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迫降鄧賢

因此,鄧賢在朱提早就做好了撤退的準備,只是一直等不來成都允許的命令。

直到看見黃忠輕兵急進,出現在了城外,並隨後繞到了朱提城北,做出包圍的姿態後,鄧賢這才急了眼,決定不等命令先行撤軍。

可這時候想撤軍,也得問問黃忠啊。

黃忠所部雖然是輕裝,但不代表無甲。

黃忠目前的輕裝狀態,是士卒僅僅帶了隨身兵器,以及十天干糧,甲冑則有牲畜馱運。

西南的矮腳馬普遍可以負重170到300斤之間,只是負重170斤時候,可以長途奔襲,日行30到40公里,換算成漢制則高達65到90裡。

170斤的負重,正好可以馱運三至四套鐵甲。

再加上路上馬騾所需要的水、糧,以及軍隊宿營所需要的被褥,傷病的藥材,陸遜一口氣給黃忠所部配備了八百多匹馬騾。

正是有了如此許多馬騾的支持,黃忠才能日行七、八十里,一路狂奔抄襲朱提守軍。

四百多裡地的路程,黃忠僅僅只走了七天時間,不可謂不神速。

當黃忠出現在朱提城南時,鄧賢如果立刻召集兵馬,自北門突圍,最少還是能夠衝出去半數人馬的,運氣好的話,甚至能有大半人馬撤走。

畢竟黃忠遠道而來,人困馬乏,而且還需要繞過城池追擊。

可鄧賢卻猶豫了,他誤以爲黃忠只是先鋒兵馬,後續還有大隊人馬跟來。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被黃忠給黏上了,再被後續大軍追上,那麼等待鄧賢的可就只有全軍覆沒一條路了。

正是因此,鄧先猶豫了,他遲疑了半個時辰。

正是這短短的一個時辰,成了鄧賢越不過去的天塹。

等到他看見黃忠所部在抵達朱提後,並沒有在城南紮營,遮蔽掩護後續主力抵達,而是選擇繞過朱提城,在城北五尺道當道紮營時,鄧賢才意識到對方的目的就是拖住自己。

鄧賢這下子是真着急了,再也顧不得成都的命令了,當即下令整軍,集結北門,準備突圍。

好在鄧賢這些日子來一直想要撤退,因此部隊的集結十分順利,僅僅只是半個時辰,就已經完成了準備。

鄧賢不再猶豫,立刻大開北門,以戰鬥力最強的兩千東州兵援軍爲先驅,一千縣兵押解輜重,朝着黃忠所部殺了過去。

此時,黃忠所部已經休整了小半個時辰,部隊甚至有時間補充了些許飲水和乾糧。

看見北門大開,從內涌出大量蜀軍後,黃忠下令士卒披甲。

甲冑早已經從馬騾上卸下,並分發到了士卒們的手裡。

如今黃忠命令一下,士卒們紛紛在同伴的幫助下開始披甲。

其中最先披甲的自然是精銳中的精銳,六百名鐵甲士,他們有着專門的輔兵幫忙,雖然着甲最爲麻煩,但卻是最爲輕鬆的人。

其次則是全身披掛的甲士,雖然身着的是披甲,但胸口多了一塊鋼鐵鍛造的護胸鏡,保護胸口要害。

最後輔兵們才騰出手來,幫助弓弩手着甲,這些弓弩手一般只有皮胴、護臂和戰盔,全甲反而不方便他們作戰。必要時刻,這些裝備也足以讓他們有近戰一搏的能力。

等到着甲完畢,開始佈陣時,對面的主力先鋒東州兵已經開出城外,列好陣型,朝着劉封軍這邊壓了過來。

雙方總兵力三千對三千,精銳恰好又是兩千對兩千。

東州兵雖然軍紀不佳,但戰鬥力卻是不錯的,尤其是現在還有一股突圍的哀兵氣勢。而且他們的裝備也要比南中軍隊豐富多了,雖然鐵甲數量遠不如黃忠所部多,但遠遠看去,至少也有數十件扎甲。而且一部分東州兵甲士的腰間居然還有破甲武器,戰鬥力吊打南中各路軍閥是沒有問題了。

雙方很快就撞擊到了一起,一線士卒藉着動能狠狠衝擊對方陣線,一發現缺漏,立刻猛打猛攻,想要撕開對方的防線。

戰鬥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

劉封軍固然都是精銳,可東州兵也是蜀中精銳,雙方從未有交手過,縱然劉封軍名氣大,但東州兵在蜀中也一樣頗有盛名。

再加上東州兵從上到下都知道,如果現在不能趁着黃忠立足未穩打開通道,一旦被逼回城裡,那可就再也走不掉了。

因此,東州兵可以算得上是在爲自己拼命了。

東州兵雖懷死志,衝鋒如潮,然而黃忠軍陣如鐵壁,絲毫不退。

兩軍轟然相撞,刀光劍影間,鮮血飛濺。

東州兵甲士揮舞環首刀,藉着衝鋒之勢猛劈,卻被劉封軍前排盾陣穩穩抵住。劉封軍士卒訓練有素,盾牌微斜,卸去力道,隨即長矛如毒蛇般從盾隙刺出,瞬間洞穿數名東州兵胸膛。

“射!”

黃忠找準一個機會,一聲暴喝,後排弓弩手齊射,箭雨傾瀉而下,東州兵陣中頓時慘叫聲四起。即便先鋒精銳有扎甲護身,但箭矢仍能透過甲片縫隙,射入無甲保護的肢體。

可隨即,東州兵後陣中也有一陣箭雨騰空而起,灑在了黃忠軍的軍陣上。

不少黃忠軍士卒低聲痛呼,顯然是被箭雨射中,穿透了防護,而最爲倒黴的則被射中了要害,口噴鮮血軟倒在地。

戰鬥愈發白熱化,東州兵士卒悍不畏死,前赴後繼,試圖以人命撕開缺口。

一名東州兵屯長雙目赤紅,手持長戟,狂吼着衝入劉封軍陣中,在兩名親兵的掩護配合下連斬兩人,卻被劉封軍曲長一矛刺穿咽喉,血濺五步。而掩護他的親兵也隨即陣亡,被兩邊封堵的劉封軍給刺穿腰部倒地。

可他們在臨死前的反擊,也給劉封軍士卒造成了一重傷、一輕傷的代價。

戰況愈發慘烈。東州兵雖勇,但劉封軍裝備明顯更加精良,配合也更默契,逐漸佔據上風。東州兵數次衝鋒,皆被劉封軍以盾陣配合長矛逼退,死傷慘重。

“將軍,衝不動了!”

一名東州兵軍侯滿身是血,踉蹌奔至鄧賢身旁,嘶聲喊道。

鄧賢此時臉色發青,環顧四周,只見麾下士卒已折損了近七百人,這傷亡已經接近四成了。

要不是東州兵精銳,此時又是爲了突圍而戰,恐怕早就打不下去了。可對面的劉封軍陣型依舊穩固,毫無潰散之象,顯然不像是能夠擊破的樣子。

眼看着對方主陣不動如山,而兩翼已經有了包抄的態勢,這讓鄧賢意識到此時如果還不撤,說不定東州兵要反過來被對方給包圍了。

無奈之下,鄧賢只能咬牙喝道:“撤!撤回城內!”

殘存的東州兵此時也已經有些氣沮,聞言後如蒙大赦,紛紛掉頭狂奔。劉封軍見狀,立即變陣追擊,弓弩手再度齊射,箭雨籠罩撤退的東州兵,又留下一地屍骸。

最終,東州兵殘部狼狽逃回城中,城門轟然關閉。城頭上,守軍面色慘白,望着城外橫屍遍野,士氣愈發低迷。

這一戰時間雖不長,但東州兵死傷了八百多人,其中光戰死就高達三百,傷者五百餘,傷筋動骨都不足以形容其慘狀。

鄧賢此時欲哭無淚,無比後悔前幾天爲什麼不果斷下定決心北撤。只看如今城內兵馬的傷亡程度,別說突圍了,就是守城都怕是成大問題了。

次日一早,一支新的部隊從東面而來,正是文聘所領的四千人。

鄧賢心中絕望,又忍不住懊惱起來,先前他正是被文聘所部欺騙,忽視了南面的劉封軍。

畢竟南面從味縣北上,可比漢陽這邊路程遠了一倍以上。

即便是要奇襲,也該是漢陽這邊出兵纔對。

誰能想得到陸遜卻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以廖化所部大張旗鼓的增援漢陽,擺出一副集結兵力的模樣,吸引了鄧賢的注意力,然後再以黃忠從味縣一路疾馳突進,打了鄧賢一個措手不及。

局勢到了這個地步,鄧賢想跑是不可能的了,爲今之計,要麼死戰到底,要麼開城投降。

**

劉封在揚州安排好了一切事務,將摧鋒軍和挽瀾軍編組爲豫州戰區,由太史慈出任最高軍事長官,都督豫州軍區所有軍隊。

以趙雲出任副都督,統領挽瀾軍。

隨後將整個豫州戰區的總指揮權暫時交給了自家老爹,並請老爹派出劉曄、魯肅二人,分別任摧鋒軍、挽瀾軍參軍。

而劉封本人,在安排完諸多軍事和政務之後,悄悄離開吳縣前往江陵。

劉封抵達江陵後,匯合了諸葛亮,龐統所領的荊州軍,以甘寧爲先鋒,黃蓋爲殿後,提親衛軍六千人,荊州軍精銳兩萬人,另發水軍周泰、蔣欽、甘寧、黃蓋四支艦隊,合計水陸三軍兵馬五萬人正式起兵入蜀。

因爲長江上游的通路已經打開,故此劉封再做調整。

其中,令董襲所部重新北上,依舊還駐於襄陽,聽從賈逵調遣,而凌操和朱桓則佈置在淮泗一線,聽從劉備和太史慈調遣。

剩下的蘇飛所部,則仍駐紮於江陵,負責巡視江陵至朐忍段的江面安全,並作爲預備隊待命,隨時準備支援前線。

真正作爲先發主力投入的,則只有周泰,蔣欽,甘寧、蘇飛四支艦隊,總兵力爲兩萬四千人。

劉封之所以要親自走一趟,並非是不放心諸葛亮他們,擔心他們會據川自立。畢竟川中軍系複雜,除了諸葛亮、龐統的徐州系、荊州系之外,還有陸遜的揚州系,孫策的孤臣系以及部分交州兵力。

可謂是多派系錯綜複雜,沒有一個人有機會壓服全軍,據川獨立的。

劉封的目的是希望能儘快安定蜀中。

雖然劉璋和趙韙的戰事不論誰贏誰輸,他都能坐收漁翁之利,但天下格局並不只有蜀中一地,如今入蜀計劃進入到關鍵時期,隨時都會被洛陽的曹操所察覺,屆時曹操會有什麼反應,那就只有老天爺知道了。

因此,劉封最佳的選擇就是儘早安定蜀中,將川蜀建立爲自己的資源基地,將大大增強己方實力。

自中國秦漢以來,四川無疑是相當關鍵的一塊拼圖,從表面上來看,他始終參與不到天下的角逐之中,蓋因爲他距離中原實在是太遠了,對外聯繫又太過閉塞。

可剝開表面來看內在,就知道四川其實極其重要。

嬴秦取川蜀而霸天下,劉漢得川蜀而滅項王,北周收川蜀而逆轉天下,晚唐因川蜀而苟延續命。

這無疑不彰顯了巴蜀之財貨糧食對於中原有着何等的意義。

且拿下川蜀,直接威脅關中,可斷曹操西向之路。

如此大局,不僅僅是軍事問題,也是政治,經濟問題。

劉封不但要親自出馬,而且還得藉助自己在中原立下的老大名頭來便宜行事。

須知同樣一件事,你讓陸遜、諸葛亮去談,別人大半不信你,可劉封親自出馬,對方卻會轉變態度了。

這就是名聲之重。

劉封自江陵匯合了諸葛亮等人,並沒有大張旗鼓,而是隱藏在艦隊之中。知道劉封親自領軍的人不超過三十人,且絕大部分都是軍中重將。

大軍開拔後,以每天四十到六十里的速度開向江州。

當船隊進入三峽時,船速大幅度下降,日行不過三十里。

前方出現的便是三峽要衝,蜀中天然門戶,堪稱長江版的函谷關——扦關。

扦關處於長江三峽地段,兩岸高山聳立,江面狹窄,水流湍急,船隻航行至此,必須小心翼翼。如瞿塘峽口地勢尤爲險要,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易守難攻,少量兵力便可抵禦大量來犯之敵。

偏偏扦關又是控制長江這段航道的關鍵節點,扦關所在的位置正是長江航道的咽喉要道,是船隻進出三峽的必經之地。

通過控制扦關,就能掌控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水上交通,阻止敵方水師自由通行,切斷敵方的水上補給線和運輸線。

扦關並非是一座簡單的城塞,而是一整個防禦體系。

在扦關周邊的山上和江邊都修築了大量堅固的關城、城牆、堡壘等防禦工事。這些工事能夠爲守軍提供掩護,抵禦敵軍的攻擊,同時也可作爲觀察哨和指揮所,便於守軍觀察敵情和指揮作戰。

第457章 興霸探營(祝大大們蛇年快樂!新年快樂!)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257章 譙縣許氏第156章 諸葛南下第113章 臧霸歸心第454章 覆軍之危第176章 籌錢鍊鐵第453章 兵發巴丘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615章 曹仁來援第638章 山雨欲來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473章 張濟降曹第131章 改換方案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637章 兩方援軍第307章 徐州二畜第449章 陣斬陳就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115章 追加投資第472章 遊說張濟第159章 伯符定策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462章 龐氏兵變第418章 曹府提親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468章 壓力劇增第205章 賈氏祖孫第224章 進駐聞喜第64章 上門送禮第64章 上門送禮第3章 大言欺人第84章 魯肅來信第330章 山陰城破(七千字大章!)第145章 意外變故第209章 海納百川第358章 兵分兩路第58章 毛遂自薦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554章 拔取俞元第185章 郭嘉獻策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114章 戰後封賞第270章 曹府夜宴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36章 問對徐州第90章 二愣移木第77章 臧霸的試探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47章 郭嘉荀攸第135章 程仲德不辱使命第96章 殺雞儆猴(六更爆發求首訂!)第176章 籌錢鍊鐵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309章 殺賊誅心第414章 召見周瑜第84章 魯肅來信第150章 不過如此祝讀者大大們除夕快樂!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63章 下邳國相第362章 上虞吳範第548章 排布厚積第80章 父慈子孝第53章 挑選遺孤第7章 各方反應第226章 奪控安邑第208章 勾心鬥角第516章 決斷河內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409章 傾家投效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313章 吳縣暗流第413章 再見二喬第255章 劉備的隱患第222章 破產版江東第478章 再訪鄀國第533章 擒獲二申第598章 再陷武陽第500章 以巴爲銅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603章 仲達獻策第399章 功成身退第7章 各方反應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58章 毛遂自薦第242章 袁紹決議第598章 再陷武陽第228章 徐晃勸降第111章 徐璆行縣第552章 取捨有度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147章 孫策謀江東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584章 一觸即發第19章 贈禮曲轅
第457章 興霸探營(祝大大們蛇年快樂!新年快樂!)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257章 譙縣許氏第156章 諸葛南下第113章 臧霸歸心第454章 覆軍之危第176章 籌錢鍊鐵第453章 兵發巴丘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615章 曹仁來援第638章 山雨欲來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473章 張濟降曹第131章 改換方案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637章 兩方援軍第307章 徐州二畜第449章 陣斬陳就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115章 追加投資第472章 遊說張濟第159章 伯符定策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462章 龐氏兵變第418章 曹府提親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468章 壓力劇增第205章 賈氏祖孫第224章 進駐聞喜第64章 上門送禮第64章 上門送禮第3章 大言欺人第84章 魯肅來信第330章 山陰城破(七千字大章!)第145章 意外變故第209章 海納百川第358章 兵分兩路第58章 毛遂自薦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554章 拔取俞元第185章 郭嘉獻策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114章 戰後封賞第270章 曹府夜宴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36章 問對徐州第90章 二愣移木第77章 臧霸的試探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47章 郭嘉荀攸第135章 程仲德不辱使命第96章 殺雞儆猴(六更爆發求首訂!)第176章 籌錢鍊鐵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309章 殺賊誅心第414章 召見周瑜第84章 魯肅來信第150章 不過如此祝讀者大大們除夕快樂!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63章 下邳國相第362章 上虞吳範第548章 排布厚積第80章 父慈子孝第53章 挑選遺孤第7章 各方反應第226章 奪控安邑第208章 勾心鬥角第516章 決斷河內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409章 傾家投效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313章 吳縣暗流第413章 再見二喬第255章 劉備的隱患第222章 破產版江東第478章 再訪鄀國第533章 擒獲二申第598章 再陷武陽第500章 以巴爲銅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603章 仲達獻策第399章 功成身退第7章 各方反應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58章 毛遂自薦第242章 袁紹決議第598章 再陷武陽第228章 徐晃勸降第111章 徐璆行縣第552章 取捨有度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147章 孫策謀江東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584章 一觸即發第19章 贈禮曲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