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驚聞噩耗

與百姓所受到的仁厚待遇截然不同,城中那些士家、豪強、大族以及商戶,但凡有曾爲守城出過力的,無一倖免,全部被抄家。

爲首者被斬首示衆,以儆效尤,從者家人則被充作礦工,在艱苦的環境中勞作贖罪。

這一番雷霆手段,直接將竟陵城中的上層結構幾乎一網打盡,往日的權勢與富貴瞬間化爲烏有。

竟陵城內,士族豪強林立,足足有十多家。

其中,士族四家,平日裡高談闊論,掌控着地方的文化與輿論;豪強七家,仗着財勢,在城中橫行無忌;另有巨賈三家,富甲一方,操控着商業命脈;大族兩家,家族龐大,根深蒂固。

這十六家勢力,加上他們家族的衆多人口,竟幾乎佔了整個竟陵城中人口的三分之一,勢力盤根錯節。

令人詫異的是,在如此沉重的盤剝之下,僅僅只是因爲此地長久以來沒有遭受兵禍的侵擾,竟陵地方的百姓生活,竟比戰火紛飛的北方要好上許多。

在北方百姓爲了生存苦苦掙扎之時,竟陵卻一片安寧祥和,商業繁榮,農田肥沃,百姓安居樂業,仿若一個世外桃源,這實在不能不讓人心酸。然而,這樣的對比,實在不能不讓人心酸,也凸顯出戰爭對百姓生活的巨大傷害。

對竟陵城上層的清洗倒是帶來了一個意外的好處,整個竟陵城很快就重新安定了下來。

竟陵城中的縣長、主簿等官僚悉數被處置,他們悲慘的下場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了底下小吏們的心頭,將他們徹底震懾住了。

這些小吏們像是變了個人似的,再不敢在劉封軍面前耍什麼小花招,老實規矩,勤勤懇懇地辦事。

短短的幾天功夫,整個竟陵城就恢復了往日的安寧,百姓們又能安心地從事自己的營生,重新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劉封下令在竟陵城中留下兩千人馬,其中一千駐紮在城中,負責維持城內的治安,鎮守竟陵安全。

另外一千兵馬則負責掃蕩鄉間,在不影響農耕的前提下,查抄十六家在鄉間的土地田產、工坊宅院,將這些被剝削的財富悉數造冊,充入府中。

如今已經擁有一州之地的劉封,收入自然也提升到了一個恐怖的程度,可遺憾的是,地盤大了之後,軍隊也多了,花銷更是井噴的厲害,反而比收入漲的還要兇的多。

要不是還有商貿的收入源源不斷的流入府庫,劉封的財政早就嚴重赤字了。況且有些時候,對於士人、武將以及軍卒,最好的獎賞並非是錢財絹帛等財貨。

對於中國人來說,土地纔是夢寐以求的恩賜。

因此,劉封對於這一點,自然是多多益善的。

安排完這些事情後,劉封帶領大隊繼續逆流而上,追着前隊而去。

小小的竟陵城自然犯不着全軍皆上,此次只是動用了潘璋一部六千人,賈逵一部四千人。剩餘的部隊則先行繼續北上,追趕甘寧所部。

而處理完竟陵諸事的劉封,自然也要追趕太史慈等人。

原本劉封以爲三五天就能追上對方,可沒想到前鋒實在是太順了,甘寧竟然已經拿下了那口城,劍指鄀城縣。

鄀國縣和北邊的邔國縣都隸屬於南郡,但在位置上卻離襄陽很近。

這兩個縣邑,距離襄陽不過一百多裡地,即便走蜿蜒的漢水,也不過兩百里。

可以說,拿下了這裡,距離襄陽也只剩下臨門一腳了。

**

此刻,襄陽城中一片驚惶,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城中百姓惶惶不安,街頭巷尾瀰漫着恐懼與焦慮的氣息。士兵們神色凝重,匆忙奔走於城垣之間,加緊佈防,可那慌亂的腳步卻難掩內心的不安。

直到夏口城破,劉表才收到這猶如晴天霹靂的消息。

州陵大敗,漢川再敗,揚州水軍如洶涌潮水般涌入漢水,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當。他們連下要隘,兵鋒已直抵章山,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直逼荊州的心臟。

這也怪不得劉表反應如此遲鈍,實在是水路被無情截斷,張允與黃祖、蔡瑁無法匯合。雙方莫說配合協同作戰,就連往來傳遞消息都只能依賴艱難的陸路。那原本暢通的水道關聯,早已被揚州水軍徹底切斷,就像斬斷了荊州軍的脈絡。

州陵大戰時,張允這邊竟完全沒有收到任何風聲,就這般錯過了決定戰局的關鍵一役。而躲藏在溳水之中的陳生所部,雖與黃祖也失去了聯繫,卻按照約定的時間準時出現,恰好趕上了最終的決戰,雖然沒能改寫戰局,卻也要比張允所部盡力的多了。

黃祖、蔡瑁大敗虧輸之後,蔡瑁果如劉封所料,繞了一個大圈子。他過巴丘而不入,繞道洞庭湖西北,也就是後世湖北監利所在的位置,而後從此處轉入雲夢澤,北上華容,接着棄舟登岸,改走陸路,一路馬不停蹄地直奔襄陽而去。

水路與陸路的行進速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事實上,張允所部的漏網之魚最早狼狽地逃回了襄陽,隨後纔是州陵大敗的噩耗傳來。

而最早出逃的蔡瑁,卻拖到了最後才灰溜溜地逃回襄陽,彷彿連逃跑都顯得那般遲緩與狼狽。

此時此刻,劉表纔剛剛收到漢川之戰的消息,仍不知道有着更大的噩耗還在後頭等着他。

剛收到漢川之戰的消息時,劉表整個人如遭雷擊,當場就懵了。他呆立原地,雙眼圓睜,滿臉的難以置信。

他怎麼也不敢相信,張允帶過去的兩三萬人馬,就這麼如夢幻泡影般,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可張允所部的殘兵敗將卻賭咒發誓,信誓旦旦地訴說着那場慘敗,還順勢把責任一股腦兒全部推到了張允頭上。

“三萬大軍,一個晚上,就全沒了?”

劉表惡狠狠地咆哮着,那猶如實質的目光如同一把把利刃,掃過堂上衆人。被他目光盯上的人,都不約而同地垂下了眼睛,不敢與他對視,彷彿那目光中蘊含着無盡的怒火與威懾。

這會兒的劉表,可是真的憤怒到完全失態了。

這不僅僅是強烈到極點的挫敗感,更有着切膚之痛。要知道,張允這三萬援軍,可是劉表費盡心思,不惜削弱襄陽和整個南陽郡、章陵郡的防守力量,纔好不容易湊出來的寶貴機動兵力。

原本想着,若是能夠和黃祖、蔡瑁合兵一處,擊退揚州軍,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即便不能取勝,也可以順着漢水節節抵抗,爲襄陽爭取更多寶貴的時間。就算事與願違,張允也能從容退回襄陽,保存實力。

可誰能想得到,張允竟如此無能,如此不堪一擊。一夜之間,大軍便煙消雲散,只剩下這區區數百殘兵僥倖逃脫昇天。倘若張允此刻還站在劉表跟前,後者估計真的能被怒火衝昏頭腦,一刀捅了他。

“廢物!混賬!蠢貨!庸才!”

劉表肆意地發泄着胸中那熊熊燃燒的怒火,完全沒有了平日裡的諱莫如深,彷彿要將這滿腔的憤怒、不甘、與一絲微不可查的恐懼都吼出來。

足足怒罵了張允一刻鐘之後,劉表才感覺到有些精疲力竭,聲音也變得沙啞起來。他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主位上坐下,胸膛依舊劇烈地起伏着,可見他心中的怒火依舊熾熱,久久無法平息。

“你們說,現在該如何是好?”

罵也罵了,怒也怒了,可這些都改變不了殘酷的現實。

劉封的揚州大軍可就快要兵臨城下了,而襄陽城裡如今僅有一萬多人。即便還有數千人五日內就能抵達襄陽,那也不過兩萬之數。

襄陽城這般龐大,周圍還能勉強湊出七八千青壯。可對於襄陽這種大城來說,兩三萬人不過勉強能夠據守罷了,甚至都沒法充分發揮襄陽城那強大的防禦效果。

事情彷彿又回到了最初的困境,如果張允能夠把那三萬人帶回來,哪怕只帶回來半數,情況也不會惡化到如今這般捉襟見肘、窘迫萬分的地步。

“明公,當務之急,唯有拖住劉封。”

鄧先第一個起身,神色焦急,衝着劉表拱了拱手,言辭懇切地說道,“可急令黃承德、蔡德珪從後襲擾,哪怕是與揚州水軍決戰,也要將劉封的主力吸引回去。”

這會兒整個襄陽還不知道州陵之戰的慘烈結果,更不知道黃祖、蔡瑁的下場其實並不比張允好到哪裡去。

鄧先等人還滿心以爲,黃祖、蔡瑁的水軍重兵仍在荊州上游與劉封的揚州水軍對峙,渾然不知局勢已糜爛至此。

劉闔等人也紛紛出言,贊成鄧先的想法,一時間,堂上衆人議論紛紛,都在爲如何應對眼前的危機出謀劃策。

劉表緩緩點頭,可臉上卻依舊陰霾密佈,顯然對鄧先等人的意見並不十分滿意。他的目光在衆人臉上一一掃過,似乎在期待着有人能給出更好的計策。

片刻後,劉表的目光落在了韓嵩身上。他略一沉吟,主動開口詢問道:“德高爲何不發一言?君德才兼備,多有智略,今日爲何無一策獻上?”

韓嵩聞言,不慌不忙,緩緩起身,衝着劉表恭恭敬敬地拱了拱手,說道:“非是嵩不願獻策,實是計不如人。若是貿然進言,反而會受府君責備。”

WWW ▪тTk ān ▪c o

“哦?”劉表眼中閃過一絲不滿,壓下心頭的怒意追問道,“君有何計不可言說?請德高放膽直言,不必拘束,不論用或不用,我絕不會責怪德高。”

韓嵩聽得劉表如此保證,這才緩緩開口道:“先前諸君所言,極有道理。我襄陽城高池深,軍械、糧草無一不足,皆可供應數年之用。如今一時所缺者,可戰之卒也。”

劉表眼中閃過一絲認可,顯然對韓嵩這番話很是贊同。不光是劉表,鄧先、劉闔、傅巽等人也紛紛點頭支持,對韓嵩的分析表示認可。

韓嵩繼續有條不紊地說道:“明公單騎入荊州以來,荊州壯士多爲明公所用,故有我荊北十餘萬精銳之衆。只是連番南下,精銳盡出,襄陽纔會如此空虛,如今已到了危急存亡之時。”

劉表忍不住接茬道:“那德高有何妙計,可解我一時困頓?”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彷彿韓嵩就是他此刻的救命稻草。

“請援!”韓嵩當即吐出兩個字,聲音雖不大,卻如洪鐘般在堂上回響。

劉表臉色微變,目光如炬,緊緊地盯着韓嵩,似乎想要從他的眼神中探尋出更多的深意。

後者則是渾不在意,徑自開口說了下去:“如今我荊北勇士雖多,卻已抽調一空。既然內無可用之兵,明公何不引來外援?此乃當下破局之關鍵。”

劉表追問道:“外援安在?”他的聲音中帶着一絲急切,彷彿在黑暗中尋找着那一絲光明。

韓嵩斬釘截鐵地吐出兩個字:“關中!”

“關中!?”劉表面色大變,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說來好笑,關中距離襄陽是要比江陵、西陵距離襄陽更遠上許多的。可關中的消息,卻要遠比南面的消息要來的迅速和充實。這其中最大的差別,無非就是劉封注重封鎖消息,截殺對面的信使傳騎,使得荊州對南面的戰事幾乎一無所知。

劉表很清楚如今關中已經爲曹操所佔據,要不是還有張濟叔侄在商縣一線阻隔,自己要面對的壓力其實會更大許多。

劉表皺着眉頭確認道:“你是說,尋張濟借兵?”他的心中有些猶豫,畢竟張濟的身份和立場都有些微妙。

韓嵩心中暗自嘆息一聲,其實他更想要勸說劉表直接投降朝廷。只要劉表上表稱臣,然後入朝爲官,第一個好處就是讓劉封失去了奉詔討賊的名分。第二個好處是還能解凍安置在南陽郡中防禦張濟的近萬人馬,這可都是各大家族豪強的部曲,戰力比新兵可強多了。

最後一個好處則是挑動曹操和劉封的對立,想必執掌中樞的曹操應該也不願意看到劉封繼續擴大勢力,侵佔荊州吧。

第190章 密謀造反第392章 曹操定策第352章 甘寧叫陣第1章 我叫劉封,我是劉備的親兒子第51章 公瑾難求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343章 輕鬆入城第126章 太史子義邀是儀第371章 策問顧雍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366章 本初廷議第387章 各方後手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96章 殺雞儆猴(六更爆發求首訂!)第226章 奪控安邑第290章 馮家有女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85章 周瑜的猶豫第219章 封操會陳留第225章 覲見天子第313章 吳縣暗流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190章 密謀造反第89章 立木懸金第269章 居中謀利第92章 自以爲是的曹宏(第二更求首訂!26)第333章 裡應外合第395章 曹操覆掌第232章 瓜分蛋糕第464章 中期調度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305章 杯酒釋兵權第475章 蔡瑁的心思第334章 徐晃破城(第二更)第127章 買一送一第276章 各有稻粱謀第432章 劉表出兵第108章 開陽開城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393章 表奏吳侯第83章 劉曄的決定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31章 兩封家書第99章 逆擊曹豹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27章 代工耕犁第43章 非蠢即壞第108章 開陽開城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102章 大破昌豨第91章 取信丹陽卒(第一更求首訂!16)第403章 二寇獻寶第18章 委以重任第141章 平分秋色第75章 達成契約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378章 得棲鳳雛第226章 奪控安邑第93章 幕後黑手(第三更求首訂!36)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177章 正堂迎使第81章 徵辟劉曄第417章 劉備催婚第198章 呂布來投第508章 司馬建言第123章 戲志才謀斷廣陵第277章 兵發汝陰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86章 劉繇的憂愁第482章 荊州戰畢第189章 東海王宴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372章 兩路大軍第420章 巡視產業第405章 荀攸獻策第62章 鼓動曹豹第136章 廣陵戰起第263章 琴音惹塵緣第488章 潘濬請纓第15章 潘璋歸心第227章 三場夜宴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313章 吳縣暗流第225章 覲見天子第133章 琅琊諸葛第281章 壽春虛實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35章 醫道三不朽第508章 司馬建言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430章 周氏鴻門宴第271章 欲招此婿第62章 鼓動曹豹
第190章 密謀造反第392章 曹操定策第352章 甘寧叫陣第1章 我叫劉封,我是劉備的親兒子第51章 公瑾難求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343章 輕鬆入城第126章 太史子義邀是儀第371章 策問顧雍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366章 本初廷議第387章 各方後手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96章 殺雞儆猴(六更爆發求首訂!)第226章 奪控安邑第290章 馮家有女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85章 周瑜的猶豫第219章 封操會陳留第225章 覲見天子第313章 吳縣暗流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190章 密謀造反第89章 立木懸金第269章 居中謀利第92章 自以爲是的曹宏(第二更求首訂!26)第333章 裡應外合第395章 曹操覆掌第232章 瓜分蛋糕第464章 中期調度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305章 杯酒釋兵權第475章 蔡瑁的心思第334章 徐晃破城(第二更)第127章 買一送一第276章 各有稻粱謀第432章 劉表出兵第108章 開陽開城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393章 表奏吳侯第83章 劉曄的決定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31章 兩封家書第99章 逆擊曹豹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27章 代工耕犁第43章 非蠢即壞第108章 開陽開城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102章 大破昌豨第91章 取信丹陽卒(第一更求首訂!16)第403章 二寇獻寶第18章 委以重任第141章 平分秋色第75章 達成契約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378章 得棲鳳雛第226章 奪控安邑第93章 幕後黑手(第三更求首訂!36)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177章 正堂迎使第81章 徵辟劉曄第417章 劉備催婚第198章 呂布來投第508章 司馬建言第123章 戲志才謀斷廣陵第277章 兵發汝陰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86章 劉繇的憂愁第482章 荊州戰畢第189章 東海王宴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372章 兩路大軍第420章 巡視產業第405章 荀攸獻策第62章 鼓動曹豹第136章 廣陵戰起第263章 琴音惹塵緣第488章 潘濬請纓第15章 潘璋歸心第227章 三場夜宴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313章 吳縣暗流第225章 覲見天子第133章 琅琊諸葛第281章 壽春虛實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35章 醫道三不朽第508章 司馬建言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430章 周氏鴻門宴第271章 欲招此婿第62章 鼓動曹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