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幕府初成

最先到來的是駐留於吳縣的諸文士。

其中包括了步騭、衛旌、陳矯、徐宣、秦鬆、陳端、杜畿、賈習、袁渙、袁霸、袁敏、杜襲、趙儼、繁欽、閻象、嚴畯、呂岱等諸人。

另外還有吳範、魏滕、高岱等士人也在北上的路中。

劉封直接公佈了在心中思索良久的方案,他欲調整左將軍幕府。

幕府之中,原本有長史一人,司馬一人,從事郎中兩人,負責參謀、掾史兩人,一爲稟假掾史,負責俸祿,一爲兵曹掾史,負責軍械,除此以外,尚有掾屬二十九人,令史三十一人。

劉封覺得這些幕位明顯不夠用,他此刻已經決定走曹操的霸府模式,他的幕府職位要成爲天下人夢寐以求的位置,這麼點怎麼夠安置天下之士?

所以,劉封大手一揮,進行了大規模的擴招。

首先,幕府的長史、司馬,擴編爲一正五副,共有六長史,六司馬。

除此以外,各曹掾整編爲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兵部這五部自然是沒有異議的。

可工部卻需要調整,暫時拆分成工業部、工程部和資源部,同時新增農業部,科技部、交通部、水利部、商務部、衛生部、人力部、公安部、內衛部和審計部。

吏部等於組織部、戶部等於財政部、禮部兼容了外交和教育兩個部委,兵部則是國防部,刑部自然是司法部。

劉封想要提升科技生產力,因此將工部拆分爲二,將其中工業單獨列部,同時新增科技部,鼓勵創新技術。

同時,鼓勵桑農,推進三農技術,規劃審覈田畝數量、種類、產量、種植情況的農業部,也一併列部。

衛生部則是劉封很早就想要設立的部位,只是一直沒有足夠的力量和財帛推進。眼下則是時候設置起來了,以應對東漢末年大量的傳染病和糟糕的衛生情況。

至於水利部,完全是看見這次江北整頓修繕新建水利工程的好處,特此成立,並推進劉家勢力範圍內各處水利設施修繕、新建、規劃工作的部門。

交通部自然是負責道路,同時會和水利部、工程部交叉培養工程人才,孕育專業工程團隊,並將他們整理成例,並推廣普及開來,最終目的自然是爲了將中國封建時期最爲可怕,最爲頑固,最爲喪心病狂的惡政——徭役徹底廢除奠定基礎。

當然,僅靠幾個工程團隊自然是不可能達成的,最主要的還是得看科技生產力的發展。

只有大規模使用火藥開山鑿路,增加工程中機械力量的佔比,才能徹底解決依靠堆砌人力的古老做法,最終讓徭役的土壤徹底消失。

人力部其實本質是從戶部拆分出來的部門,用以統計人口,而在東漢時代,人口和錢糧賦稅幾乎是畫等號的。

嚴格的來說,人頭稅可是要比田稅高的多。

別說按照東漢十五稅一的田稅制度了,就是算上東漢朝廷和貪官污吏加徵的部分,那也比人頭稅要少的多。

爲了牽制戶部,劉封將這一塊給挖了出來,單獨成部。

人力部不但分管人頭稅,同時還分管普查人口統計的任務,以保證劉封對領內人口的執掌力度。

客觀的說,這似乎是一種冗餘,可問題在於劉封目前是人才多,官位少,縣一級的官位已經不能滿足這些人才了,可又沒有那麼多的郡守職務,更別說劉封還要搞霸府了,所以人力部的單獨列部明顯是利大於弊。

公安部顧名思義,一個合格的國家制度,軍隊和警察體系是必然需要分開的,劉封嘗試將衙役轉化成公安,不過劉封並不着急,打定主意慢慢推進。

最後的審計部和內衛部則是對內的審覈以及執行部門。

如此一來,幕府下轄總共十八個部委,正長史總攬,副長史則分爲第一至第五,分管二至多個部位。

至於六位司馬,則是爲外領軍將領所準備的。

隨後,劉封當即頒佈委任,任鍾繇爲幕府長史(正史),董昭、陳羣爲副長史,另外兩位暫時空缺。

吏部爲百部之首,無疑是最爲重要的。

劉封屬意陳羣出任吏部曹掾(相當於尚書),已經跟自家老爹要人了。只是目前陳羣還在琅琊三郡中擔任郡守,需要先派人替換,隨後才能將他調來江東。

許多人覺得陳羣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就是士族的狗,就是倒行逆施,開歷史倒車。

實際上這些人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歷史界,九品中正制是公認的進步政策。

你覺得他落後,那得去和科舉制度比,而且陳羣的九品中正制和兩晉朝的九品中正那根本就不是一碼事。

舉個例子,陳羣的九品中正制,重點在於提出一個客觀評價人才的標準,來規範當時已經越行越濫的察舉制。

可曹丕爲了篡漢,讓渡了部分權力出去,這才導致九品中正制開始走歪,沒過幾十年,司馬家篡位,又要給士族讓渡權力來收買士族的支持。

到了司馬炎當政的時期,九品中正制雖然是一個名字,但和陳羣那會兒的制度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東西了。

把這些鍋全甩在陳羣的頭上,實在是沒有道理的。

與其說陳羣是士族的舔狗,還真不如說陳羣是士族的敵人。

陳羣制定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和地方爭奪清議。

什麼是清議?

簡單的理解,就是地方上的話語權。

衆所周知,兩漢察舉制是做官最重要的一條道路,而察舉的東西,就是你的品德和孝行,能力都得次一等。

在這種情況下,可謂是羣魔亂舞,大家都在孝行上玩出花了,難度也是越來越高,以至於出了王祥這種臥冰求鯉的神話級孝行。

到了這個地步,問題就出來了。

第一個問題是道路快走到終點了,臥冰求鯉都出來了,下一步不得上天攬月了?

第二個問題是負擔太重了,隨着孝行出花,難度提升,成本自然也是猛增,而且還很容易翻車曝光。

這兩個問題使得士族們都覺得這條路不靠譜了,難度過大,不能再繼續這麼捲了。

否則官沒當上,命倒是要先丟了。

於是,聰明機智的士族們發現了另外一條更好走的道路,那就是互相吹捧。

長輩吹晚輩,晚輩吹長輩,朋友之間互相吹。

只需要一通嘴炮,就能幫人揚名,而且還沒有翻車的機率,這簡直是天賜良方。

這種互相吹捧,就叫做清議。

而清議從誕生之初,就是掌握在士族手裡的,根本不需要陳羣去當舔狗,創立什麼九品中正制。

很多人不知道清議在東漢晚期的影響力有多恐怖。

當時中原有兩個大名士,一個叫李膺,是汝南大名士,一個叫郭泰,是太原大名士。

郭泰善於點評人,和許劭合稱許郭,郭泰南下前往洛陽拜訪李膺,臨走時,洛陽有數千輛車送別郭泰。

你想想看,一個人去北京城探友,臨走的時候有數千輛豪車送行,這個影響力大不大?

漢桓帝之所以會發動黨錮之禍,就跟這巨大的影響力有着很深的關係。

沒有一個皇帝受得了人事權大權旁落的,一個名士張張嘴,給另外一個人評價幾句好話,後面這人就得到了名聲,會有士人徵辟他出來做官。

這麼玩下去,還要皇帝做什麼?

而陳羣的九品中正制,其實是秉持曹操的用人理念,他的核心思路是把清議權力從地方上收歸國有,由國家來安排人選定人才,本質其實是在給察舉制打補丁。

本來九品中正制即便會慢慢腐爛,但也不會爛到歷史上那個樣子。

關鍵是曹丕和司馬昭這兩位,爲了當皇帝,直接把清議權又還給士族們了。

這下可就炸了,本來清議權雖然爲地方上的士族所掌握,但畢竟只是地方輿論權力,是沒有法律效益的。

簡單來說,就是本來地方上名士互相吹捧,雖然有名氣了,但是否能當官,還要看官員是不是吃這一套,認不認你。

可這麼繞了一個圈子之後,曹丕和司馬昭等於是把收歸中央之後,已經具有法律效益了的清議權又還給士族們了。

這就等於你這名氣是有法律背書的了,不管官員認不認你這個人,都得給你官當。而且除了負責點評的大中正外,哪怕是你的上級都沒法決定你的升遷。

這就使得上級的權威徹底淪喪,所有官員想要升遷,都得去討好大中正和中正,如此一來,中央的士族只需要掌握中正權力,就能輕而易舉的壟斷官途。

所以別再罵九品中正制爛了,真正爛的是曹丕和司馬昭。

如果說曹丕讓渡權力還只是一時之急,篡漢之後就開始打壓士族,收回權力,那司馬昭是乾脆擺爛,連皇帝都沒當上,就把家底子給賣了。

司馬昭真比他爹和他哥差太多了。

陳羣不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創始人,還是《魏律》的創始人,才能極其出衆,善於爲領導歸納總結思想,並形成法律條文。

這等人才,在劉封眼裡的價值絲毫不遜色於王佐之才。

因此,劉封寧可暫時空缺了吏部,也要等陳羣就任,反正有鍾繇這個長史,以及自己這個將軍在,也不用擔心部門會運轉不起來。

其次重要的自然是相當於財政部的戶部了,掌握着度支權限和資金,無疑是最爲緊要的部門之一。

劉封本來心裡是有候選人的,但現在卻改了主意,居然任免楊修爲戶部曹掾。

楊修這人記憶力極好,而且在南下的路途中,劉封還發現楊修的數學水平相當不錯,出任戶部曹掾是綽綽有餘。況且戶部本就是機密較少,事情繁雜,尤其是數字,相當繁重。

對於壓榨一下楊修,劉封表示毫無壓力可言。

之後的刑部曹掾,有現成的人選可用,那就是杜畿。

杜畿祖上可是律法達人,杜周、杜延年父子倆更是名垂青史,留名於《史記》和《漢書》之中。

杜畿本人也很擅長律法,陳壽更是盛讚其爲寬猛克濟,惠以康民。

劉封知人善用,自然不會放着杜畿而旁置。

禮部曹掾暫時空缺,也是待人而至。

隨後的兵部,則以趙儼暫任。

趙儼這人,在演義中幾乎毫無蹤跡,可實際上在正史中,他的才幹、能力,德行以及地位是極高的,和滿寵是一個級別。

趙儼死時是司空,而滿寵死時是太尉,再加上滿寵的食邑要比趙儼多,也算是滿寵小有勝出,但兩人大致還是一個等級的曹魏大佬。

趙儼和滿寵不同,並非是兗州舊臣,而是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才從南方北上投奔曹操。

其人發跡就是在官渡之戰時,助力李通安定了汝南,爲曹操開闢了一個大後方。

此後,曹操提拔趙儼爲參軍,其人迅速的發揮出了超乎曹操意料的能力。

沒錯,趙儼最擅長的並非是戰略,也不是戰術,更不是勇武,而是調和。

趙儼能夠讓張遼、于禁、樂進這些彼此互相敵視,幾不交流合作的大將,在他的調節之下,暫時擱置爭議,展開合作。

可千萬別小看了這一點,別的不說,二爺若是在荊州時,麾下有一個趙儼輔佐,專司調和諸將,那糜芳、博士仁八成就不會叛變了。

趙儼治軍有方,又擅長調和矛盾,賙濟諸將,是非常合適的兵部曹掾的人選。

接下來,農業部委任給了杜襲;水利部委任給了袁敏;工業部委任給了諸葛瑾;工程部委任給了呂岱;資源部委任給了嚴畯;公安部委任給了徐宣;內衛部委任給了賈習;科技部委任給了閻象;交通部委任給了步騭;審計部委任給了袁渙;衛生部委任給了華佗;商務部委任給了陳矯;人力部委任給了秦鬆。

陳端被委任爲稟假掾史,衛旌被委任爲兵曹掾史。

袁霸、繁欽二人被委任爲從事郎中。

此外,劉封還設置了一個機構名爲內閣,任務是輔佐劉封處理政務,暫時成員爲諸葛亮、陸遜、龐統三人。

幕府中長史及各部彙總後呈報給內閣,由內閣批紅生效。

至此,劉封的左將軍幕府初成規模。

第339章 自投羅網第329章 孫軍動向第357章 欲肅北會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390章 欲加之罪第475章 蔡瑁的心思第460章 陳兵江陵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124章 劉封恩求太史慈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43章 非蠢即壞第499章 臨湘夜宴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509章 士氏朝貢第157章 抄襲郭貢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64章 上門送禮第197章 勃勃生機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317章 陽羨周氏第115章 追加投資第20章 榻上盤賬第249章 拜訪曹操第301章 厲陽開城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348章 堅如磐石第82章 劉曄的盤算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414章 召見周瑜第172章 二陳歸郯第210章 雙向奔赴第131章 改換方案第434章 荊北告捷第102章 大破昌豨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55章 繁忙的劉封第259章 安撫曹豹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6章 曹家夜話第263章 琴音惹塵緣第198章 呂布來投第11章 我生的兒子強啊第26章 八二分成第426章 荊北軍議第484章 各有去處第456章 遊說桓階第188章 曹豹請罪第328章 議定廬江第214章 劉呂交易第337章 目標錢塘第512章 抵達壽春第142章 拿下廣陵第408章 全家父子第21章 別有心思第514章 騎兵三寶第445章 進取沙羨第312章 吳景的應對第502章 伐交部署第373章 上虞飲宴第476章 蔡郗會見第30章 劉家當大興第150章 不過如此第41章 糜家父女(四更求支持!)第295章 投身劉表第261章 綢繆天災第111章 徐璆行縣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244章 生擒黃何第200章 劉呂比鬥第6章 曹家夜話第491章 公達獻策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426章 荊北軍議第64章 上門送禮第378章 得棲鳳雛第292章 芍陂計劃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21章 別有心思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461章 龐家抉擇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13章 大耳哥,趙雲田豫要跑啊!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394章 天子說客第342章 吳姓俯首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113章 臧霸歸心
第339章 自投羅網第329章 孫軍動向第357章 欲肅北會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390章 欲加之罪第475章 蔡瑁的心思第460章 陳兵江陵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124章 劉封恩求太史慈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43章 非蠢即壞第499章 臨湘夜宴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509章 士氏朝貢第157章 抄襲郭貢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64章 上門送禮第197章 勃勃生機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317章 陽羨周氏第115章 追加投資第20章 榻上盤賬第249章 拜訪曹操第301章 厲陽開城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348章 堅如磐石第82章 劉曄的盤算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414章 召見周瑜第172章 二陳歸郯第210章 雙向奔赴第131章 改換方案第434章 荊北告捷第102章 大破昌豨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55章 繁忙的劉封第259章 安撫曹豹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6章 曹家夜話第263章 琴音惹塵緣第198章 呂布來投第11章 我生的兒子強啊第26章 八二分成第426章 荊北軍議第484章 各有去處第456章 遊說桓階第188章 曹豹請罪第328章 議定廬江第214章 劉呂交易第337章 目標錢塘第512章 抵達壽春第142章 拿下廣陵第408章 全家父子第21章 別有心思第514章 騎兵三寶第445章 進取沙羨第312章 吳景的應對第502章 伐交部署第373章 上虞飲宴第476章 蔡郗會見第30章 劉家當大興第150章 不過如此第41章 糜家父女(四更求支持!)第295章 投身劉表第261章 綢繆天災第111章 徐璆行縣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244章 生擒黃何第200章 劉呂比鬥第6章 曹家夜話第491章 公達獻策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426章 荊北軍議第64章 上門送禮第378章 得棲鳳雛第292章 芍陂計劃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21章 別有心思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461章 龐家抉擇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13章 大耳哥,趙雲田豫要跑啊!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394章 天子說客第342章 吳姓俯首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113章 臧霸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