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山雨欲來

曹純和曹休之間的關係是嫡親的堂叔侄關係,與曹操和曹休的關係如出一轍。

曹純是曹仁的親弟弟,兩人和曹操是堂兄弟的關係,他們的父親和曹嵩是親兄弟,而他們還有一個兄弟便是曹休的祖父。

曹休的父親曹鼎,與曹操、曹仁、曹純是嫡親的堂兄弟,血緣不但十分親近,而且還被曹操視如親子一般,特地安排其與曹昂同起居,共出入,以培養他們之間的感情,日後好爲曹昂臂助。

同樣,曹操對曹純也是極爲看重,如果說對曹休是見待如子,那對曹純則是視爲兄弟臂膀。即便以曹昂之尊,在面對曹純的時候也得執子侄禮,曹休又怎麼敢在曹純面前剛愎自傲?

片刻之後,曹昂彷彿回過神來,轉頭對着曹休吩咐道:“文烈,此番要辛苦你了。”

曹休聞言,大爲驚訝,趕忙謙遜道:“叔父若有所命,但請吩咐,休安敢言辛苦?”

曹純點點頭:“若我所料不差,此番過河,恐有一場惡戰。”

曹休臉上閃過一絲震驚,有些詫異道:“叔父何來此憂?”

曹純眉頭微皺,搖了搖頭:“遠處左幕軍營壘分明,隊伍齊整,須臾之間已出大營,觀其進退,正是向北而來。”

曹休有些不以爲然道:“不過數千之兵,侄兒倒是希望他們膽略大些,也好得一勝仗,激勵一下士氣,報功於少主面前。”

曹純盯了曹休一眼,後者登時脊樑一冷。

“文烈,汝性情剛強堅毅,此乃是好事,只是不可太過固執己見,不聽人言,恐陷剛愎之患。”

曹純點評了一下曹休後,話鋒一轉道:“若我所料不差,涪城城東定然也有左幕大軍,恐怕彼處兵馬當先爲我部對手。”

曹休聞言,先是一驚,隨後駭然:“叔父是說,賀齊所部已至涪城城東?”

“有何不可?”

曹純輕笑一聲,冷冷道:“梓潼久攻不下,又地形險要,難以展開大軍。既然如此,何不轉用兵馬於涪城?莫非你以爲左幕軍中皆是無能之輩,徒然頓兵於梓潼城下而不知更易?”

曹休既驚且疑,心中更是猶疑不定。

曹純卻沒管他,而是自顧自的下令起來:“我當先率騎軍先行,文烈你總督後部,糧草輜重,一應全都交給你了。”

在這種過河的情況下,往往應該步兵先行,等到步兵在對岸站穩腳跟之後,纔是騎兵過河的時機。

可這一次,曹純卻反其道而行之,他要利用騎軍的優勢,給左幕軍一個下馬威。而支持他做出這樣決定的原因有三。

其一,乃是自信,他曹子和便是曹氏家族中第一等的騎將。

其二,便是知己知彼,他麾下騎軍乃是曹軍精華,雖比不得重甲騎兵,但於野戰之中對敵步兵,優勢自然不小。

其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曹純此舉看似衝動,實則不然,因爲他深知李整必會出城接應,併爲其遮蔽戰場,給他從容過河的機會。

曹休對此也是十分贊同,只是有些遺憾不能先發。

事情的進展其實與兩方估計的十分相似,春夏季節的多雨使得涪水上游的水量也大幅度增加,而且河岸邊的灘塗也變得更加廣泛。

這迫使曹純不得不繞道涪城城北六裡處的渡口過河。

這一繞路,就給了左幕軍繞路的時間。

涪城城東大營之中的四千山越兵馬已經先行趕到涪城城北,驚訝的發現李整已經親自率領四千精兵出城,正依託涪城城牆構築防線,以期望能將左幕軍堵在東面。

左幕軍領軍的乃是賀齊,他將梓潼留給了心腹族親賀進包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而他則親帥姚宏、韓宴、洪明、洪進、苑御五部人馬,並自己親衛部曲八百人,帶着大量的攻城器械來到了涪城城下,與周瑜成功會師。

今日午時,賀齊恰好巡營結束,找了個夥伍正準備坐下與士卒一起用飯。

賀齊所部兩萬人,其中有八成以上都是山越子弟。

彼時雙方是對手,賀齊自然各種手段頻出,把山越人折磨的欲仙欲死。

現在這些山越兒郎成了自家士卒,賀齊則一改往日詭譎多謀的風格,改走起愛兵如子的路線起來。除非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否則賀齊午時這一餐,基本都是在與士卒同處。

賀齊這一舉措顯然極爲有效,主將與山越士卒之間原有潛藏的隔閡很快就冰消瓦解。

淡化了仇恨之後,取而代之的則是崇拜和欽佩。

山越人本就崇拜英雄,而賀齊作爲敵人時,就在山越人中名聲甚廣,如今山越士卒爲其麾下效力,自然更是對其心服口服。

這一日中午,賀齊也收到了北方有大軍出現的消息。

他第一時間就放出了手頭所有的斥候和騎卒,前去打探消息,同時以姚宏爲副將,留在營中擔任後援。而賀齊自己,則親率洪明、洪進兩兄弟所部四千人,並自己部曲八百出營,尋找戰機。

賀齊在出營之後,轉向正北方向前進,避開了城東遠程火力的威脅,同時也給自己擴大了視野和迴旋的空間。

賀齊所部大部都是山越兵,體力好,耐力足,而且裝備的多是皮甲弓箭,行軍速度很快。

只是一個時辰後,他們已經來到了正北方七八里處,發現李整所部數千人也已經出城,也正在向北行軍,兩軍一時之間竟然出現了並行之跡,彼此之間相隔不過兩、三裡地。

就在賀齊思考要不要靠過去的時候,遠處突然奔馳而來一隊信使,發瘋似的拼命策馬,顯然有重要軍情報告。

賀齊當即暫停決斷,主動從隊列中上前相迎。

看見賀齊的將旗後,信使們趕緊靠了過來,第一時間就報告道:“騎兵將軍,距離此處五里處,有曹軍大隊騎軍過河,此刻已經有上千騎登岸,最多半個時辰就會與我軍遭遇。”

聞聽軍情,賀齊心中咯噔一下沉了下來,他沒想到曹軍這波援軍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騎兵,旋即追問道:“曹軍有多少人?”聽到將軍問話,信使繼續彙報起來:“登岸的騎軍已有千人出頭,對岸騎兵人數衆多,遍佈河灘,最少也有數千之數,遠處還有步兵部曲,人數也當有數千人。”

賀齊立馬在心中估算,恐怕這波曹軍最少也有六七千人,多則上萬。

於是,賀齊立刻下達命令,讓全軍暫停北上,轉而列陣休整,補充飲水。

同時,再派人去後面催促援軍,料想此時姚宏必然已經再發援軍。

此時他必須將情況傳遞給後面,一來提醒援軍小心謹慎,提防騎軍突襲,二來則是催促對方加快速度,最好能在遇敵之前與自己所部成功匯合。

命令傳達下去之後,賀齊所部當即變陣,以洪明所部爲前陣,洪進所部爲後陣,而賀齊八百部曲以及抽調自二洪所部的六百山越弓箭手爲中陣,列陣以待。

同時,大部分士卒還被命令卸下甲冑,原地休息。

這並非是賀齊託大,而是精心計算後的結果。

此處距離曹軍騎軍渡河點尚有六裡多遠,而曹軍騎軍不過渡河兩三成兵力,最少還得有一個時辰以上才能趕到此處。

即便對方以現有的千餘騎兵立刻展開奔襲,那也需要兩盞茶以上的時間才能抵達戰場,屆時再讓士卒穿戴也來得及。否則若是對方大軍過河之後才舉兵南下,自己這一方反倒要成了疲軍了。

果然,沒過多久,大約一盞茶的時間後,曹軍的斥候遠遠的出現在了地平線上,而在他們後面,卻沒有大隊人馬的跡象。反倒是左幕軍的斥候回報道,曹軍騎兵在原地下馬休息,給馬匹餵食糧水,絲毫沒有南下的跡象。

雖然曹軍的動向被賀齊給猜中了,可賀齊的心裡卻是沒有半分喜色。

曹軍騎將表現的越是剋制,恐怕其人所圖就越大,而以目前戰場態勢來看,自己很可能就成了對方的目標了。

此時此刻,賀齊只是希望後面的援軍能夠加快速度,儘快同自己匯合。

若是能夠和援軍匯合,賀齊就有了八千人的兵力,曹軍即便不惜戰馬衝陣,也很難一口氣吃掉自己了。

賀齊這次出擊,看似有些冒失,但其實則不然。

曹軍大舉來援,而左幕軍有三萬大軍。

若是一箭不發,就讓曹軍援軍輕鬆入城,那對左幕軍的士氣打擊是相當大的。而且僅看曹軍自城北渡河,可見其對左幕軍還是相當忌憚的,再加上對方遠途跋涉而至,正是試探一下對方的最佳時刻。

因此,局勢雖然有些危險,但賀齊絲毫沒有想過後撤。此時撤軍,不但前功盡棄,而且還將屁股送給曹軍騎兵,這纔是真正的自尋死路。

眼看着賀齊停下了,對面的李整居然也不走了。

李整將部曲集結了起來,從行軍狀態轉爲戰陣,隨後下令全軍卸甲,原地休息。

這命令一下,李整身邊的幾個親信部下都聽懵了,趕忙開口勸阻。

可李整卻是笑了起來:“爾等衝鋒陷陣,死不旋踵,何以如此小心?且放心去做,左幕軍必不會擊我。”

李整雖然從來沒和賀齊交過手,也不曾聽說過對方的名聲,可他僅僅只從賀齊所部令行禁止,陣列森然,士卒所部,士氣高昂上,就看出了對方戰力很可能並不遜色自家部曲。

至於李整會停下,自然也是一個名將的基本素養。

他部主要的任務就是掩護曹軍過河,若是賀齊繼續北上,威脅登陸點,那他自然要緊隨其後,可現在賀齊不走了,那他還繼續北上幹嘛?

李整如今最佳的選擇自然也是就地列陣,休養士卒,恢復體力。接下來不論是掩護曹軍入城,還是直接配合曹軍吃掉賀齊這部分兵力,可都很可能會是一場惡戰。

可部下們還是相當猶疑,李整的親族將領李沐就開口請求留下半數兵力着甲,然後交替休息。

李整卻是發起火來,喝令不得拖延,立刻執行。

李整在軍中威望極高,素來一言九鼎。眼見他發火了,部下們也不敢爭辯,紛紛領命而退。

李整這一頓火氣也是半真半假,其中半真倒是被眼前這些心腹們給氣到了。這些人雖然驍勇善戰,不懼危險,可在戰術戰略層面上,卻無一人能爲他分憂。

眼前局勢如此簡單,可這些人卻看不破,別說賀齊根本不可能來攻了,就真是賀齊失心瘋來攻,那他李整也是求之不得,甚至他下令全軍卸甲都是摻雜了誘敵之計在裡頭。

其實只要有戰略眼光的人都能看的出來,雙方距離渡口的曹騎只有六裡地,哪怕算上派人報信,最遲一頓飯的功夫,曹軍千餘鐵騎就能趕到戰場。

即便己方全員卸甲,可賀齊那邊也大部卸甲了。

就靠那點沒卸甲的皮甲甲士,想要在一頓飯的功夫裡攻破自家戰陣,然後再面對千餘騎軍的突襲,這不是送死是什麼?

“哎,若是曼成在此,必能懂我心意。”

李整嘆息一聲,想起了身在梓潼的李典,看來日後能繼李家者,唯曼成也。

果然,正如李整所料的那般,在李家部曲全軍卸甲之後,賀齊所部不但沒有來攻,甚至乾脆同李家一樣,也全軍卸甲了。

這一幕看的李家衆將校目瞪口呆,摸不着頭腦,可卻讓李整深以爲忌,品出賀齊絕非俗將。

一時之間,劍拔弩張的戰場上,竟然難得的展現出了一片祥和之態。

直到半個時辰之後,戰場的局勢才被打破。南面的地平線上出現了隆隆煙塵,顯然左幕軍的後援趕來了。

直到這時,李整才下令着甲,並改換陣型爲圓陣。

此時,經過了休整之後,李家部曲和賀齊所部俱是精神振奮,尤其是後者,在看見援軍將達後,士氣更是高漲,不少軍官紛紛主動請纓,欲先以李整所部祭旗。卻不想主將賀齊竟然一口拒絕,強令諸部不得擅動。

第227章 三場夜宴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577章 東州士沮第633章 成都異動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635章 掩人耳目第309章 殺賊誅心第345章 大軍雲集第99章 逆擊曹豹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442章 黃祖求援第78章 戰役計劃第519章 青州戰事第635章 掩人耳目第217章 玄德低頭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530章 調略上庸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64章 上門送禮第372章 兩路大軍第527章 伯言望蜀第116章 三賢獻策第533章 擒獲二申第545章 召集土司第178章 劉封獻策第316章 進抵無錫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170章 邀請三賢第405章 荀攸獻策第511章 行縣江東第377章 龐統來訪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36章 問對徐州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260章 兩種投石機第381章 元龍募資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339章 自投羅網第539章 別有用意第601章 劉璋意曹第361章 仲謀來投第97章 曹操的心思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373章 上虞飲宴第550章 公孫來意第47章 郭嘉荀攸第7章 各方反應第217章 玄德低頭第416章 百越戰略第12章 破局之法第310章 兵臨曲阿第394章 天子說客第531章 緩兵之計第58章 毛遂自薦第411章 摧鋒軍編制第346章 大戰開啓第253章 大肆採購第181章 雷厲風行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141章 平分秋色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367章 籠劉聯荊第554章 拔取俞元第224章 進駐聞喜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31章 兩封家書第417章 劉備催婚第249章 拜訪曹操第539章 別有用意第369章 豫章意外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254章 劉備的疑慮第426章 荊北軍議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14章 獻策屯田第190章 密謀造反第235章 父子開府第16章 曲轅犁第153章 伯符襲丹徒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527章 伯言望蜀第235章 父子開府第227章 三場夜宴第519章 青州戰事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97章 曹操的心思第315章 吳南亂局第190章 密謀造反第2章 拜訪曹豹第485章 安排妥當第569章 商定交易第242章 袁紹決議第526章 天下“大”安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492章 收攬蒯越
第227章 三場夜宴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577章 東州士沮第633章 成都異動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635章 掩人耳目第309章 殺賊誅心第345章 大軍雲集第99章 逆擊曹豹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442章 黃祖求援第78章 戰役計劃第519章 青州戰事第635章 掩人耳目第217章 玄德低頭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530章 調略上庸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64章 上門送禮第372章 兩路大軍第527章 伯言望蜀第116章 三賢獻策第533章 擒獲二申第545章 召集土司第178章 劉封獻策第316章 進抵無錫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170章 邀請三賢第405章 荀攸獻策第511章 行縣江東第377章 龐統來訪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36章 問對徐州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260章 兩種投石機第381章 元龍募資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339章 自投羅網第539章 別有用意第601章 劉璋意曹第361章 仲謀來投第97章 曹操的心思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373章 上虞飲宴第550章 公孫來意第47章 郭嘉荀攸第7章 各方反應第217章 玄德低頭第416章 百越戰略第12章 破局之法第310章 兵臨曲阿第394章 天子說客第531章 緩兵之計第58章 毛遂自薦第411章 摧鋒軍編制第346章 大戰開啓第253章 大肆採購第181章 雷厲風行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141章 平分秋色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367章 籠劉聯荊第554章 拔取俞元第224章 進駐聞喜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31章 兩封家書第417章 劉備催婚第249章 拜訪曹操第539章 別有用意第369章 豫章意外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254章 劉備的疑慮第426章 荊北軍議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14章 獻策屯田第190章 密謀造反第235章 父子開府第16章 曲轅犁第153章 伯符襲丹徒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527章 伯言望蜀第235章 父子開府第227章 三場夜宴第519章 青州戰事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97章 曹操的心思第315章 吳南亂局第190章 密謀造反第2章 拜訪曹豹第485章 安排妥當第569章 商定交易第242章 袁紹決議第526章 天下“大”安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492章 收攬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