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兩方援軍

情勢緊急,一刻鐘後,軍令就從曹昂的將軍府中傳出,以快馬送往灌地,最遲今日晚間便能抵達,而曹仁正好有一晚上的時間做準備,同時也有信使前往繁城通報。

等到次日一早,曹仁派去接防的軍隊抵達繁城後,曹純、曹休便可以直接啓程了。

如此一來,最快三日之後,援軍就可以抵達涪城城外。以李整的能力和李家部曲的戰力,兩三日的時間必不可能有失。

即便有司馬懿、楊修等人輪番安撫,曹昂依舊心神不寧,只能將注意力轉移到撤軍的事情上。

好在曹氏早就做好了一切撤軍的準備,計劃也擬定了好幾份,用於應對不同的情況,此時只需按部就班即可。

倒是司馬懿這邊倉促之下還需要進行調整。

要知道在成都這樣的大城市中放火,很容易殃及池魚,一旦出了岔子,很可能整個成都城都會被燒成白地,屆時城中百姓能活下來多少那還真就不好說了。

司馬懿倒不是心疼百姓,他骨子裡可是冷血的很,而且有很強的士族本位思想,對於普通百姓只是視爲牛馬,而非同胞。但他此時卻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最大的原因便是來自於聯軍之中的蜀軍。

這些蜀軍中最少有一半以上的兵力是來源於蜀郡之中,這些人同成都城中的百姓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有的甚至根本就是成都人。再加上那兩三萬成都青壯,這可是多達四五萬的青年壯力。

若是真把成都給燒了,造成了平民百姓大量死亡。恐怕不等左幕軍追上來找自家麻煩,聯軍隊伍裡的蜀軍和青壯就得要先反叛了。

況且司馬懿只是冷血,又不是殺人狂魔,沒有利益的殺戮也是不屑爲之的。

歷史上他在遼東屠城,一方面是士卒太苦,另一方面也是因爲魏國在遼東站不住腳。

這地方公孫家自漢末以來已經耕耘了足足數百年,自公孫度起,更是成了名副其實的遼東王,傳到公孫淵時已歷三代。

整個遼東對公孫家的認同感是極高的,到處都是公孫家的門生故吏,恩養死士。這樣的情況下,魏國想要真正統治遼東,沒有個幾十年,以及數次平叛是根本做不到的。

誰能保證下一個公孫家反叛的人還如同公孫淵這樣失策,也沒法保證再度北伐的人能有司馬懿這般的軍略。

要知道被曹睿最爲青睞的毌丘儉也征伐過遼東,愣是打不下來。

這才讓司馬懿北上接任,帶着毌丘儉乾的這一仗。

正是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司馬懿毫不猶豫的冷血屠城,斬殺俘虜,光是萬人規模的京觀就築起了三、四個。

雖然此舉極殘忍,但卻非常管用。

當地的公孫家勢力幾乎被一掃而空,遼東的中心區域直接被夷爲平地,城市拆毀,人口屠絕,再沒有了反叛。

故此,司馬懿雖然不在乎成都百姓的死活,但如今這些人活着要比死去了更有利於他,所以他必然要認真思考焚燒的策略和規模。

這些倉儲雖然比較獨立,周圍並沒有民房。

可需要焚燒的物資實在是太多了,屆時火勢必然很大,時間也必然很久,這就意味着極爲容易出現岔子。

司馬懿不得不仔細斟酌思考。

**

李整站在城頭,看着城外營壘中炊煙裊繞,臉上掛着淡淡的倦色。

昨日晚間,李整精挑細選了八百精銳勇士,趁着夜色偷偷出城,想要打左幕軍一個立足未穩。

卻不想對方早有準備,竟反過來誘敵深入,想要一舉吃掉李整的這部精銳。所幸李整及時看破對方,又早早的備下後手,僥倖得脫。

雙方這次交戰,各自傷亡百人,李整這邊算是小吃了一點虧,但傷者也都帶回了城中。

左幕軍實在是有夠難纏的。

李整心中閃過一絲憂心,左幕軍戰力強悍,卻又如此小心謹慎,自己這一仗恐怕會極爲艱難。

雖然之前已經送了求援軍情往成都,但李整卻不敢對援軍有過多的希望。

曹昂、曹仁、司馬懿所行轉運物資的計劃,也有通報給李整所部,並讓他派兵入駐綿竹、什邡,接應曹純、曹休的同時,也是鞏固雙方的聯繫通道。

也正是因此,城中的李整部曲只剩下了六千,且涪城雖然也是堅城,卻不如梓潼那般險要,城外丘陵地勢平坦,極爲容易展開攻城器械。

一想到關於左幕軍配重投石機的傳聞,李整的心就一片瓦涼。

李整站在城頭,眺望遠處左幕軍營壘,不知不覺想的出神。

過了許久之後,一名親隨走到他的身邊,小聲問道:“將軍,飯食已熟,先下城用些吧?”

李整這才驚醒過來,當即重重一抹面龐,轉身下城。

城中的伙食不錯,除了稻米管飽以外,竟然還有新鮮的野菜,而李整作爲將校,還能分到一條鮮魚。

最重要的是,涪城內物資充足,這些飯食都用料紮實,菜鹹湯油,稻米也是白晶晶的新米,吃的士卒們眉開眼笑。

看着麾下將士絲毫不以城外強敵爲意,李整嘴角也勾起一抹笑意,開始用起了飯菜。

只是他這頓飯註定是吃不踏實了,剛吃了沒幾口,城頭突然敲響了警鐘,刺耳的金鳴聲傳遍了城頭上下。

“莫要慌亂!”

李整丟下飯碗起身,呵斥一聲,然後朝着城上走去。

等到了城頭,親將也已經將情況說明。

原來涪城西北方向揚起了大片塵土,顯然又來了一支大軍。

若是往常,這應該是喜訊,來自西面的必然是友軍。

可如今雒城失陷,西面雖有綿竹作爲屏障,可綿竹周圍盡是平原,無險可守,雒城的左幕軍想要繞行過來,曹軍根本就阻擋不了。

李整此時面色雖然依舊鎮定自若,可手心卻出了一把冷汗。

對於這支軍隊的來歷,李整也遠不如表面這般平靜。城外的左幕軍已有三萬人之衆,若是再來一支大軍,那這涪城可真就危險了。尤其是這支軍隊還是自西面而來,更會給城中帶來合圍的錯覺,讓士卒們產生孤立無援的感覺,進而士氣大跌。是的,此時涪城城外並非只有周瑜的兩萬人,還有一萬賀齊的援軍,合共三萬大軍。

賀齊僅僅只留下萬人看管梓潼,以及保護劍閣側後方,隨時增援劍門關,剩下的一萬大軍悉數西進,準備匯合周瑜,先行拿下涪城。

跟隨這支大軍而來的可不僅僅是一萬山越驍勇,還有上百臺大大小小,各具功能的軍事器械。

這些器械都是賀齊在梓潼城下的打造而成的,原本是打算在用梓潼試水。如今涪城這邊顯然是更好的選擇,賀齊索性讓士卒們將這些攻城器械一併帶來。也正是因爲這些器械的拖累,才讓賀齊大軍直到昨日午時才抵達涪城城郊。

同樣也是因爲這批攻城器械的到來,才讓李整下定決心揀選精銳夜襲。

李整的目的並非是靠這八百人擊退周瑜和賀齊的三萬大軍,而是想要趁着夜襲,將這些攻城器械全部焚燬,至不濟,也得焚燬大半。尤其是配重投石機,必然是重中之重,一定要燒掉的目標。

唯有如此,李整纔能有堅守下去的信心,可昨日夜襲的結果卻是讓大失所望。

“是曹字旗!”

身邊的親將突然大聲叫喊起來:“是曹將軍來援救我們了!”

李整聞言,心神大振,當即仔細觀看起來。

果然正如親將所言,來軍士卒皆是玄色裝飾,與赤紅軍服的左幕軍截然不同,這正是他們同袍戰友的軍服顏色。

李整登時大喜過望,內心甚至有些不敢置信。

也難怪李整會如此這般,先前李典被圍,至今已有數月,他再三修書前往成都求援,欲求援兵合力,爲李典解圍。

可直到昨日,都沒有半點兵馬來援。

李整也頗有大局,知道西面曹昂也很艱難,而且轉運物資也的確更加重要,只能自己咬牙堅持。

先前夜襲,也是他深知自己在對方的圍攻之下根本堅守不了太久,故而纔不得不兵行險招。

歸根到底,還是因爲他對曹昂的來援沒有信心。

可誰能想到,這一次求援信剛送去不過短短數日,曹昂的援軍竟然就已經抵達涪城城外了。

“快!速度點起兵馬,集結於城北,另調五百弓弩手至城東。”

李整當即調兵遣將起來,城北兵力乃是準備出城接應援軍,而城東則是遏制左幕軍北上側擊。

涪城的地形較爲平坦,周圍雖然丘陵遍佈,但並不高,且坡頂地勢也很平整,坡度平緩,與平原相仿,既能展開大軍,也能繞過涪城。

涪城地形東高西低,東面有兩處丘陵夾着東門,而西面則是傍水,有涪水繞城而過。

先前周瑜大軍乃是自南面沿着涪水北上,駐紮在城南十里處。而梓潼的賀齊所部,也是從東面西進,與周瑜匯合在了涪城城南。

曹氏援軍自西面而來,勢必不可能在南面過河,白送左幕軍一個半渡而擊的機會。

因此,曹軍只能在城北過河,這也是李整爲什麼把精銳集中到城北的緣故。同時,涪城雖然沒法阻攔左幕軍北上,卻能威脅左幕軍的側翼,並逼迫左幕軍繞路。

左幕軍想要繞道涪城城北,有了城東的弓弩威脅,勢必要多走上三五里地,關鍵時刻,這點時間說不定就能逆轉局勢。

李整部曲堪稱訓練有素,尤其還是鄉黨組成,彼此熟悉,很快就集結了三千人在城北。果然正如李整所想的那樣,曹軍在抵達近郊之後,也果然選擇了在涪城城北過河。

左幕軍這邊也被收到了涪城來援的消息,當即大舉出動,有一支四千人的軍隊自城東大營而出,朝着涪城城北筆直衝去。而在城南的大營中,也開出一支四千人的軍隊,繞道趕往城北,而大開的營門之中,不斷的有精銳集結,準備開赴出營,繼續增援。

本來安寧祥和的午後,因爲曹軍援軍的抵達而變得凝重起來,一場大戰很可能要在城北爆發。

來援的曹軍自然是曹純、曹休的萬人大軍。

本來二曹合兵只有八千人,可曹仁擔心他們兵力不足,硬是又從麾下擠出了兩千人給他們,其中一千乃是張繡麾下的涼州騎軍,另外一千人則是曹仁自己的部曲。

如今二曹麾下雖只有萬人,卻有半數爲精銳鐵騎,另外半數也戰力上乘。在野戰之中,比起普通萬人步兵可強太多了。

曹純、曹休在過河之前,策馬馳上一丘陵,遙遙眺望遠處。

涪城城中一片忙碌,顯然李整並不打算在城中安坐,想要出兵接應他們。

對此,曹純冷峻的臉上閃過一絲讚許,而曹休則笑呵呵的誇獎道:“李綱紀機敏果敢,驍勇善戰,我就知其必會出城接應。”

曹純緩緩頷首,繼續眺望遠處左幕軍營壘,眉頭微微一挑。

曹休好奇道:“叔父可是看出了什麼?”

曹純眉間閃過一絲凝重:“左幕軍也出營了。”

在二曹所站立的位置處,雖然看不清楚全貌,但依稀仍能看到左幕軍數千人出營往北而來。

曹休忍不住驚訝道:“左幕軍如此託大?竟只以數千人來阻我?”

曹純卻是緩緩搖頭,一針見血道:“恐怕左幕軍於城東亦立有大營。”

曹休恍然,連連贊同:“原是如此,那城東再出兵數千,也有萬人之數,且有堅營爲依託,又有萬餘大軍爲後繼,左幕軍主將乃是治兵之人。”

曹純繼續看着左幕軍營壘,陷入沉思之中,沒有理會曹休。

曹休可不是什麼好脾氣的人,其人性格沉毅,剛愎果決,曾經因爲痛恨賈逵,不惜恩將仇報,上書曹睿請求治罪對方,可見其心胸的狹隘。

可他在曹純面前,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絲毫沒有因爲曹純的輕慢而有半點不滿。

原因很簡單,並非是因爲才能或是其他什麼緣故,而是因爲親緣關係。

第610章 子孝碰壁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92章 自以爲是的曹宏(第二更求首訂!26)第72章 臧霸的憂愁【35求追讀!】第174章 父子交易第300章 江淮一體(繼續堅持加更!)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377章 龐統來訪第568章 趙韙意動第198章 呂布來投第448章 狼煙破敵第477章 達成共識第129章 太史截胡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524章 青州傳捷第381章 元龍募資第66章 千萬資金(下週一五更爆發!)第224章 進駐聞喜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465章 攻佔竟陵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207章 以徐制揚第423章 議定諸事第607章 蜀地民心第87章 徐盛的選擇第599章 問策賀齊第638章 山雨欲來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416章 百越戰略第267章 舊日主從第513章 檢閱諸軍第161章 獅嘯江東第568章 趙韙意動第124章 劉封恩求太史慈第79章 玄德教子第347章 孫策的心思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66章 千萬資金(下週一五更爆發!)第405章 荀攸獻策第21章 別有心思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400章 回稟劉備第374章 賞罰分明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303章 揚州分崩第59章 否決張飛第603章 仲達獻策第324章 呂岱嚴畯第583章 螳螂捕蟬第463章 江陵易幟第89章 立木懸金第479章 脣槍舌劍第453章 兵發巴丘第334章 徐晃破城(第二更)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323章 兩處堅守第413章 再見二喬第386章 蹕前訴苦第471章 郗慮使濟第534章 上庸易幟第552章 取捨有度第328章 議定廬江第514章 騎兵三寶第533章 擒獲二申第620章 全線突破第491章 公達獻策第26章 八二分成第489章 更易親宦第205章 賈氏祖孫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132章 各方雲動第364章 拿下山陰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495章 洪流改道第382章 推出公債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541章 納徵使團第17章 宴請趙田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588章 戰略調動第426章 荊北軍議第44章 韓循該死第525章 幕府人事第224章 進駐聞喜第112章 劉曄解困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313章 吳縣暗流第35章 醫道三不朽第221章 董昭歸徐第631章 地利之優第185章 郭嘉獻策第528章 伐蜀大計
第610章 子孝碰壁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92章 自以爲是的曹宏(第二更求首訂!26)第72章 臧霸的憂愁【35求追讀!】第174章 父子交易第300章 江淮一體(繼續堅持加更!)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377章 龐統來訪第568章 趙韙意動第198章 呂布來投第448章 狼煙破敵第477章 達成共識第129章 太史截胡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524章 青州傳捷第381章 元龍募資第66章 千萬資金(下週一五更爆發!)第224章 進駐聞喜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465章 攻佔竟陵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207章 以徐制揚第423章 議定諸事第607章 蜀地民心第87章 徐盛的選擇第599章 問策賀齊第638章 山雨欲來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416章 百越戰略第267章 舊日主從第513章 檢閱諸軍第161章 獅嘯江東第568章 趙韙意動第124章 劉封恩求太史慈第79章 玄德教子第347章 孫策的心思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66章 千萬資金(下週一五更爆發!)第405章 荀攸獻策第21章 別有心思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400章 回稟劉備第374章 賞罰分明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303章 揚州分崩第59章 否決張飛第603章 仲達獻策第324章 呂岱嚴畯第583章 螳螂捕蟬第463章 江陵易幟第89章 立木懸金第479章 脣槍舌劍第453章 兵發巴丘第334章 徐晃破城(第二更)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323章 兩處堅守第413章 再見二喬第386章 蹕前訴苦第471章 郗慮使濟第534章 上庸易幟第552章 取捨有度第328章 議定廬江第514章 騎兵三寶第533章 擒獲二申第620章 全線突破第491章 公達獻策第26章 八二分成第489章 更易親宦第205章 賈氏祖孫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132章 各方雲動第364章 拿下山陰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495章 洪流改道第382章 推出公債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541章 納徵使團第17章 宴請趙田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588章 戰略調動第426章 荊北軍議第44章 韓循該死第525章 幕府人事第224章 進駐聞喜第112章 劉曄解困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313章 吳縣暗流第35章 醫道三不朽第221章 董昭歸徐第631章 地利之優第185章 郭嘉獻策第528章 伐蜀大計