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子修三求

第505章 子修三求

“戰事爆發三個月內,至少還有兩個軍團四至六萬人的增援。不過這些部隊暫時還散佈在豫州、徐州諸多防區之內,需要時間集結,補充軍械糧草。”

劉封繼續說道:“至於徐州方向,會有不少於三萬人的部隊對青州發起牽制性攻擊,以分大司馬之勢。如此,我家也算是盡到盟友之責了吧?”

曹昂悄悄鬆了口氣,劉封這番回覆,已經足夠他回去交差的了。

不過父親曹操的吩咐,卻是希望能夠得到劉家更多、更廣的支援,並不受限於更多的兵力,糧草、布匹、財帛、軍械、木材等等各類物資,也是曹軍如今十分急切的需求。

“左將軍高義,對朝廷,對天子之忠心,家父銘感於心。”

曹昂斟酌着詞彙道:“只是河內乃兵家重地,朝廷兵力卻需要沿着黃河千里佈防,實無力再投入重兵增援,僅以目前的兵力,不過張楊所部兩萬人以及朝廷萬餘部衆,若無援軍,恐難久支。”

劉封皺起眉頭,用略帶疑惑的眼神望向曹昂。

後者則硬着頭皮開口道:“家父懇請左將軍看在兩家盟友的份上,能夠支援一批糧草軍械。若是能夠再支援一部分精兵於河內戰場,那就再好不過了。”

劉封這才恍然,旋即就想要搖頭拒絕。

支援一些錢糧倒是沒有太大的問題,如今的劉封可算財大氣粗,即便不算劉備的家底,也足以憑藉一己之力,支撐起曹軍所需了。

只是增援兵馬那可就風險太大了。

以河內張楊兩萬人爲例,其中真正能算得上精銳戰兵的,恐怕能有四分之一就不錯了,是絕無可能都是戰兵的。

即便東漢目前並沒有明確的戰兵,輔兵的分野,但一樣是有精銳部曲這樣相當於戰兵的組織的。

就以呂布的陷陣營,幷州突騎,其規模都不大,陷陣營就只有七八百人,突騎規模最大時一千多,近兩千騎,規模小時也只有一千二三人。

這些都是精銳戰兵,是不可能去挖戰壕,堆土臺的。

事實上除開劉封以外,包括劉備在內,天下軍閥目前搞的都是這樣一套軍事體系。區分僅僅是戰兵的比例問題。

一般來說,實力越強,勢力越大,兵力越廣的大軍閥,戰兵比例反而會越高。越小的軍閥,戰兵比例反而會越低。

呂布所部其實也不例外,之所以他會看起來像是“例外”,原因是他的主力其實丟在長安城內了,能跟着他突圍的,其實就是精銳戰兵。

張楊畢竟只是河內一郡的地頭蛇,麾下更有楊醜、眭固兩大形同藩鎮的派系,戰兵比例必然要遠低於大軍閥,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曹軍增援那萬人,戰兵比例或許會更高,視該部在曹操麾下的精銳程度,戰兵比例可能從二三成到五成不等。

這麼一算的話,別看河內如今有三萬大軍,實際上真正能夠野戰的,還是那不到萬人的精銳,事實上野戰的勝負,也往往決定在這萬人之上,其餘的兵馬用來守城還是比較合格的,但若是用來野戰,那就完全得看指揮官的水平了。

可來攻打的袁紹軍,那戰兵比例妥妥的得在四成以上,如果精銳部曲夠多,給你來個五成、六成都不意外。

曹操有心死守河內,但把精銳部曲投入到這等絞肉機戰事之中,無疑是最血虧的事情。

精銳最能發揮作用的,其實還是野戰,就像日後關羽、張遼於白馬,于禁於延津,徐晃史渙攻伐河內,樂進破烏巢。這些都是頂級精銳戰兵,這些部曲之中,全甲都是基本配置,精銳程度純粹得看鐵甲的披甲率了。

這也是爲什麼擁兵幾十萬軍隊的大國,損失了最精銳的數萬戰兵之後,就會在短時間內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

這樣的軍隊拿去守城,打絞肉戰,是極其吃虧的,對於曹操這樣的名將來說,不是戰略性的需要是絕無可能的。

可關鍵是河內也重要啊。

既然自己捨不得,那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找別人去幫忙了。

張楊他們雖然好利用,但卻有利有弊,一來未必靠的住,二來未必擋得住。

要是劉封肯下場,那曹操可就能長鬆一口氣了。

那麼劉封到底想不想下場呢?

那肯定是不想的,但劉封又不想失去河內。

如今劉封採購戰馬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海貿,自遼東採購。另一個方向就是內陸,自河內向河東採購。

如今多了一條,那就是自南陽盆地,過武關,入關中,向隴西採購,但這條路線的交通環境是遠遠不如河內的,既沒有黃河、淮水這樣的大河流作爲依靠,地形又是多山。

其次,河內的得失,也會給曹操帶來截然不同的壓力,壓力越大,曹操跳反的可能性就越大。

須知眼下曹操可是最弱的一方,以他的眼光,以及荀彧、程昱、賈詡等人的謀略,肯定不會甘心給劉封、劉備父子倆當肉盾的。

最後一點,那就是劉封有心派出部分精銳,一試袁紹軍主力的真實水平,這對於後面的大軍交戰,是有着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因此河內對劉封也是相當重要的,若是能守,劉封自然是希望能守住。

可這兵卻真的不好派,別看這次只需要派個數千人,但卻必須人皆精銳,相當於數萬之衆的軍魂,而且這些人孤懸於河內,與本土遠隔數百里,也需極爲堅韌不拔的將領方可。

劉封最先想到的就是高順,只是高順身在南平,又有軍主之職,若是真派他去的話,要麼動大軍前往,要麼就是降職使用了。

隨後,劉封又想到了張遼,張遼本身攻守兩端確實不俗,但張遼是劉封軍較爲少有的騎兵名將,而且還是武廟級別的,萬一有什麼閃失,損失太大。

可讓誰去呢。

遲疑片刻,劉封暫時擱置道:“此事容我三思。”

曹昂心中大喜,他原本認爲劉封很大可能會一口回絕,卻沒想到居然似乎還有商量,這如何能不讓他喜出望外。

來時他爹曹操給他定了三件事情,能完成第一件事,就算他合格,完成第二件事,就算他優秀,第三件事純粹是給他用來練手,鍛鍊自家兒子的,曹操做夢也不敢想這麼美。

可現在劉封這一鬆口,曹昂忍不住就起了小心思,這要是能說動了對方,回去可不得讓父親高興壞了?

想到這裡,曹昂面色誠摯道:“昂所言,句句屬實,我軍形勢確實危急,懇請左將軍明察。”

劉封點點頭,旋即又交流了一番,主要還是劉封問,曹昂答。

因爲劉封的表態,曹昂顯得極爲乖巧,劉封但有所問,曹昂無不回答,可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晚間,劉封又設宴款待曹昂,賓主盡醉。

劉封直睡到次日中午才醒,起來沒多久,朱然從外面走了進來,手裡捧着一封帛書。

“主公,這是徐州大主公處送來加急密信。”

如今劉封身邊第一批親隨,如呂蒙,淩統等人盡數放了出去,讓他們追隨諸葛亮等人建立功勳,也好讓他日後拔擢。

現在身邊的乃是第二批侍從,乃是朱治外甥兼義子朱然、周瑜之侄周峻,周賓之子周舫、周泰之子周邵、孫策之三弟孫翊,堂弟孫皎。

同時,內閣中的文書也盡數改易,啓用了陳羣之子陳泰,鍾繇之子鍾毓、孫策的四弟孫匡。

孫策本人本銜爲中郎將,又被拜爲蒼梧都尉的軍職,即將參與交州攻略。二弟孫權也被升遷至江夏郡郡治西陵縣中擔任縣令。如今堂弟孫皎、三弟孫翊和四弟孫匡俱是被召入近衛,一時之間,孫家聲勢盛隆,門庭若市,前來拜訪的馬車都排出了巷尾。

劉封之所以會這麼安排,既有酬功,又有安撫的作用。

孫策在這次荊州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不提大方向上的成就,僅僅荊南四郡這一塊,就佔了一半以上的功勳。

先是成功阻擊住了蒯越的大軍,後又孤城據守,擋住了荊北討伐軍的輪番猛攻,並牢牢將其牽制在了城下。

最後還分化了長沙的荊南軍,並在最後策反張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孫策的功勞不但巨大,而且還相當敏感。

整個原孫系的官吏將校士卒們也都或多或少的關注着這件事。

畢竟嚴格意義上來說,孫策是劉封吞併的第一個稍具規模的大軍閥,再之前就是據有琅琊五、六個縣邑的臧霸了。

至於袁術,他並非是吞併,而是剿滅。

袁術本人都已經被劉封父子送入雒中,聽候天子發落了。

因此,劉封可謂是重酬了孫策之功,不但重新由校尉擢升爲中郎將,還將先前剝奪了的烏程侯爵位重新賜予了孫策。

孫策表現的相當感恩,甚至還兩次上書推辭爵位,可劉封卻已經是打定主意,堅決不予。

對孫策的重賞像是一個信號,徹底安撫住了所有原孫系出身的官吏將佐。

倒不是說這些人到現在還在忠心孫氏,不可否認,依舊對孫氏有感情的人還不少,只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再爲孫氏效死了。而孫家如今得到的厚賞,更多的是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孫系標籤並不會影響自己的仕途發展了。就連孫策本人都一樣能被劉封如此拔擢重用,他們又還能有什麼可忌憚的。

從朱然手裡接過文書,劉封隨即翻看起來。

原來,這正是徐州劉備聽從荀攸之建議,準備主動在青州開釁,與袁紹交鋒的信件。

劉封看完之後,心中只有一句話,那就是真不愧是荀公達啊。

此策之絕妙,幾乎算盡了人心。

即便奸詐多算如曹孟德,也得喝荀公達的洗腳水吧。

只是不知這一計策,曹操處的荀文若,袁紹處的荀攸若是否能夠看破,若是真能看破,是否又會說破。

不過不論對方是否看破說破,劉封卻是覺得這一計劃有百利而無一害,當速行之。

當即,劉封就開始回書給自家老爹,除了支持這一計劃外,同時也提出了幾點建議,其中之一,就是舉薦關羽爲主帥,希望劉備不要輕舉妄動。

其次則是叮囑青州戰場以穩爲主,可以聯合呂布、張邈、陳宮、孔融一起出兵,只是千萬小心呂布。

呂布見利忘義,外厲內荏,當真是個多變的性格,這點還真不是演義抹黑他,史書裡也是這個嘴臉。

別看袁紹喊着要殺呂布,兩人關係你死我活似的,可呂布這種短視無腦變色龍,一旦袁紹給足了好處拉攏他,這貨是真敢臨陣反水的。

參考日後呂布跟袁術那三番五次的勾搭,足以證明這些。

最後一點是,讓劉備小心曹軍,儘量不要和曹軍配合作戰,尤其是防區劃分儘量清晰,盡最大可能減少曹操反水的損失。

這一點,其實在荀攸的青州戰術中也包含在了裡面。

但凡在中原戰場,一望無際都是平原,雙方很容易犬牙交錯。

荀攸建議出兵青州,倒是完全不會牽涉到曹軍佈防,也就不存在混淆一氣的事情了。

可見,荀攸也是預料到了這一點。

寫完書信後,劉封擡起頭看向朱然,隨口問道:“義封來我身邊也有些時間了,可還習慣?”

聽到劉封的關心,朱然既高興又興奮,趕忙回答道:“很是習慣,將軍身邊待遇優良,同僚和睦,許將軍除了任務嚴厲外,平時卻待人很是和善寬厚,我等並無不適之處。”

“如此甚好。”

劉封有些惋惜,其實朱然倒是挺合適的,原時空中他可是在曹真、夏侯尚、張郃所帶領的五萬精銳圍攻之下,又是前期戰略判斷出大錯的前提下,死守江陵城半年之久,城中疫病橫行,朱然最後都拿不動刀了,卻依然堅強指揮,等到了援軍趕到。

只可惜眼下的朱然僅僅只有十九歲,雖然性格老成謹慎,頗通兵法,可劉封還是有些不敢。

忽然,劉封腦中靈光一閃。

既然朱然不適合,那其父朱治卻很適合啊。

朱治可是相當能打,在孫堅麾下屢立戰功,多次關鍵抉擇都是他建言孫堅的,後來又輔佐孫策橫掃江東,拿下吳郡、會稽、丹陽和豫章四郡,麾下部曲戰力很高。

後來朱然在江陵立下大功,也是因爲朱治死之前,把自家部曲精銳都交給了對方。

既然朱然現在還太年輕,那給他找一個鎮的住場子的大佬不就行了嗎?

朱然自是極好的選擇。

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5章 願求將軍之女爲側室第397章 曹劉叔侄對第409章 傾家投效第175章 拜訪魯肅第17章 宴請趙田第384章 諸葛加冠第85章 周瑜的猶豫第542章 兩路納徵第470章 孟德入局第475章 蔡瑁的心思第521章 青州詔令第20章 榻上盤賬第611章 冬日休兵第144章 利動人心第512章 抵達壽春第84章 魯肅來信第421章 荊州應對第231章 戰馬交易第321章 樂極生悲第398章 達成契約第500章 以巴爲銅第367章 籠劉聯荊第516章 決斷河內第482章 荊州戰畢第403章 二寇獻寶第378章 得棲鳳雛第395章 曹操覆掌第380章 面見劉備第459章 荊南思定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414章 召見周瑜第50章 舉薦撞車第368章 二賢拒任第570章 射殺雍闓第332章 南下援陰第566章 仲達使漢第346章 大戰開啓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368章 二賢拒任第457章 興霸探營(祝大大們蛇年快樂!新年快樂!)第328章 議定廬江第115章 追加投資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460章 陳兵江陵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103章 人工魚水情第90章 二愣移木第25章 意料之外第291章 戰後安排(加更!求點票票,謝謝)第35章 醫道三不朽第102章 大破昌豨第550章 公孫來意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328章 議定廬江第431章 邀功請賞第121章 拜見糜甑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239章 黃巾來援第528章 伐蜀大計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532章 兵發上庸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434章 荊北告捷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396章 楊修求援第58章 毛遂自薦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465章 攻佔竟陵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431章 邀功請賞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615章 曹仁來援第597章 曹兵入蜀第324章 呂岱嚴畯第436章 四蔡中計第576章 司馬建功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230章 河東情狀第228章 徐晃勸降第508章 司馬建言第593章 左幕下場第424章 張羨起兵第532章 兵發上庸第22章 拜訪糜竺第165章 諸葛子瑜第407章 擴軍計劃第375章 蜂擁而來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548章 排布厚積第129章 太史截胡第551章 貿易爭端第110章 震驚四方第129章 太史截胡第521章 青州詔令第372章 兩路大軍第541章 納徵使團第318章 小試牛刀
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5章 願求將軍之女爲側室第397章 曹劉叔侄對第409章 傾家投效第175章 拜訪魯肅第17章 宴請趙田第384章 諸葛加冠第85章 周瑜的猶豫第542章 兩路納徵第470章 孟德入局第475章 蔡瑁的心思第521章 青州詔令第20章 榻上盤賬第611章 冬日休兵第144章 利動人心第512章 抵達壽春第84章 魯肅來信第421章 荊州應對第231章 戰馬交易第321章 樂極生悲第398章 達成契約第500章 以巴爲銅第367章 籠劉聯荊第516章 決斷河內第482章 荊州戰畢第403章 二寇獻寶第378章 得棲鳳雛第395章 曹操覆掌第380章 面見劉備第459章 荊南思定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414章 召見周瑜第50章 舉薦撞車第368章 二賢拒任第570章 射殺雍闓第332章 南下援陰第566章 仲達使漢第346章 大戰開啓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368章 二賢拒任第457章 興霸探營(祝大大們蛇年快樂!新年快樂!)第328章 議定廬江第115章 追加投資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460章 陳兵江陵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103章 人工魚水情第90章 二愣移木第25章 意料之外第291章 戰後安排(加更!求點票票,謝謝)第35章 醫道三不朽第102章 大破昌豨第550章 公孫來意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328章 議定廬江第431章 邀功請賞第121章 拜見糜甑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239章 黃巾來援第528章 伐蜀大計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532章 兵發上庸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434章 荊北告捷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396章 楊修求援第58章 毛遂自薦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465章 攻佔竟陵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431章 邀功請賞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615章 曹仁來援第597章 曹兵入蜀第324章 呂岱嚴畯第436章 四蔡中計第576章 司馬建功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230章 河東情狀第228章 徐晃勸降第508章 司馬建言第593章 左幕下場第424章 張羨起兵第532章 兵發上庸第22章 拜訪糜竺第165章 諸葛子瑜第407章 擴軍計劃第375章 蜂擁而來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548章 排布厚積第129章 太史截胡第551章 貿易爭端第110章 震驚四方第129章 太史截胡第521章 青州詔令第372章 兩路大軍第541章 納徵使團第318章 小試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