朝廷那賣個好價錢。

是的,現階段荊南士族豪強們最在意的甲方還是朝廷。

除了少數如桓階、潘濬這類精明而目光長遠的外,大部分人都還是認大漢朝廷這塊牌子的。

對於桓階的訴苦,孫策僅僅只是點了點頭,隨即就話鋒一轉道:“世兄鄉梓爲劉景升暴斂,弟素多有聞,只是世兄,荊北軍力強盛,必不能容忍荊南自立,屆時大軍南下,弟恐荊南淪爲白地啊。”

桓階臉色一沉,他可以說是這次荊南事變的最大推手,正是他搞來了洛陽朝廷的詔令,而長沙士族豪強的領頭羊也是他,最後說動張羨起兵的人還是他。

孫策這話,其實是有些打桓階的臉了。

桓階沉默少許,開口試探道:“伯符此來,莫非是要勸我降劉?”

“弟是有此意。”

孫策失笑起來,在桓階色變之時繼續說道:“只是世兄未必能痛下決心。”

緊接着,孫策搶在桓階之前說道:“世兄,弟對劉景升所部略有了解,願爲世兄略析之。”

桓階忍下到嘴的話,點了點頭。

孫策隨後開口道:“劉景升雄踞荊楚,地跨八郡,攬雄兵十萬,如今又再次擴軍,其兵力甚至可達十五萬之衆,而其周邊卻是有史以來最安定的時刻。”

孫堅曾死在襄陽城外,雖然是爲黃祖部將所害,可孫策對劉表卻毫無好感可言,直斥其名也很是正常。

要不是當初的確是自己家老爹把劉表團團圍住,胖揍了大半年,孫家兄弟說不定就直接把殺父仇人的名頭扣到劉表頭上,而不是黃祖頭上了。

“可如此一來,世兄與張太守的壓力可就大多了。”

孫策認真分析道:“以弟之見,劉表不來則已,一來必興十萬之衆,欲求雷霆一擊,速定荊南。長沙首當其衝,定然是荊北軍首要的目標。屆時,長沙郡中大戰一場,世兄的鄉梓可就要受苦了。”

“不可能!”

桓階臉色微變,斬釘截鐵道:“劉景升東西北三面皆有強敵,西川劉季玉,深恨劉表,北面關中諸將,多年南下襲擾。至於東面,乃賢弟之主,也就不需我多言了吧?除非劉景升他不要荊北了,否則如何抽調得出十萬之衆,賢弟大言欺我,究竟意欲何爲?”

“哈哈哈。”

孫策卻是大笑起來,搖頭道:“劉景升與劉季玉之仇,世人皆知,確實如世兄所言,只是世兄有所不知,如今劉季玉全力北顧,已經連續三年出重兵征伐漢中,意圖收復西川門戶。至於東面,他如今也是有心無力。北面關中的西涼諸將的確屢次南下,出武關入南陽,但其所求,不過糧食爾。去歲入夏前後,張濟所部也曾南出武關,可除了頓兵堅城之下,又有何功可建?”

桓階臉色幾變,忍不住插嘴道:“可劉景升在東面卻是極爲不智,他本與玄德公、左將軍交好,卻因一叛將劉勳而自毀交誼,更強佔貴州六縣。左將軍也能忍氣吞聲乎?”

孫策聞言訝然,心中卻是一動。

從桓階的話裡可以看出,對方對東面揚州的情況也是相當清楚,可見下了不少力氣。

孫策心中微動,但表面上卻不做聲色,只是解釋道:“世兄有所不知,劉驃騎和左將軍雖然憤慨劉景升之所爲,卻因心憐荊、揚兩地百姓,不願輕啓刀兵,故而不與劉表較真。否則,就憑藉劉勳那點殘兵敗將,以及劉景升的萬餘援軍,左將軍早將其橫掃出境了。”

шшш ●тTk án ●¢ ○

“況且……”

孫策看着桓階,露出一絲奇異的笑容:“世兄如此希望我主與劉景升交兵,莫非是計劃以我主爲援?”

桓階有些慌亂的搖了搖頭:“我安有此念。”

“世兄最好打消此念。”

孫策卻是正色道。

看見桓階臉色大變,孫策又趕忙補充道:“並非是我主對世兄及張太守有何意見,而是我揚州軍此時有重任在身,着實無力西顧。”

桓階一聽這話,頓時來了興趣,主動詢問道:“不知揚州軍有何動作?賢弟可能分說一二?若是事關機密,那賢弟自不必多言。”

孫策倒是表現的很是大方:“其實也並非什麼機密,世兄若是想聽,小弟自不會隱瞞。”

隨即,孫策解釋道:“揚州軍此時受左將軍之令,已分派至豫章、會稽、丹陽各地清剿百越,實無力東窺。”

桓階聽了之後,心中五味雜陳。

第512章 抵達壽春第283章 二袁反應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249章 拜訪曹操第60章 知會曹豹第471章 郗慮使濟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43章 非蠢即壞第155章 廣陵推演第48章 魯肅應闢(祝我母親生日快樂!)第152章 荀攸訪蒯越第250章 臥虎之爭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18章 委以重任第292章 芍陂計劃第268章 曹袁生隙第25章 意料之外第382章 推出公債第497章 曹軍應對第290章 馮家有女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297章 荊州衆議第408章 全家父子第323章 兩處堅守第378章 得棲鳳雛第305章 杯酒釋兵權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204章 貴賓臨門第265章 大戰在即第345章 大軍雲集第300章 江淮一體(繼續堅持加更!)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123章 戲志才謀斷廣陵第68章 心熱如火(明日萬字大爆發!)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467章 景升吐血第233章 鄉黨雲集第94章 丹陽雙壁(第四更求首訂!46)第99章 逆擊曹豹第430章 周氏鴻門宴第252章 陳國王相第244章 生擒黃何第203章 張邈割愛第450章 荊軍後手第173章 陳登拜父第498章 安撫荊南第347章 孫策的心思第207章 以徐制揚第109章 大獲豐收第502章 伐交部署第12章 破局之法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108章 開陽開城第180章 荀攸六策第476章 蔡郗會見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446章 決戰在即第53章 挑選遺孤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362章 上虞吳範第332章 南下援陰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8章 晨昏定省第87章 徐盛的選擇第172章 二陳歸郯第409章 傾家投效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205章 賈氏祖孫第341章 陸議雄言第220章 宴中小變第410章 幕府初成第291章 戰後安排(加更!求點票票,謝謝)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412章 軍制改革第361章 仲謀來投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215章 天子求援第163章 雙喜臨門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133章 琅琊諸葛第308章 置檻捕獸(擠出了個加更)第140章 子義戰伯符第339章 自投羅網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136章 廣陵戰起第444章 荊南分兵第482章 荊州戰畢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276章 各有稻粱謀第84章 魯肅來信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301章 厲陽開城第281章 壽春虛實
第512章 抵達壽春第283章 二袁反應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249章 拜訪曹操第60章 知會曹豹第471章 郗慮使濟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43章 非蠢即壞第155章 廣陵推演第48章 魯肅應闢(祝我母親生日快樂!)第152章 荀攸訪蒯越第250章 臥虎之爭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18章 委以重任第292章 芍陂計劃第268章 曹袁生隙第25章 意料之外第382章 推出公債第497章 曹軍應對第290章 馮家有女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297章 荊州衆議第408章 全家父子第323章 兩處堅守第378章 得棲鳳雛第305章 杯酒釋兵權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204章 貴賓臨門第265章 大戰在即第345章 大軍雲集第300章 江淮一體(繼續堅持加更!)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123章 戲志才謀斷廣陵第68章 心熱如火(明日萬字大爆發!)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467章 景升吐血第233章 鄉黨雲集第94章 丹陽雙壁(第四更求首訂!46)第99章 逆擊曹豹第430章 周氏鴻門宴第252章 陳國王相第244章 生擒黃何第203章 張邈割愛第450章 荊軍後手第173章 陳登拜父第498章 安撫荊南第347章 孫策的心思第207章 以徐制揚第109章 大獲豐收第502章 伐交部署第12章 破局之法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108章 開陽開城第180章 荀攸六策第476章 蔡郗會見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446章 決戰在即第53章 挑選遺孤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362章 上虞吳範第332章 南下援陰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8章 晨昏定省第87章 徐盛的選擇第172章 二陳歸郯第409章 傾家投效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205章 賈氏祖孫第341章 陸議雄言第220章 宴中小變第410章 幕府初成第291章 戰後安排(加更!求點票票,謝謝)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412章 軍制改革第361章 仲謀來投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215章 天子求援第163章 雙喜臨門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133章 琅琊諸葛第308章 置檻捕獸(擠出了個加更)第140章 子義戰伯符第339章 自投羅網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136章 廣陵戰起第444章 荊南分兵第482章 荊州戰畢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276章 各有稻粱謀第84章 魯肅來信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301章 厲陽開城第281章 壽春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